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海上电影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想您肯定是电影爱好者吧??那您对于目前的影视文化是否有您独到的见解呢?这本书汇集了当下国际、国内电影美学理认研究者最新的前沿性成果,难道您不想一探影视的庐山真面目吗?我相信,这本书将对于您对影视的看法及对新世纪的电影美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性意义。

内容推荐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日趋强劲和好莱坞文化霸权的不断扩张,电影美学何去何从?《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一书汇集当下国际、国内电影美学理认研究者最新的前沿性成果,由理论批评而个案探讨,由影像分析而产业运营,由全球化现象而本土化问题,从多个层面密切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必将对新世纪的电影美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性意义。

目录

前言……陈犀禾聂伟/1

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代序)/陈犀禾/1

电影美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思考/1

 现代视野中的电影理论……罗伯特·斯丹姆文 刘宇清译陈犀禾校/3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电影理论……大卫.鲍德威尔文 孙绍谊译/15

影视产业文化中批评性理论的扩散与实践

 ……约翰‘卡德维尔文 刘宇清译 陈犀禾校/25

 镌刻电影的精神……贾磊磊/51

 后现代语境中电影本体论的权利……余纪/63

 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

……张英进/72

 西方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现状

……朱影文周冬莹译 陈犀禾校/86

 带果仁的巧克力……葛颖/98

 新媒体与早期电影……孙绍谊/104

 高科技的魔法与传统美学的魅力……曾庆瑞/114

 数字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美学思考……赵卫防/126

 视觉研究中的数字与电影:媒体整合时代的电影研究

……刘宇清/136

 美国电影对于中国风味的再现……陈雅浈/148

 电影悬念的产生……聂欣如/166

民族电影理论的研究与建构…/183

 法国电影观念的非法国电影

……让一米歇尔·傅冬文 聂 伟译陈犀禾校/185

 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索层面上的研究

……鲁晓鹏叶月瑜文刘翠丽译/191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周 斌/201

 中国“意象说”与当代影视美学……潘秀通潘源/208

 中国艺术思维特点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与融合……王宜文/223

 钟惦?与电影美学……罗艺军/233

 钟惦?的电影美学思想……倪震/240

 票房价值·观众·观众学……章柏青/253

 钟惦柒“西部片”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聂伟/257

民族影视创作与美学研究…/267

超越启蒙论与娱乐论……张颐武/269

 银幕之华:本土创新与审美的多极均势……黄式宪/281

 新时期以来电影类型与范式的转变……饶朔光/293

 中国的女性电影向何处去?

 ……吉娜·马切蒂文黄新萍译/307

 将背叛用于拯救……高伟民文王俊花译/318

 孰者为王,孰者寇?……林勇王华钰/333

 冷战后民族电影的构成……何冬晖孙晓尧忠/342

附录……/349

 从新的视野看不同的理论……大卫·鲍德威尔/351

 中外电影学者的盛会……陈宜年/359

 作者简介……/367

试读章节

  正如本雅明对现代都市人群所做的精辟描述,所谓“大众”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指一群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离出来的个体,或者说是被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所塑造的。通过研究,他天才地将现代工业制造、都市经验与现代性审美关联起来。阿多尔诺更直接地指出现代艺术面临的问题,他直陈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艺术内部发生了裂,艺术断裂为以精英为代表的先锋现代性艺术,及以大众为代表的市民现代性艺术。法兰克福学派的哲人们试图让我们相信这种经典的二元思辨观继成功揭示了大工业所导致的阶级对立的状况后,又为我们阐释了一种审美对立。无论就本雅明的‘‘光环对抗复制”,还是阿多尔诺的“反艺术”论,抑或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与“反升华”,都旨在强化这种审美对立,并号召我们理解先锋艺术,批判大众艺术。

但在当代条件下,这种审美经验上的对立正不断走向缓和,甚至被消解了。文化的消费原则鼓励人们更多地认同现代生产方式给社会P98系统带来的整合力量,以及由此展现在当代生活中的“合法化”局面。时代的精神特征不再是激荡与沉重的,而充满了来自各个精致角落里的彩色诱惑。思辨精英正在努力转型为技能精英,也就是说,从价值取向上看,本时代的人们保持了空前的一致性。秉持歧见的精英们逐渐淹没在喧嚣的大众之中,或者说,为了保持一种存在,他们只能隐身于大众之中。因而,作为当代艺术的标志只能是大众艺术,它空前发达并吞噬了先锋艺术。在瓦解了先锋艺术的反叛性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后,大众艺术刻意保留了其形式上的特立独行与乖张,将之改造为流行艺术的前哨阵地。所以,这个时代如果尚存所谓先锋艺术,那一定是经过伪装的大众艺术的一极。这种表面上由二元对立走向一元化的审美新格局,实是多元共存的一种变体,亦即当代艺术在走向大同的进程中,却不经意开启了一个缤纷繁复的时代。

