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叶以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年是叶以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在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叶以群之子叶周编撰了一本纪念集《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回顾父亲叶以群并不长的人生,他在所经历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一个任劳任怨、不辞艰辛、不畏磨难的文艺界的组织者。他毕生所身体力行的,就是实践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

内容推荐

今年是叶以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在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叶以群之子叶周编撰了一本纪念集《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回顾父亲叶以群并不长的人生,他在所经历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这本《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叶以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大部分是叶以群的同时代人的文字,其中有周扬、陈荒煤、于伶、刘白羽、周而复等等,他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环境,和在那个环境中他们与叶以群的共同执著、奋斗。如今,叶以群和他的同时代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常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文学财富、崇高的人格品质。他们即便在极其艰难的历史岁月中,不论是忍饥挨饿,或是经受着精神上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和迫害,可是他们仍然矢志不移地热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文化,矢志不移地追寻着对文学的探索。这是父辈们留给今天这个世界永远不朽的精神财富。

目录

卷首语

 一 上海:命运中永远的故乡

他在清晨和困惑告别

 二 组织者 实践者 创作者

关于以群遗著的信

父亲背后的人——周扬

忆风云 咀霜雪——怀以群,聊自遣

危难见真情——以群和于伶

胜利的微笑——怀以群

胜利者微笑永存——以群和周而复

怀念以群

现代文学馆的筹建者罗荪

以群与周文合作组织的一次国际会议

 三 重庆:难忘峥嵘岁月

以群印象

雾都重庆的峥嵘岁月

回忆南方局文委——文化组

文坛巨匠茅盾的“大管家”

在雾重庆的永诀——怀念以群

荒原中燃烧的煤

追思绵绵——悼以群

 四 纵横捭阖勇于开拓

忆叶以群同志三二事

《海天》的天地在哪里?——回忆叶以群同志片断之一

《人世间》的前前后后——回忆叶以群同志片断之二

回忆以群

难解生命之缘——以群和潘汉年

 五 在禁锢中探索文学

《以群文艺论文集》编后记

文脉传承的践行者——以群和叶子铭

幸遇良师——记在以群同志指导下工作

追忆以群同志

心灵里的丰碑——缅怀以群同志

《收获》三十年——兼怀靳以、以群

一代人的鲁迅梦——赵丹的遗憾

与以群一起看京剧

 六 非常年代正直做人

二十年前

二十年祭——写在父亲叶以群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勿忘巴金的呼吁

走在西花厅的小路上(节选)

永远令人尊敬的楷模——怀念老领导以群

私淑八年忆以群

从以群保存的郭沫若通信想起

以群年谱

以群著作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是一个怪物,它时真时假,有时又真假掺杂;历史是一个弱者,谁的势力大,谁就能任意地涂抹它,肆意地篡改它;历史又时常被扮成一个娼妓的角色,随人笑,随人哭。历史有自己的性格吗?有自己的定见吗?何以它常常和弱者开玩笑,和善者捉迷藏?

叶以群的路走到了一九五五年,出现了一个坎,一个大坎。说这是一个大坎,是因为富于应变各种情况的他,不知如何过这个坎。事情始由他一位尊敬的上级的命运突变上。

三月的某一天,潘汉年副市长应中共中央的召唤,匆匆地飞往北京,通知说是请他作为中共华东区的代表赴京参加全国党代会。此次一去,潘汉年就再也没能回来。后来的传说是,在会议期间他被公安部宣布作为内奸、特务逮捕关押。

当时,上海暂时还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潘汉年走后不久,以群的第一个儿子过生日,原先说好的,一定要请孩子的干妈潘汉年的夫人董慧吃饭。可是这天家宴都已准备好了,就是迟迟不见董慧光临。以群在妻子焦急的催促下,往潘府打了电话。

打完电话,以群神色黯然地回到餐厅里,他告诉刘素明,接电话的是潘府的警卫,说董慧也已离沪去了北京。“她为什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走了呢?”以群百思不得其解。他料想不到这就是他和潘汉年、董慧的永诀,从此往后,谁都不可能再见到他们尊敬的、平易近人的潘副市长和待人和蔼、温厚的董慧了!

