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内容
编辑推荐

《千字文》,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是由古代公务员写就的四言长诗。从这一千个字中,你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

本书作者充分发挥天津人的津味幽默和搞笑功力,用别开生面的历史典故和八卦段子解读该文,引人入胜,是学生、老师、上班族、家庭主妇、退休在家的老人随时随地可以享用的生活调剂品。

内容推荐

  《千字文》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作者周兴嗣是一名古代公务员,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鼓捣出了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从这一千个字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百科全书。

来自天津卫的望于江湖,充分发挥天津人的津味幽默和搞笑功力,用别开生面的历史典故和八卦段子解读千字文,引人入胜,是学生,老师,上班族,家庭主妇,退休在家的老人随时随地可以享用的生活调剂品。

这是一个速成的社会,从填饱肚子到赚钱致富,从家居清洁到美体塑身,都有捷径可寻,如今连看上去难以接近的国学也有一本让人很快上手的书,而且可以让你在一气呵成的轻松阅读之后,昂首挺胸地对外宣布:我终于读懂了中国最深奥的一千个字!

目录

楔子

皇宫大内微型情景喜剧:《大臣快跑》

宏篇巨制传奇肥皂悲剧:《一夜白头》

简体版《千字文》原文重现

第一部分 地球还能转多久

第一句 天地玄黄/3

天字第一号!大地最厚道?/3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6

从至高无上到低级庸俗/11

第二句 宇宙洪荒/18

大宇宙:永恒存在?爆炸产生?/18

小宇宙:生命何来?意义何在?/20

第三句 日月盈昃/24

十个太阳和三足鸟:假新闻是怎样产生的/25

嫦娥登月过程全记录/29

第四句 辰宿列张/34

星座运势预测最权威?/35

第五句 寒来暑往/40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41

第六句 秋收冬藏/43

秋水伊人:媚眼勾魂,烈焰红唇/44

大约在冬季:外表冷漠,内心狂热/50

第七句 闰馀成岁/55

我不怕不怕啦:太岁头上敢动土/56

第八句 律吕调阳/60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61

第九句 云腾致雨/65

云雨巫山枉断肠/66

第十句 露结为霜/72

霜露之病不用愁,领导关怀能解忧/73

第十一句 金生丽水/77

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78

第十二句 玉出昆冈/82

守心如玉/84

第十三句 剑号巨阙/87

好大一把铜剑,铁锅轻松刺烂/88

技术不断进步,铁剑新鲜出炉/90

第十四句 珠称夜光/93

你照亮了黑夜我却看不到你/94

第十五句 果珍李奈/97

苹果的作用/99

第十六句 莱重芥姜/102

姜太公贵姓?孟姜女老几?/104

第十七句 海成河淡/108

咸吃萝卜淡操心/110

第十八句 鳞潜羽翔/114

鸿飞雪融,鱼刺喉咙/115

第二部分 历史前行慢悠悠

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125

祝融印迹遍天地/127

第二十句 鸟官人皇/131

此鸟官与彼鸟官/132

第二十一句 始制文字/135

《说文解字》:那些人那些事/136

第二十二句 乃服衣裳/14l

衣裳里的风流与哀愁/142

第二十三句 推位让国/147

千万别把我当人/148

第二十四句 有虞陶唐/155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156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16I