在电影艺术领域,我们习惯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二元概念来呼应现代审美经验中的对立格局。但正如以上所论,电影进入当代以后,艺术电影的缩量与商业电影的称霸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须指出的是,由于电影本体内置的技术含量与资金规模,用“艺术”与“商业”来界定其类别一直是模糊与含混的;而且,若沿用此概念就更不利于我们在艺术范畴中讨论当代电影的演化。因此,称当代电影正进入一个大众电影的时代(而非商业电影的时代)是较为妥当的。它刻意改造并取消的对象也应该是在旨趣上适成相对的精英电影观念。

消费原则雕塑电影观念

消费原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业已成形的电影观念?让我们举一个例子。

去影院看电影,一直被认为是公众接触电影最司空见惯的方式,如今它却遭到了质疑,因为从消费心理上讲,影院有提供“强迫服务”之嫌。大多数观众是在对一部影片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走进影院的,他花了钱却未必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当影片引起了他的不快,使他产生反感,进而不愿继续观看的时候,放映机并不会因此而停下。当然,我们更无法奢望影院方会立即奉上一张片单,请他重点一部影片。事实上,很多观众在遭遇此种尴尬的时候,都会违心地把影片看完。P99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电影实践、新的电影潮流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这些新的电影实践、电影文本的理性判断和学术体认,也随之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为电影实践的发展提供着丰富而有建设性的理论支持。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作为上海影视文化与美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为了探索电影美学与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与途径,同时也为了促进东西方学者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对话,在2004年6月上旬邀集上海电影集团、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题为“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际、国内著名电影学者、理论工作者对相关的理论和美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本论文集是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再收入一些近年在电影理论和研究这一主题有代表性的论文汇编而成,试图反映这一领域的最新的走向。全书分“电影美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思考”、“民族电影理论的研究与建构”、“民族影视创作与美学研究”三大部分。

在“电影美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思考”板块中,首先是一组对电影理论和方法论作一般性思考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现代视野中的电影理论》,译自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教授罗伯特·斯丹姆为其专著《电影理论》(RObert Stare,Film Theorv,An IntroductiOn,2000,BIaCk— well publishers)一书所写的导论以及该书的最后一章。在第一部分,作者把如何看待电影理论史上各种观点、流派放在更加广泛的历史和哲学思潮中考察,并对它们相互的辩证关系从现代视野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十分精彩;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对最新的电影理论发展格局作出了明晰的勾画。

第二篇文章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为大会提交的主题发言。其中辨析了西方当代电影研究中注重实证的方法和“受教条驱使”的方法的区别,强调电影研究中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并对受宏大理论教条(如女性主义、心理分析、文化研究等)驱使的某些研究倾向提出了质疑。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卡德威尔的文章(也是大会的主题发言)通过对好莱坞的“产业理论的实践”的研究,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理论的模式。他声称:“我的研究与其说是要关注电影理论是否能够精确地、合法地描述或解释电影/电视现象,不如说是要调查被我称为‘影视产业文化’中‘作为产业实践一部分的评论性活动’。”显示了当代西方电影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贾磊磊教授的文章则从国内一些电影研究学者所关注的角度,对什么是电影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什么是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他一方面强调了坚守电影“本体”,同时也讨论了如何融合理论、历史和批评的眼光,如何处理电影研究和其他领域,如社会文本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并对国内电影研究中的某些倾向或“偏向”进行了透彻的辨析,观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在余纪的《后现代语境中电影本体论的权利》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张英进《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大卫·鲍德威尔观点的一个商榷。他以美国学界的电影研究发展为例,描述了电影理论与电影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文化研究方法在电影研究中的扩展,为国内电影学科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纽约城市大学副教授朱影的文章则对西方电影理论史的主要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她把这一过程分成了三个互相交叉的部分,并对各个时期各种主要理论和流派的观点作了扼要的介绍。她的文章可以和斯丹姆的文章结合起来读:前者就怎样才算是辩证地观察电影理论史进行了论证,后者则为电影理论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轮廓。

葛颖《带果仁的巧克力》从文化格局与受众心理出发,以“果仁巧克力”的形象比喻,对大众电影的生成形态和市场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见。