四月中旬的一天,以群接到市委通知,前去参加了一个小型会议。在会上他看到面色清癯、仍在住院的于伶也应召前来,便悟出了会议的不同寻常。主持会议的人郑重宣布:潘汉年是“内奸”,已于四月三日被中央批准逮捕接受审查!到会者必须严守秘密。并且,限在两天之内,每个到会者必须写出揭发检举材料,越具体,越详细,越快越好!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以群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华东医院南楼于伶的病房。平日来客不断,充满着欢声笑语的于伶病房如今显得异常的清寂,此中原因只有于伶和以群心里明白。

于伶给以群让座,以群便闷头坐着,两人相对无言,让寂静陪伴着他们。良久,以群抬起了头,呆呆地望着于伶,于伶也望着以群,可是依然是相对无言。

两个小时就在相对默坐中过去了。一位护士推门进来送饭,她放下东西迈着急促地碎步逃跑般地奔出了病房,她无法忍受幽暗的病房里的压抑气氛。

“你吃饭吧。”以群站起身要走,他的目光正好落在病床上的小几上一叠厚厚的稿纸上,他知道被沉疴缠身的于伶,仍然每天在写着沉重的检查。“你保重!”以群留下极简短的三个字走了。

以群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上影厂,这个由于伶和他及几位副厂长在凌乱纷杂的矛盾头绪中梳理清楚,在一片无秩序状态中扶植起来的新中国第一大电影基地。当全厂上下,甚至是与以群最亲近的工作同志都还在猜测:于伶和以群出了什么事时。于伶和以群已经接到张春桥宣布的市委决定:撤销于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职务、叶以群的副厂长职务。作为潘汉年的同奸同伙的嫌疑,他们被勒令接受审查。

审查,审查,无尽无期的审查!五四年审干时不是都审查过了么?可是这回不同,这回你是国民党潜伏的大特务潘汉年的同伙!以群只是这样安慰自己。可是同时又叫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潘汉年这样一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何以一夜之间成了潜伏的特务,并且有人说:他常常在自己那辆行驰的汽车上向敌人总部发报;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空袭上海就是他策划的……真乃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十四岁正当壮年的以群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天天枯坐在寓所的书房里回忆往事,回忆与潘汉年的交往,回忆自己的历史……

与潘汉年的交往有案可查,历史不长,活人犹在。他们意在纠缠我的历史,我坐过国民党的牢。

以群推开桌上摊开的稿纸,离开书桌在屋里踱步,强迫自己去回忆那段噩梦般的历史,是他十分不愿意的。中国人似乎存在着一种偏见,被捕即意味着叛变,没有变节何以能活着出狱?似乎成了某些人惯用的口吻。从现代看,哪一个被捕者出狱后能不遭受冷眼和无端的防范?从近几年看,多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英勇拼杀屡立战功,就因为做了战俘,回国后被无端诬陷为特务、叛徒。这样的现实以群身受过,也早有耳闻,可是偏偏他也属于被捕者的行列,这是令他万分痛苦的。有战争就会有战俘,有角逐就会有囚徒。这样的道理似乎中国人不能理解。中国的官不能理解。

以群站在窗前,平视着漆黑的遥远的天空,似乎要从天幕上追忆自己二十年前的记忆。他下意识地抚摸着自己的手腕,手腕上至今仍留着坐牢时戴手拷的痕迹。

一九三四年,二十三岁的以群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这年的夏天异常的炎热。本已使人烦躁不安,一天以群又突然从报上读到一条消息,几乎使他年轻的生命窒息过去。

