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永玉年谱
内容
编辑推荐

黄永玉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的绘画、雕塑、散文、诗歌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传奇一生,饱含甜酸苦辣。本年谱真实记录下他所走过的历程,还对黄永玉先生的画跋有所选录,对其重要画作进行编撰。全书编年以公历为主,并附干支纪年。全年谱文笔流畅,记事准确,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全书共22万字,主要内容包括:黄永玉一生中的重要经历;黄永玉绘画风格嬗变轨迹;黄永玉绘画代表作的编年、鉴赏;黄永玉艺术观念探究;黄永玉文学创作梳理;黄永玉的人生观、艺术观剖析。

作者在注重谱主生平事迹编年的同时,结合鉴藏、研究的需要,自20世纪40年代黄永玉开始从事艺术工作起,增设“本年作品选萃”一目,汇集其代表性作品进行编年。书中插入黄永玉绘画、生活照300余幅,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目录

序——一个小蛮子对一个老蛮子的窥视(张建永)

凡例

年谱

1924年(出生)

1925年(1岁)

1926年(2岁)

1927年(3岁)

1928年(4岁)

1929年(5岁)

1930年(6岁)

1931年(7岁)

1932年(8岁)

1933年(9岁)

1934年(10岁)

1935年(11岁)

1936年(12岁)

1937年(13岁)

1938年(14岁)

1939年(15岁)

1940年(16岁)

1941年(17岁)

1942年(18岁)

1943年(19岁)

1944年(20岁)

1945年(21岁)

1946年(22岁)

1947年(23岁)

1948年(24岁)

1949年(25岁)

1950年(26岁)

1951年(27岁)

1952年(28岁)

1953年(29岁)

1954年(30岁)

1955年(31岁)

1956年(52岁)

1957年(33岁)

1958年(54岁)

1959年(35岁)

1960年(36岁)

1961年(37岁)

1962年(38岁)

1963年(39岁)

1964年(40岁)

1965年(41岁)

1966年(42岁)

1967年(42岁)

1968年(44岁)

1969年(45岁)

1970年(46岁)

1971年(47岁)

1972年(48岁)

1073年(49岁)

1974年(50岁)

1975年(51岁)

1976年(52岁)

1977年(5j岁)

1978年(54岁)

1979年(55岁)

1980年(56岁)

1981年(57岁)

1982年(58岁)

1983年(59岁)

1984年(60岁)

1985年(61岁)

1986年(62岁)

1987年(63岁)

1988年(64岁)

1989年(65岁)

1990年(66岁)

1991年(67岁)

1992年(68岁)

1993年(69岁)

1994年(70岁)

1995年(71岁)

1996年(72岁)

1997年(73岁)

1998年(74岁)

1999年(75岁)

2000年(76岁)

2001年(77岁)

2002年(78岁)

2003年(79岁)

2004年(80岁)

附录

附录一:黄永玉世系(黄毅)

附录二:《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

附录三:黄永玉诗《曾经有过那种时候》

附录四:黄永玉散文《乡梦不曾休》

附录五:黄永玉著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3岁

春 遵母命,随亲戚到省城长沙投奔父亲黄玉书。这个决定,杨光蕙主要是出于对黄永玉继续求学的考虑,其次也有经济拮据的现实因素。行前,黄永玉给年逾古稀的老祖母磕头道别,祖母说要等到他回来才肯死,谁知这其实就是永诀!此行白凤凰出发,路过得胜营外婆家到乾州,再经沅陵、常德,四大四夜,方抵长沙。父子相见,问及家中状况,黄玉书不胜唏嘘。留长期间,父亲带着儿子去岳麓书院游览了好几次。这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圣殿,在黄永玉小小的心灵中,燃起了一种莫明的崇敬。在他后来流浪漂泊的乡梦罩,岳麓书院雅洁的庭院、回廊,使他得到r许多慰藉和鼓舞。

夏 黄玉书得堂弟黄毓熙(字村生)安徽宣城来信,告之将重返厦门集美学校任职。黄毓熙毕业于北京大学,主修农科,此前曾在集美学校工作,后因在该校派系斗争中失利,遂屈就安徽宣城某校,任外语教师。得知黄毓熙时来运转,将重返集美学校任董事会秘书长,黄玉书便有了将儿子托付与他的意思。夏末,黄永玉随父亲来到安徽芜湖,见到了堂二叔黄毓熙、四叔黄毓贵。几天过后,黄永玉便随堂二叔踏上了前往厦门的旅途。兄弟分散、父子离别,行前,老小四人合影留念。可是,黄永玉哪曾想到:这也是与父亲的永决啊!

