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教育/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刘铁芳博士的教育随笔集。他在教育随笔中挥洒出来的对生活、对教育的敏锐悟思和细腻的感受,以及优美、流畅的话语风格、不拘一格的文体,读来倍感亲切,令人耳目清新。刘铁芳,1969年生,湖南桃江人,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两课"重点学科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在《读书》、《书屋》、《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有《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系列之一,是刘铁芳博士的教育随笔集。他在教育随笔中挥洒出来的对生活、对教育的敏锐悟思和细腻的感受,以及优美、流畅的话语风格、不拘一格的文体,读来倍感亲切,令人耳目清新。正是凭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文字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杯,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1.儿童世界何处寻

2.纯与不纯的教育

3.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

4.远离故事的教育

5.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

6.学校网状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7.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附:就乡村教育问题答晓燕女士

8.建立乡村支教体系的一点设想

9.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0.现代学校制度的生成与发展

11.我对大学教学的思与行

第二辑 我在,故我说

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

3.关于教育: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4.大学存在的人文形态

5.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6.我看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7.再谈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8.我们怎样思考与说话

9.“富”而“思教”

10.我们如何期待教育

第三辑 教育的人文幽思

1.历史与个体之间的人文幽思

2.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

3.“打造”身体的“幻象”

4.敞开通向他人生命世界的那一扇窗口

5.教育的真义在于充满爱的交流

6.教学的趣味

7.“存在的”与“合理的”

8.我们心中的历史

9.尊重教师的生命权

10.学校理念:现代学校的灵魂

11.小心地守护学校的历史

第四辑 重温经典

1.教师的成长与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

2.以经典孕育智慧

3.“人”的身份与“人”的教育

4.个体知识、人格独立与教育民主

5.放飞语文的梦想

6.“所谓真就是绝对的真”

7.讲述美德的故事

8.也谈范仲淹的忧乐情结

9.重温《海的女儿》

第五辑 教化的困惑

1.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

2.长者的愤怒、宽容及其他

3.走向“人对人的理解”

4.忏悔就是忏悔

5.当前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忧思

6.想起刘胡兰

7.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课本?

8.话语的力量

9.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

10.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性期待

一位“爱教育者”的“人间情怀”(代跋)

试读章节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爷爷奶奶的故事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空间,长辈们开始忙碌于各自的事情,电视、玩具和没完没了的功课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口耳相授的故事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渐渐消逝,个体的发展几乎是全然交付于学校,家庭教育更多的也只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督促他们的功课,或者强化、增补他们的有用的学习,不再担负有那种似乎没有多大用处的、经由代际之间温情的故事来陪伴儿童生命的功能。与之相应,被科学整合的学校教育也更多地被组织成一个系统、有序、高效、规整的工作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并不负有从容、随意地讲叙故事的功能,故事终于从鲜活的生命空间里一步步淡出。虽然在学生偷闲之际,在与书籍、报刊、网络的接触时,有故事可看,但“看”的故事少了些绘声绘色,不再丰盈,与鲜活的生命个体终究隔了一层,难以有效地敞开个体生命的时间与空间。

现代教育的发生发展,规模化的、高效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替代传统的个别教育形式,以系统知识授受为核心的班级授课制逐步替代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教育形式,专家组织起来的现代知识体系逐步替代了本土知识在个体人生教育中的位置。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更强化了这种替代,本土知识以及作为这种知识之代表的年长者,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这些在传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都被无情地边缘化,甚至被弃如敝屣。与此同时失落的是,故事在个体人生教育历程之中的失落。应该说,这种失落乃是必然的,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也没有必要为这种失落唱过高的挽歌。问题在于,我们的“现代化”的教育形式是否全面承担起了传统教育形式所负载的教育意蕴,还是留下了空白,从而造成了今天教育的某种缺失?

