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译注/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代中国人,处于整个中国文化的权威地位。历代中国人也都以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论语》的思想精义,使这部经典长盛不衰。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力图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语言,挖掘出《论语》的精神内涵,携读者一起与古代圣贤交流智慧体验,探究为人处世之道。

内容推荐

《论语》是我们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在国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原文共20篇,11000余字。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很多溢满灵光的想法和愿望,语言朴实易懂,而且有些内容也极富趣味,时时让你忍俊不禁。本书以译注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那些原本抽象难解的“仁”、“礼”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一下子变得让人清晰,变得明朗。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日:“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日:“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日:“赐也达①,于从政乎何有?”

日:“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日:“求也艺②,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达:通达事理。

②艺:才华。

【译文】

季康子问道:“仲南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果敢勇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能的呢?”

季康子又问道:“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从政有什么不能的呢?”

季康子又问道:“冉求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富有才艺,对于从政有什么不能的呢?”

6·9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日:“善为我辞焉,如有复③我者,则吾必在汶④上矣。”

【注释】

①闵子骞:闵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②费:季氏的采邑,故址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南。

③复:再次。

④汶:水名,为当时鲁国与齐国的分界。汶上,指汶水北部。

【译文】

季氏让闵子骞作费地的县长,闵子骞说:“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假如有再来找我的话,我就必定会离开到汶水北部去了。”

6·10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其手,日:“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名冉耕,字伯牛,孔子的学生。

②牖:窗户。

【译文】

伯牛有病,孑L子去探访他,从窗户中握着他的手,说:“要去了吧,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然会有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然会有这样的病呀。”

6·11子日:“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盛饭的竹器,为圆形。

【译文】

孔子说:“多么贤能的人啊,颜回。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对贫困的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贤能的人啊,颜回呀。”

6·12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

①画:朱熹《四书集注》云:“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先生的学说,是我学力不够啊。”孔子说:“学力不够,却半途而废,是你自己限制了你的进步。”P50-51

序言

《论语》是一部很有魅力的书,说它有魅力,并不是说它两千多年来被列为儒家的经典,成为昔日读书人的必修书之一。它的魅力就在于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却出自于自然宽松、幽默诙谐的口吻。既有浓厚的人情味,有时又免不了有点圆滑世故。后世对孔子的圣化,道学家们对《论语》的曲解,使得这部书的真正面容常常被遮掩,好像本来是个很大方、很活泼、善于言谈的人,硬给修理得有规有矩,谨小慎微,甚至有些羞见于人的味道。把一部本来充满世俗人情味的言语杂录,变成了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经。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主要是话语的辑录,更多的是孔子说的话,也有孔子弟子如曾参、端木赐(子贡)等说的。《论语》一书的辑录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最终的汇辑者,一般认为很可能是曾参的学生,也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或说是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二岁。孔氏为殷商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即为宋国宗室,改姓孔氏,则是后来的事。自孔子的高祖迁居至鲁国,孔家就成了鲁国人。到孔子时,家道衰微,已沦为贫贱之户了。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他就去世了。孔子是由母亲抚养成人的,他的母亲传说名叫徵在。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社会动荡,主弱臣强,也正是如此,社会变革的风潮此起彼伏。孔子是位很有抱负的人,早年的他奔波于各国问,如到过齐国、陈国、蔡国、卫国、楚国等,希望能有机会施展才华,可惜他未能成功,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在他四十余岁时,鲁国的政权由季氏把持,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专政,孔子退而不仕,修《诗》、《书》、《礼》、《乐》,并教授生徒。年过五十,任司空,又为大司寇等,然而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晚年他就不求官做了,仍然是以整理文献典籍为务,叙有《书传》、《礼记》,删《诗》,正《乐》,研读《易》等(见《史记·孔子世家》)。此外,他还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孔子世家》说孔子一生教授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所谓六艺,就是六门课,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最有名的有十人,以德行见长的学生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见长的学生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见长的学生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见长的学生有子游、子夏(1l·3,按指《论语》的篇章,下同),后人因此称之为“十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15·39),所收学生有贫穷的,也有富裕的,从《论语》记载的来看,大多仍是贫寒人家的子弟。

《论语》所载,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生活热情及其人文精神,至今仍是魅力无穷。简言之如下:

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很讲究礼仪,认为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曾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16·13)《孔子世家》说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似乎在强调孔子对礼制的喜好是自幼而发,由来已久。我们从孔子的大量言谈及其表现来看,这种记载是言不为过的。尽管今天来看有些迂腐可笑,甚至在当时就惹得他的弟子们的不满,但他那种对礼的执著和虔诚、热忱和实践的诸般行为表现,却丝毫不容置疑。撇开那些繁琐的礼仪要求不谈,其中体现出了对他人的尊重,对外界的示好,以友善的态度显示自己坦荡的胸怀。他总是在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6·11)等;他从不苟求于人,总是在自己身上找不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不怨天,不尤人”(14·35)等。只有不断的内省,才能求得自我的完善,赢得社会的尊重。  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乐天派人生观的体现。孔子家境贫寒,早年他做过很多事,甚至是低贱的,却不以为耻。其后为实现抱负,周游列国,遭遇了种种挫折、羞辱,甚至有生命之忧,但他都能泰然处之。他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有志向的人。因此,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一句话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作为,也要有所不为,其前提就是要善于保护自己。他称赞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5·2)于是,就把他的侄女嫁给南容为妻。在国家太平时,无所作为,孔子认为这是耻辱;而在国家处于昏乱动荡时,不善于保存自己,孔子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所谓“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4·3),都表达了这种思想。他曾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7·11)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一个连自己都不能保护的人是不能成就事业的,他反对意气用事,而提倡待机而动,这与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不悖的。子贡曾问道:“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9·13)用今天的话来表述是这样的:子贡说:“这里有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收藏起来呢?还是寻求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呀,卖掉它呀,我是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不是不想干,而是时机不成熟。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7·19)。一方面是积极进取,一方面要乐观向上。至于主张不能通行,抱负不得施展,并不影响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种超然的态度,视富贵如云烟,也不是苟且偷生者所能做到的。

孔子是位博学的人,他自己就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勤奋学习,作为一名老师,孔子在这方面的心得是丰富的,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学习,现在的学者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而学习,对今天的人来说不无借鉴意义。其他富有教益的话还有不少,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朝闻道,夕死可矣”(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7·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等,谈为学之道,足以启人心扉。颜渊评论自己的老师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其大意是说:仰望先生,觉得更加高大;钻研先生的学问,觉得更加坚深。先生善于有步骤地诱导学生,用文献丰富我们的学识,用礼制约束我们的行为,想停止不学也是不可能。这大概是对孔子教学和学问的较为准确的表述。

《论语》一书内容丰富,思想复杂,前贤已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多唠叨了。书中记录的主要是话语,但毕竟离我们已是久远,流传于后世,不少是不能知解了。即使是同一条,后人解说也是五花八门,大相径庭的,还好,类似这样的并不多。本书原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整理本,部分章节于分段、断句及其标点符号等,则参照有关书略作改动。全书以直译为主,作简单的注释,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译注/语文新课标指定读物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子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1175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2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