9月 入厦门集美学校初中一年级。集美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兴办,它实行新式教育,学生主要从福建及其它各省招考,但也有不少华侨子弟。该校设备先进、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当时,确乎堪称国内第一。陈嘉庚“以最高的待遇邀请著名的学者专家到那儿去执行终牛教学,除了单幢的花园住宅之外,迮公墓也准备好了”(黄永玉《蜜泪》)。刚开学,黄水玉穿上了崭新的校服,他高兴地照了一张像,寄给老家的妈妈和弟弟们。在照片背后,他写了这么一行字:“于里有水不要摸,不然坏了。”

在集美学校,除了美术,黄永玉对其他课程兴趣都不大。因为国文课本巾的内容,小学时差不多都念过了,而数、理、化、英文,要费许多脑子去记,他认为这些东西“长大以后肯定用不上”。入学后,他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叫郭应麟。郭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精擅油画,“人物、风景都行,我敬畏他是因为我不懂油画,他提到的一些外国画家我大部分不认识。他原是集美毕业才去巴黎的。他说话喉音、鼻音都重,带点洋味,穿着又很潇洒。跟在他后面去美术馆,穿过油咖哩树和合欢树林荫,心里很神气。走廊里挂着大幅大幅他从巴黎临摹回来的油画,装在金框子里”(黄永玉《示朴琐记》)。

12月 父亲黄玉书在长沙巧遇了多年未见的表弟沈从文。当时,沈任职于北大,在文坛已颇有声名,而黄栖身行伍,还只是普通军佐,事业无成,命途多舛,他的性情显得较为颓丧,“过去豪爽洒脱处早完全失去,只是一双浓眉下那双大而黑亮有神的眼睛还依然如旧。……邀他去长沙著名的李合盛吃了~顿生炒牛肚子,才知道已不喝酒。问他还吸烟不吸烟,就说,‘不戒自戒,早已不再用它。’可是我发现他手指黄黄的,知道有烟吸还是随时可以开戒。他原欢喜吸烟,且很懂烟品好坏。第二次再去看他,带了别的同乡送我的两大木盒吕宋雪茄烟去送他。他见到时,憔悴焦黄脸上露出少有的欢喜和惊讶,只是摇头,口中低低的连说:‘老弟,老弟,太破费你了,太破费你了。不久前,我看到有人送老师长这么两盒,美国大军官也吃不起!’……想起十多年前同在一处的旧事,一切犹如目前,又恍同隔世。两人不免相对沉默了一会,后来复大笑一阵”(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此时,母亲杨光蕙在沅陵乌宿乡村小学教书,身边带着三个孩子。  冬 抗日烽烟燃及福建沿海,集美学校遂迁往内地安溪。不久,原校舍即毁于战火。P12-14

序言

一个小蛮子对一个老蛮子的窥视

    

凤凰,一座西南边陲山城小镇,不仅因一条清流,几条老街让人唏嘘不已, 那一抹淡然的古村朝辉、暮巷夕照,以及月夜捣衣声,总是能气定神闲地给人以静气和定力。但凡走进她的身边,羁旅、观光,深入游走,这座小镇给人的感觉就不仅是一幅恬静的静物画,让人震撼和钦崇的,是那些一个个活生生的“湘西人”。这是一群在人格个性上具有特殊“品相”的群落。他们生于贫瘠,长于战乱,浪迹天涯,从命运的偶然性中,以湘西人的“犟卵精神”,活出了生命的必然。在此处,随意拈出几个人物掂量,都会让人感慨万千:熊希龄、田心恕、沈从文、黄永玉等,他们掷地有声,彪炳青史。这些被湘西文化特质所浸染,又实实在在去用生命演绎出史诗般壮剧的人物,都可堪称人类学范本或社会学标帜。他们或乎有着共同的特点:道德上行侠仗义,思维上天马行空,行为上剑走偏锋,情感上大悲天下。正是这些性格上的特殊品相,这个小镇上的许多居民无论为政从教、行商坐贾,也无论仗剑天下、吟哦四方,甚至引车买浆,贩夫走卒者,其一生可圈可点者不在少数。黄永玉便是这众多乡贤中的佼佼者。

黄永玉堪称人类学的奇葩。他落落大方降生世上,无拘无束游走四方,思想无遮蔽,行为无遮拦,一辈子从心所欲。这一切都与他在湘西童年少年时期的短暂生命历程相关联。家乡的人事和景物在岁月缓慢的流程中,熏染和陶铸这位“蛮子”。湘西人那种性格上的霸蛮执拗,聪慧狡诘,心态上的特立独行,自信雄强,加上楚巫文化闳中肆外的磅礴大气和细针密缕的精微眼力,都给他的心性抹上厚厚的故乡底色。如此,不仅黄永玉,几乎大多数湘西蛮子,在他乡异国,都能成为人生舞台上获得喝彩的“角”。八十多年生命的涓滴演义,使彼黄永玉成为此黄永玉。

