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内容
编辑推荐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是著名畅销书作家梁文道的最新力作。董桥、赵广超、陈智德、吴俊雄……梁文道说,这15个人,皆是他感兴趣的人,他们都有非常精彩独到的想法,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事业,能开他眼界,让他想到一些他不会去想的事。

内容推荐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是著名畅销书作家梁文道的最新力作。梁文道说,这15个人,皆是他感兴趣的人,他们都有非常精彩独到的想法,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事业,能开他眼界,让他想到一些他不会去想的事。《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中的这15位人物,如一代文章大家董桥,在英美文坛大放异彩的华人作家哈金,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的十年砍柴,以及近年在时评写作上处于风口浪尖的长平,最近风靡大陆的旅行作家舒国治,港台文化传媒界的大手笔詹宏志,思维特出的文化专家赵广超,等等,在梁文道精心的导引下,缕缕细述自己的社会际遇与文化情怀,种种精彩见解和个人感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说《访问》正是一道难得的智识、文化与思想的大餐。

目录

董桥:读书、文章、做人

赵广超:学问是一种手工艺

王贻兴:终于成了才子

詹宏志:读任何一本书都是为了改变自己

陈智德:我的渡轮终会回航

荣念曾:还有很多事情要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邹颂华@Lonely Planet:鬼马角色扮演

吴俊雄:报答流行文化的奶水

十年砍柴: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

哈金:“既然回不去,就只能往前走下去”

舒国治:清贫的意义

陈云:解毒中文 替天行道

黎智英:黎智英的另一个脑袋

梁家权:小吃总是旧时好

长平:正义

试读章节

杨绛的东西也是一样,文字当然好。但你说她的书算不算是经典?根本没有经典这回事,书好的都是某一个段落好,某一个chapter。好,或者是某一个conclusion好,它不可能完美。包括现在所有的经典,英国的、美国的,海明威也好,当你全部再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瑕疵。

季羡林、杨绛这些作者,我一定很仔细去看,在我这年龄的人看起来,就是给我们一个启发,他的文章写得那么淡,你自己、写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呢?你会不会走他那种淡的路呢?你走不走得了呢?这个是我想的东西。

我发现,每一本书跟漂亮的女人一样,我看到漂亮的女孩子,我会心动,我会想抱抱她,可是我不会想到要跟她结婚。当你靠近她的时候,你总是会发现一些缺点,你距离远一点看的话,很漂亮,很迷人。书也一样。

梁:你是不是年纪大了以后,眼光挑剔了。

董:所以这是老年的悲哀,也是老年的bonus。悲哀是没有了年郫时候的,因为你看到的人生,不是那么容易就有joyful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你的bonus,因为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就等如一本书不可能从头到尾,。from cov。er to cover都是完美的,这是不可能。

所以你现在要我推荐好书,像给学生写书单,我就会叫你自己去摸吧。嘿,老了就狡猾。至于我下一代人写的书,我大概挑来看,不是吹捧谁,陈冠中的我会看,你的我会看,马家辉的我瞄一瞄,陶杰的东西我天天在报上看,没有了。

大陆呢,老实说,文字写得好的,真的没有几个,就像陶杰讲的,他们的文字污染了。比如说像陆灏这样子算很好了,能够在六七百字的专栏里面,安排成这样的一个叙述。

可是,我也不能要求年轻人太多,你们的文章每一篇里面有多一点自己oIiginal的看法就好。可是怎么样把那点originality化在你的文章里面呢?这是我一路想说、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我现在看书不留书,看完后我就送给会喜欢它的人。这样感觉上可以保持我的originality,我会受它的影响,可是我不要它摆在我身边,我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受它影响。

梁:写作的人当然也会看很多书。但是刚听你那么讲,我觉得你是完全自觉地从作者的态度去看。比如说,你会很留意人家的文章怎么安排,然后再问自己,换了是我会怎么写。

董:书在我手上,它的作者死掉了,我就像在瞻仰他的遗容,他的遗容很静,一点都不动。这时我的感觉会很灵敏,如果他写得不好,我看两眼就扔掉;写得好,我就会试图感觉他写的时候在想什么,他想怎么样安排。有的作家好在哪里?好在他肯经营,而且他让你看到他的经营。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就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例如杨绛的文章,看多了,我发现真的有斧痕,她的东西一定改过。后来我问她,她果然说有。我想就是这样,再平淡也要有经营。

至于张爱玲,我真觉得她好,她好在不怕把她自己全部摆进作品。她是一个现代人,同时又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那是我最怀念的时代,她把自己那个时代完全放进她的书,她的文章,她的每一句话里。她又是个天才,不是因为她的小说布局好、故事好;不是,而是她的文字好。她能够在某个地方巧妙放进一个灵敏的观察,很平易简单地就写出来了。你看的时候简直想哭,为什么会有人看到这个东西?

