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莎家族(一个家庭的荣辱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与众多王室家族相比,温莎家族的确与众不同。温莎家族不仅是花边新闻诞生的温床,而且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社会关注的集中体现和纷纷扰扰的丑闻事件。在本书中,汤姆·利文讲述了这个特殊家庭的传奇历史,分析了其中几位重要人物。为什么温莎家族对于英国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如此之大?今天人们对于王室家族的热情为何经久不衰?王权体制究竟如何运转?本书内容丰富,笔调轻松,帮助读者了解王室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本书也对英国王室的未来做出了言之有据的评判。

内容推荐

温莎家族是世界上著名的、富有的和具有传统风范的王室家族。身处至尊无上地位的温莎家族也就很难体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疾苦;这是一种特权,同时也是一种负担……

温莎家族的发展历史上写满了辉煌荣耀,却也记录着令人扼腕的不幸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是一部讲述人和权力的历史,也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的书。

目录

序:一个近乎平常的家庭

1.王室危机:维多利亚女王

2.光辉岁月:爱德华七世

3.爱国年代:乔治五世

4.爱与痛:爱德华八世

5.勇往直前:乔治六世

6.女王时代:伊丽莎白二世

7.厄运当头:查尔斯、戴安娜和卡米拉

8.后戴安娜时代的英国王室:威廉和哈里

后记

文献说明

文献列表

试读章节

当年,格莱斯顿认为,仅从普通人的角度上来看,维多利亚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甚至难以忍受(与之相反,狄斯雷利对于女王则是发自内心地崇敬)。早在那个年代,王室危机就埋下了种子:女王本人早已退隐后宫;威尔士公爵也得不到公众的认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都不知道女王整天在做什么,因为她素来深居简出,刻意回避公众和媒体。与此同时,威尔士公爵阿尔伯特·爱德华(Albell Edward)不时有些花边新闻,无非就是些性丑闻之类的无聊丑事。在如此形势下,格莱斯顿感觉有些不妙;在他看来,女王自身的弱点足以威胁到大英帝国的江山社稷,甚至有可能祸国殃民。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也许是历史跟人们开了个玩笑,恰恰是这个为人处事优柔寡断的女王慢慢恢复了大英帝国的元气,而且她本人的身体也出奇的健康,历经风风雨雨,皇权非但没有失去,反而越来越稳固。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共和制的一丝希望,却在女王强大的君威下彻底破灭;共和派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与女王抗衡了。

不过,在维多利亚女王眼里,1860年的英国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她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王室家族的事务中;她的所作所为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住江山社稷。然而,好景不长。她心中“最好的和最亲爱的”丈夫阿尔伯特(Albert)不幸病故。在他生前,女王对他崇敬无比,死后也是奉若神灵。1861年12月14日,那是女王一生最悲痛的时刻;年仅42岁的阿尔伯特,她最亲爱的丈夫终因伤寒不治,与世长辞。

从那一天起,维多利亚整日郁郁寡欢,那种悲痛的心情使她无法自拔。女王从此总是身着黑色的衣服,独自承受丧夫之痛,直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尔后,女王尽量谢绝了一切宫廷活动;除礼节性的抛头露面之外,女王从不参加任何欢庆活动。在她的生活中似乎只剩下了对亡夫的哀思:屋子里摆满了阿尔伯特生前的照片、剪影和雕像。女王的这番举动很快就影响了整个英国,使得举国上下都陷入一片哀悼的气氛中。公爵阿尔伯特的石雕像随处可见,还有就是各种纪念章上也都是公爵的形象。一时间,阿尔伯特公爵成了大英帝国的民族偶像,受到世人的追思和崇敬。