黄永玉自称“湘西老刁民”。刁者,在这位老蛮子的身上,演化为“独”、“毒”、“狠”。所谓“独”,就是他是独一无二的。他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超越所学,完全以他个人的“话语”绘画作文。他的个性、思想、表达方式具有黄氏霸权性地位。正像他本人记述的那样:有人转告他,说有人认为他的画不像国画,黄永玉说你告诉他,他再说我的画是国画,我要告他。这种黄氏幽默经典地表达他对自己绘画形式的“独断”式肯定。所谓“毒”,即指他的思维力度、审美力度极强。他能在杂芜繁乱的世界中,象猎鹰一样从大千万象中一口叼住常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所谓“狠”是指他行文绘画的表达能力。他总是能力透纸背,将思想、感觉转化成可见可感让人击节喟叹的视觉形式或阅读形式。

黄永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很难用单一的行业称呼来指称。可以说他是画家又不仅是画家,是诗人但不仅是诗人,是小说家可不完全是小说家,是散文家却不是那种我们常见的散文家,是哲学家但又不是那种以概念建构体系的哲学家,是思想家却不是用理论换饭吃的思想家。对他来说,提任何一种称呼都可能以偏概全。他在社会底层艰苦奋斗,在上流社会呼风唤雨。他坚守文化人的诗性品质,却又能轻松拿捏穿越官、商、文、教等不同阶层的分寸。在真理面前,他虔诚如信徒,在邪恶面前,他气壮如雄狮,在苦难面前,他坚强如磐石。他在思维涉及的所有领域里,破除规矩,打乱传统,特立独行,浑圆天成。如果说,外乡外省人将湘西人的那种霸蛮执拗,聪慧狡诘统称为“匪气”的话,那么他得益于这种“匪气”不少。当这种“匪气”作为性格获得文化的点化时,两者相得益彰地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性化哲人,一位哲性化文化艺术大师。

他的绘画、木刻、雕塑、陶艺等美术作品,构图、线条、色块蕴藏着思想的机锋,透照出故乡民间智慧和贴近生命的鲜活气息,灌注耐人咀嚼的无穷韵味。诗歌、散文、小说则把具有原创性思想的东西揉进作品,使之成为生活哲学、生命哲学。作为文化艺术大师,他慷慨而多气,任侠而俊朗,大俗大雅,大开大阖,思无羁绊,行无樊篱,堪称画坛文坛一代鬼才。

黄永玉作为一个个体,已经被自己的历史所证明。问题是,一条小小的沱江,一道弯弯曲曲的文星街和一方窄窄的沙湾,怎么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推出一批重量级人物。这里的文化秘笈是什么?这可是解读历史,窥视文化进程的关键。当下人们对凤凰文化大而空泛的议论不少。除对沈从文有了较为系统的个案研究外,其他均嫌不足。凤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们对他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产生这些名人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不相匹配。作为后人,深感有辱前贤的忧虑。黄永玉作为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中唯一一个还健在,并且依然青春作伴,生命健旺的老人,是研究凤凰文化,湘西文化的最佳对象。  吉首大学青年学者王焕林开始了黄永玉研究的基础工程——年谱研究。这需要精力、勇气和沉着。它几乎是皓首穷经的同义语。大文化研究中的基础是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中的基础是年谱研究。这种研究不似泛论海侃那样痛快,它需要严谨的态度、繁琐的考证,并且常常无功而返。但是,这位同乡小蛮子,小犟卵不惧艰难,在黄永玉洒脱奔放的历史印痕中,将被历史风暴席卷吹散的纷乱岁月,一片片从故纸堆、掌故里,从题、跋、序,从各种文献中钩沉聚敛并串连拼接起来。他用自己平平淡淡繁琐而冷寂的水磨功夫,呈现别人轰轰烈烈伟大而深刻的岁月。他从黄永玉呱呱坠地的第一天一直记叙到八十一岁。九百多个月份,三万多个日子都掩藏在历史的烟尘里。黄永玉艺术地将生命挥洒了八十多年,王焕林必须严谨地匍匐在日月构成的黄氏版图上,披沙拣金,将一切有价值的事件记述下来。做年谱首要的是必须严格按历史逻辑思维。其次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所谓按历史逻辑就是所记年谱不能断不能乱。这就要求认真、耐烦,要大量阅读、斟酌和研究。要将年谱对象一生所发生的事情跟日月时序连接吻合起来。难度在于,年谱对象不是为年谱而活着,在生命流程中,年谱对象越是伟大,他们的生命过程就越是繁复,因而整理也就越加困难。王焕林不辞辛劳,青灯黄卷,冷寂如冰,将深藏在历史烟尘中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黄永玉凸现出来,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艺术名人的成长过程,展示思想如何深刻的脉络,艺术怎样老道的线索。所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史家必须坚守的学术道德底线。不能为名人忌讳,为政治忌讳。对人而言,所谓完善就是不完善,不完善就是完善。王焕林在对大师崇拜的心情中,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给世人一个真实的黄永玉。

