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阅读当作是给大脑的一种饮食,阅读就是供应大脑的养分。本书以人类六千年阅读的历史与发展为主题,从图像到文字,如吴哥窟壁上的雕刻,到大元帅腾堡的活版印刷;再从文字回到图像,如“WWW”(全球资讯网)的使用,全都是一种阅读。此外,还介绍七个和网络有关的人、四个谈书的观点、历史名人的读书地,以及谢春德的访问。
图书 | 阅读的风貌/网络与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们可以把阅读当作是给大脑的一种饮食,阅读就是供应大脑的养分。本书以人类六千年阅读的历史与发展为主题,从图像到文字,如吴哥窟壁上的雕刻,到大元帅腾堡的活版印刷;再从文字回到图像,如“WWW”(全球资讯网)的使用,全都是一种阅读。此外,还介绍七个和网络有关的人、四个谈书的观点、历史名人的读书地,以及谢春德的访问。 目录 4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 10阅读的风貌 28网络出现之后的阅读 32Reading Maps 40有关阅读饮食的十二事 50有关阅读的八本书 56有关阅读的二十三个网站 64E世代解忧书七贴 70古墓奇兵与元朝间谍 75卡尔维诺与塔罗牌 78卑微的神灵降临聊天室 80仰望数位星空的地图 86美食与思想的胃纳 90用耳朵听的小说 92介绍七个和网络相关的人 104介绍四个谈书的观点 114几米的图像阅读经验 120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 132读书看风水 136谢春德的梦想发生地 138物之语 试读章节 1999年春节期间,我任新西兰度假,读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北 商务)。这本书的作者是艾德勒,初版在1940年,是一本历久弥新的经典。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怍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节省多少间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幺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分,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新西兰的夏天,云来的时候,寒意逼人,云去的时候,艳阳高照。窗外的枞树,则静静地耸立。 我会知道这本书,是极偶然的。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谈完公事,我们聊天,聊到一部叫做《益智游戏》(Quiz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理-范多伦。查理·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不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查理·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j。查理·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知识的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作弊,是主办单位提供了他许多问题的答案。查理· 范多伦辞离哥伦比亚大学,就此隐姓埋名。 电影在查理-范多伦黯然离开他父亲书房时结束,那天我们谈的是他离开那个书房之后的事。我从那位译者那儿得知查理·范多伦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邀约共事。艾德勒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除了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五十四卷本的《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干世。查理·范多伦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并且把《如何间读一本书》原来内容大幅修编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理·范多伦共同领衔的。 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读了《如何阅 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与整理——包括我以四种饮食来解释阅读的出发点。 网络发展之后,阅读开始重新定义。网络与书籍,成为一体两面。电子界面的阅览,和纸张界面的披读,成为相辅相成的途径与工具。我们正式由“读书”的时代,进入“阅读”的时代。 如果说知识本来就是一座密林,那么网络发展之后,密林就更加深沉。 如果说阅读本来就是在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那么今天寻找那片树叶的探险,也就更加难以预测。 阅读能满足自己的希望与需要,越来越要有些机缘的因素。上面谈到我自己会读到那一本正好是我需要的书,只是机缘因素的一个小小例子。 我想,应该有很多和我有同样困惑与需要的人。之后,一个和阅读相关的计划,就开始逐渐成形。 归纳起来,一个阅读的人不免有三个问题: 一.在每天新生的许多知识里,不该错过什么? 二.在生活、工作、社会中产生想要探究的问题时,要怎幺寻求阅读的解答或是参考? 三.要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该怎么入门? 我觉得一个和阅读相关的计划,应该和读者共同探索这二个问题,并且应该兼顾网络和书籍两种不同阅读型态的需要。 因此,这个计划包含一个网站,以及一个主题书系列的出版。前两个问题,由我们的网站 wwwnetandbooks.com来解决,后面第三个问题,则由我们出版的主题书系列来回答。 这也就是各位看到这个主题书系列的由来。 书籍,是一种传统型态的网络。网络,是一种新型态的书。这样一个重新探索阅读的计划,因此名为 Net and Books——网络与书。 “网络与书”希望跨越纸本书籍与网络阅读的界限之外,也希望从许多方面跨越地域的界限。 这个计划的每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探讨的书籍与网站、写作者、工作方法,都希望跨越地域的界限。 要跨越这么多界限,我们必须将本身的立场尽可能地缩小,最好只回归到一个原点。 在阅读的世界里,这个原点,就是读者。 在我们自己某个地域、某个专业、某个身分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读者。没有一个读者一定高于另一个读者,也没有一个读者的经验等同于另一个读者。 在知识的密林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进。 面对这样一个密林,每个人发言的时候,不应该是因为自觉站上了什幺高度,而应该是想把自己摸索、颠簸的经验,中途遇到陷阱的困顿,以及寻找到那片树叶的惊喜,和大家分享。 希望所有的读者参予这个分享。 不只阅读别人的分享,也提出你的分享。 书评(媒体评论) 一种未来的媒体,像是某种电脑化的超感官感知,将会把意识加成为环境的集体内容。 ——麦克风汉.1965 你所经历的社会与政治的磨难,大多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要你有意志与勇气去改变。如果你愿意想出一条路,做下去,那就可以过另一种更明智的生活。你只是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力量。 ——柏拉图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阅读的风貌/网络与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网络与书编辑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88510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5-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