歌颂公爵的诗词歌赋风靡一时;公爵的传记被人们争相阅读;公爵的油画像也成了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直至今日,公爵殿下在温莎堡住过的卧室仍保持原样;他在英格兰南部海滨的行宫奥斯伯尼宫(Osborne House)也是原封未动,保留他生前的原状。温莎堡的公爵故居卧室,40年如一日,每天晚上都摆放着换洗一新的睡袍和内衣,床边摆着一杯热水,屋内各处都摆放着鲜花。在奥斯伯尼宫书房里的书桌上还摆着1900年时期的自来水笔;沙发上搭着他常戴的围巾,好像主人随意扔在那里一样。直到维多利亚女王去世那天,她的床头一直摆放着仿照她丈夫手形制作的石制手模。可以想见,女王在每天晚上都要抱着丈夫生前穿过的衬衫入睡,就像每个孩子抱着泰迪熊睡觉一样。

在维多利亚女王写的每封书信里(她生前写了很多信),都提到了阿尔伯特。私人家信中,她把丈夫呢称为“亲爱的老爸”;而在正式的公文书信中,她则这样写道:“我的丈夫,他的存在就如同一种坚实的力量,陪伴在我的身边,使我感到无比安全,从而获得强大的依靠。”在1861年阿尔伯特去世之后,女王使用的所有信纸都带有粗大的黑色边框,以示对亡者的哀思。女王的随从侍者和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此都感到有些挠头,因为黑色字体写下每行字的最后都被黑边所吞噬,让人无法辨认。

女王当时就是刻意让自己陷入这种状态。哀悼亡夫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民众对于她的期望的确有些强人所难:而心如死灰的女王也根本不再理会她的臣民对她的看法。无论是乘坐皇家马车出入温莎堡和伊顿公学,还是在伦敦出席盛大的仪式;无论是在议会,还是在罗马教堂:所有这些活动,她其实都根本无心参加。她在给反对派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再处理国事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1871年,维多利亚女王始终生活在自我逃避的精神世界中,却也正是亡夫的在天之灵成了她生命中惟一的精神支柱。整整10年,女王就依靠每晚抚摸着那个手模,感受丈夫的关爱,使得她还能强颜欢笑地站在公众面前。在大多数的日子里,女王都居住在奥斯伯尼行宫或是位于苏格兰的巴莫拉(Balmoral)行宫,偶尔也会在温莎堡呆上几天,却几乎从未在白金汉宫下榻过。1864年,由于长期闲置,人们甚至在白金汉宫墙外发现一个很搞笑的告示:“由于本店店主无力在此继续开展业务,此处房产对外招租或转卖。”这大致反应了民众对女王怀着一种嘲讽的心态,非常耐人寻味。

写下这一告示的人是否意识到,这将引发怎样一个深远的话题?英国王室的所谓业务究竟是什么?也许,除了内阁高层政客之外,与维多利亚女王同时代的人们并不知道内情;其实,作为一代君王,维多利亚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工作,只不过是处于一种“垂帘听政”的状态之下罢了。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国家大事,而且头脑非常冷静。白天,她总是坐在写字台前处理各种文件,然后把这些机要文件放在所谓“公文箱”里,即一只红色皮箱中,再分发给所有的内阁大臣和王室成员。作为国家元首的她必须阅读所有重要的文件(这一规矩沿用至今,只不过对女王设置了一些阅读权限),然后亲自批阅:外交文书、政务信函、立法动议、内阁会议记录和政界军界要员的备忘奏折等。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正式登基成为英国女王之后,墨尔本爵士(Lord Melbourne)是首任内阁首相,教给她如何妥善处理国家大事。那时,女王每周都与首相会晤一次,共同商谈国家大事,同时也处理红色公文箱里的各类文件。19世纪上半叶,女王出席各种公开活动并不像现在这么重要;除了每年一次的议会开幕式之外,女王基本上都是在后宫处理国家大事。此外,媒体和公众对于女王的私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兴趣;当然,那时的媒体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对于王室成员来说,似乎用不着谨小慎微地与媒体和公众周旋,来赢得民众的支持。