当然年谱不是流水帐,主观意识在暗中总是能控引思维的走向和兴趣。他在黄永玉恒河沙数般的历史印痕中,淘洗那些能够揭示思想萌动的情节,美感形成的雏形。张扬个性发生的过程和情操结晶的事件。王焕林修年谱,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灌注了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情感倾向。

观黄永玉年谱,所得甚多。一个湘西小蛮子,像义无反顾的游侠,在生命的羁旅中,放浪形骸,上下求索,把自己所经历的人生苦难和艰辛转换成大智慧,以艺术的方式给人类的精神世界添置了新的个性化的形式。王焕林的工作则为人类解读这种形式提供了一张不可多得的地图。

 张建永

 2006年清明于吉首大学风雨湖畔

后记

凤凰山水清淑,灵秀所锺,人文郁起。继沈从文之后,她又无私地哺育了另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一一黄永玉。

早在1946年,沈从文先生就为这位年仅弱冠的表侄写下了一段绮丽的“传奇”。1947年某个乍暖还寒的春夜,形如难童的黄永玉买到了登载这个“传奇”的《大公报》,就着街灯,他一遍又一遍地读呀读,“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市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一一这不是潇湘馆鲛绡上红楼儿女的暗洒闲抛,这是旧上海马路边失路英雄的痛捏忍挥啊。此情此景,古来几希!

我的专业介乎艺术与文史之间,高山仰止,对这位传奇般文艺双栖的乡贤,早就怀有深深的敬意。八年前,在我托身南粤,权作稻粮之谋的那段日子里,他的丹青墨妙,他的锦绣文章,他的人生际遇,都曾给了我许多慰藉。沉浸在黄永玉的世界里,那不绝如缕的乡愁似乎也变得温馨而多情了。他就像一杯酒,散发着令人沉醉的魅力;他更像一个谜,蕴藏着引人入胜的玄机。

如今,完整地跋涉黄氏80年的沧桑历练,沈先生当年的那份惆怅和悲悯,像一道永不回来的风景,已悄然飘逝,依稀如梦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金秋般的绚烂和交响般的激昂。他以辉煌的艺术成就,演绎了独特的人生智慧。在那些隽永的遐思和参悟中,我时时祈愿幸运之神的眷顾:能拾掇吉光片羽,夫复何求?正是这份奢侈的幻想,催生了《黄永玉年谱》的撰作。

以我之浅陋而唐突黄老,甚为惶恐。于是,师友们便以梁启超先生的教诲为我解嘲:“年谱和传不同,做传不仅需要史学,还要有相当的文章技术。做年谱却有史学便够了。……即使作者的文章并不优美,只要通顺,便绰绰有余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借梁先生壮胆,2005年端午,与吉首大学校长游俊教授趋谒“玉氏山房”,以《年谱》初稿拜奉黄老,亲炙手泽之余,他老人家又特命公子黑蛮、五弟永前对文稿进行了修订。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邈余小子,蒙先生不弃,感何如之?惭愧的是,撇开文字工夫,单论史学素养,我自知也并不够格啊!所以,孜孜五载,虽尽竭鲁钝,寤寐思服,《年谱》仍未能述黄氏业艺、思想于万一,幸当世博达,有以教之!

《黄永玉年谱》的写作,得到了吉首大学、吉首大学文学院、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馆相关领导的亲切关爱。《年谱》定稿之后,吉首大学副校长张建永教授惠赐序言,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彭卫国先生策划出版,上海大学出版社柯国富和范维明先生编辑设计,他们的辛勤劳动,都令人感怀。没有他们的鼎力襄助,《年谱》的问世,仍非常遥远。

本书在资料购藏、国内访问、写作、出版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下列单位和个人的大力资助,谨致谢忱: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胡东升先生

吴世全先生

谢万智先生

蔡畅云先生

王焕林

2006年春分于湘西凤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永玉年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焕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89598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