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品鉴赏收藏史话/插图本趣味艺术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搜集、整理了大量中外艺术品鉴赏收藏方面的美谈、佳话、轶事、趣闻,或介绍艺术品鉴赏的要素和特征,或介绍艺术品收藏的背景和经过,或介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和心路历程,并注重语言叙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图与文同时传递文化信息,使读者能够在愉悦的阅读当中丰富知识、增广见闻,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目录

前言/1

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1

创亚洲艺术品最高拍卖记录的青铜器——皿天全/6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青铜器至尊鳌头大盂鼎/11

潘祖荫的又一惊世藏品——大克鼎/15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虢季子白盘/18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散氏盘/22

晚清四大国宝之一——毛公鼎/26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29

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曾侯乙编钟/34

谜团重重——鉴别曾侯乙编钟/37

青铜之冠——秦陵铜车马/40

中国旅游的标志——铜奔马/44

皇室至宝——金编钟/47

流传了1600多年的“和氏璧”/51

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54

世界上最大的田黄石/57

前无古人的《昭陵六骏》/60

陈仓十碣——秦石鼓/64

故宫天价收回的书法作品——《出师颂》/69

中国最早的书法真迹——《平复帖》/73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77

神来之笔——《瘗鹤铭》/81

抄家书画中发现的国宝——《上虞帖》/86

天各一方的“三希”帖/89

刻帖之祖——《淳化阁帖》/94

我国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游春图》/98

难辨真伪的《步辇图》/102

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106

哪一位是虢国夫人/110

唐代大画家韩混的惟一传世真迹——《五牛图》/114

独步古今的《照夜白图》/118

花香《簪花仕女图》/121

重现风采的《高逸图》/124

为暗访而画就的《韩熙载夜宴图》/127

《溪山行旅图》旅居台北/131

皇帝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写生珍禽图》/135

《清明上河图》之魅力永存/139

《清明上河图》之重见天日/143

《清明上河图》之社会百态/146

《清明上河图》之题跋奇闻/150

几多《清明上河图》/153

历经辗转《水村图)/157

历尽沧桑的画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160

写意花鸟的里程碑——徐渭的《墨葡萄图》/169

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藏书票/172

埃及的象征——图特卡蒙金面具/176

美神降临人间——《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180

人性化了的美神——《米洛斯的维纳斯)/183

悲剧美的典型——《拉奥孔群像}/186

他是谁?他在想什么?——罗丹的雕塑《思想者》/190

晚与巴黎人民见面38年的雕像——《巴尔扎克》立像/194

埋藏在后院中的宝藏——霍克森钱币/197

“戈尔康达之子”钻石传奇/201

世界十大宝藏之一——俄罗斯钻石库/207

达。芬奇留下的保存难题——《最后的晚餐》/211

永远的《蒙娜丽莎》/214

《蒙娜丽莎》失窃案/218

被赝品掩埋的真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224

引起公诉案的名画《夜巡》/228

伦勃朗的自画像/231

70年后重见天日的世界名画——《马拉之死》/235

凄厉的呐喊——《梅杜萨之筏)/238

画家对历史的思考——《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242

生死两重天——凡·高作品的命运/246

让人反复探寻的《向日葵》/250

一条押送流放犯人的路——《弗拉基米尔路》/254

挪威的象征——《呐喊》/257

莫奈最终的选择——《睡莲》/262

天价名画/265

后记/271

试读章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村,出土了一件西周的青铜器,这就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毛公鼎”。毛公鼎高53.8厘米,重34.7公斤,口很大,口径达49.7厘米,它有一个半球状的鼓鼓的肚子,两只立着的高大的耳朵,三只兽蹄形状的足,造型端庄稳重,浑厚威严。整件器物的表面装饰纹十分简约整洁,在凝重之中透着素朴和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别致的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毛公鼎最为著称于世的,是它腹内铸有的那篇铭文。铭文共有32行,497个字,是迄今古青器中篇幅最长、字数最多的稀世珍宝。

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毛公是周宣王的叔父。那一年周宣王委托他管理国家内外事务,并让他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同时,周宣王还一再教导他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了他一些车辆、兵丁、官服和器物。毛公感念周宣王对他的知人善用,为了表达感谢,就铸了一个鼎,称颂周天子的美德,并将任用他的这件事铭刻在上面,作为纪念。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文章,共有五段:第一段称颂周天子的丰功伟绩,追述了周文王、周武王两个开国君王当政时清平盛世的景况,表示了毛公自己对当朝国家不太平的忧虑和感叹;第二段记叙了周宣王册命毛公管理家邦内外事务的事;第三段记录了周宣王授予毛公宣示王命的专门权力的事;第四段为了赞颂周宣王的美德,记叙了周宣王如何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以善从政;第五段记录了周宣王对毛公的诸多物质赏赐。铭文主题是表达周宣王孜孜图治的决心,对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篇重要的史料。

