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现代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外关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最系统的一部专著。它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的赞助下,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组织了九位著名学者联合写成的。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艰难历程。让我们对自己的近现代历史有更连续、透彻、进步的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今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本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1

 何谓现代化/3

 现代化的长期过程/6

 现代化的多层面性/7

 其他研究方法/1l

 现代化的比较领域/13

第一部分 历史的遗产:18世纪和19世纪

第二章 国际环境/17

 现代化和国际关系/17

 世界秩序/19

世界观/19

中国的世界秩序/23

西方对中国的侵扰/27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贸易/27

不平等条约/29

利益范围和抢夺租地/32

国际比较/34

第三章 政治结构/41

主权/44

政治意识/44

领导:王朝利益/48

领土完整/51

国家权力的行使/53

中央政府:对新需求的适应/53

武装力量:军队地位的变化/59

财政基础/64

全国通讯/68

地方政权/69

省级政府/69

基层组织/72

地方领导/79

法律结构/86

冲突的解决/86

利益集团/88

特殊政治利益/88

条约口岸/89

国际比较/92

第四章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95

经济基础/97

制度背景/97

增长机制和阶段/99

商品市场/103

生产资料市场/106

资源配置/108

收入分配/108

消费、积蓄和投资/110

技术革新/¨3

国家的作用/114

官营部门/114

通货和财政问题/116

国家政策/118

对外贸易/121

国际比较/124

第五章 社会整合/126

人力资源/128

人口/128

分层与职业分布/133

分层与技能/138

定居格局/140

农村地区/140

城市/142

城市等级结构/144

组织状况/147

家庭结构/147

中间组织/150

国家组织/153

重新分布的过程/156

流动性/156

移民/158

交易/159

人际关系/161

契约导向/161

权威归属/162

国际比较/163

第六章 知识与教育/165

民众教育/167

精英的教育和知识/170

科学与技术/175

教育和价值观/179

国际比较/181

第七章 18世纪和19世纪小结/184

国际环境/184

政治结构/186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189

社会整合/191

知识和教育/194

变革的基础/195

第二部分 20世纪的转变

第八章 国际环境/197

义和团事件后的中国/197

华盛顿会议之前的民国/203

华盛顿会议时代/206

对日战争/209

内战/212

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联系/214

20世纪60年代和“自力更生”/217

20世纪70年代和“四个现代化”/218

世界观、国际背景和中国的现代化/219

国际比较/221

第九章 政治结构/224

主权/225

政治意识/225

领导/229

领土完整/234

国家权力的行使/236

中央政府/236

武装力量和军阀主义/243

财政基础/251

地方政权/255

全国通讯和省级政府/255

基珐组织f 259

特殊利益和法律结构/270

利益、冲突和参与/270

宪法和法律结构/275

国际比较/279

第十章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282

经济基础/285

制度背景/285

增长机制与增长阶段/286

1949年后的转变/290

 资源配置/293

收入分配/293

消费、积蓄和投资/294

1 Q4q生詹曲结峦 /≯Q5

 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因/304

1949年前国家扮演的角色/304

1949年以后的国家/305

结论:过去的发展与未来的政策/306

国际比较/310

第十一章 社会整合/312

概论/313

人力资源/322

人口/322

分层与职业分布/325

分层与技能/329

 定居格局/331

农村地区/332

城市/334

城市等级结构/336

组织状况/337

家庭结构/339

中间组织/341

国家组织/344

再分配过程/346

流动/347

移民/348

交易/349

人际关系/350

契约导向/350

权威归属/350

国际比较/352

第十二章 知识与教育/355

对问题的领悟和领悟上的问题/355

大众教育/359

非正规教育与成人识字/365

中等教育/367

英才教育/37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才教育/372

“文化大革命”10年/374

毛以后的时代/375

科学与技术/3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380