白先勇也好,可是白先勇的好跟张爱玲不一样。白先勇是一个贵公子,穿着得很整齐,随着月亮出来,然后走到院子去,跟朋友聊聊天……他会很着意在这个亭园里面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个亭园这个环境给他什么感觉,他都会写得好。张爱玲不同,她可以到处钻,她根本就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她成了一个鬼。人家看不到她,她却在整个院子里走来走去,什么都看到了。然后她挑一样东西来写,就像摘一朵花,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落花流水皆文章,真不容易。

梁:但她的东西翻成英文就不行了。P8-11

序言

在我干过的所有文字活里头,我最恨采访。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受访者的资料,构思可能的问题;之后还得费更多的工夫去把录音转成文字,反复修缮其中的空白与缺漏。加上实际访谈的时间,这大概够我写出一整周的专栏有余了。

可是,我还是一个月接着一个月地替《读书好》做完这一系列的访问。而且在可见的将来,我还会继续做下去。除了有同事帮我记录,省下那最令人害怕的工序之外,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就是个习惯被采访的人,知道访谈的用处。过去四五年来,我平均每个礼拜要被人采访一次,有时候还真到了口干舌燥心烦意厌的地步。然而,我还是继续受访,能够回答懂得回答的我尽量回答。因为我把它当成了工作,当成了一种表达观点的工具,和我写文章做节目差不多,只是它更轻省更方便。我不需要动手也用不着在镜头前来回走动,只要坐在椅子上等人发问,然后说话。假如对方够诚实够认真,我发现访谈不失为一个代替书写和演说的速食手段。假如对方敏感机智,说不定还能达到理想的对话境界,使我的大脑意外孕出一个本来不存在的观点和想法。做采访是苦差,但被采访却是份美差。

出于这份替人省事的良善用心,也出于对一些人物的好奇和对自己的挑战,我决定每个月要去采访一个有想法的人。所谓“有想法的人”其实是后来渐渐归纳出来的主题,一开始,我想在《读书好》这份阅读月刊做的是个有关读书的访谈系列,比方说看看人家的藏书,窥视一下他们的隐私。但这个计划一开头就碰上钉子了,首位受访者董桥先生对后辈一向温厚,可他说:“这怎么行呢?这种东西千万不能给人看。”我明白,懂读书的人都晓得私人藏书最能透露自己的隐秘信息。所以近年才会有这么多要求别人打开书房的访问甚至专书,因为我们都很八卦,爱看人家的私生活。

不,这不是我要做的。既然我自己也不愿意让记者踏进家门,我又凭什么带着摄影师去踩别人家里的地板呢?我真正要做的,是探访一些我感兴趣的人物,这些人还都跟书有关,或者是作者也或者只是读者。并且我相信他们都有想法,能开我眼界,让我想到一些我自己不会想的事,或许还能令读者受益也说不定。“有想法的人”听起来很玄很泛,不过我们知道,这种人其实不太多,尤其在这个城市这个时代。真的,我常看坊间杂志的个人专访,记住的真没几个。特别是“成功人士”和“名人饭局”里的名人,他们使我觉得成功成名的前提似乎就是不能想得太多更不要想得太与众不同,于是读者才可以总结出一个通用方程式:“仿看,每个成功人士都是这么说的。”继而效法他们,一起成功。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观赏“与CEO对话”之类的节目,难道他们不觉得那些人说的东西都很相似吗?连最近垮下来的方式都很像。

也许这不是受访者的责任,而是采访者心里早有一番固定的盘算,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能把它们总结成“勤劳”和“掌握机遇”这几大元素。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评论一下近年流行的那种访谈文体。在那种文体里面,采访者几乎比受访者还重要,他的目光无处不在,他的感想接连不断;从对方点什么饮料开始,一直到某个最细微最不可察的小动作,全都逃不出“作者”法眼。在这种文体里头,探访者的确成了作者,总是毫不厌倦地要人注意他有多聪明,他的文笔又有多炫丽。因为他是作者,所以被他采访的人就是一篇散文甚或小说里的角色了。

这也不是我要做的。我要最原始最干燥的一问一答,我只要受访者的想法。所以我不记录他们的表情神态和衣着,尽量让他们用自己的言语呈现自己(虽然经过我事后的编整)。这十五人这么有意思,这么不同,我又何必画蛇添足?因此,我甚至删去了许多自己当时说过的话,在你看到的文字上伪装出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假如我存在,那些问题就是唯一剩下的痕迹。所以我把本书编辑原来选用的书名《梁文道对话xxx》改成了更单纯更直接的《访问》。Andy Warhol创办的杂志不也只是叫做Interview吗?纵然它早已失去了草创时期的气息,但这个名字还是利落无匹。

至于书内的十五位受访者,我就不说太多了,也不打算在他们的谈话中勉强拉出一条宏大的主线,大家尽可自己翻看。倒是《读书好》的现任主编邝颖萱必须多谢,在我脱手编辑职务之后,她仍容许我偶尔放肆地刊出一篇万言访谈。大家可别忘记这是份大众读物,这等长度的访问是不少更专门的杂志都收不下的。我最感激的,还是先后帮忙记录访问的编辑,以及几近义务劳动的摄影家;谢谢你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文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04763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桂图登字20—2011—067号
版权提供者 UP Publications Limite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