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连·格雷的画像(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人公道连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沦为杀人犯,在他自身的容貌上并没有得到反映,他依然像以往那么年轻英雄。但作为艺术作品的画像,却记录他的种种劣迹,画像中的他变得难看和衰老了,说明只有艺术才能反映人的个性和思想的变化,而现实现实是做不到的。

本书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小说,要充分地挖掘综,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正是因为如此,它也就更富有吸引力。

内容推荐

道连·格雷本是个单纯的少年,在他的生活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画家霍尔华德和朋友亨利勋爵。霍尔华德为艺术而生活,他在道连身上所投注的感情,转化为了他艺术的灵感,尤其表现在创作道连·格雷的画像上,使这幅画作成了他绘画生涯中难得的精品。画像是他艺术和情感的结晶,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他造成了不少痛苦。所以他时刻关心道连,生怕他过多地受到亨利勋爵的不良影响。也正是他所作的这幅画像,引出了一连串问题,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玩世不恭的亨利勋爵,是道连的“精神导师”,一个享乐主义者,有着一整套似是而非的个人主义理论,用雄辩的口才和充满智慧的警语包装起来,轻而易举地使人接受。他谆谆教导道连要充分享受生活,趁年轻的时候及时行乐,不要抵制诱惑,相反要随心所欲,去实现自已的每个幻想。道连是他的个人主义理论的试验品,所以他要时刻跟踪他,观察这种试验的效果。他之所以接近道连,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道连身上有着他所珍视而又缺乏的东西:青春。道连在亨利的“教导”下,个性由单纯变为世故,灵魂由纯洁转为污秽,最后走向自身的毁灭。道连、霍尔华德和亨利三个人物,通过性格上的互补和依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小说结构内在的黏合剂。

试读章节

画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玫瑰花香,夏日的轻风拂过园中的树木,开着的门便送来了馥郁的紫丁香味,或是满枝粉红色花的荆棘的清香。

亨利·沃登勋爵躺在波斯皮革做的长沙发上,习惯地抽着烟,数不清是第几根了。从沙发的角落望出去,正好看得见像蜜一样甜,又如蜜一般黄的金莲花在闪烁。抖动着的树枝,似乎很难承载花儿火焰一般的美。飞鸟的奇异影子,不时掠过掩着大窗的柞蚕丝绸窗帘,造成了瞬间的日本式效果,令他想起东京那些脸色苍白如玉的画家们。这些人运用必要的静态艺术手段,力求表达一种快速的动感。蜜蜂沉闷地嗡嗡叫着,穿行在没有刈过、长得很高的青草之间,或是单调地一味围着满地忍冬那金黄色、灰蒙蒙的花蕊打转,似乎使这沉寂愈发压抑了。伦敦模糊的喧闹声,就像远处一架风琴奏出的低音。

房子中间直立的画架上,夹着一张画像,画像中的年轻人美貌绝伦,跟真人一般大。画像前面不远的地方,坐着画家本人,巴兹尔.霍尔华德。几年前,他突然失踪,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也招徕了很多奇怪的猜测。

画家打量着他如此巧妙地再现在艺术中的优雅俊秀的形象,满意的笑容闪过脸庞,似乎正要在那儿停留下来。但他突然惊跳起来,闭上了眼睛,手指捂住眼帘,仿佛想把某个奇怪的梦捂进脑子,生怕自己从梦中醒来。

“这是你最好的作品,巴兹尔,你所有的画中,数这幅最出色,”亨利勋爵慢条斯理地说。“明年你可一定得送到格罗夫纳画廊去。皇家艺术学院太大,也太庸俗。每次我上那儿,不是人多得见不到画——那当然很可怕,就是画多得见不到人——那更糟糕。格罗夫纳画廊实在是惟一的去处。”

“我哪儿都不想送去,”他答道,脑袋往后一甩,那副奇怪的模样;往日在牛津大学时总会引来朋友们的一阵取笑,“不,我哪儿都不送。”

亨利勋爵扬起眉毛,透过细细的蓝色烟圈,惊讶地看着他,那烟正从掺有鸦片的烈性香烟冒出来,升起一个个奇异的螺旋形圈圈。“什么地方都不送?我的好兄弟,为什么?有什么理由吗?你们画家也真怪!你忙碌一世,还不图个名声。而一旦到手了,你却好像又要扔掉。你真傻,因为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了,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这样的画像会使你超越英国所有的年轻人,也使老年人妒忌不已,如果他们还能动感情的话。”

