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那些范儿/博雅煮酒论史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既然国民党人认为总统非蒋莫属,而蒋介石又不愿当“有职无权”的总统,这就需要找出一个解决办法。当然,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修宪,扩大总统职权。但,“宪法甫见施行,如即予以修正,亦多不妥之处”,而且“尤为少数党所不愿”,怎么办?程思远回忆,在4月5日上午的国民党中常会上,张群表示:“总裁并不是不想当总统,而是依据宪法的规定,总统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它只是国家元首,而不是行政首长,他自然不愿任此有名无实的职位。如果常会能想出一种办法,赋予总统以一种特权,则总裁还是愿意当总统候选人的。”于是,中常会随即推举张群、陈布雷,陈立夫三人去见蒋介石,当面征询意见,得到首肯。下午,王宠惠据此在中常会上提出:“我们可以避开宪法条文的规定,在国民大会中通过一项临时条款,赋予总统在特定时期得为紧急处分的权力。”随后,国民党中常会做.出决议;“总裁力辞出任总统候选人,但经常会研究结果,认为国家当前的局势,正迫切需要总裁的继续领导,所以仍请总裁出任总统,以慰人民喁喁之望。常会并建议在本届国民大会中,通过宪法增加‘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总统在戡乱时期,得为紧急处分。”这样,蒋介石在经过一番“谦让”,得到“紧急处分”之权的保证后,终于答应出任总统候选人,而胡适的总统梦则由此迅速破灭。

蒋介石的目的达到以后,随即让王世杰转告胡适,说自己的计划因国民党中委们的反对而无法实现,从而安抚空欢喜一场的胡适,尽快了结这一骗局。于是,王世杰再次奉命来看胡适,“代蒋公说明他的歉意”。

4月8日晚,蒋介石约胡适到官邸吃饭,当面向胡适表示歉意。

4月18日,国民大会正式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授予蒋介石超越宪法之外的“紧急处分”之权。19日,国民大会又以2430票的绝对多数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这样,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地通过“民主”方式当上了“合法”的实权总统。5月20日,蒋介石宣誓就职后,随即开始行使总统职权,提名行政院长组织政府。当时,国民党中常委黄宇人曾就此发言道:“何以不提胡适之?”蒋介石听后面色一沉说:“书生不能办事。”此言可谓一语中的,真正表露了蒋介石的真实想法。由此可见,胡适在蒋介石眼中不过一介书生,根本“不能办事”,哪能做什么总统呢!

1917年7月,26岁的胡适完成七年的留美学业,于9月10日就任北京大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三科教授。

胡适就任教授后,把自己苦学奋进得来的深厚的英文和中国古代哲学之基础,运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为主线,充实提高,自编讲义,打破了大学教坛的习惯教法,并在1919年2月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名闻全国,大受称赞。

胡适一完成留美学业,即就任北大教授,是由北大文学院长陈独秀和校长蔡元培鼎力提携而破格聘用的。蔡元培和陈独秀两人同岁,都是1879年出生,按中国生肖属相为属兔。而后生胡适,是生于1891年112月,刚好少于他俩12岁,也属兔。当时有人戏称:“北大添个年青人,玉兔常伴月照明。”北大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年轻胡适初露头角,是治理北大的“三大台柱之一”。

胡适就任北大教授,以最好的“教书匠”著称,但他更能“快友”交谈,加上个能说会道的嘴巴,讲得比写得更好。胡适当年在北京大学红楼内外,聚天下英才而讲之。讲台之下,笑声四起,掌声如雷。有时“说瘾”大发,对学生讲起课来,与朋友吹起牛来,天花乱坠,南腔北调,天空海阔,文白齐鸣,白话口语,之乎者也,也全然不顾了。有一次,胡适应邀到某大学讲演,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越说越来瘾,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竞在黑板上写了“胡说”,引起一场“哄堂听胡说”的大笑话来。

胡适曾有“酒醉上海滩”的历史。1910年3月22日夜,在上海一家堂子里喝醉了酒,回家途中与巡捕厮打,被带进捕房,关了一夜,罚款五元,心里百分懊悔,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发誓从此改过。此后闭门读书,7月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官费生。但他的嗜酒习惯仍时有发作,胡适有一句口头禅:“宁要大碗酒,不要小碗茶。”因为古老徽州,他家乡绩溪好客礼貌,喜迎贵宾,先要泡上一碗“碗头茶”,是用一种高级的景德镇瓷碗配有瓷盖、瓷托或金黄铜托,小巧玲珑,一派古雅。胡适在北大任教之余,曾作“旧瓶新酒”。一词的考据,他说“旧瓶新酒”是西洋古谚,其出处在《马可福音》第二章。据此可见胡适之喜酒了。1930年12月,胡适40岁生日,又恰逢北大建校32周年,举行了庆祝。据当时报载,在胡适的寓所宴会上,其妻江冬秀赠夫“止酒”戒指一枚,力劝戒酒。被称为“两代学人,一对挚友”的张元济先生,大了胡适24岁,张在上海读到报纸后,特制联语一副补赠胡适之先_生四十大庆。其联语云:

我劝先生长看蓄贤间戒指从今少喝些老酒,

你做阿哥好带了小弟北大享个无限的遐龄。

胡适一生获得多少博士及荣誉博士学位,大陆与台湾学者说法不一。见于报章杂志的文字也不一致。据说台湾学者认为胡适有39个博士学位,大陆也有36个博士学位的异言。多数学者认为是35个博士学位,有待进一步考证。P11-13

