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特论艺术/西方艺术史论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注定是用烈火重新塑造世界的骑士,他的喋喋不休、他的狂躁不安,甚至他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热切呼唤,都是一种艺术,是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本书讨论了四位艺术家——两位画家、一位画家兼雕塑家和一位雕塑家兼画家。因为每一位艺术家身上体现出许多矛盾和不可思议的情况,所以他们向萨特提出了挑战并给他提供机会阐明他的艺术理论。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必须通过欺诈手段才能得以自我证明。贾科梅蒂迷恋于他在这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因而要去发现如何描绘这虚无世界。

内容推荐

  萨特在本书中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绝对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态度。

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走投无路,必须用欺诈手段才能得到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与自己在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实在,因而要去描绘这个虚无的世界,在默默沉寂的事物中,显示出发出语言的迹象。考尔德在自由和束缚之间从事创作,因而要去发现如何使静止的事物充满运动,靠自我运动而确证自身的存在。拉普加德努力于创造力和美的结合,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目录

英译者序

威尼斯的流浪汉

雅可布的恶作剧

里埃脱岛的清教徒

走投无路的人

阳光下的鼹鼠

贾科梅蒂的绘画

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

考尔德的活动雕塑

追求绝对

附录

谈戏剧创作

为何写作

中外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图版目录

试读章节

毫无疑问,他的生活充满了谜:一些日期,几桩事件,然后就只有古代作者们的闲言絮语了。但令人鼓舞的是,威尼斯对我们说着话,她有一副伪证人的嗓音,时而尖声高叫,时而喃喃低语,还点缀以几段沉默。丁托列托的生活故事,他出生的城市所描绘的他在世时的肖像,被涂上了愤世者的色调。这座总督的城市对她的大多数著名的儿子表示出轻蔑,倒没有直接宣布什么,有的只是隐喻、暗示以及随口而出的议论。这种不可更改的憎恶以表里不一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不大当众表露,而更多的是冷漠、高傲和暗中排斥。这一切或许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雅可布在与凶恶的敌手斗争时失败了,他慢慢地厌倦了,自认失败了,死了。这就是他的生活的总括和要义。如果从此以后我们对那些有碍探索的谣言和传闻置之不理的话,我们就可以在模模糊糊地袒露出的一切中进行研究了。

首先,这位染匠的儿子出生于1518年。威尼斯不久就在他身上打上了厄运的标记:“大约1530年,该青年开始作为一个学徒在提香的画坊里工作,但几天以后,当那位大名远扬的年过半百的人发现了他的天资时,他被解雇了。”这段逸事以令人吃惊的规律性在一本又一本书中出现。这件事是否有损于提香的名声尚不好独断——它本身的确是事实,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我们的眼光来看待它。瓦萨利【乔治奥·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12~1574),意大利画家、作家,著有《绘画、雕塑、建筑大师列传》。一译者注】在1567年叙述这件事时,提香已经走红了半个世纪之久,而没有任何事情比长期平安无事地生活更值得人们敬重了。而且,按照那时的习俗,提香有他自己的画坊,在这里,处理事务时他是仅次于上帝的人,当然有权赶走一个雇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手下的牺牲品被推想成恶魔,仿佛被刻上了灾星、传染病的标志,人们说他面有邪恶之气。于是,出现了第一桩意大利绘画奇才为童年的厄运所胁迫的事情。此后,丁托列托得到的是由这场所谓解雇而领会到的教训。威尼斯那素来率直的嗓音使我们知道了怎样理解它,一旦我们的耳朵得以与之协调起来,我们便能够听懂它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暂不作结论,但是有必要将注意力对准这些事实中的可疑之处。

