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重点是黄河变迁,详古而略今,尤其详于元代以前。讨论范围不仅包括河患和河道变迁问题,也包括历代河防,治河方略及有关的重要史事。本书资料丰富,所有材料都经过认真的甄别、考证和剥析,注释极详明。每一节的内容在节末都有简短的结论,便于读者明了其大概。本书为竖排繁体字编写而成。
| 图书 | 黄河变迁史/岑仲勉著作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重点是黄河变迁,详古而略今,尤其详于元代以前。讨论范围不仅包括河患和河道变迁问题,也包括历代河防,治河方略及有关的重要史事。本书资料丰富,所有材料都经过认真的甄别、考证和剥析,注释极详明。每一节的内容在节末都有简短的结论,便于读者明了其大概。本书为竖排繁体字编写而成。 目录 導 言 第一節 黄河重源詮的緣起 第二節 重源詮經過長時期而後打攀 第三節 [禹貢]是甚么時代寫成的 第四節 商族的「遷都」對黃河有甚密附保守 一 自契至于成湯八遷 二 商丘 三 一毫 四 自湯至盤庚五遷 五 上司馬 六 嚣 七 相 八 耿或邢上 九 庇和奄 一0 盤庚之遷及以後 一一 商族移徒的範圍及其與河患有無關係 第五節、周定王時的河徒還存着疑問 不是春秋時代 第六節 「禹河」是甚麼?經行哪些地方 一 禹河郎東周所徙的河,在北方分作兩支(二渠) 二 [禹貢]導河一節的正解 第七節 東周黄河未徙以前的故道 一 青海以東黄河的大勢 二 上古時江淮的下游相通 三 上古時河淮的下游相通 四 闢濟水三伏三見的玄想或謬說 五 東周時黄河故道的異名,怎樣見得濟水是東周時黃河的正流? 六 東周前黄河故道的簡描 七 東周河徙原因之推測 第八節 兩漢的黄河 一 鄹東故大河到其磨時候才斷流了 二 西漢的河患 三 齊人延年献河出胡中之策 四 賈讓的治河三策 五 其他的治河方略和技術 六 東漠的治河 七 王景的成功靠什么方略? 第九節 隋唐的黃河 一 三國至北魏之河事遺聞 二 隋代的間接洽河了 三 唐代黄河的經行 四 唐代的河患 五 黄河南邊的濟水何時及何故斷流? 第一0節 五代及北宋的黄河 一 黃河在五代 二 北宋初期的河患 三 [北流]走哪一條路? 四 横隴道的回復义「北流]與[東流]的爭執 五 来人其他的洽河方略 六 宋人治河的技術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黄河变迁史/岑仲勉著作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岑仲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4193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78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43 |
| 出版时间 | 2004-04-01 |
| 首版时间 | 2004-04-01 |
| 印刷时间 | 2004-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89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928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5.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2 |
| 高 | 3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