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强调应该保持对审美意义的现象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批判性地建构经验与先验的关系,才能在探求意义的可能性的同时,使审美话语与批评话语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沟通起来,从而为探求真正有独创性的意义铺平道路。
| 图书 | 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中国视角穿越西方现代美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强调应该保持对审美意义的现象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批判性地建构经验与先验的关系,才能在探求意义的可能性的同时,使审美话语与批评话语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沟通起来,从而为探求真正有独创性的意义铺平道路。 目录 导论 美学何以有用?/1 上篇 古典先验论的困境与通向现象学之路 第一章 古典先验论的难题之一:在愉悦与直观之间/3 第二章 古典先验论的难题之二:在有限与无限之间/17 第一节 费希特:直观与反思的悖论/17 第二节 谢林:艺术的绝对与虚无/30 第三章 古典先验论的难题之三:艺术的历史与经验/47 中篇 现象学美学批判 本篇导语通向现象学美学之路/65 第四章 现象学的理想、方法与困境/75 第一节 本质现象学的理想与方法/75 第二节 先验现象学的困境与期待/83 第五章 胡塞尔:现象学的美学可能/101 第一节 图像意识的现象学/102 第二节 艺术直观与先验转向/117 第六章 盖格尔:审美价值的现象学/129 第一节 作为特殊科学的美学/130 第二节 审美判断:在体验与反思之间/143 第七章 英伽登:“本体”的建构与诘难/165 第一节 作为本体的作品/166 第二节 审美创造的难题/177 第八章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与原初经验/187 第一节 知觉现象学:从梅洛-庞蒂到杜夫海纳/188 第二节 不可信赖的原初性/195 第三节 现象学能否信任行家? /206 第九章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美学的终结? /215 第一节 海德格尔究竟如何转向? /215 第二节 说,还是不说?/221 第三节 主客结构与工具理性/227 第十章 布莱:先验自我与批评意识/235 第一节 先验自我的美学可能性/235 第二节 “我思”:哲学的还是批评的?/244 下篇 回归批判与独创的美学 第十一章 美学如何言说艺术独创? /253 第一节 本质直观与,自由变更的美学问题/254 第二节 批判性的符号逻辑/264 第三节 重回席勒:技艺的美学/272 第十二章 批判的审美形而上学/285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悬搁与还原/285 第二节 还原总是特定的还原/294 最后的话 审美的还原与美学的还原/301 主要参考文献/307 后记/312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中国视角穿越西方现代美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汤拥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706419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 |
| 出版时间 | 2005-01-01 |
| 首版时间 | 2005-01-01 |
| 印刷时间 | 2005-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8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8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黑龙江 |
| 长 | 226 |
| 宽 | 150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