提香生性欠善已广为人知,但是雅可布年仅12岁,在12岁上,才能尚未定形,任何事情都可能使之湮没,需要忍耐力和时间为这不成熟的技能铸型,使之变成才华。

P1-2

序言

让-保尔·萨特的美学观点,比起他在其他许多问题上的态度,尤其是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看法,或许会少引起一些争论。作为一位哲学家,萨特得到的评价从未定于一尊,在巴黎,他既是人们崇拜的中心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许多对存在主义有所耳闻的人都把他的名字和存在主义运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小说家和剧作家,他因为在其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系统地阐述的观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可是,他关于存在主义运动及其对人类处境的古怪、悲观、偏执和令人迷惑的评价,又使他声名狼藉。作为一位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他知识渊博,造诣极深,作品中渗透了他的许多极其重要的论点,这些论点之一,就是人类生存中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问题。无论是作为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的谈吐,还是作为批评家的谈吐,这位前任教授都颇能赢得听众。

尽管萨特是三种后黑格尔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汇合的代表,也是欧洲的传统美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政治学思想的自然延续,但他在解释人类处境方面仍然显示出深刻而自觉的个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析方法,接受了他们对行动的关注,但又对他们的政治观点持否定态度。他抛弃克尔凯郭尔的信仰飞跃,但又接受了克尔凯郭尔视人类为混乱世界中的一群孤独、苦闷的造物的观点。他抛弃胡塞尔的柏拉图主义,并对其术语进行自我解释。加上他对笛卡儿二元论的否定和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内省式认识的吸收,而这些结果就是一种观念和风格,在读者中引起了瞠目结舌的认可——一种觉得他们正在阅读的内容并无生疏之意而且久有预感的情绪。最后,尽管他的方法和论据受惠于前辈,但是,他的风格和观念却清楚无误地显示出当代特色。

萨特以赤诚之心对待艺术,但他总是寻求如何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适合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本书所选的论文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的观点,以及对艺术家的造就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态度。在对艺术的探索中,他掸去了形而上学臆断的灰尘。艺术家是“一个想像着人类的本质而决意将人性标志在空间或石料之上的人”吗?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盲目的因果联系,抑或对于某种观念的逐渐展现、永久的延宕、破坏和阻挠”?在这些论文中,如同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我们感到在作者身上有着一种改变读者人生的献身精神和真诚愿望。

本书讨论了四位艺术家——两位画家、一位画家兼雕塑家和一位雕塑家兼画家。因为每一位艺术家身上都体现出许多矛盾和不可思议的情况,所以他们向萨特提出了挑战并给他提供机会阐明他的艺术理论。丁托列托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他必须通过欺诈手段才能得以自我证明;贾珂梅悌迷恋于他在这万事万物中的孤独境遇,因而要去发现如何描绘这和美的结合,并学会了“给无限可分的外观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

萨特的看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作者和主题的双边活动提供了一种新见解。论述丁托列托时,他对那些流传至今的传说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反驳,对一个艺术家及其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调查研究。论述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时,他表明了每个人怎样对时代的挑战作出反应。除这些新见解之外,他还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惊人的想像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独白。例如,他对天才下的定义是“有限的存在与无限的虚无之间的冲突”;他将丁托列托的绘画作品看成是一座城市和她的遭到拒绝的求婚者之间的“热恋”;他对独特的艺术技巧和人们的神态的意义进行暗示;他必须重新学会生活和与他人保持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是如此;他对乘坐飞机的惊恐的看法是认为这与爱美和憎丑有关;他还表现出一种希望,希望贾珂梅悌总有一天会画出一幅引起错觉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如同“深夜归家而自黑暗中迎面走来一个陌生人时所产生的惊恐”。

在此,对帮助我编译这本萨特艺术论文集的人们表示谢意。俄克拉荷马大学的让·劳尔逊(Jean Lorson)教授给我阐明了一些有关法语原文的意思。我的四位同事——明妮·贝克(Minnie Baker)、理查德·彼文斯(RichardBiVins)、玛格丽特·奥瑞雷(Margaret O’Riley)和米尔德里德·赖林(Mildred Riling)——分担了通读第一次译稿的工作:贝克教授和彼文斯先生对艺术专用术语的译法特别给予了技术指导,奥瑞雷博士阅读并修改了短篇论文的第一次译稿,赖林教授注意到萨特的文体特点并建议对最后被合为一体的关于丁托列托的论文作出较大的修改。对于这些慷慨的帮助和鼓励,我深表谢意。