目录

胡适:言动出于常轨,大儒堪忍重负

 给后进“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

 被骗参加总统候选

 “胡说”与“著作监”

 现代版“三从四德”之首倡者

章太炎:民国祢衡,“疯子”傲世

 “流血从我起”

 “我是有神经病”

 “袁贼烧死矣”

 “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

 史上第一个登报征婚的人

黄侃:末代醇儒,才与天高

 “好酒好菜,放马过来”

 胡适“往哪里去”

 “今天天气黄不到”

 名师与高徒的转换

 三十不发文,五十不著书

 “恃才泡妞”

钱玄同:性格教授,疑古宗师

 纸上“双簧戏”

 《狂人日记》催生始末

 “钱二疯子”

 从不判卷的教授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

 发奋读成“国家博士”

 “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

赵元任:专精他业的语言大家

 就喜欢琢磨

 语言就是个“好玩儿”

 “中国的舒伯特”

 “言有易,言无难”

 新人物的新式婚姻

吴宓:严谨治学,耿介做人

 备课是个“苦力”

 上课颇有欧美之风

 “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无情无理无法无天”

王国维:钻研学问无穷尽

 人生如钟表之摆

 做学问的境界

 “文化神州丧一身”

 先后得贤妻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一颗真正的“读书种子”

 “教授的教授”

 “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天作之合,情深意笃,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一生为故国招魂”

 “吾乃国文教师,不必识英文”

 “枯桐欣有凤来仪”

刘师培:激烈的少年大师,

 激烈派第一人

 少年国学大师

 一个人的“革命”

 “惧内泰斗”

刘文典:亦癫亦狂亦君子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只吃鲜桃一口”

 狂傲有如辜鸿铭

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从共和派转向立宪派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一纸电报点燃“五四运动”

 相知相惜不相娶,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从明天起照常上课”

 “你的事,我一直记着”

 “离职风波”

 三次婚姻苦与乐

梅贻琦:大学真谛在大师

 “没人愿意倒霉(梅)”

 “你看怎样办好”

 “把12用2除一下”

 “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

蒋梦麟:开辟现代大学之路

 北大“功狗”

 “郭子仪第二”

 “家是我痛苦的深渊”

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

 “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

 不是“学问之人”,而是“问题中人”

 回归道德乌托邦王国

 仓促结婚细致恋爱

冯友兰:有时直上孤峰顶

 演绎不着实际的形式的逻辑

 “我毕竟依附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一辈子从来没有买过菜”

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

 “增益民族品性中刚劲的成分”

 教授“完全是赚钱机器”

 “我的方法也有问题”

张元济:为中华文明“续写”

 “此是良田好耕植”

 在商言商的政治哲学

 送中文打字机参加世博

 当了一回没油水的“肉票”

李济:甲骨文的发现者

 从清华到哈佛

 80年前第一锄

 文物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事关抗日”,极力支持

 与“三钱”

 大师的“专职”提携者

序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了我们还出不了一个大师?”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教育的瓶颈和软肋。然而,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求解终成无解,大师依然隐匿。

逝去的时代总让人感怀,即便是民国这样_的乱世也是如此。对于今人来说,民国是个特殊的时代,有人曾这样形容它。“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叉外。不东不西又又东又西。”那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活跃的年代,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师。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无不令人高山仰止。重读大师,他们高风亮节的行止也无不于此间一一复活,细微的文字将这些“大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探索精神.其间矍然触目的,是一个个“达则兼济天下”的倔强的挺拔的背影。

那些背影背负的,是真正的大家,是令人仰止的大师。身历那样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识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中国历史的某些方面的改变,因为他们的贡献而加快了进程。他们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心怀天下而汲汲于行。他们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钻研于学问之里,却笑谈于人际之外。他们的思想离凡常生活很远,却关乎家国命运。作为文明的标竿.他们让文化立体化,让精神自由化,他们身上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而书卷气息却难以掩饰,也不需要掩饰;否则,他们,就不是他们了。当然,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格物致知,,的理念.也无时无刻不荡涤着他们的心房。凝望那些背影,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来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这里展示的,并不是一个个全面的人,不是一部部传记,而是一些人的侧面或者点滴。要将他们的一生全面展现给读者,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撷取的只是他们生命中一些鲜活的片断,一些令人动容的瞬间,也是一些最令人难以忘记的部分,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在平和的描述中,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成为我们关于他们最独特的记忆,他们的形象也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慨然于胡适被蒋介石参加总统选举.却莞尔于他在国外大捞博士帽;我们快意于章太炎气煞袁世凯,而叹服于他第一个在报纸上征婚;我们会心于黄侃屡屡与胡适过不去.更笑谈于他“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重读他们,令人心生热望;仰望大师,我们除了精神上得到砥砺.思想上也会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近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来一次心灵和精神的愉悦之旅……

内容推荐

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梅贻琦、胡适、黄侃……

《民国那些范儿》作者欧阳悟道以开阔的视野、富有感染力的笔墨,呈现民国背景之下,种种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和细节。《民国那些范儿》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同时,本书独辟蹊径,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让读者自我抉择,时人风骨,惟君自现。

编辑推荐

大师已经远去,但是他们成了国人心中的典范和象征。

他们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节、风度、胸襟、学识、言行、情趣、面貌、习性和礼仪等,处处带有“民国范儿”。

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他们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民国那些范儿》(作者欧阳悟道)再回首,他们的陈年往事原来竟如此鲜活精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那些范儿/博雅煮酒论史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阳悟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11191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