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二生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十二生肖由来、发展以及它赋予的意义等等。

内容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十二生肖由来、发展以及它赋予的意义等等。

目录

第一章 十二生肖的由来/1

十二生肖名称多/1

秦代简书记生肖/5

生肖十二:“天之大数”/6

日月经天与干支纪岁月/10

“斗柄回寅天下春”/14

从“中华第一龙”说起/17

古人奇思妙想释生肖/22

关于生肖来源的传说/32

我国各民族的十二生肖/38

第二章 十二生肖与宗教/49

道教与十二生肖/49

佛教与十二生肖/62

第三章 细数十二生肖/65

鼠排第一引发的话题/65

丑牛辟地/74

“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82

“卯酉日月门”:月兔传说/87

龙,生肖中唯一的虚拟动物/95

属相蛇,称小龙/103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109

三阳开泰大吉祥/118

“申日称人君者,猴也”/124

酉鸡有吉贴“道酉”/131

凤伯犬首戊之神/137

“家”中有“豕”也有“亥”/143

第四章 民间习俗中的十二生肖/149

本命与本命年/149

属羊属虎的性别歧视/154

生肖取名/157

育儿习俗/159

婚姻习俗/163

属相论命不足信/169

“牛马年,好种田”/172

几龙治水和几牛耕田/174

从“石敢当”说到巧借属相日/180

第五章 艺术作品中的十二生肖/185

十二生肖诗文/185

美术为生肖造形/193

一岁一个吉祥物/199

试读章节

“斗柄回寅天下春” 

十二地支作为一种序数系统,古人既用来表示事物的序列关系,也表示天地方位。

天文学史讲,人类对子午线的第一次实测,是由中国唐代僧人一行实现的。子午线,采用了十二支的两支做方位标志。子为正北,午为正南,子午线是纵贯南北的经线。这条“方向线”,带着生肖文化的烙印。

关于十二支的方位意义,另有重要的两支:卯和酉。它们被用为正东、正西的标志。

纵的子午,横的卯酉,汉代《淮南子·天文》把它们称为“二绳”。“二绳”垂直平分,形成十字交叉,可以设想它们将一个圆等分为四,也可以设想它们将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四。于是,不论是天宇——古人设想天圆,还是大地——古人设想地方,都可以用这“二绳”来纵横,来分割,来定位。“二绳”撑起了方位系统的框架。在这框架间嵌入其他地支,形成三支列据一方的格局,天空和大地便都有了十二等分的方位刻度,它们是:北方亥、子、丑,东方寅、卯、辰,南方巳、午、未,西方申、酉、戌。

古人以十二支分割空间,又以十二支分割时间。在分解“岁”这个时间单位时,十二支表示十二个月份。地支充当时间刻度,一如钟表的表盘。在分割周天、划分空问方位时,地支充当方位符号,也如钟表盘上的刻度。古代的历法,将这两种“表盘”重合起来。月份与方位总是一致的。统一两者,并在“表盘”上充当指针的,是北斗。

这种历法设计,反映了古人对于时空的宏观把握和抽象思维。因此,它并不囿于天文历法范畴,它也走入了生活,成为古代术数家占验时日、推演吉凶的理论依据。古代术数家的占验工具——栻,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思维所描绘的宇宙模式。“拭”由圆形的天盘与正方地盘构成。安徽阜阳出土的漆木枝,天盘中为用做指针的七星斗勺,两圈文字,里圈列正、二、三……十二个月,外圈列二十八星宿名。地盘自内向外作三层排列,第一圈天干,第二圈地支,第三圈二十八星宿。栻的这种结构,反映了北斗星在古代宇宙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北斗,今人耳熟能详的是它的定位作用,认准了它便不会迷失方向。古人还把它作为重要的授时星辰。北斗七星若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勺身,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勺把,即斗柄。古人发现,斗柄的指向,一年绕天一周。于是,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确定季节,这就是《■冠子》所言: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一岁四分,有了四时。这就是四季。再细分,即十二月份。 《淮南子·天文训》描绘:“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斗柄像一个匀速转动的指针,十二支为静止的方位刻度。斗柄所指,称为“建”。斗柄指寅为建寅,建寅的月份被确定为岁首,古人便讲正月建寅。辞旧迎新春节时,人们爱说一句“斗柄回寅天下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建寅之后,斗柄移至下一个刻度,时序建卯,到了二月;再移,斗柄指辰,已是建辰三月……旋转的斗柄,沿着表示方位的十二支刻度,稳健从容、不舍昼夜地移动着。叶绿叶黄,寒来暑往,时光推移,岁月更迭。十二月建,就是十二支纪月。建辰之月、建巳之月,简化后,爽爽快快地叫辰月、巳月。

P14-16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二生肖/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裕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3595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