高级科学与技术/382

教育和价值观/385

国际比较/.389

第十三章 20世纪小结/391

国际环境/391

政治结构/393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394

社会整合/396

知识和教育/398

20世纪变革的格局/400

第十四章 作为现代化社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估价和

含义/402

留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遗产/403

有助于现代化的因素/403

阻碍现代化的因素/4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408

社会主义纲领:与苏联相比较/413

国际环境/414

政治结构/415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417

社会整合/419

知识和教育/423

其他平均主义政策/424

中苏对比的结论/427

第十五章 结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428

 前现代社会变革/430

 现代化阶段/433

1905年/433

1930年/436

1955年/438

1980年/440

集权与分权/443

全球性透视/450

发展的水平/450

显著特征/454

中国在现代世界上的地位/456

引用文献综目(英文)/461

索引/480

译后记/509

试读章节

长期以来,就人们从总体上认识现代化究竟是如何在全世界因地而异这个问题而言,中国一直占有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对于中华民族的非凡气质,人们不乏自己的见解、兴趣和感情,但翔实可靠的材料和广泛深入的分析,却向属凤毛麟角。也许就是因为它众多无比的人口,举世无双的历史连续性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创造及其所达到的深度,中国一直使各方人士为之倾倒。然而,在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的专业学术文献中,这个国家却历来是被忽视的对象。

多年来,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一直在大起大落,从现代纪元发轫之初的情形来看,似乎除去欧洲诸国及其繁衍地之外,倘使有哪个国家将走向现代化的话,那无疑就是中国。这里所谓走向现代化,指的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按发展和成熟的几乎任何一项标准来衡量,中国至少在2000年内如果不是惟一领先的文明社会,也是领先的文明社会之一。中国人在治理一个幅员辽阔而人El众多的社会方面,既无堪与平,更无出其右者,中国人此前在同化域外异族及其观念方面,也表现出他们是变通灵活的。然而,当现代化的各种模式在世界上展现时,中国不但未能跨入先行者的行列,而且一百多年以来,甚至时至今El,它也未曾展现出任何堪称为本书所谓“成功的后来者,,的迹象。人们早先对中国的期望已成泡影。确实,19世纪初,当欧洲现代化尚处在第一阶段时,18世纪那些中华帝国仰慕者们的乐观情绪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存1840--1949年的大部分岁月里,世界上又流行着对中国的另一种看法,以为该国的贫困和劣政已经达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19世纪50--60年代那场横扫一切的太平天国叛乱无疑加深了这种悲观主义情绪。克服古老而经久的文化内在惰性,并将亿万之众引上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似乎决非任何一届中国政府能力之所及。

此间,随着1911年清王朝的覆亡和中华民国的诞生,人们心中又曾燃起一线希望之光。孙中山的学说无疑是民国时期的主旋律,它预示着经济的发展,并在本质上是主张共和与民主的。新中国建立于启蒙运动的理想之上,启蒙运动在美国和法国曾萌生过新形式的激进革命。这种乐观主义在1927年国民党创立国民政府之时,在1937年当处于逆境中的中国人民又有效地联合起来一致对日时,都曾像电光石火,闪烁一时。但一次次燃起的希望却随着相继而来的国内分裂和外来干预而屡遭破灭。

1949年以后,中国的形象又如钟摆一样摆回来,中国迅速获得了一个共产党国家的形象,似乎可以通过加入苏联轨道而走向现代化。当时,东方集团和西方集团共同感觉到,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将会按照经过检验的苏联模式而实现现代化。尽管观察家们对于苏联那种竭泽而渔的工业化道路将使中国人及其传统付出多高的代价,看法不一,但他们都期待着中国迅速实现现代化。

在中苏联盟突然破裂,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吞噬了整个中国之后,世人对中国再次刮目相看。人们认为,中国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并同时能够避免许多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化必然会带来的后果,尤其是不平等。于是有人就认为,中国脱离公认的现代化必由之路而别开生面的做法将向世人证明,那种一提到现代化就言必称等级制、专门化、官僚集团和循序渐进的观念,势必要破产。根据这种见解,现代化过程的普遍性将被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所设计的那种能在显然地与众不同的社会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独特道路所否证。