体制化的教育,在充分而有效地把个体引向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提升生命品质的同时,也不断地规整着生命的存在形式,使之标准化,格式化。这往往使得鲜活旁逸的生命失去几分自然率真,甚至可能使得繁杂的现代知识构架成为那些稚弱的心灵不可承受之重。在个体教育生活之中,只有规范的知识,只有标准答案,只有没完没了的习题和考卷,在冷冰冰地闪动,编织成个体肉身之上的沉重网结,教育因此而成为了个体生命之上的不能不承受的硬壳。现代教育在提高其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

知识和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何况,故事本身也传达某种知识的旨趣,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蒙,甚至长久以来,正是这种民间El耳相传的叙述方式,让无数不能进入正规经传教育的人们获得人生的基本意蕴。有血有肉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真实地触及故事中主人公的生命脉络,而且故事叙述者的一声一色,以及作为听者的我们的一惊一乍,还有伴随故事展开而摇曳的灯光,构成一个由多重生命脉络交织起来的整体的生命故事场域,我们自然地沉浸其中,像春笋迎接乍到的春雨,全方位地被触摸,被打动,不知不觉地孕育着、形塑着我们的生命样式。正是故事,让我们生命与故事内外的人物紧密勾连,让孱弱的个体生命得以不断超越坚硬的技术性知识,在丰盈漫溢的生命故事之中,拓展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空间,敞开我们生命的道路。P018-019

序言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想一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而不是简单充当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教育威权——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的执行者,或者说工具,从而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这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并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如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当我们拒绝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简单地凌驾于教育实践之上时,并不意味着实践中的教育怎么都行,怎么都好。我只是期望以此来切实地提升一线教育人在各自教育生活中的自主权,提升每个教育人对自我教育生活的探究、质疑、创造、发现,并从中获得各自教育人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对教育思考与研究多一点宽容,少一分独断,营造一种自由交流、积极对话的教育言说空间,为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理性品格的提升做些实在的努力。

当我们不断地希求改善教育生活品质,提升教育生活质量的时候,在我们不时地推出“后现代”的时髦口号的时候,对我们的教育生活,对置身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的现代教育而言,我们总还是得有所坚持,有所看护。“条条道路通罗马”,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中,在我们之后,无数热情、智慧之士,用各自的方式追求着教育的梦想,追求着教育道路上的“罗马”——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莫不就是马克思所言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虽然现实的教育不可能是完美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类的目标是一个无限趋近的过程,但它正是我们每个教育人心中的指路的航灯,也是我们扣问现实教育的一面镜子。

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也许,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也许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的正是众多平凡而执著的努力的累积。无论如何,我们平凡而执著的努力,将支撑、并且照亮着我们自己朴素的教育人生。

承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法源君厚爱,嘱我编一个教育随笔集,我就把平日里教育工作之中或者之余的片段感受,点滴补缀而成。文章虽然长短不一,但却都包含了我对教育问题的认真的思索。其中的不少文章曾见于《读书》、《书屋》、《教育参考》、《教师之友》、《明日教育论坛》、《中小学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等刊。

后记

几年前曾读到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写的《学者的人间情怀》,他提出,“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陈平原教授的这一观点强调的是学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应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同时,他又谈到:

应该提倡这么一种观念:允许并尊重那些钻研象牙塔的纯粹书生的选择,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

从那以后,我就在心仪于“为学术而学术”的问学之路的同时,一直不能释怀那种富于“人间情怀”的问学之境。无奈自愧聪慧弗如,不敢以“学者”的招牌自居,但自以为或许还够得上一个真诚的“爱学者”,或日“爱学之人”。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我所“爱”之“学”更多地跟教育有关,故日一位“爱教育者”的人间情怀。

作为一位“爱教育者”的“人间情怀”,这其中蕴涵着我对周遭的世界的切身体验,体验爱与幸福,体验苦难与人间冷暖,在关注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关注普通个体的凡常的存在,关注时光流转中那些暗淡依然的目光。正如我相信爱的永恒一样,我相信人类苦难的永驻。这让我把目光从身边的浮华投向远处,投向人世间那些暗淡的角落,那些暗淡的人事,这使我对教育的思考更多一份冷静和朴素。在经历了一段教育思考中的浪漫怀想之后,我开始学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深层质地,能更多地思及芸芸众生在人世间的诸种命运,从而尽可能避免那种标准答案似的教育言说,保持对教育问题之复杂性思考的审慎。

到目前为止,我基本把自己的思考锁定在探询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和教育的现代化问题。人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这是多么宏大的问题啊。我知道自己穷其一生也无法对之作出系统、规范的回答,但我却慢慢开始从历史与现实的幽深之处,一点一滴,去探询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与细微脉络,把目光深入历史与社会中那些幽暗的角落。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我关注社会底层;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关注历史与现实之中不时涌现出来的他者命运之幸与不幸;作为一个在20世纪后期出生长大的个人,我特别关注20世纪里无数个人在封建与反封建、自由与专制、启蒙与救亡、个体尊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辗转反侧。我深知自己并不是、也无法成为某一个阶层或群体的代言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地承受着属于自己的幸与不幸,没有谁可以真正取代他人自我来言说他人的幸与不幸。只是因为,我对他人当下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命运的关注与体验,构成了我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必须言说,只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牵扯与疼痛。这个我每天生活其中的世界是我的生命得以可能的惟一的世界,是滋养我生命成长的永久的摇篮,我没有理由不关切我身处其中的世界,并爱这个世界,关注并且爱这个世界中与我相遇的人们。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伟大,而是因为我与周遭世界的交往构成了我生命存在的真实内涵。

