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小说美学、小说史融会成中国小说美学史,开辟了中国小说研究的新领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出版空白的重要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作继承了我国学术研究注重“义理、辞章、考据”的优良传统,保持了存疑、求是、创新的认真态度。
| 图书 | 中国小说美学史(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将中国小说美学、小说史融会成中国小说美学史,开辟了中国小说研究的新领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出版空白的重要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作继承了我国学术研究注重“义理、辞章、考据”的优良传统,保持了存疑、求是、创新的认真态度。 目录 引言 一、小说萌生的语境 (一)“百家争鸣”:小说萌动的契机 (二)历史散文:小说“本根”的寄生地 (三)汉人的小说与小说的界说 (四)虚实之辨:小说疏离史传母体的标志 二、小说意识的自觉 (一)解读传奇:史学家与小说家的分歧 (二)韩愈《毛颖传》引发的笔战 (三)走近本体:感悟笔记与话本的特性 (四)刘辰翁:小说评点的开山宗师 (五)忧患中的无奈:回归儒学元典精神 三、小说繁荣期的建树(一) (一)“三灯”的折光:传奇小说品格的认知 (二)历史演义走出“历史”的阴影 (三)在李贽“童心说”的旗帜下 (四)《西游记》的“幻”与《金瓶梅》的“真” (五)“赝”而“真”与“常”而“奇”:拟话本的审美取向 (六)胡应麟:对小说进行类型研究的第一人 (七)金圣叹:划时代的丰碑 四、小说繁荣期的建树(二) (一)“才情”与“名教”在“实学”思潮中汇流 (二)毛氏评改《三国志演义》的审美取向 (三)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四)超越与复归:从柳泉聊斋到阅微草堂 (五)《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和形象塑造 (六)《红楼梦》的解读:作者自云与痴人说梦 (七)小结:古代小说美学话语共时性考察 五、转型期的探索 (一)“翻旧出新”:为侠客义士和妓女优伶立传 (二)转型的标志:“小说界革命” (三)借镜“西学”重读中国古代小说名著 (四)“开通民智”:民主革命派对小说的期待 (五)从域外“拿来”的思考 (六)管达如的《说小说》与吕思勉的《小说丛话》 六、现代化的步履 (一)在“人的文学”的旗帜下 (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三)“现代品格”的整合与裂变 (四)“典型性格”的失落与“民族形式”的崛起 (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体化”进程 (六)现代派的漫流与“失语症”的疗救 后记 再版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小说美学史(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韩进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7004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625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526 |
| 出版时间 | 2004-05-01 |
| 首版时间 | 2004-05-01 |
| 印刷时间 | 2004-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9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河北 |
| 长 | 230 |
| 宽 | 162 |
| 高 | 2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8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