然而,权力之争却是在那个年代愈演愈烈。1839年,墨尔本的继任者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一上台,就感到了来自女王的压力。尽管皮尔所代表的托利党(Tories)于:1939年5月赢得了大选,然而维多利亚女王却强烈阻挠他的组阁。事情的起因是,皮尔在获得大选胜利之后,按照程序接管了唐宁街首相官邸,并要求女王清洗掉一批身边的贵族成员,以便削弱上一个执政党维新党(Whigs)的势力,并在王室内安插一批托利党的党羽。没想到,女王对此坚决反对。女王这样的做法非常罕见。不过,皮尔最终也无计可施。如果缺乏国家的信任(仅仅是女王本人的,而不是代表全体人民的),他根本无法治理这个国家。结果,维新党领袖墨尔本爵士在女王支持下,不顾选民的反对,硬是继续当了两年的首相。

P4-7

序言

          一个近乎平常的家庭

四月的一个星期六,没有发生什么值得人们激动的事情。在一座小城的民政局,一位56岁的鳏夫登记迎娶他年轻时的恋人;新娘也是离异多年的老人了。两位老人在各自长子的精心安排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参加婚礼的宾客是双方家族中经过精心挑选的,甚至有些“亲上加亲”的家族关系。这一对走上红地毯的新郎新娘看上去已是饱经风霜;随行的宾客心中感到了些许滑稽,然而内心却被这一场景所打动。在一片喜庆气氛之中,人们步入了教堂,一同享受丰盛的喜宴。简单的仪式,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男方的家长礼节性地出席。也就是说,他们不喜欢这个新娘子。看在上帝的份上,他们此前已经经历的太多了,甚至有些麻木了。前一次婚姻带给新娘子四个孩子,如今只有一位长子还活在世上。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场普通的婚礼而已。婚丧嫁娶,人之常情。社会学家所谓的“组合式家庭”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人们很早结婚,然后离异;接下来,或是独身,或是再婚几次,也或是保持同居伴侣的关系;没有哪个家庭是永恒的;家庭破裂,然后重组。对于现代人来说,与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爱人步入红地毯,交换结婚戒指的情形并不罕见。社会对于婚姻家庭的反复重组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人类本该如此。每个人都有追求最佳生活伴侣的权利,这本是勿庸置疑的。

2005年4月9日,这本该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婚礼,却有着太多太多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认为,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可能实现。难以想像,似乎永恒的真理在一夜之间就被彻底颠覆;好像太阳从西边升起一样,人们竟然不敢相信这一现实——英国王室的继承人,即威尔士公爵查尔斯王子(Charles)真的要娶深爱多年的卡米拉·帕克·鲍尔斯(Camilla Paliker。Bowles)为妻!此时,全英国的老百姓还在怀念那位在一次车祸中香消玉殒的戴安娜(Diana),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那个曾经爱过他,后来却又背叛他的王妃;王子再婚,这件事本身就不被民众所认可,政治上也讲不通,宗教界更是百般刁难。如果查尔斯非要娶卡米拉为妻,那么他必须放弃王位继承权,由他的儿子威廉王子(William)取而代之。否则,英国王室的王位传承就会宣告终结;进而,英国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后果不堪设想。

4月9日这一天,只有各大媒体喧嚣鼓噪了一番,公众对此反应异常平静。当天的婚礼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渡过,几乎没有招致任何非议。亿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几亿观众显然要比1982年观看查尔斯和戴安娜结婚盛典的几十亿观众要少了很多),静静地见证了这场低调平静,甚至有些简朴的皇家婚礼,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庆祝仪式的日子。天气格外晴朗,阳光格外灿烂;几千名热情的群众来到温莎堡(Winsor),手中摇着三角旗;尽管他们都明白,恐怕根本看不到一场盛大的婚礼。30名受邀嘉宾坐上一辆普通的大客车,陪同新郎新娘前往当地民政局,履行结婚登记手续。新娘卡米拉,她的贵族封号是康维尔(Cornwall)公爵夫人,戴着淑女帽,将脸深深地埋在宽大的帽檐下;而刚刚取得合法证书的新郎官,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的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随后,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圣公会的最高精神领袖罗万·威廉姆斯(Rowan Williams)在温莎堡(Windsor Castle)的圣·乔治教堂(st.George's Chapel)向这位英国王位继承人和他的新婚妻子表示了祝福。没有保皇派的游行示威,没有下议院反对派的抗议,甚至连女王自己都承认,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人们议论最多的倒是卡米拉戴的那顶造型奇特的帽子。戴着这顶帽子步入教堂,不知她心中打的什么主意?是用帽子上洁白的羽毛象征纯洁无邪,还是以此来讽刺英国王室?