“我知道你会笑话我,”他回答,“但我真的不能拿它去展出,这里面倾注了太多自己的东西。”

亨利勋爵在沙发上伸长了身子,笑了起来。

“是的,我知道你会的,但我说的也是事实。”

“太多自己的东西!哎呀,巴兹尔,我还不知道你那么自负。你的脸很粗糙,线条也不柔和,你的头发像煤一样黑,而他仿佛是象牙和玫瑰叶子做的,我实在看不出你与这位年轻的阿多尼斯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啊,我亲爱的巴兹尔,他是一位美少年,而你——是呀,当然,你有一种富有理智的表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不过,美,真正的美,终结于富有理智的表情开始的地方。理智本身是一种夸张,它破坏脸部的和谐。人一坐下来思考,便只见了鼻子,或是额头,或是某种可怕的东西。瞧瞧那些学识高深的职业中的成功者吧,他们多么令人厌恶!当然,教堂里例外。可是教堂里他们不动脑筋。一个八十岁的主教,说着自己还是十八岁的孩子时别人教他说的话,结果,他看上去总是极其讨人喜欢。你那位神秘的年轻朋友,他的名字你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但他的画像可把我迷住了,他是根本不思考的。这我很有把握。他属于那种长相漂亮、没有头脑的人。这种人冬天该常在这儿,因为那时没有花儿可以观赏;夏天也该常在这儿,因为那个季节我们需要点什么来清醒我们的理智。别自作多情了,巴兹尔,你跟他一点都不像。”

“你不理解我,哈里,”艺术家回答。“我当然不像他。这我非常明白。说实在,像他倒让我遗憾了。你耸肩干吗?我说的是实话。大凡相貌和才智出众的,都会在劫难逃,古往今来,这种劫数一直尾随着帝王们蹒跚的步履。我们和自己的同胞,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好。丑陋和愚笨的人占尽了世间的便宜,可以随意而坐,张大嘴看戏。他们虽不知胜利为何物,却至少可免尝失败的滋味。他们像我们所有的人应该生活的那样生活着,无忧无虑,随遇而安,没有纷扰。他们既不把毁灭带给别人,也不必遭受他人所加予的毁灭。哈里,你的地位和财富,我的头脑,虽然不怎么样——我的艺术,不管价值如何,还有道连·格雷漂亮的外貌——我们都得为上帝所赐予我们的付出代价,可怕的代价。”

“道连·格雷?这是他的名字?”亨利勋爵问道,穿过画室,朝巴兹尔·霍尔华德走去。

“是呀,这是他的名字。我并没有想告诉你。”

“干吗不?”

“啊,我无法解释,要是我挺喜欢什么人,我绝不会把他们的名字告诉别人,要不,这就好像遗弃了他们的一部分。我已经变得有些诡秘了,这似乎能使现代生活神秘莫测,或者妙不可言。最普通的事儿,一经掩盖便显得很有趣味。如今我离开城里,从来不跟别人说上哪儿去。一说便意兴全无了。这习惯大概也是够傻的,不过它给生活带来了不少浪漫情怀。我想你一定以为我蠢得可以。”

“别这么说,”亨利勋爵答道,“可别这么说,我亲爱的巴兹尔。你好像忘了我已经成家了,婚姻的一大魅力,在于瞒骗成了夫妻生活的绝对必须。我从来不知道妻子在哪儿,她也根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两人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偶尔也碰头,一起在外面吃饭,或者上公爵那儿去——都以最严肃的表情向对方编造最荒唐的故事。我的妻子精于此道,说真的,比我高明得多。她从来不搞错日子,而我却常常出错。不过她发现了也并不吵闹。有时我倒希望她吵,可她把我取笑了一番也就算了。”P2-4

序言

世界上似乎很少有像王尔德这样的作家,那么多观点相左的人都会毫不例外地对他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盛赞王尔德为“近代四大代表作家”之一,张闻天则翻译出版了他的《狱中记》;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丘吉尔,在回答来生最愿意与谁订交倾谈时说:“奥斯卡·王尔德”;在王尔德离世十多年后,时任孙中山总统秘书的柳亚子直言不讳地以王尔德自诩。也许是因为在不同人看来,王尔德自有不同的吸引人之处。陈独秀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才情;张闻天被他笔下阴森森的地狱图景所震撼;丘吉尔欣赏他谈吐少见的机智与幽默;而柳亚子则看重他独立特行的反叛个性。王尔德确实是这么一位行为反常、个性独特、语言机敏、思想犀利的离经叛道的作家。

