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对西方历史与文化亦有所涉及。这些文章的创作时间基本上起20世纪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纵观它们,你可以发现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相信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 图书 |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余英时文集)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对西方历史与文化亦有所涉及。这些文章的创作时间基本上起20世纪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纵观它们,你可以发现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相信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内容推荐 本卷选文16篇,一方面论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递变,重点是清代学术史观念的形成以及戴东原、章学诚等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见解独到,文意贯通,虽着眼于古代,投射的意义却是现代的。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徘优”与“修身” 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士与中国文化》自序 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再论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朱子文集》序 戴东原与清代考证学风 戴东原与伊藤仁斋 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 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与“朱、陆异同”论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 试读章节 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观条件 上面的分析只是就知识分子最初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有所说明。但知识分子之所以为知识分子却另有其更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凭借,所谓主观凭借不但涉及他们的学术与思想,并且也包括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这些主观条件的构成必须上溯至中国古代的特殊文化传统始能获得比较确切的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礼乐传统上面,也可单以“礼”之一字概括之。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 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根据传统的史学观念,礼乐的传统历夏、商、周三代而一脉相承。严格地说,夏代的存在尚待考古发掘的更进一步证实,虽则中国考古学家中已颇有人相信二里头为夏文化之说,但由于最近陕西周原甲骨文的新发现,至少孔子所谓“周因于殷礼”的历史断案已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周人不但继承了殷人的占卜传统,而且周文王也祭祀殷的祖先如成汤及文武帝乙。 P125-126 序言 这部《文集》是沈志佳博士费心费力编成的。她近几年来搜集了我所有的中文论著,分门别类,重新编排。这里所集四卷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热心印行这四卷《文集》,先后也很费周章。我必须在这里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四卷《文集》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写作的时间上起20世纪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在这半个世纪中,我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变化和进展。如果我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是重写或彻底修改,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我只好让旧作新刊,以存其真。王国维云:“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可见这是一切治学之士的共同感受,我也唯有借这两句诗来自解了。 1901年梁启超写《中国史叙论》,在第八节“时代之区分”中首先提出中国史应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是“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第三是“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很明显的,通过当时日本史学界关于“东洋史”的研究,他已接受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对欧洲史的分期模式。梁氏这篇论文是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开山之作,和他第二年(1902)的《新史学》一文同样重要。就他所提出的“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基本概念而言,他确实拓开了中国史研究的眼界,其贡献是很大的,但就其所援引的“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的分期而言,他却在无意中把“西方中心论”带进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欧洲史分期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合流,使许多中国新史家都相信西方史的发展形态具有普世的意义。以西方史为典型,中国史直到清末都未脱出“中古史时代”,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新史家的共同信仰。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便明白承认:“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见第二编第一章)但是我自始即不能接受“西方中心论”这一武断的预设。在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之后,我越来越不能相信西方是“典型”,必须成为中国史各阶段分期的绝对准则。现代中、西之异主要是两个文明体系之异,不能简单地化约为“中古”与“近代”之别。在中国史研究中,参照其他异质文明(如西方)的历史经验,这是极其健康的开放态度,可以避免掉进自我封闭的陷阱。所以我强调比较观点的重要性。但是我十分不赞成“削足适履”式的比附,因为这将必然导致对于中国史的全面歪曲。1877年马克思在《答米开洛夫斯基书》中坚决反对有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论断变作一种历史通则,应用于俄国史的研究上面。这一强烈抗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四卷《文集》所收的史学论著,虽然写作的时间有迟有早,大体上都是从上述的立场出发的。我诚恳地盼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余英时 2004年3月21日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余英时文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余英时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4504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50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92 |
| 出版时间 | 2004-04-01 |
| 首版时间 | 2004-04-01 |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81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2 |
| 印次 | 2 |
| 出版地 | 广西 |
| 长 | 240 |
| 宽 | 175 |
| 高 | 2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7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