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材料丰富扎实,显示著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园地的业绩。本书著者在论述一些批评现象时,往往在纵向上注意前后的继承发展关系,在横向上注意同时代文论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涉及背景时又注意说明文论与文学创作、哲学思想的关系,凡此等等,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历史线索和图景,而不仅是按时代先后排列的代表性文论的辑录。
图书 | 中国文学批评史/20世纪经典学术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材料丰富扎实,显示著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园地的业绩。本书著者在论述一些批评现象时,往往在纵向上注意前后的继承发展关系,在横向上注意同时代文论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涉及背景时又注意说明文论与文学创作、哲学思想的关系,凡此等等,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历史线索和图景,而不仅是按时代先后排列的代表性文论的辑录。 内容推荐 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许多问题。因为这——文学批评,是与文学之演变最有密切的关系的。 目录 自序 上卷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文学批评演变概述 第二章 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 第三章 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文学的原因 第四章 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之思想的原因 第五章 文学观念之演变所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 第二篇 周秦 第一章 儒家 第二章 墨家之文学观 第三章 道家思想及于文学批评之影响 第三篇 两汉 第一章 由史籍中窥见汉人对于文学之认识 第二章 经学家之论诗见解 第三章 扬雄 第四章 王充之文学观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 第一章 魏晋之文学批评 第二章 南朝之文学批评 第三章 北朝之文学批评 第五篇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复古运动的酝酿时期 第二章 复古运动的高潮时期 第三章 复古运动的销沉时期 第六篇 北宋 第一章 北宋之文论 第二章 北宋之诗论 下卷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文学批评完成与发展之三阶段 第二章 南宋金元文学批评概述 第三章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 第四章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 第二篇 南宋金元 第一章 南宋之文论 第二章 南宋之诗论 第三章 金代文学批评 第四章 元代文学批评 第三篇 明代 第一章 明初之文论 第二章 明初之诗论 第三章 前后七子与其流派 第四章 与前后七子不同之诸家 第五章 明末之文学批评 第四篇 清代(上) 第一章 清初之风气 第二章 古文家之文论 第三章 学者之文论 第五篇 清代(下) 第一章 虞山诗派 第二章 神韵说 第三章 格调说 第四章 性灵说 第五章 肌理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文学批评史/20世纪经典学术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绍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6502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58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8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1993-03-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09 |
丛书名 | |
印张 | 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38 |
宽 | 172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