王尔德一八五四年生于都柏林。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个诗人,喜欢制造轰动效应,并不知不觉地把这种品性传给了儿子。王尔德先是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求学,--/\七四年进入牛津大学,广泛涉猎了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典哲学家以及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诸方面著作,并受到前拉菲尔派的绘画的影响。一八七八年毕业。

大学毕业后,王尔德移居伦敦,试笔于多种题材的创作,渴望一举成名。同时频繁出入于社交场合,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宣传“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在行为上,有意标新立异,显示自己决不随俗。受母亲的影响,他把生活看成是一种表演,有时,竟会无缘无故地雇用一辆马车,招摇过市,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服装不是由裁缝制作,而是请戏剧服装师设计的,他认为服装师更能理解他所要创造的戏剧性效果。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他奇异的打扮不免令世人瞠目,但王尔德却不无得意地说,“我唤醒了我们世纪的想象,使其在我周围创造出了神话和传奇。”

一八八二年,他的第一个剧本《维拉》(又名《虚无主义者》)在纽约上演,他赴美作宣传,并进行巡回演讲,进一步宣扬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观。次年,他又去法国作了类似的演讲,同样非常成功,他在国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一八八四年,他同一个富家女子结婚,生有两个儿子。这时,他担任着著名杂志《妇女世界》的编辑。一八八六年后,他经常悄悄地与牛津大学的年轻人会面,并常不回家,后来甚至自称离家太久,连家里的门牌号码都忘了。他不久便与妻子离异,彻底割断了跟家庭以及知识分子同道的联系,完全过起了狂放不羁的生活。

但令人称奇的是,正是在过着这种另类生活期间,王尔德的创作达到了最高峰。一八八八年脍炙人口的童话《快乐王子》发表;一八九一年他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出版;随后是一系列轰动文坛的剧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又译《少奶奶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1893)、《莎乐美》(1893)、《理想丈夫》(1895)、《认真的重要》(1895)。他的四个喜剧在伦敦上演后,虽然评论家对其褒贬不一,但各个层次的观众都非常欢迎。《理想丈夫》首演时,威尔士亲王和不少内阁大臣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亲王致以热烈祝贺。尔后,萧伯纳又撰文赞扬。《认真的重要》轰动了伦敦,不但剧场满座,而且评论家也众口一词地表示赞赏。这是王尔德艺术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日子。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王尔德本人更是如此),七周之后他突然被打入了地狱,而且万劫不复。此前,他和自己的同性恋朋友,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交往了四年,道格拉斯的父亲对此深恶痛绝,并想方设法当众羞辱王尔德。王尔德不听朋友的劝告,对道格拉斯的父亲提出起诉。结果,法庭反而判决王尔德因同性恋有罪,服刑两年,并加劳役。两年后获释,王尔德已是身心交瘁,万念俱灰,生活十分困顿。此后,他隐姓埋名,移居巴黎,在那里艰难地度过了无所作为的三年余生,于一九○○年病死在一家廉价旅馆里,年仅四十六岁。

王尔德的一生是短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他试图以他的逆潮流的服饰、反时代的行为和与众不同的艺术主张,挑战保守压抑却十分强大的维多利亚社会,尽管他几乎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却还是奋然前行,其勇气固然可嘉,但注定是要失败的。一定程度上说,王尔德是一个殉道者。不过,他的文学主张及一切努力,对尔后的现代主义作家都有相当大的启示。

在艺术主张上,王尔德深受同时代的批评家瓦尔特·佩特的影响,是后者“为艺术而艺术”美学主张的忠实践行者,并进而丰富了这一艺术观的内容,成了唯美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他认为艺术的作用是抽象的,应该给读者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反对艺术的道德指向,认为“艺术家并不希望证实什么”,“艺术家没有道德取向”,“书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只有写得好坏之分”,“艺术家没有病态的,艺术家什么都可以表达”。他同时还强调,现实是丑恶的,惟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艺术家是各种美的东西的创造者”,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反映艺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原则,虽然是对当时那个缺少“美”的社会的反动,但毫无疑问是片面的。其实,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未必都遵循这些原则,譬如说,他的某些剧本和小说的教化目的是再也明显不过的。