第二十五句 吊民伐罪/165

人权、主权和皇权/166

第二十六句 周发殷汤/169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170

第二十七句 坐朝问道/174

大发明家赵匡胤/175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181

年号和国号为何很重要/183

宰相和丞相有啥不一样/188

第二十九句 爱育黎首/192

弱智兼弱势的老百姓/194

第三十句 臣伏戎羌/198

伏波真汉子/200

定远好男儿/206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212

马走西南建百世功业/213

琴挑文君结千古情缘/217

第三十二句 率宾归王/224

古代公务员,有忙也有闲/225

叶公不待见,子张放冷箭/229

第三十三句 鸣凤在竹/234

我为领导唱赞歌!/234

第三十四句 白驹食场/238

谜一样的《诗经》/238

飞一样的时光/242

第三十五句 化被草木/246

草木无情人有情/247

第三十六句 赖及万方/253

万方到底有几方/253

试读章节

明明要躲避,偏偏又相遇

在清朝康熙年间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天地玄黄”一直都写为“天地元黄”,因为康熙皇帝名叫玄烨。雍正帝胤祯登基后,为了避其名讳,还把“女慕贞洁”写为“女慕清洁”。《千字文》中还有好多字因为避讳而临时改动过,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果某个字被皇帝占上了,那别人谁也别想再用,凡是涉及皇帝名讳的词语都要改,比如康熙年间,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广东玄山寺改名为元山寺,南京玄武湖改为元武湖。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碰到“敏”字,就读成密或米;写到讳字的时候,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谓之“写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有时候就写做“正”。我们习惯上把错别字说成“白字”,就是来源于避讳。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是什么时候规定的呢?有人说夏商时期就开始了,唯一的证据是《山海经》中夏后启写做夏后开,说明夏朝就开始整这些没用的事了。但是《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却是直书不讳,这是为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山海经》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多数人认为避讳起源于周代,但周代的避讳并不严格,只要避开国、官、山川、隐疾、牲畜、器币就行了。后来避讳这一霸王条款被发扬光大,历代帝王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突出自己的特殊地位都积极推行,将避讳的重心转移,并将范围扩大。

有人不服气了:我用个字碍你皇上什么事了,凭什么不让用啊?我就要用你能把我怎样?你还真别不信邪,要是在避讳之风盛行的朝代,你非要用避讳字,那就是自找倒霉了。《唐律疏议》规定,主观故意直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不敬”罪,就算是客观无意犯禁,也要收拾你。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和尚造过反,因此对“僧、贼”二字极端厌恶,大臣们也都知道,但偏偏就有一个不长眼的。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徐一夔就这么被干掉了。

也有想利用避讳升官发财的。乾隆时有个巡抚叫海成,意外发现江西举人王锡侯出的一本名叫《字贯》的书中竟直书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如获至宝,赶紧向皇上打小报告,心想皇上一定会重重封赏我吧。结果,乾隆下令斩了王锡侯及其子孙,然后“重赏”了海成两样东西:一样是革职查办,另一样是判死缓。真是害人害己啊!估计海成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避讳悲剧。唐朝诗人李贺七岁成名,踌躇满志,社会上普遍认为李贺考个功名简直就是老太太擤(读“醒”)鼻涕——手掐把拿的。但李贺去考进士时,却被告知不具备考试资格。李贺不服,说我根正苗红,没有任何民事或刑事案底,凭什么说我没考试资格,我要告你们招生腐败!考官和颜悦色地问他:“你妈贵姓?”李贺说:“你管得着吗你?”考官赶紧说:“对不起,我刚看完《大话西游》,问错了。我问的是你爸叫什么?”李贺说:“我爸姓李讳肃晋,怎么了?”考官又问:“你来这想考什么?”李贺说:“那还用问吗,我来考进士啊!”考官说:“你老爸的名讳中的“晋”和进士的“进”相冲突,你还敢来考,不治你个不敬之罪就算便宜你了,还在这跟我唧歪个啥劲儿啊?”李贺仕途从此断绝,这个打击使他非常绝望,二十七岁就郁闷而死。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个避讳太牵强了,肯定有人搞鬼,这个内幕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里揭开。  古往今来,因避讳产生的故事多了去了,因此造成词语的变化更多,虽然改朝换代以后基本不用再避前朝的讳,但有些已经改了很多年的词语再改回去也很难,所以得以流传下来,比如唐朝为了避李家老祖宗李虎的讳,把“老虎”改成“大虫”;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代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将传说中月亮里的“姮娥”改为“嫦娥”等等。每朝每代每个皇帝都要一通乱改,造成很多混乱。