一位以群非常熟悉的“左联”盟员被捕后在报上发表宣言,说是叶以群介绍他加入了“左联”,公开了以群的正式身份。报上的宣言给以群的社会活动造成极度的不便。可是不几天,这位盟员又散布了谣言,说叶以群已经变节自首。与以群联系的上级组织听到这则消息,立即断绝了与他的联系,而只是派一个人偶然地与他接触一下。就此,以群的工作没了着落,生活来源和活动经费倾刻断绝。他陷入了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困境。但是为了保持与下层组织的联系,以群必须去借钱。

一天,他叩开了四川北路上鲁迅寓所的门,他想请鲁迅先生代他转一下关系,使之与组织接上头,并且想向先生借些钱。

记得那天鲁迅坐在书房里半旧的圆椅上,一面吸着烟,一面不停地对以群讲着和他关涉的一些文人的故事。

说到自己常常被人骂的事,鲁迅说:“被骂,我是不怕的;只要骂得有道理,我一定心服。然而,总以骂得无道理的居多,譬如现在常常有人骂我是‘讽刺家’,其实我说的并不是什么‘讽刺’,倒都是老老实实的真话。平常应酬场中,问到别人的姓名籍贯,总是‘贵姓大名’,‘府上哪里’;你说了姓名,别人不管有没有听见过,总是‘久仰久仰’,你的出生地不管是怎样冷僻的乡村角落,人家总是大地方大地方,大家都认为老实话,其实这明明是:‘讽刺’。真的‘讽刺’,不称‘讽刺’,于是老实话反变成‘讽刺’了!”鲁迅毫无倦意地滔滔说着,每一段话都像一篇经过深思的文章,但在他说来,却又是毫不费思索的。

可是以群没有心思去听鲁迅的妙言,他把自己面临的困境坦率地告诉了鲁迅。

鲁迅立刻说:“我这里只有十块钱,你先拿去用一下,我现在也刚刚弄得没有钱,迟两天,可以再想些办法。”

“十块钱已经很够了。”其实以群最多也只希望借到十块钱,可是一听鲁迅自己的窘迫状况,以群又迟疑了,“先生,您自己呢?”

“我不要紧,我不要紧。”鲁迅坚决地说。

以群拿了钱就要走,鲁迅又叫住他,“送本书给你,很可以看看。”他说着,一面解开一个包袱,拿出一本用日本式的黄色硬纸套装帧的书,书脊上印着三个红字——《引玉集》。

以群接过书,打开翻了一翻就想走。鲁迅又急忙把书拿过去,整整齐齐地包好,套上橡皮筋才重新交给以群。

以群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暂渡难关。可是不几日后,在北四川路上,他与夫人梁文若在与“上海反帝大同盟”干事碰头时,三人同时被捕。

以群被关押狱中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在杭州开店的父亲那儿。父亲便准备了钱物四处托人去通关系,保释以群。父亲找到了以群的堂兄叶元龙(解放后是上海财经学院的教授),当时他是国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的厅长,通过他出面,以群被关押了半年多后,终获保释。P20-22

序言

2011年5月是先父叶以群百年诞辰,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并不长,45年前他受诬陷迫害,含冤去世于“文革”之初,当时他才55岁。回望他并不长的人生,有些岁月他是可以引以为傲的,一些难以忘怀的历史时刻他经历了、奉献了,并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圆满地完成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任务。

在父亲叶以群百年诞辰即将来到的日子里,我反复端详着父亲留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从年轻时告别安徽老家,穿着一身白色的西装远赴日本留学;到壮年时与郭沫若以及其他文坛战友笔耕于重庆山城;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与家人的合影……我难忘他年轻时目光中的壮志飞扬,无惧无畏;难忘他壮年时脸上与疲惫交织在一起的舒畅笑容;更难忘他晚年的沉默寡言,和神态中隐藏的忧虑……