这一板块第二部分的文章集中讨论了数字技术对电影理论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电影数字技术革命的勃兴,传统电影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受到了挑战,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的会议上和这本论文集中。其中,孙绍谊的《新媒体与早期电影》以辩证的态度探讨了新媒体与电影特别是早期电影发展中的某些契合点,试图在“新”“旧”之间建立相互联结的桥梁。曾庆瑞《高科技的魔法与传统美学的魅力》对“电影技术革命颠覆传统电影美学”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赵卫防《数字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美学思考》探讨了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美学指导意义。刘宇清《视觉研究中的数字与电影:媒体整合时代的电影研究》则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视点思考了在媒体整合潮流中电影研究的位置和意义。

在这一板块的第三部分中,陈雅浈《美国电影对于中国风味的再现》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出发,分析了美国电影对“中国形象”的误导,从而探讨了好莱坞“话语霸权”的形成机制。聂欣如《电影悬念的产生》通过典型个案的分析,对大卫·鲍德威尔的电影实证研究和认知主义方法作出了呼应。

第二个板块探讨的主题是“民族电影理论的研究与建构”,所收集的几组文章都是从一个特定的(民族的)视角对电影理论和美学进行的反思和探讨。法国《电影手册》主编傅冬的主题发言表达了面对强势美国电影文化时,法国电影和法国学者的思考和反应,他们强调法国电影观念和“另类电影观念”在保持文化多元化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在理论研究层面,“现在有一种危险是在电影和观众问题上都受总体理论的影响”,从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普适化”实践和理论提出了质疑。鲁晓鹏和叶月瑜的《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索》指出跨区域的华语电影概念为研究世界电影的华语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文化认同。周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强调了融民族文化认同与引入域外电影理论于一体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者的目光转向了如何将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纳入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体系整合之中。潘秀通、潘源《中国“意象说”与当代影视美学》从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意象”人手,力图重建中国当代影视的“复合美学”。王宜文在《中国艺术思维特点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与融合》指出中国表意文字和形象化的思维方法对现代电影的影像思维具有着重要的文化启发。

钟惦?是中国当代电影美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一板块第二部分收录的几篇论文对钟惦荣的电影美学思想进行回顾和研讨,既是对钟先生之于中国电影美学筚路蓝缕的重要贡献作出客观性的总结,同时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传统民族电影美学进行当下化努力、使之重现理论生命力的有益尝试。罗艺军《钟惦?与电影美学》对钟惦荣的电影美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倪震《钟惦?的电影美学思想》则以比较美学的研究方法对钟惦?的电影美学思想加以还原和阐释,据此重新审视了本土优秀电影理论中的世界性因素以及在当下语境中实现转化的可能性。章柏青在《票房价值·观众·观众学》指出钟惦?关于电影观众学的论述给后来者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聂伟《钟惦?“西部片”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重新辨析钟惦紫的“西部片”思想,纠正“新西部电影”创作的某些观念偏差。

第三个板块以“民族影视创作与美学研究”为主题,讨论的虽然是创作现象,但是其角度和切入点具有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对当代中国的影视创作美学进行了归纳和描述。张颐武在《超越启蒙论与娱乐论》中指出当下启蒙论和娱乐论的二元对立已经无法有效阐释中国电影,新的电影运作方式开始受到普遍的关注。黄式宪《银幕之华:本土创新与审美的多极均势》指出世界电影正逐渐呈现出多极审美均势和文明开化的新格局,本土电影创新应依托于民族的本源性文化血脉,回归电影的人文关怀和清纯的创作精神。饶朔光则在《新时期以来电影类型与范式的转变》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强调中国电影必须建立起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并能够与国际相接轨的新电影范式,借此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主流商业类型电影。

与宏观描述相对应的还有落实在具体文本上的微观分析。吉娜·马切蒂在《中国的女性电影向何处去?》中以《恋爱中的宝贝》和《玉观音》为具体个案,分析了中国女性电影美学的发展趋势。高伟民《将背叛用于拯救》以跨文化的诠释方法探讨了李安电影作品系列里中国家庭观念的分裂与消解。林勇、王华钰《孰者为王,孰者寇?》以电影《英雄》为个案,探讨导演张艺谋如何巧妙而又战略性地在中国政治和电影市场的互动关系中,充分将国际国内文化资源最大化整合的努力。何冬晖《冷战后民族电影的构成》以《烈日灼人》为例,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中俄罗斯电影创作的地域性战略。

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在会议上的主题发言《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回顾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理论和美学的发展和演变脉络,以及他对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现状和走向的一些思考。该发言响应了会议的总主题,并提供了一个本土的视角。我们把它放在开头,作为一个代序。

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我们还收录了北京《世界电影》杂志对大卫·鲍德威尔的访谈《从新的视野看不同的理论》以及该杂志资深编辑陈宜年女士关于会议的报道《中外电影学者的盛会》,以期更充分地传达会议的相关信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海上电影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犀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7317
开本 16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3
丛书名
印张 2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