避讳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文革期间,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句这样的唱词:“擒栾平,逮胡标,活捉野狼嚎。”这句唱词的原版是“擒栾平,逮胡彪,活捉一撮毛”。彪、毛二字在当时可是不能随便说的,何况是用在反面角色身上,所以赶紧改了,如果改晚了,后果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李敖谈避讳时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中国人避讳这一坏习惯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我们中华儒家伦理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上。孔子是提倡在适当的时候说谎话的,他本人就是以“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为原则编写《春秋》一书的。避讳实际上就是为别人遮羞,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貌似刻板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存在的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其本身并无实质性错误。人家叫你名字有什么羞耻的呢?这是后代当权者别有用心地对避讳进行发扬光大的结果。慢慢地,人们逐渐把有意夸大或隐瞒实情也视为避讳的范畴,导致信息的不公开透明和失真走样,进而造成诚信的缺失,而这种状况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反对和着力改变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儒家提倡的避讳对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本身造成冲击。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拿这位同事寻开心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你去做就一定会弄糟。”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而且这句笑话的意思也逐渐扩展,最后演变成这样:“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十个字:明明要逃避,偏偏又相遇。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反而会很高,对待不太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任何文明和民族都不会是完美的,缺憾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直面缺憾,采取有效的修正措施,而不是心存侥幸、讳疾忌医地去“避讳”,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明才能具备更多的理性和包容性,我们的民族性格才能更加丰满和健全。

P6-11

序言

一千个字,多大点事?

我要解读《千字文》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极度自卑,二是自找苦吃。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愚蠢的人,属于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那种,活了三十多年,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人家都大步流星奔小康去了,我还在温饱线上傻站着看热闹。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世界上一切灾难都起源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我认真贯彻执行帕斯卡尔先生的讲话精神,将出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想真正成为一棵呆在房间里的芦苇,但是如果没有了思想,我就成了一个植物人了,怎么办呢?我准备解读《千字文》,来表明自己还有思想。

作为一个业余写手,跟人家职业作家根本没法比。工作很辛苦,俗务没边际,生活总是先牢牢地揪着你的衣领子,然后把各种各样的难题摆在你的面前。在开始解读《千字文》前,我已经被生活挤兑得满头是包了,现在又给自己找了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是自找苦吃啊!不过,对于一个习惯了吃黄连的人来说,再加一点熊胆又能如何?

《千字文》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作者周兴嗣是一名古代公务员,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居然鼓捣出了这样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更难得的是,你从这一千个字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百科全书了。

这样一篇主题清晰、内容丰富、篇幅简洁、词藻华丽的好文章,现代人有几个从头到尾读过一遍?本人不才,曾经在《千字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夫,最终达到倒背如流的境界。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为什么会忘呢?一是因为智商低忘性大,二是因为根本就没看太懂。为了彻底弄懂它,我决定一边学习,一边写心得,一边在天涯社区论坛上贴,就这样,一个“三边工程”新鲜出炉了。

开工之前,我要先给自己注册个网名,谁知道但凡我想到的网名,网站都会提示“该用户名已被使用”,最后没脾气了,只好随便注册了个“望于江湖”。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庄子》原文有“忘于江湖”一说,我想注册的就是这个,但是已经被占用了,只好改“忘”为“望”。在此说明,为的是避免误导读者。

由于业余时间太少,我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才解读了一小部分,承蒙网友错爱,不断顶贴,并被一些论坛转载,极大地打压了我的自卑心理,鼓舞了我坚持下去的斗志。

基本上,我是本着“信马由缰、东扯葫芦西扯叶、吃冰棍儿拉冰棍儿——顽固不化”的原则,随想随写、打哪儿指哪儿、追根溯源,把重点放在趣味性和知识性上。否则,一千五百年前的文章,别说一千个字了,就是十个字也没人愿意看。

胡说这么多,已经一千多字了。不就一千个字嘛,多大个事啊?但是按照现在的写法和速度,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千字文》里的这一千个字,全部解读完毕,大概需要近百万字和三年多的时间!我能完成吗?我能坚持下去吗?我在追问自己——有追问这工夫,又写出百万分之一了,还是别问了,眼是懒蛋,手是好汉,抓紧时间慢慢写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望于江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2072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5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