从表面上来看,一切都进行得正常有序。700位受邀的宾客出席了英国女王的家庭喜宴。人们可以感觉到新婚夫妇的喜悦之情,完全陶醉在二人世界中,就像一对普通的新人。唯一感觉有些异样的是,新郎显得有些拘谨,有些紧张,也许此刻他的心里有些担心,生怕狗仔队偷拍照片。除了这小小的不自在之外,新郎新娘完全就是一对普通的中年夫妇,即将迎来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假相而已。他们可不是普通人。也许,新娘子卡米拉算是吧?但是,查尔斯呢?这里没有任何取笑他们的意思。如今这个社会上习以为常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再婚或者第三次结婚、非婚生子和家庭重组等等,都是王室所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对于威尔士公爵来说,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或许,查尔斯王子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他这一生就会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他的存在就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这就是他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英国温莎家族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名、最富有和最传统的皇室家族;除了罗马教皇之外,温莎家族位于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君主制统治的权力之巅,进而成为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家族。温莎家族的崇高地位,使得他们始终高高在上,被他们的子民所景仰;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承担在这一位置上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少英国的历史验证了这个论断。特别是英国王位继承人,更是如此。然而,温莎堡里的皇亲国戚们生活得并不自由;他们不可能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查尔斯王子和他的儿子们就毫无自由可言。他们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工作(他们也不需要工作);没有言论自由(他们不允许支持任何一个党派,只能保持中立);没有选举权;甚至没有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权力(与信奉天主教的女子结婚则意味着自动放弃王位继承权)。

这还不是全部。王室家族的生活还必须遵守各种礼教规矩。任何违反或者偏离传统礼教的做法,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进而威胁到王室的统治地位。英国王室能够存在至今,主要是依靠历史遗风,也就是家族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教传统。对于温莎家族来说,他们没有第二个选择,只能按照这一方式延续传承。所谓圣佑吾民的封建礼教如今早已被历史所埋葬,然而温莎家族至今仍坚信不疑的是,上帝赋予他们的责任就是要统治管理他们的子民,并凌驾于万众之上;他们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普通老百姓,这是上天注定的。

一方面,温莎家族不屑于混同为一般老百姓;而另一方面,一般老百姓却对这样一个“非普通”家族的生活充满了兴趣。如今,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想要了解温莎家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各种流言蜚语在全世界散播。其中,肯定有那么一些人希望看到王室家族出丑,而幸灾乐祸;在过去几十年间,伤风败俗、隐私揭密和政治丑闻等等似乎成了温莎家族生活的主旋律。当然,也有很多人同情这个家族的命运,特别是在如今这个高度发达的欧洲社会中,一个君主制的皇室家族在社会大潮中,却显得那样孤立无助。

究其本源,君主制的特性决定了,皇室家族就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而温莎家族也正迎合了这一需要,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地制造新闻热点,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同时,保持在公众心中崇高的地位,使得英国王室能够得以延续——其他国家的皇室家族都逐渐没落消亡。回顾一下英国王室的历史,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从少女时代登基成为女王,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帝国盛世;到2005年4月的这个星期六,伊丽莎白二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第二次当上新郎官。温莎家族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变迁,成了整个时代的历史缩影。曾几何时,温莎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似乎真的预示着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诞生,从乔治五世(George V)到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再到乔治六世(George VI);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欧洲社会的变革,温莎家族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改变,为了适应社会的改变,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整个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的发展。

