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无知。越三十六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八,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因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
| 图书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作品系列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无知。越三十六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八,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因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 内容推荐 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而上无父母,下无子女,仅夫妇两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婴衰虚之疾。远近名医,百药罔效,病情日见沉重。一日,十八世纪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示敢启口,恐不听从,又滋责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苟可从者当无不从。纵或实不能从,亦为无责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谓:“君病殆非药石可疗。…… 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本书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本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目录 一、前言 二、七房桥 三、五世同堂 四、先祖父鞠如公 五、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六、怀海义庄 七、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八、先父之病及卒 九、先母来归 十、先母寡居 十一、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十二、先母之卒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作品系列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钱穆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2243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50 |
| 版次 | 2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11 |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 首版时间 | 2005-03-01 |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9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2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6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9 |
| 宽 | 145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5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