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年巴金/文汇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侧重巴老晚年的生活状态,让读者从中看到巴老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文字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上。书中还有作者撰写的年表,记录了巴老自1986年1月至2003年11月的创作情况、信往来、朋友交往、社会活动等情况,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详细的档案。

内容推荐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

目录

梦之魂

——巴金与冰心

生命之花

——巴金与罗荪

当世纪的钟声响起时

——巴金与黄源

希望之火

——巴金与潘际垌

世纪巴金与四季《收获》

南国的红豆

——巴金与读者张弘

把心交给读者

——巴金与公安干警二三事

西湖之梦

“这真是我的家”

最后的相会

巴金谈人生

英雄墓前的沉思

生命有限,精神永存

登高望远揽众山

“西湖永在我心中”

“巴金感谢你们”

为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

巴金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作家协会的殿熙经常往返于京沪两地,不时地向住在医院中的冰心、巴金两位世纪老人传递着彼此间的问候和有关信息。

今年初,他对我说:“冰心老人近来病情不是很稳定,曾几度昏迷不醒。医院已几次向亲属发出了病危通知书!”然后,他又告诉我,每回从上海返回北京,站在冰心的病床旁,转达巴金对她的问候时,昏睡中的冰心只要听见巴金的名字,就会从睡梦中惊醒,嘴里还不停地喊道:“……巴金……巴金……”呼唤声由强而弱,好似飘向远方……

对于这种超出常规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原由,我曾不解地问过医生,医生也只能把它归置为是心灵的某种感应:当一个病人处于神志不清,似睡非睡时,只要旁人提及一件使他刻骨铭心的往事或亲人时,他会立即精神亢奋,作出一种本能的反应,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强音。这大概就是冰心心中思念巴金所致的缘故吧。

冰心和巴金素来以姐弟相称,他们的子女也就顺理成章地对他们以姑舅称之了。所以,这亲如手足、情同一家的亲情怎能轻易地从冰心的记忆里抹去呢?此时,她那遥远的呼唤却没能传入巴金的耳中。因为那几天,巴金正突患肺炎,高烧持续不退,医院只得把他从普通病房转移到了重症监护室,巴金也同冰心一样正处在严密的观察和护理之中。他的亲属小林、小棠、国燥也只能每天在监护室外守候着,院方发出的健康报告一份接着一份送到他们的手中,时好时坏的消息令人十分担忧。但他们仍牵挂着危难中的冰心姑姑,始终保持着同北京的联系,无形的电波把两家人的心连在了一起,互相询问着两位老人彼此的病情。同时,又相互安慰着对方。每当小林手握话筒通话时,我心里总在想:如果巴老此时没在重病之中,他一定会坐在轮椅上,让女儿把话筒贴在自己的耳边,用微弱的话音说上几句问候的话,因为就在几年前,我曾亲历过使我难忘的情景。

1994年10月5日,这天正逢冰心大姐九四华诞的喜庆日子。正在杭州养病的巴老一清早就告诉小林要给大姐通个电话,但又知道大姐上午有睡觉的习惯,他只能耐心地等着。直到中午才叫护理人员把轮椅推到小林房间的小桌旁,他静静地望着女儿拨电话,可是,一次,两次……电话接通了,不知何故就是没人接,巴老的心有些不安了。吃过午饭,我又见巴老坐在电话机旁,但还是没人接,小林只得无奈地对父亲说:“可能冰心姑姑去躲生了。”巴老听了没吱声。事后,才知道冰心大姐因患糖尿病和心脏衰竭在9月25日又被送进了医院。此时此刻,巴老又怎能放得下心呢?他放下手头正在准备出版的《巴金译文全集》(10卷本),提起笔,花了足足两天的时间给大姐写了一封近年来少有的“长信”:冰心大姐:

来杭以前就准备今年十月四日从西湖给您发个电报,只有几个字:祝您生日快乐,一句极平常的话,说明我真实的感情,这多好!可是后来改变了主意,还是通话,没有想到五日那天您到医院里躲生去了,不能让您听到我的声音,也没有能听到您那风趣的讲话,不用说,有点失望,但也可以抱着更大的希望:明年想个办法给您拜年,给您祝寿吧。

我常说身体一年比一年差,这是真话,不过我看也有反过来的时候,的确最近手又不抖了,自己感觉精神良好,乐观起来常常做同您见面的梦。

祝生日快乐

巴金

九四年十月八日

问候吴青、陈恕和您全家

过后,我才知道两年前冰心曾答应巴金在当年秋天,等到桂子飘香时,她到杭城西湖边同巴金相会,一切都在准备中。可是,临行前,医生根据冰心的病情,坚决不允南下,所以冰心最终没能成行。冰心的病始终牵动着巴老的心,他多么希望大姐身体能一天天地好起来,能欢聚在一起畅述友情啊!P1-2

序言

巴老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界的良心、灵魂,是对过去历史有深刻反思的先锋。尽管他近年因高龄已少写作,但他的心一直在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广大人民也一直在关心他的一言一动,祝愿他健康长寿!