温莎家族的辉煌历史依旧在延续。然而,温莎家族也有着不幸,也出现过种种变故。回顾这个家族的历史,其间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争斗。说到底,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

后记

 2005年1月14日,来自巴特西(Battersea)的阿尔弗雷德·杜布斯勋爵(Lord Alfred Dubs)经历了一生中伟大的一天。这天上午,他向英国上议院提交了一部《私人成员法草案》(Private Member's Bills)。此前,他已经担任了10年上议院的参议员。此前,他所提交的预案都被束之高阁,无人理睬。然而,杜布斯没有就此罢休。作为德高望重的左派自由主义社团“法比安协会”(The Fabian Socity)主席,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向议会提交重要的政治议案,并希望借此敦促政府就相关议题尽快立法,来推进改革进程。

在上议院的听政会上,杜布斯勋爵从他坐的一把红色皮椅上站起身,铿锵有力地说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令人心动的草案。人们都说,提交任何涉及到王权体制的宪法草案都是过分的。不过,这次的草案并不过激,而且非常克制;我相信,没有人会对其内容提出异议。”

杜布斯提交的法案力图废除以前关于王室成员的三项规定:首先,男性继承人的优先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如果威廉王子先生下一个女儿,再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儿子将有权优先获得王位继承权。其次,王室成员不得娶信奉天主教的女子为妻。第三,1772年制定的《王室婚姻法》(Royal Marriages Act)中关于王室成员结婚的规定,即王室成员在结婚前必须事先征得王室家族,甚至是英国政府的批准。

这天上午,上议院的听证会上,会议气氛相当融洽,大家都饶有兴致地参与讨论这项预案。在会上,温切斯特(Winchester)地区大主教明确反对杜布斯的提案,认为这将会使英国社会世俗化;而另外一位来自沃切斯特(Worcetser)的大主教则不认同这一看法。马尔凯利公爵(Earl of Mar and Kellie)是上议院改革之后,未被清洗出去的少数几个老牌贵族家庭出身的世袭议员之一,他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解释说,早在英国和苏格兰实现统一之时,所有这些束缚王室的规定就应该被废除,“因为詹姆斯·弗朗西丝·爱德华(James Francis Edward)早就已经不对英国王室构成威胁了。”(1766年,这个一直要求继承英国王位的家伙一命呜呼,英国就此天下太平。)上议院反对党联盟领袖斯特拉西德勋爵(Lord Strathclyde)认为,杜布斯的议案根本不切实际;因为,按照法律规定,相关条款必须经过欧洲王室家族的统一认可,才能进行修订。最后,上议院主席法考纳勋爵(Lord Falconer)感谢上述几位参与这项议案的讨论,“对于那些关注这一预案的先生们来说,今天的讨论非常有意义。”这的确是一次愉快的辩论。

然而,会后也留给人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与会发言者的论点都有些弦外之音。“我们的贵族朋友,尊敬的杜布斯勋爵大人”(上议院的议员的确是这么说的)的预案一旦得以通过,那么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这天上午,议题中涉及到了有关歧视妇女和天主教徒的敏感问题,“其中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是我们不可能一眼就看出来的。”法考纳勋爵这样说道。废除男性继承人的王位优先继承权,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其他贵族头衔的继承权顺序是否也要做相应修改?这势必要涉及修订其他相关法规的问题。同样的,废除禁止与天主教徒通婚的规定,这也是可以实现的。然而,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按照天主教的教义规定,教徒的子女应该信奉罗马天主教,接受天主教的教育;这无疑将与英国圣公会教派发生冲突。而且,如果下一个王位继承人不是自动皈依天主教,那么他是否能继续顺利继承王位?此外,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每一项更改继承顺序的规定必须经过其他15个或是16个英联邦国家的投票表决;一旦他们不同意,那么这一问题将如何处理?1931年颁布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中明确规定,各个英联邦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享有独立主权。法考纳的一番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杜布斯的宪法修改预案得以实施,那么人们将就以下一系列法案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修订:1688年的《权力法案》 (Bill of Rights),1688年的《加冕宣誓法》(Coronation Oath Act),1707年的《苏格兰统一法》(Union with Scotland Act),1711年的《索菲亚公主优先法》(Princess Sophia's Precedence Act),1772年的《王室婚姻法》(Royal Marriages Act),1800年的《爱尔兰统一法》(zYnion with Ireland Act),1900年的《继位宣言法》(Ac一cession Declaration Act)和1937年的《摄政法》(Regency Act)。当前,英国政府有着更为重要的事情亟待解决,比如斯特拉西德勋爵所提到的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和反恐战争等。