作为教育之爱者,作为对教育之爱思者,我以为,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不断地去思,拒绝不加分辨地接受一切现成的结论,同时也拒绝把自己扮演成真理的自居者来发布教育的结论和标准答案,而是在对教育最基本问题的回答中敞开自我,不断地质疑、追问,再质疑,再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所期待的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把每次思的过程都看成是心灵的探险,每次言说都是一次心灵深处的叩问。尼采说我们的心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心灵是世界看自己所用的眼。每颗心都是这个世界的镜子。我就是在用我的心在映照着我所生活的世界。当我选择以思与说作为我一生的事业,我就是在选择一种生存的方式。对于世界,我和我的言说,也许终将只是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这是我意义人生的基本方式。我深深地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正是一个、一个的个人的努力的叠加,敞开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智识之路。也许,我们确乎无力推动时代与历史的车轮,但我们依然可以与思同行。

那支撑着我在思中前行的是来自父母家人和妻子的爱以及为这种爱所渗透的我对人世的深深依恋和对教育世界的关注,还有,那四壁书橱中来自先哲的召唤。我从小就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爱,那种无私的爱深深地浸润了我年少的生命,并且一直不断。那种来自我的极平凡的父母的爱是我人生精神之旅中永恒依恋的家园。我很小的时候就听了很多的民间故事,甚至还幸运地在乡下集体劳动之中或者休息的时候,能听到三国、水浒和安徒生童话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了我年少生命最初的滋润。小学毕业开始读《三国演义》,初中开始迷恋文学,师范三年读了大量的小说名著,还背诵了许多古典诗词。后来乡村教书,在有限的环境中《诗刊》、《读者文摘》成了经常的读物。1987年左右,从图书馆多册图书里读到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影响颇深。1990年进入大学,开始了更为便利、广泛的阅读。名人传记、文学、历史、哲学都有涉猎。大学三年级开始读《四书》、《老子》、《周易》。大学毕业开始接触现代西方哲学,从雅斯贝尔斯开始,而后海德格尔、胡塞尔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外语系一位叫陈亮的朋友考上了研究生,在清理书籍时,有多本旧杂志,他看我喜欢读书,就全部转送给我,大概有将近20本《读书》,还有《文史知识》。正是他给我的《读书》杂志打开了我新的阅读视野,与《读书》结缘,从此难舍难分。后来,国内学界那些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个开始进入我的视线,我十分迷恋的主要有刘小枫、叶秀山、钱理群等,刘和钱的书我几乎每本必买。正是沿着《读书》的视界,我开始慢慢走近古今中外浩瀚的哲人智慧之中。2000年我进入伦理学博士阶段学习,开始较有系统地研读,花费时间较多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化思想。随着读书视野的扩大,我真的越来越多地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我深深知道,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思想宝库,那里蕴藏着人类理性精神的光芒,那是我们现代人的智慧的源泉。依我之敏感心性,我只有以卑微之身去接近那些耀眼的智慧之星斗,从中饮得点滴智慧的灵泉。

爱的涌动和先哲的召唤,促我前行。虽然我并不知道路途的终点将在何方,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将执著地前行。且问耕耘,莫问收获。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第3卷末中,高脱弗烈特舅舅对正抱怨自己“把自己的生命蹉跎了,许的愿都没做到”的克利斯朵夫所说:

孩子,这还不是最后一次呢。人是不能要怎么就怎么的。志愿和生活根本是两件事。别难过了。最要紧的是不要灰心,继续抱住志愿,继续活下去。其余的就不由我们作主了。

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情。……竭尽所能。

我并不奢望能以自己卑微的言说来做一番拯救人世或者教育的大业,但我力求用我真诚的思考与言说,用我对教育、对我周遭的世界的爱,照亮我自己的人生。我常常叹服于哲人海德格尔之言:

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

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是的,一切如烟,惟思的道路永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教育/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铁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40040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04-10-01
首版时间 2004-10-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9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