王尔德的作品,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剧本,最吸引人的不是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不是错综复杂的情节,也不是对读者或观众所可能产生的强大冲击力(《莎乐美》除外),而是机智的对话,凌厉的语言,发人深思的议论。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睿智、幽默、富有见地的作者。他笔下人物的对话往往充满智慧而又令人捧腹;他使用的语言常常一针见血,直抵痛处;而他的议论又总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迫使你去细细品味、辨别和思考。正是这些,给了读者和观众别处所领略不到的愉悦,一种美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似乎实现了自己创作的初衷。

《莎乐美》是王尔德的惟一一个悲剧,是用法文撰写的,被译成英文后遭到禁演(直到1931年才解除),后又被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改编成歌剧。作品根据《圣经·新约》中莎乐美引诱继父希律王杀死施洗礼者约翰的故事改编。莎乐美爱上了约翰,向他求爱而遭到拒绝,发誓要吻到他的嘴唇。后来,她施计让其继父杀了约翰,并得到了约翰的头颅,吻了这位心上人,她自己也被处死。在神秘莫测、阴森可怖的气氛中,剧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貌绝伦却又冷酷无情的“致命女性”形象,摄人魂魄的所谓“莎乐美之吻”也由此而来。剧本把爱欲、审美和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凸现了注重感官享受,追求瞬时快乐的思想。

当然,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还是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年轻英俊的少年道连·格雷,在得到了画家霍尔华德为他所作的画像后,希望自己的青春美貌永驻,而画像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不意这个奇特的愿望却实现了。随着他自身一天天地堕落,画像竟变丑变老了,而他本人却容颜依旧。他终于无法忍受,一刀刺向画像,结果,画像毫发无损,而他自己却倒在了地上,死去了。顷刻之间,他变得丑陋可怖,而画像却仍然年轻漂亮。

道连·格雷本是个单纯的少年,在他的生活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画家霍尔华德和朋友亨利勋爵。霍尔华德为艺术而生活,他在道连身上所投注的感情,转化为了他艺术的灵感,尤其表现在创作道连‘格雷的画像上,使这幅画作成了他绘画生涯中难得的精品。画像是他艺术和情感的结晶,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他造成了不少痛苦。所以他时刻关心道连,生怕他过多地受到亨利勋爵的不良影响。也正是他所作的这幅画像,引出了一连串问题,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玩世不恭的亨利勋爵,是道连的“精神导师”,一个享乐主义者,有着一整套似是而非的个人主义理论,用雄辩的口才和充满智慧的警语包装起来,轻而易举地使人接受。他谆谆教导道连要充分享受生活,趁年轻的时候及时行乐,不要抵制诱惑,相反要随心所欲.去实现自己的每个幻想。道连是他的个人主义理论的试验品,所以他要时刻跟踪他,观察这种试验的效果。他之所以接近道连,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道连身上有着他所珍视而又缺乏的东西:青春。道连在亨利的“教导”下,个性由单纯变为世故,灵魂由纯洁转为污秽,最后走向自身的毁灭。道连、霍尔华德和亨利三个人物,通过性格上的互补和依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小说结构内在的黏合剂。

霍尔华德和亨利两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本人个性的化身。就像霍尔华德为道连所吸引一样,王尔德曾被道格拉斯所吸引。霍尔华德说道连对他是必不可少的,“我艺术家的生命依赖于他”,还对道连说,“你已经成了我看不见的理想的可见的化身”。若干年后,王尔德写信给道格拉斯说:“没有你,我无法生活”,“你是一切可爱东西的化身”。而亨利勋爵的个性更像王尔德,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一心要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别人,而对别人的想法则不感兴趣;他才思敏捷,出语惊人,用数不尽的警句把生活切割成碎片,让人不假思索地接受。这就是亨利,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王尔德。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人公道连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沦为杀人犯,在他自身的容貌上并没有得到反映,他依然像以往那么年轻英俊。但作为艺术作品的画像,却记录了他的种种劣迹,画像中的他变得难看和衰老了,说明只有艺术才能反映人的个性和思想的变化,而现实生活是做不到的。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小说,要充分地挖掘它,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更富有吸引力。当然,阅读王尔德那些才华横溢的议论是一种永远的享受。在世时,王尔德招来了不少争议;去世后,不少人为这个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叹息,并继续在他所留下的艺术宝藏中探寻。王尔德,永远的王尔德。

译 者

二○○三年八月十六日于紫藤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连·格雷的画像(名著名译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尔兰)王尔德著//黄源深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43415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