“没有人会说,我是想借此颠覆王权统治。”杜布斯说。几周之后,他坐在普金(Pugin)咖啡屋里,黯然神伤。这是英国下议院大楼里一家生意最好的咖啡厅,那里的咖啡味道醇香,远近闻名。而杜布斯却失望之极。他的那份“非常重要的令人心动的草案”再次被驳回。在那些上议院的贵族首脑们看来,如果人们将老的、可有可无的、无政府主义的规定全都废除掉,那么整个国家体制将土崩瓦解。英国政府也支持这一说法。“他们对王室改革根本没有兴趣。”杜布斯说。他认为,上议院和政府的做法很愚蠢;他坚信,考虑王室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杜布斯是二战期间著名的“儿童转移救援”计划中的一名获救者,他从布拉格的纳粹铁蹄下被解救出来,来到了英国。他后来曾经担任过北爱尔兰的州长,在布莱尔手下干过几年。这次上书未果,失望之余的他倒也略感欣慰:至少他在英国上下两院都获准提交了这份预案,而且终于明白了,无论是议会还是政府,对于改革王室这项工作,都没有什么兴趣。这一结果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很多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

鉴于查尔斯和哈里王子此前的种种劣迹,或是考虑到温莎一家人在戴安娜王妃葬礼上兔死狐悲似的表演,英国人是否真的考虑过要推翻王权统治呢?这一问题或多或少地成为报纸讨论的话题。“这是一次纯粹意义上的德国式的讨论。”德国媒体专门负责报道英国王室的专家记者鲁尔夫·泽曼一埃格伯特认为,这样的讨论不会产生什么结果。查尔斯有可能为了让自己最宠爱的儿子威廉顺利继位,而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就这个问题,德国媒体上的讨论热度甚至超过了英国媒体。虽然,英国人也曾反复探讨过这一问题,但是绝对没有像德国人这么热衷于此。

有传言说,查尔斯王子在几年前曾经向自己的法律顾问总监尼古拉·温特希尔(Nicholas unterhill)求助,签署一份法律认证书,来确保在他放弃王位继承权之后他的儿子威廉能够顺利取代他。这份认证书在内容上规定得非常详细,但是看起来却并不令人感到兴奋。没有人知道其中的详情,也没有人能证实是否确有此事。这一传言的出炉,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毕竟有人放出风来,而无风则不起浪。也许,这恰恰证实了杜布斯的推断:统治者们可不想拿王室的安危来做试验。没有人胆敢伤及现有的体制。

而这些统治者们都是保皇派的吗?托尼·布莱尔肯定是其中之一。无论在任何时候,他与住在圣詹姆斯公园尽头的女主人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每周二的晚上,他都开车前往女王家里做客。按照宫里的传统,女王每隔几年都邀请首相一家人前往巴莫拉宫休假;与以往的首相相比,布莱尔一家对这样的邀请并不十分期待:布莱尔一家不像温莎家的人那样喜欢户外旅行;两个家庭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布莱尔家是典型的城市平民,而温莎家则是乡村贵族。除开这些私人生活细节之外,布莱尔认为改造英国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件好事。他着手对上议院进行了改造,为大英帝国引入了一套半封建式的国家体制。然而,对于高高在上的王室宫廷,布莱尔连一个指头也不敢碰。

