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谚语谜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叟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分剂,是世世代代捶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谚语谜语的内容。

内容推荐

这本话说谚语和谜语的小书,是一本文化普及读物,适合中等以至初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读者之需。本书力求深入浅出,“理论体系”删繁就简,说理表述从俗就习,生僻词语酌予注音或释义,语例选择、语序编排均注重广大读者的日常实用和阅读方便。本书遴选、陈列语例时,力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让读者能通过极为有限的典型作品,窥见真实、广袤、绚烂的谚海谜海。希望本书能以既“新”而“稳”的面目,呈现读者眼前。

目录

 上编 谚语/1

第一章 谚语概况/3

第一节 谚语的称呼和定义/3

第二节 谚语的性质定位/8

第三节 谚语的来源与早期记载/11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14

第二章 谚语的基本特征/17

第一节 谚语的内容特征/17

第二节 谚语的形式特征/23

第三节 谚语的使用特征/33

第三章 谚语和近邻的区别/39

第一节 谚语和俗语比较/41

第二节 谚语和格言比较/44

第三节 谚语和成语比较/48

第四节 谚语和歌谣比较/51

第五节 谚语和歇后语比较/5 3

第六节 谚语和惯用语比较/56

第七节 谚语和宣传语比较/58

第八节 谚语和行话比较/60

第四章 谚语的类别/63

第一节  事理谚/65

第二节 修养谚/68

第三节 社交谚/71

第四节 时政谚/75

第五节 生活谚/78

第六节 风土谚/81

第七节  自然谚/86

第八节 农谚/89

第九节  工商谚/93

第十节 文教谚/97

第五章 谚语的鉴别、采辑和研究/101

第一节 谚语的鉴别/101

第二节 历史上的谚语采辑/105

第三节  当代的谚语采辑/110

第四节 谚语的理论研究/114

第六章 谚语的审美欣赏/117

第一节 渊博美/118

第二节  乡俗美/121

第三节  浅近美/125

第四节 雄辩美/129

第五节 极言美/132

第六节 歧义美/135

第七节 俗套美/138

 下编 谜语/145

第一章 谜语概说/147

第一节 谜语的称呼和定义/147

第二节 谜语的构成/151

第三节 谜语和歇后语、谶语、谚语的区别/154

第二章 谜语的起源和发展/159

第一节 起源上古,孕育先秦/159

第二节 谜化汉魏,成熟隋唐/163

第三节 精于两宋,长盛不衰/166

第三章 谜语的基本特征/171

第一节 隐喻性/171

第二节 谐趣性/17 3

第三节 韵律性/175

第四节 精练性/177

第五节 变异性/179

第六节 群众性/181

第四章 谜语的分类/183

第一节 谜面分类框架/184

第二节 谜底分类框架/190

第五章 谜格例说/195

第六章 怎样猜谜语/201

第一节 和你一起练练/201

第二节 教你数招技巧/204

 附录/209

 参考书目/214

 后记/215

试读章节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

任何事物都有这样那样的发展变迁历程。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的谚语,当然也不例外。

“谚语”最初是以很普通的“现成说法”出现的。这些“说法”使用频率很高,在流传中不断被人们修改加工,争相共用,经久流传,慢慢地就发展成了较为定型的“谚语”。这是“谚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所以说,同其他民间口头创作一样,每条谚语都查无作者,也难以认定哪年哪月哪天是它的“诞辰”。

“谚语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总量增加,其成员还常常变化无常,飘忽不定。有的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让人永难再见其风采;有的则被人们修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上述《史记》里的“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见于《史记》的“毒药”,后来流传为“良药”;有的如“唇亡齿寒、众口铄金、利令智昏、投鼠忌器”等,当时叫“谚”,流传时却改了名儿,现已加入了“成语”的行列。

语言属于全民所有。民众使用现成话,尤其是谚语这样的艺术语句,只求说听双方耳熟能详,常常随心所欲,并不在乎它是什么“语”。因此,有时谚或非谚,便难有截然的鸿沟。

例如“班门弄斧”的使用最初见诸古籍,是以“成语”形式出现的。如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时至宋代,赜藏主的《古尊宿语录》卷十八,则大同小异地说“鲁班门下弄大斧”。

在这以后,成语体和谚语体,更是交替并用于许多古籍中。如元代关汉卿在其《金线池楔子》中,首次将它定型为成语:“兄弟对着哥哥跟前,怎敢提笔,正是弄斧班门,徒遗笑耳。”明代梅之焕《题太白墓》诗曰:“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诗一首,鲁班门前弄大斧。”所用较宋谚仅“下”与“前”一字之差。明代另一位文人杨循吉在《蓬轩别记》中写道:“采石江头李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亦确论也。”杨氏所引,较之上述引用,也仅差只字。

从柳宗元诗序到太白墓诗,“班门弄斧”在成语体和谚语体之问变化无常,忽儿作成语,忽儿作谚语。这是字面差异造成的变迁。

另外,还有一些变迁,字句完全不动,仅仅因为流传使用,习惯地改变了称谓。原本出自名家典籍,而并非民间创作的一些成语或格言,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疑人莫用,用人莫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以及“知识就是力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非常口语化,口头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它们语出何人、源自何典,到底是成语、格言,还是谚语?说听双方都很少问津。而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谚语”了。

有个成语叫“沧海桑田”,是说在自然史上,“沧海”与“桑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常常互相转化。“谚海”也是如此,常常作此作彼,有长有消。“谚海”消长无常,是谚语发展的一大规律。

P14-16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作者谨将这本话说谚语和谜语的小书,奉献给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希望本书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普及读物,适合中等以至初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读者之需。本书力求深入浅出, “理论体系”删繁就简,说理表述从俗就习,生僻词语酌予注音或释义,语例选择、语序编排均注重广大读者的日常实用和阅读方便。一句话,就是让他们看得懂、用得上。希望本书能因“小”见“大”,以甚“小”篇幅展现谚、谜两海的宏“大”轮廓。本书遴选、陈列语例时,力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让读者能通过极为有限的典型作品,窥见真实、广袤、绚烂的谚海谜海。希望本书能以既“新”而“稳”的面目,呈现读者眼前。本书尽量吸取两“语”研究的前沿成果,既回避学术之争,又袒陈一己之见,让读者易于明了,以免无所适从。

寻源索隐,踵武前人,本书得益于诸多学者先贤的研究成果,尤其全国谚语学者共襄其盛的《中国谚语集成》。怎奈小书篇幅所限,若干引用、吸收难免漏注乃至未注,只好在卷末陈列主要参考书目,以资弥补。在此,谨向这些成果的创造者们,一并致歉、鸣谢。

本书所用图片大多出自《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概览》。对此,作者亦特别申谢。

李耀宗

2006年7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谚语谜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耀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3625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36.3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