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无障碍阅读美绘本)/爱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总的来说,马克·吐温的“笑”是对普通人、小人物的一种爱。即便是嘲笑揶揄,也常常是善意的,富于同情的。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去教化那些有教养的阶级,我无论从天性上还是从训练上都不具备那种本领。而且我也从来没有产生过那种野心。我总是想猎取更大的猎物——群众。”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的发展,除首篇《百万英镑》外,《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无障碍阅读美绘本)》各篇小说大致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的跨度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依据的原文版本主要是《马克·吐温短篇小说全集》,美国戴伯台公司出版的1983年版。

内容推荐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无障碍阅读美绘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百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联合审定,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由多位位著名语文教研员审定并推荐。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无障碍阅读美绘本)》特点:

严格选择权威版本,名家翻译,专家注释,避免知识偏误;

全彩足本,装帧精美,封面采用精致高档艺术纸,内文采用了80g超细腻胶版纸,让您在享受阅读经典乐趣的同时,有效保护视力。

无障碍阅读:让孩子们有兴趣读和读上去不难。丛书将生僻词、重要人物、重点语句、引用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精评,促使孩子们更多、更好、更快地阅读;

新增设了“阅读准备”、“阅读指导”、“阅读链接”、“阅读训练”诸栏目。这些设计可以为读者在阅读名著之前先进行知识铺垫,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主题意蕴和文学特色,有效帮助读者在“准备”阶段打好阅读基础。

名师导读中的点评,妙语不断,见解独到,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精华赏析、延伸思考,点评章节要点,深入探查写作方法和文章意蕴;融合作者、译者与名师智慧的精彩注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并获得更多与原文相关的课外知识;

提炼出作品中最典型的写作手法,深入分析,指导学生有效地应用于日常写作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真正实现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目录

阅读准备

阅读指导

百万英镑【精读】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精读】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嗜人事件【精读】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精读】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竞选州长【精读】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精读】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精读】

神秘的访问【精读】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精读】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精读】

狗的自述【精读】

3 万元的遗产

XII罗马卡庇托尔博物馆的维纳斯神像

我的表

麦克威廉士夫妇对膜性喉炎的经验

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

麦克威廉士太太和闪电

被偷的白象

斯托姆斐尔德船长天国游记摘录

附 录

阅读链接

阅读训练

试读章节

稀奇的经验

名师导读

经验,是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指人的亲身经历。你也许会问:经验人人都有,有什么稀奇的?看过这篇小说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稀奇了。

这就是少校给我说的那个故事,我现在尽量照我所能回忆的叙述出来。

1862年冬天,我在康涅狄格州新伦敦特伦布尔要塞当司令官。我们在那儿的生活也许不如在“前线”那么活跃;不过那儿有那儿的情况,其实还是够活跃的——我们的脑筋并不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来使它经常紧张而闲得发呆。光说一样事情吧,那时候北方的整个空气充满了神秘的谣言——谣传叛军的间谍到处神出鬼没,准备炸毁北方的要塞,烧毁我们的旅馆,运送带来传染病的衣服到我们的城市里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个你都记得吧。这一切都足以使我们保持警惕,打破驻防生活一向的沉闷。除此而外,~fIIIIIUL还是个新兵招募站——这就等于说我们简直不能浪费丝毫时间去打瞌睡,或是梦想,或是游手好闲。咳,我们尽管监视得很严,每天招来的新兵还是有50%从我们手里漏掉,当天晚上就开小差了。入伍的津贴非常之大,以致一个新兵可以拿出两三百块钱贿赂看守的兵,让他逃跑,结果他所得的津贴还可以剩下不少,对于一个穷人还要算是一笔财产。是呀,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的生活并不沉闷。那么,,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营房里正在写点东西的时候,有一个十四五岁的、脸色苍白、穿得很破烂的孩子走进来。他规规矩矩鞠了一躬,说道:

“我想这儿是招新兵的吧?”

“是的。”

“您可以把我收下吧.长官?”

“哎呀,不行,你太年轻啦,孩子,而且个子也太小。”

他脸上现出一种失望的神情,很快就变得更厉害,成为一种丧气的表情。他慢慢地转过身去,好像是要走似的。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又转过脸来向着我,用一种使我深深感动的声调说道:

“我没有家,而且是举目无亲。我希望您能收下我才好哩!”  可是这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极力温和地给他说明这个意思。然后我叫他在火炉旁边坐下来暖和暖和,并且还补上了两句:

“我马上就给你一点东西吃吃。你饿了吧?”