许多曾经跟随参与“新工党项目”(Project New Labour)的左派或自由派专家学者都严厉谴责了布莱尔的做法。无论是《远景》杂志(Prospect Magazine)的主编戴维·格特哈德(David Goodhart),还是玛丽·里德尔,他们的思想里都带有民主共和的烙印;他们坚信,王室宫廷的奢华无度是毫无必要的,而王室本身代表了一种可笑的无政府主义;他们批评布莱尔是现代的懦夫。而且,他们俩人都明白(也许他们都读过托尼·本的著作;托尼·本是英国左派中的老大,是第一批共和派贵族成员之一。),布莱尔之所以对女王听之任之,自有他的理由。

从理论上讲,女王的权力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微不足道。按照宪法规定,女王有权随时解散和重新选举议会,委任任何一名官员来组建内阁政府,发表战争公告,签署两国间的各种协议,委任内阁大臣。册封贵族,指派大主教、地区主教和法官,创建国家事务委员会和宣布大赦令等。女王在行使上述这些权力之时,需要事先与政府,或是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进行会晤,听取政府的建议。因此,从政治角度上来看,国家的主权是操纵在内阁首相的手里。在国王的授权之下,首相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确定大主教的人选,无须征得他人的同意。他还可以自行确定重新大选的时间,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如果他想要对外宣战,比如向伊拉克宣战,他无须质询议会的意见,甚至无须征得他所在党派的同意;他只要直接向女王提出对外宣战的建议即可。女王通常对首相的建议言听计从;除非,女王认为过分夸大了局势,就不会采纳对方的建议。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女王可以反对首相的建议,并希望下议院提交动议,将首相赶下台——而不是宫廷下令。纯从理论上来看,事情就是这样。实际上,布莱尔向伊拉克宣战之前,并没有获得自己所在的党派中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也使得布莱尔在西方政客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大权在握的首相。甚至连美国总统在这方面都没有布莱尔的权力大。

为什么英国王权政体得以延续至今?这恐怕应该算是个略带玩世不恭色彩的解释。就算有一天,迈克尔·法赛特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公诸于众,王室家族依然会稳坐泰山,安然无恙的。

还有另外一种略带浪漫色彩的解释。它来源于我们的老朋友巴基霍特。他曾经阐述道,王权体制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一种政府形式,而议会民主制却是“让人搞不懂的”;因为在他看来,许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众对于民主制感到云山雾罩,难辨其详。在精英人士眼里,民主制度就像是洪水猛兽;一旦给民主思想开闸放水,那么许多愚蠢的,莫名其妙的想法也会应运而生,懵懂无知的老百姓也会要求分享国家权力,整个社会将陷入一片疯狂。

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都能读书看报,而且能获取所有有用的信息,参与政治生活。至少在一些西方民主制的国家里,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有权对议会和内阁做出的决议进行质询。每个人只要自己努力,都有可能获得高官厚禄。比如在德国,原先的泥瓦匠就当上了外交部长;在英国,一个曾经当过船夫的小伙子后来当上了副首相。

从理解程度上来比较,今天的民主制甚至还比不上巴基霍特意义上所说的民主制。而且恰恰相反。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慢慢交织在一起;对于越来越多被涉及其中的人来说,各种政治活动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政治生活的空间逐渐萎缩,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才能搞明白各个政党执政纲领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的答案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不可思议。旧的价值观念一去不返,旧的行为模式和切身感受也随之烟消云散。

“随着迷雾渐渐散去,”鲁尔夫·泽曼一埃格伯特说道,“界限也越来越清晰,各种文化水乳交融;人们也愈发探求一种象征,一个从内到外都一览无余的偶像;这个偶像会让我们知道,他从那里来,要向哪里去,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也许,美好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甚至温莎家族的未来也将会一片光明;但愿,希望永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莎家族(一个家庭的荣辱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汤姆·利文
译者 戴雪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1700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0.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9: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