韦德·巴斯金

写于东南州立学院

后记

这本萨特论艺术美学的文集系美国东南州立学院韦德·巴斯金(Wede Baskin)编选并英译的,英文书名为Essays inAesthetics,初版于1963年。我们的汉译工作就是依据巴斯金的这个英文编译本翻译的。后面的两篇附录,即《谈戏剧创作》和《为何写作》为我们所辑,它们所论及的有关戏剧、文学的创作体验和艺术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萨特的艺术观点及美学思想,因而很值得一读,这也是我们将其辑作附录的初衷。

关于萨特本人的情况,毋庸在此赘言,国内读者大都对这位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所了解。萨特在哲学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早已闻名于世,他的艺术美学理论除在早年的《想像》一书以及他的一系列文学评论中体现外,本书所选的这些有关画家的评论,有关戏剧创作的对话和有关文学写作观的著名论文,可以说从思维方式和创作动因等根本问题上,体现了萨特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点。

首先,萨特并未像一些著名的当代哲学家,如克罗齐、杜威等人那样,对艺术审美问题进行纯理论的专门研究,并对审美和艺术活动作出明确的定义。他的美学是一种“行动美学”,即与审美创造活动的主体——艺术家——进行直接而具体的交流,以此来探讨生存的本质问题。本书中,他分别对四位画家、雕塑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评价。在这种美学的实践行动中,他运用了取自现象学的思维方式,来寻找艺术主体的纯粹意识活动的内容。这种让美学观念在对具体的审美科学活动的解说中展现出来的方法,体现了萨特独有的学术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巴斯金的选文的确把握住了萨特美学的特点。

其次,萨特在艺术美学上像他在哲学上和社会学上的态度一样,十分注重主体在一定环境中的选择活动。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从虚无走向本质,其问经历了主体的能动选择活动。因而他十分重视艺术家与具体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主体的能动选择活动。因而他十分重视艺术与具体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那种冲突对立的关系。在对丁托列托、贾珂梅悌等人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进而,萨特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普列斯纳的哲学人类学一样,尤其偏重那种不大正常的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是由于他把艺术家视为在荒谬的环境中进行选择的主体所决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批评”以来西方文艺批评只看重文体而轻视作者的偏向。

第三,萨特的艺术批评有如其文学创作,完全是为了宣扬他的“存在”哲学,服从他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关于这一点,巴斯金在序言中已经做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类生存本质的界定有明显的唯心倾向和某种悲观色彩,这在他的文艺美学论文中也有所表现。所以,我们理应注意分析和鉴别。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深入理解和具体评价萨特的艺术美学思想起到某些积极作用。

萨特的哲学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哲学比较起来虽然较为好懂,但也多有晦涩难解之处。从历史上看,这种晦涩难解若不是出于故弄玄虚而的确是出于思想的深邃和独特,那还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哲学便是如此。为了保持萨特美学的原有风貌,完整地再现萨特的思维方式和推理过程,我们基本上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只在某些过于晦涩的地方,对部分字句进行了不离原意的适当调整,以方便读者的理解。由于我们的翻译水平所限,译文不免会有不当和粗疏之处,尚祈读者赐教。

翻译工作是由欧阳友权、冯黎明共同完成的。具体分工是:欧阳友权翻译了贾珂梅悌、拉普加德、考尔德等四章内容,并承担文字修订及附录文章的辑选整理工作;冯黎明翻译了丁托列托的四部分内容以及英译者序言。

译者

2005年8月于长沙三秋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特论艺术/西方艺术史论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萨特著//欧阳友权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52083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4-04-01
首版时间 2004-04-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