他没有回答,也无须回答。他那双柔和的大眼睛里的感激神情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达意。他在火炉旁边坐下,我继续写字。偶尔我偷偷地望他一眼。我看出他的衣服和鞋子虽然又脏又破,可是样式和材料都很好。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他的声音轻柔而悦耳,他的眼睛深沉而忧郁,他的态度和谈吐都很文雅,这个可怜的小伙子显然是遭遇了不幸。于是我对他颇感兴趣。

可是我渐渐又专心干我的工作去了,完全忘记了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这样过了多大工夫,后来我才偶然抬头望了一下。那孩子的背向着我,可是他的脸也稍微斜过来一点,所以我可以看得见他的一边脸蛋儿——一道无声的泪泉正在顺着脸上流下来。

“哎呀,真糟糕!”我心里想道:“我忘记了这个可怜虫饿着肚子哪。”于是我为了刚才的忍心向他表示歉意,就对他说,“跟我来吧,小朋友,你和我一块儿吃饭吧,今天就只我一人。”

他又那么含着感激的神情向我望了一眼,脸上露出一道快乐的光辉。到了餐桌面前,他把手扶着椅背站着,一直等我坐定了,他才坐下来。我拿起刀又——唉,我只好拿着不动,因为这孩子低下了头,默默地祈祷谢饭。无数关于老家和童年的圣洁的回忆涌上我的心头,我不禁叹息地想起我已经与宗教飘离了很远,它对受了创伤的心灵的医疗作用,以及它的安慰、解脱和鼓舞的作用,都与我无缘了。

在我们吃饭的过程中,我看出了年轻的威克鲁——他的全名是罗伯特·威克鲁——知道怎样使用餐巾;还有——唉,总而言之,我看出他是个很有教养的孩子,详细情形就不消说了。他还有一种纯朴的坦白态度,这也使我很中意。我们谈的主要是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我毫无困难地向他问清楚了他的……

P128-129

序言

译序

董衡巽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兰亨·克莱门,1835年生于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村,小的时候随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汉尼伯尔。马克·吐温的父亲收入不多,命运不济,买了田地未见收益,开店又赔本,“逼得他的子女长期为生活而在世上挣扎”。马克·吐温在这样的家境里没有受多少正规的教育,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去印刷所当学徒,生活清苦。

大约在他21岁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有机会在密西西比河航行的轮船上干活,他学会了领航的本事。这一段生活是他最难忘的。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船长、水手到南方各州的绅士、移民、人贩子等,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

但好景不长,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后,密西西比河航运业停止,他只得去西部发展。他先去淘金,后去报馆当记者,这是他写作生涯的起点。他写幽默滑稽小品、故事出了名以后便去了东部。不几年他发表了《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年)和《艰难历程》(1872年)两部作品,前者是他为报馆所写的旅欧报道,所谓“傻子”,是指天真无知的美国人。他们到了欧洲,嘲弄欧洲的文化古迹,而自己又土头土脑,举止粗俗。这些报道写得滑稽、有趣,很受读者欢迎。《艰难历程》是回忆他在西部的生活,从随他哥哥到内华达写到他开始作幽默演讲为止。

19世纪70年代初,他同一位富商的女儿奥·兰登结了婚,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1874年,他同人合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嘲讽当时弥漫全国的投机、发财的气氛。此后,马克·吐温以写作为生,收入颇丰,生活稳定。

在哈特福德定居期间,马克·吐温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是他最为多产的时期。《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年)是对童年生活的生动描写,小主人公汤姆不喜欢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感受。《在密两西比河上》(1883年)回忆了作者当年的航行生涯,包括拜师学艺,大河景象,有的章节写得极有诗意,浸透马克·吐温对往事深深的怀念。这个时期,他主要作品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主人公哈克是一个穷白人的儿子,曾在《汤姆·索l耳15历险记》中出现过。他害怕醉鬼父亲的毒打,也受不了“正规”家庭的种种戒律,便与黑奴吉姆为伴,乘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寻找自南州。一个白人男孩和一个逃亡的奴隶相依为命,经历了种种险情,反映了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社会生活。哈克起初陷入为难的境地,但经过内心斗争,终于克服了“畸形的意识”,没有出卖黑奴吉姆,“健全的心灵”取得了胜利,这正是马克·吐温自由、平等的民主理想。这部小说运用生动活泼的美国口语写成,而且各种人物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文风。这一切都使这部小说成为美国19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的创作进入后期,幽默、滑稽的笑声少了,讽刺、批判的成分多了,主题也趋向严肃的社会问题。《亚瑟王朝上的康涅狄格美国人》(1889年)被誉为当代“黑色幽默”的先驱。这部小说把一个19世纪的美国人打发到6世纪的英国去,用一种特有的幽默风格揭露专制独裁的社会体制。《傻瓜威尔逊》(1893年)通过两个婴儿调包的故事批判美同社会的种族歧视。《冉·达克》(1896年)歌颂法国民族英雄,浪漫的气氛浓重。

19世纪80年代后期马克·吐温投资“佩奇排字机”的试制工程,又经办出版公司,这两项工作均告失败。为了节省开支,偿还债务,1891年,马克·吐温关闭了哈特福德的寓所,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讲,于1900年回国。出了美同,他发现欧美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的种种罪行,写了《赤道环游记》(1897年)谴责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赞扬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

回国之后,他继续撰文抨击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尤其令我们觉得可亲的是他赞扬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900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前一天,他说“我的同情是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掌权的盗贼长期以来野蛮地欺凌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境,永远不许他们再回来”,并预言“中国将获得自由,拯救自己”。