纵观父亲的文学生涯,在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他与同时代的文坛巨擘们都曾有过十分紧密的合作。在抗日和国共内战时期,他在周恩来副主席的领导下,历尽艰险,掩护郭沫若、茅盾撤退转移;在重庆与老舍共同主持“文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香港执行潘汉年的指示,送往迎来四百多位著名人士,最后将他们安全送往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和于伶并肩打造新中国上海的电影事业;稍后,他又接受周扬的委托主编高校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最终这本教材走进大学课堂,曾经滋养了无数文学人;也难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辅佐巴金先生主编《收获》和《上海文学》杂志,在时风时雨的文坛上如履薄冰,殚思极虑,尽己所力,创建文学品牌,培养年轻一代……

想起这些我终于觉得,父亲的生命不长,可是他活着时极尽了精彩!

后记

元月,我回到上海,为编辑出版这本纪念集,去上海作协旧地重游了一次。那座八十年前由匈牙利建筑家设计的建筑以“爱神花园”命名,名字来自于花园喷水池中高高站立的希腊神话中的普绪赫,和周围簇拥着的爱神丘比特。当我走进那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我放慢了脚步。在爬满藤蔓的墙壁上,我感受到那座著名的建筑里凝聚着厚厚的历史的积淀。

爱神花园,如今《收获》、《上海文学》和《萌芽》等文学刊物的办公地点,在近六十年中,曾经上演了多少文学前辈们撼人心魄的故事。我仿佛看见巴金、于伶、靳以、以群、吴强、傅雷、罗荪等一批文学前辈在院子里徘徊踱步,他们在令人难忘的文学生涯中,曾经在那里书写了自己的辉煌,他们也曾在风雨如晦的“文革”岁月,在那座建筑中经历了无数人生的颠踬和挫折!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本文集中收入的文章,有大部分是父亲的同时代人的文字,其中有周扬、陈荒煤、于伶、刘白羽、周而复等等,他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环境,和在那个环境中他们与父亲的共同执著、奋斗。如今,父亲叶以群和他的同时代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常留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文学财富、崇高的人格品质。他们即便在极其艰难的历史岁月中,不论是忍饥挨饿,或是经受着精神上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和迫害,可是他们仍然矢志不移地热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自己的文化,矢志不移地追寻着对文学的探索。这是父辈们留给今天这个世界永远不朽的精神财富。

纪念集中也有一些是当年父亲的学生和年轻的同事们的文字,他们为我描绘了一个我不曾了解的慈善长者的形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们更为我描绘了在他们尚还年轻的时候,父亲叶以群率领着他们在极“左”思潮的干扰和钳制下,艰难探索文学规律的艰辛历程。父亲离世已经45年了,读到他们情感真挚的动情文字,深切缅怀,我深受感动,更为父亲有这样一批学生感到欣慰和骄傲,也加深理解了父亲作为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在文学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纪念集中收入的我的文章中,《他在清晨和困惑告别》曾先后发表于《新文学史料》和《文汇月刊》。其他大部分文章,陆续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持续时间长达若干年。为此,我特别要感谢《大公报》的编辑孙嘉萍和盛北星的支持。没有编辑孙嘉萍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畅所欲言,将个人的思辨和历史的反思毫无遗漏地尽情表述,恐怕我很难持续这种历史的追踪。感谢《收获》编辑部社长李小林和主编肖元敏及时发表了《雾都重庆的峥嵘岁月》,第一时间表达了对以群百年的纪念。

为了这本纪念集的编撰出版,我要感谢原上海影协秘书长,我的老领导王世桢和上海作协副主席,我大学时代的老师王纪人的积极支持,帮助联系;感谢上海作协秘书长臧建民的积极推动,感谢作协研究室副主任杨斌华和张慧在编辑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稿件,做了许多具体而繁琐的工作。感谢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所有这些努力,以使得今天有可能将这本纪念集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本具备丰富史料和研究价值的纪念集,既是研究以群,也具备通过以群的广泛社会活动和联系,了解和研究其他文学前辈的作用。作为儿子,我为父亲百年后人们仍然记住他对文学的贡献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叶以群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5730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