现在,我们中年以上的读者,不同程度都经历过三十年前一大段极其痛苦焦虑的日子,那是连讲些真话都极不容易的时代。满怀恳挚的巴老,唯其爱国心切,心灵与身体所受的损害比许多人更大。但人们的良知,却永远泯灭不掉,压力越大,反弹也越大,深刻的反思精神魅力也越强。坚决不愿再讲假话,一定要讲真话——灵魂深处、生命所在的真话,他的登高一呼,自然必然得到了我们大家最热烈的尊敬。

我很迟才认识巴老。因抗日战争长期在大后方,四十年代仔细读过他的《家》、《春》、《秋》后,早已钦佩他指引许多青年读者向往光明,走上革命道路的巨大功绩。揭露封建专制的任务,至今也还不能说已没有积极作用了。

在担任上海作家协会工作的八年内,我们每年总有一两次机会去拜望巴老。每次去时,他总勉力坐在我们旁边,静静地注意听我们讲话,不时亲切交谈,谈他恳切的愿望,建立现代文学馆与文革博物馆事。鼓励我们一定要把“作协”的工作做好,团结大众,多出优秀的作品。向他告别时,他每次总坚持要站起来,送我们到客厅门口。我在所编《大学语文》教材中,选了一篇他译的作品,后因发现译自不同语种的另一译文内容略异,特写信请他核示,他很快就复信帮助我解决了疑问。他的严谨谦逊,使我们深深感动。1957年“反右”之初,“作协”第一次批判我时,他虽出席主持,却开口就仍称我“教授”,在那从不核实、也不容分说却把人下了“结论”的形势下,他这样称我已足够被攻击斥责为“缺乏敌情观念”了,这种在大学生中,如只凭发言说了句“许杰教授不是右派分子”就也被当成“右派”的事,多得很。不是曾有一句“只能有啥吃啥”也会被指责成反动话吗?

巴老建议成立的现代文学馆已建成,是好事。巴老另一重大建议“文革博物馆”尚未实现。“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乃我国十分可贵的古训,也是为历史发展证实的真理。敬爱巴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他这类众望所归的建议。这对我们认真找到先进的道路,会有极大意义。

此书文稿我过去读到一些,深感巴老同他的一些熟人、老友的交往史料,对明白当时社会情况和巴老一生品格,都有深厚意义,是很有价值的书。写此几句,愿向广大读者介绍。

谨祝巴老健康长寿。

后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工作关系,我有幸走进了巴老的家,目睹了在家养病的巴老在客厅里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朋友。每次,他都不坐那把惯坐的高靠背椅,而与客人们同坐在沙发上彬彬有礼地交谈,和大家站立在一起合影留念,始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会见结束时,巴老总是拄着手杖,迈着病腿,走下台阶,把客人送至门口,微笑着握手道别。我想,真挚的感情是相同的,亲身经历过此情此景的人们,他们一定会像我一样,已把这美好的一刻深深地留存在了心问。

进入九十年代后,巴老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了,接待外宾的次数也明显少了,出门只得以轮椅代步,手也抖得更为厉害,连握笔也觉得困难,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因为病,我的确服老了,现在我行动不便,写字很吃力,精力体力都在不断地衰退,以后我很难发表作品了,但是我不甘心沉默,我最后还要用行动来证明我所写的和我说的到底是真是假,说明我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尽管体力不支,他还忍着病痛坚持将《巴金全集》26卷本上千万字的清样全部校阅了一遍,接着又将自己的译作整理后出版了《巴金译文全集》(10卷本),还为每卷写了序跋。这对一位已八九十岁的老人来说,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1994年,巴老为出版《巴金译文全集》早日与读者见面,不顾劳累加点加时地校阅译作后,因引发了胸椎压缩性骨折被送进了医院,从此,华东医院和杭州的西湖成了他晚年人生之旅的两个驿站。

 我记得美国著名军事家麦克阿瑟将军推崇为座右铭的一段话:“……真正的青春啊,这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若竖立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唤发。”巴老的心始终同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前途一同跳动,所以他仍保持着不泯的童心,探索着新鲜事物,追求着人生的乐趣。当他的体力已经无力参与人生搏斗的时候,他便默默地做着心中想做的事,关心着失学的孩子,关心着下岗的职工,关心着受灾的地区。

藏书,可说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为了让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文献、资料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便分门别类整理好后将它们捐给了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如巴老曾向读者谈过的“散布知识,散布生命”的话。晚年,他还向有关部门呼吁:关心教育事业,提高教师待遇;倡导兴建’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为香港的回归而欢呼,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而摇旗呐喊……

我从众多的读者来信中,了解到关心巴老的读者是多么想知道他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哪怕能获得片言只语也是莫大的欣慰。人们只知道巴老晚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也很少有新的文章发表,偶然在报端见到的也只是记者介绍巴老在病中的简单文字,读者无法更深地了解巴老究竟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其实巴老并没赋闲在家。他想的很多,想干的事也很多,从以上叙述的文字中就可见一斑了。渐渐地,我感到有责任把巴老晚年生活记录下来,这责任是重大而义不容辞的。于是我拿起笔,时常作些记录,日积月累,也记下了不少文字。

不久前,文汇出版社肖关鸿先生找到了我,要在巴老百岁华诞之际出版一套相关的书以示祝贺。于是,我把记录经整理后,将它编成了一份巴老晚年的年表(1986年至今),再配以部分文章和珍贵的图片,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让希望了解巴老近况的读者从中得到一点信息,或给研究巴金的工作者提供一份粗浅的资料。有人说,巴金是海,那么,若此书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已足矣。

此书承蒙李小林、徐钤等友好人士的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冯世荣的热情策划及其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陆正伟

2003年10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年巴金/文汇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正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4657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3-11-01
首版时间 2003-11-01
印刷时间 200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