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康有为经典文存/经典启蒙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以发动戊戌变法闻名于世的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启蒙主义思想家,还是一位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学者,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变法图强;在学术上融汇中西,敢于疑古,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书是从其全部著作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经学和政论两方面,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目录

实理公法全书

教学通议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

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上

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下

诸子改制托古考

孔子为制法之王考

人世界观众苦

仁智篇

康有为生平及著作年表

试读章节

凡例

一,凡天下之大,不外义理、制度两端。义理者何?日实理,日公理,日私理是也。制度者何?日公法,日比例之公法、私法是也。实理明则公法定,间有不能定者,则以有益于人道者为断,然二者均合众人之见定之。

一,是书于凡可用实测之理而与制度无关者仍不录,理涉渺茫,无从实测者更不录。

一,是书于地球上诸教所有制度,其非大背实理者,必尽辑无遗。虽显背实理,而地球上之人犹有行用者,亦尽辑无遗。必既背实理,又无复有行用之人者,始不登录。其两教相同之制度,则按语中亦详言之,此外更参以新得之公法及比例之法。凡一门制度,必取其出自几何公理。及最有益于人道者为公法,其余则皆作比例,然亦分别比例之次第焉。其难易分别之处,要皆合众深明公法之人议定之。

一,凡有凭空拟出一法,欲行则殊不可行者,虽不过欲置为比例之末,仍不收焉。必虽仍在可行之例者,此书乃修。

一,此书必分二部写之,一用文言,一用俗语。评论义理,当以俗论定,乃更译成文书。

一,每次重修此书之时,诸凡画押之人,整齐万身公法书籍一段所载,必先加议论,然后画押者,其议论若无精语,则不并刻于书中。

一,凡所言实理,每事须先立引说一条,然后以按语将其实理详言之。

一,凡所言公法及比例之法,每法皆须以数语撮举大要。先立一目,然后以按语详言之,且以按语详论之。立目均以今人修书者之语,不得用古语,其古教经典有关制度之言,则以按语备引之。P1-2

序言

以发动戊戌变法运动闻名于世的康有为(1858—1927),不仅是一位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杰出领袖和保皇派首领,还是一位卓越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以及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毕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奔走,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变法图强。同时,他又从对功利主义、自然人性论和天赋人权的承认和肯定,进而大力提倡人的解放。他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命运和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那融会中西的开放视野,敢于疑古的研究思想,以及“以经义述政见”的逻辑思维,都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北之银塘乡敦仁里延香老屋。曾用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改号更生、更甡,晚号天游化人。康家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祖父赞修,道光举人,曾为州学正、训导。父亲达初,曾任知县。6岁时,康有为便入塾读“四书”,8岁学作八股文。11岁丧父,即跟随祖父在连州从事科举入门学习,直到18岁,仍为童生。从19岁开始,康有为师从大儒朱次琦在礼山草堂学习三载,思想颇受其影响,也为以后的学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自礼山草堂学归,康有为开始接触新的知识。他在西樵山独学4年,除研究史学并由宋明理学而扩及佛学外,又因结交清廷编修张延秋,得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同时他还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西书。1882年,康有为赴京师应试不第,复游上海,大购西书而归。从此大讲西学,思想变化亦日益显著,且独成体系。不久,他便著成《康子内外篇》,内篇言天地人物之理,外篇言政教艺乐之事。

1887年以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刺激下,康有为开始接触实际政治,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门生和著书立说。1888年.赴京师应试不中,鉴于中法战争后国势日蹙,康有为乃发愤上万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书虽为顽固派所阻未达,但引起朝野很大震动。次年归粤后,即招陈千秋、梁启超等人为弟子。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授义理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同时还讲“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断之”,从学者日益增多。在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他又著书多种,其中《新学伪经考》一经刊行,便很快风行海内,康有为从此也以经今文学家现身。1893年,康有为中本省举人,次年会试再度落第。而他的著述与讲学也遭到清廷保守官员的诽谤,被斥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同少正卯,圣世不容”。结果《新学伪经考》遭焚。

1895年,康有为再偕梁启超入京会试。正值《马关条约》签订,他联合在京应试的16省举人12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随后成进士,授工部主事。然其不就,继续鼓动变法维新,并得张之洞支持,分别在上海、北京开设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宣传维新思想。1896年,康有为读到严复译述的《天演论》,颇受启发,遂构成其“孔子改制创教”的理论系统。同年夏末,黄遵宪、汪康年等在上海办《时务报》,以梁启超为主笔,次年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与唐才常等在长沙主持的《湘学报》,并为宣传变法的喉舌。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因而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主线。1897年,康有为又在弟子协助下,相继纂成《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由上海大同译书局付梓问世。二书都是康有为“创法改制”的理论表述。其中《孔子改制考》里贯串全书的“托古改制”说,直接导致了学术界脱离经学而重新认识上古历史的趋向。

1897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12月,康有为“万里浮海”,再赴京师上书言事,并按轻重缓急,提出变法的次第,第一策“采法俄、日以定国是”,第二策“大集群才而谋变政”,第三策“听任疆臣各自变法”。接着又上一书,均不得行。1898年,经过数月的奔波,康有为终于在4月28日被光绪帝召见。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便由此开始。三个月后,终因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国外,赴日本、加拿大、英国,继续坚持君主立宪的保皇立场。在流亡期间,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初到日本,便写成编年体回忆录《我史》,既是关于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的重要史料,又是康有为自述思想政见孕育成熟过程的学术专著。1902年后,他在印度开始撰写《大同书》,此著系中国式乌托邦理论的一种独特表述。此外,除了大量政论作品,他还在传统典籍的研究中收获颇丰,相继完成《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中庸注》、《孟子微》、《论语注》、《大学注》等,这些著述在近代学术史上都是属于以经义述政见的典型作品。同时,他还写了大量诗歌和游记。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在日本仍坚持反对民国,遭到孙中山指责。1913年因母丧归国,移居上海。1917年,张勋复辟后,他赴京任弼德院副院长。不久,他作为仅次于张勋“丁巳复辟”的祸首受通缉,逃入美国驻北京使馆接受庇护。1918年2月,康有为由美国大使派人护送离京返沪,续编《不忍》杂志,并辑成政论集《不幸而言中不听则国亡》。在该书的序中,他宣称辛亥清朝灭亡,丁巳复辟失败,都是不用他执政的缘故。此后八年,他尽管坚持反对共和,却主要是言论,而同军阀结交也主要以宾师自居。晚年,康有为撰成《诸天讲》,其中还论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26年,在上海创办天游学院,他亲自讲授自己的诸天书。1927年3月31日,因突然发病,康有为在青岛去世,终年70岁。

从晚清到民国,自国内至海外,康有为始终笔耕不辍,“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终其一生,留下了千余万字的著述,显示出贯通古今、衣披万世的博大抱负。此外,在文学上,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且文风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晚清“文界革命”之先河。我们编选的这本《康有为经典文存》,是从康有为的全部著述中精选出来的,偏重于经学和政论两方面,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康有为经典文存/经典启蒙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治纲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85415
开本 32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国学大师系列
印张 10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