后来,随着明显偏向于借助更为常见的途径来实现现代化的新领导抛弃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突然又作为一种更常规性现代化的试验案例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中国的经验将有助于回答实现现代化所需条件的规范性问题。世界各地人士都在以一种特有的兴趣,关注着毛以后的中国领导何以能成功地实现其一再宣称的现代化目标。

尽管一般人在认识上有大幅度摇摆,而对中国的倾慕也一直历久不衰,但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学术性文献,不论是明确的还是含蓄的,都贫乏空泛且支离破碎。人们对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现代化道路上的现实机遇和障碍,几乎一无所知。撰写本书的同仁们相信,对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进行分析大有文章可做。这样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上来,可以将各有关学科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以便显示各个学科如何从不同角度去阐明同一类问题,而这在关于中国的研究中尚属少见。现代化的研究还必须深入揭示中国研究通常被割裂开来的各时代之间的关系,况且,这样也为一向被孤立起来予以研究的中国,提供了广阔的比较视野。P2-4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刘东

1988年秋千北京西八间房

后记

据我们所知,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外关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最系统的一部专著。它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的赞助下,由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组织了九位著名学者联合写成的。全书各章的分工情况如下:M·B·詹森写第二章和第八章,牟复礼写第三章,牟复礼和L·T·怀特第三写第九章,R·H·迈尔斯写第四章,迈尔斯和怀特第三写第十章,G·罗兹曼写第五、十一、十四章,S。博思威克写第六章,博思威克和T·P·伯恩斯坦写第-I-a*,第一章和第十五章是由罗兹曼、C·E·布莱克、M·J·利维共同撰写的;全书是罗兹曼总其成。

兹将九位作者的情况简介如下。

T.P.伯恩斯坦(Bernstei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擅长于中国政治和比较共产主义。

C.E.布莱克(B1ack),普林斯顿大学谢尔比·卡洛姆·戴维斯讲座欧洲史教授、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擅长于苏联东欧问题、现代化理论和比较共产主义。

s.博思威克(Borthwick),1978 g-*t~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博士学位,现在新加坡研究中国教育问题。

M.B.詹森(Jansen),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和东亚研究教授,擅长于日本史和中日关系。

M.J.利维(Levy),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纪念马斯格雷讲座的社会学和国际问题教授、东亚研究系主任,擅长于中国及日本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牟复礼(F·w·Mote),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教授。擅长中国历史,现已退休。

R·H·迈尔斯(Myers),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资料馆馆长,擅长于中国经济史。

G·罗兹曼(Rozman),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擅长中国、日本和俄国问题,现代化理论和比较共产主义。

L·T·怀特第三(WhiteⅢ),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政治学教授,擅长现代中国政治。

这部著作从1974年12月开始酝酿,经过1977年2月和11月,1978年4月和9月,1979年5月和10月多次研讨、修订、统稿,至1980年付梓问世。整整历经了六个年头,作者们才最终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个最富挑战性的学术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看法。本书所采用的某些方法、思路,所得出的某些结论,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当然,其中有些结论,与国内目前流行的看法有较大的距离。事实上,尽管这部著作是集体的产物,也未必所有的作者都同意全书的所有结论,本书英文版序言中也曾经强调这一点。

本书著者中,有四位(布莱克、詹森、利维、罗兹曼)曾参加过另一部著作《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的撰写。本书作者在研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是以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为参照系,以致作者在本书英文版序言中声称“这两部书在许多方面是平衡和互补的”。《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的汉译本已由商务印书馆于1983年出版,读者不妨将这两部著作对照起来阅读。

译介《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的工作任务之一,它也是这个课题组集体合作的成果。各章翻译工作分工如下:段小光译第一章,计秋枫译第二章,颜世安译第三章,姚大力译第四章,杨桦译第五章,胡成译第六、七章,蔡佳禾译第八章,顾肃译第九章,何理广、陶骏译第十章,钟应清、陈晓律译第十一章,余含英译第十二、十三章,泰晓琪译第十四章,褚平、何理广译第十五章。全书译出后,由沈宗美先生负责校核。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本书英文本及其他有关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译 者  1988年7月于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现代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02235
开本 32开
页数 5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6
出版地 江苏
230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