晚年,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是《自传》,发表在他去世之后(1924年)。其他一些作品带有悲观色彩,流露出对“人”的失望情绪。他这种思想变化,有人归之于他企业经营的失败,发财梦的幻灭,爱妻的去世,爱女的早逝,也有人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堕落使他看不到光明。

1835年,马克·吐温诞生那一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星于1910年返回。马克·吐温预言他将随这颗彗星而去。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闪现在天际,4天之后,马克·吐温果真随之离开了人间。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是从写幽默作品起步的。他称之为“随笔”、“小品”或者“故事”,但其中有人物、有故事,具有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他这种体裁轻松自如,灵活多变,是同美国西部的幽默传统密切相关的。

美国西部的幽默故事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从有人向西开发以来,就有探险的趣闻轶事在拓荒者中间流传。荒野的篝火旁,航行的轮船上,林间的小木屋里,都是传播这些滑稽故事的地方。人们讲述这些见闻和故事,原是为了解除一天的疲劳,在没有文化娱乐的地方聊作消遣。这些趣闻的特点是滑稽、幽默、夸张、离奇。它们都是口述的,又经过不同的讲故事人的渲染,添枝加叶,变换角度,因而富有感染力,成了美国口头文学一宗宝贵的财富。

早在马克·吐温诞生之前,这种幽默滑稽文学已经从口头流传发展到书面印刷。作者大多数是来自东部的文化人:记者、教师或者官员。他们喜爱这些粗犷、夸张、滑稽的故事,并且根据各自的趣味,把它们整理改编之后发表在报纸上。马克·吐温先在内华达当记者,后在旧金山等地采访,这段时间正是西部幽默创作的繁荣时期。马克·吐温这个笔名(意为“测标两寻”,即12英尺,水位安全,船可通过)就是他在内华达当记者时取的。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写于旧金山,那时他已经30岁。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见闻撰写了大量的幽默短篇,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产量最多。

从这些故事看来,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例如《田纳西的新闻界》写的是新闻界的乌炯瘴气,办报的胡说八道,看报的蛮不讲理,乃至发生武斗。“主笔”与“上校”之间相互枪击,但枪枪都打在“我”这个小编辑身上,像是一场闹剧。

我们熟悉的《竞选州长》也有这类滑稽文字:

有一家报纸登出一条新的耸人听闻的案件,再一次恶意中伤,严厉地控告我因为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里面的病人统统烧死。

这是非常夸张的写法。“马克·吐温”把疯人院里“病人统统烧死”,这不是犯了命案了吗?怎么不吃官司,还跑来竞选?在这篇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些“罪名”与“罪状”不相符。例如,“侵占一小片芭蕉地”怎么会构成“伪证罪”?诬蔑对方祖父“拦路抢劫被处绞刑”怎么成了“盗尸犯”?这是马克·吐温有意用错位手法制造极度夸张的喜剧效果。

第二,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我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这类例子很多。《神秘的访问》的主人公自作聪明,炫耀财富,才中了圈套。《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主人公,中国人艾送喜,离别“备受压迫和灾难深重的祖国”,来到“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美国,以为进了天堂,但等待他的是警察的踢和打,行李被没收,走在街上被狗咬,任人取笑,结果还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进了监狱。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他说,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中的小秘书怎么也不明白:他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反倒招人恨?艾送喜最后还在迷糊:他为什么进监狱?这里,我们看到主人公越单纯、越天真,反差的效果就越强烈。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30年。”“30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马克·吐温的讽喻成分是逐步加强的。他早期的作品滑稽成分多。像《田纳西的新闻界》、《我怎样编辑农业报》等一些笑话新闻界的作品,有时滑稽得像闹剧。但到了中期,他创作的主题严肃起来,像《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美国种族歧视这个社会问题,虽然他表面上嘻嘻哈哈,但受害者的遭遇让读者笑时含着泪。

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上,最能说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的发展。《百万英镑》写得滑稽、有趣,欢乐之情溢出纸面,《3万元的遗产》就含有讽喻,我们看到金钱怎么扭曲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致主人公昏头昏脑,最后“沉浸在模糊的悔恨和悲伤的梦境里”,临死之前,男女主人公体会到“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马克·吐温收起了笑脸,满怀辛辣的讽刺,把那些“诚实的、自豪的”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剥下来,暴露出他们“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贪婪面目。这也可以称作“笑”,但那是一种冷峻的笑。

总的来说,马克·吐温的“笑”是对普通人、小人物的一种爱。即便是嘲笑揶揄,也常常是善意的,富于同情的。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去教化那些有教养的阶级,我无论从天性上还是从训练上都不具备那种本领。而且我也从来没有产生过那种野心。我总是想猎取更大的猎物——群众。”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的发展,除首篇《百万英镑》外,本书各篇小说大致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的跨度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依据的原文版本主要是《马克·吐温短篇小说全集》,美国戴伯台公司出版的1983年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无障碍阅读美绘本)/爱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吐温
译者 董衡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382808
开本 16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6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2013191275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