这篇铭文在艺术上也极具美学价值,是一篇全文书法的典范。铭文上的字字体结构方长庄重,线条的质感非常饱满,笔法端严圆劲,气象浑厚肃穆。自清朝出土以来,清末的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清末大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也有言,毛公鼎煌煌巨制,“抵得上一篇《尚书》”。

毛公鼎出土以后,在咸丰三年(1853)有一个古董商人将它收购到手,从陕西运到了北京,又将它卖给了当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陈介祺。陈介祺是山东潍县人,出身于大官世宦人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中了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10年时间。咸丰四年(1854)陈介祺的母亲在家乡病故了,他本来就厌倦官场,于是借给母亲办丧事就辞官回了老家。然后他就在家乡潜心治学,不再出来当官,成了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学家和文物收藏家。他一生收藏了夏、商、周三代的钟鼎、古陶,秦汉的印玺等珍贵文物数以万件,还留下了有关著作30余种。

陈介祺用重金将毛公鼎买到手,非常钟爱,他将鼎运到故居“万印楼”的“十钟山房”内收藏,秘不示人。他请了墨拓的高手将毛公鼎铭文拓下来两套,让他们探讨研究。他们也竭尽全力去考究铭文,在陈介祺59岁的时候,写出了《周毛公鼎考释》一书。毛公鼎在陈家整整秘藏了58年之久。

光绪十年(1884),陈介祺去世了,家境也随之败落。宣统二年(1910)收藏了58年的毛公鼎被陈家后人卖给了直隶总督端方。第二年端方死了,他的小妾将毛公鼎质押在天津华俄道胜银行,1926年又将它改押于北平大陆银行。1930年,美国的一个商人愿用5万美元将它买走,大学者叶恭绰得到这个消息,赶忙设法集资3万元,将毛公鼎从银行中赎了出来,没有使它流于海外。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被日寇掠夺,毛公鼎被先后移存于香港和上海。抗战胜利后,叶恭绰将它捐赠给了国民政府。1948年,它被转运到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煌煌巨制毛公鼎,正是有像陈介祺先生这样的人对它倍加呵护和研究,才使它能够保留至今,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世代永存。(P26-28)

序言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颐和园玩儿,我们站在长廊里,朋友手指着万寿山上的建筑说:“这些瓦片的颜色太旧了,要是鲜亮的琉璃色就好看多了。”这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我想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那些瓦片的灰色里蕴涵着无穷的意蕴,它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遐想,想去追溯那其中沉淀的历史,想去了解在历史中传承的文明。这也正是我们为一次次新的考古发现所欣喜,一次次被博物馆里凝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的原因所在。

在英国留学的一位朋友来信说,在大英博物馆里有很多中国的珍宝得到了比在国内好得多的保护。这些珍宝大部分来源于战争掠夺和廉价购买,可它们现在被完好地保存着。我忽然想起甘肃炳灵寺那排小巧的北魏佛龛,纤手细腰、婀娜身姿,可惜这些灵动的身体上是残缺的脖颈,更无处寻觅他们的慈眉、慧目。“文革”期间,家乡成片的塔林、满街的牌坊、四四方方的古城墙,在一片锤起锹落中化为成堆的瓦砾……看着那些毫无划痕、褪色,在国外保护得近乎完美的来自中国的展品,在浩瀚的蓝色文明中孤独地讲述着自己来自东方的故事。我们内心是尴尬,是遗憾,抑或还有沉重。

在编写这本书时,我看到许多中外艺术品的传奇经历,看它们小小的身体在贯穿千年的时空中跌宕飘移,看它们在宫廷民间交来换去,看它们在轮番登场的掠夺、收买者手中缩身隐匿,看它们在石凿铁锤中面目模糊,看它们在贪婪的交易中身分异处……所有这些都让我不得不感叹,每一件艺术品的流传、收藏、鉴别都讲述着时代的变迂和展现出世人的艰难、不易。民族动荡的经历,强加给了这些艺术珍品们太多的重负,使它们数百数千年的躯体已经不能承载其不朽的精神内涵。好在有一批鉴赏家、收藏家、文物工作者,为了这些艺术品的传承与保护努力地奋斗着,他们或倾其所有,使国宝免于流失海外;或不惜牺牲生命,使珍贵的艺术品得以流传有序,或花数年时间使残瓦碎片恢复千百年完整的形貌……他们是文明的传承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和汗水,才使希腊面向海洋的开放和进取,古埃及宗教、王权的神秘,中华黄色土地的广博及凝重,得以生动、传神地展现在今天。

《艺术品鉴赏收藏史话》一书搜集、整理了大量中外艺术品鉴赏收藏方面的美谈、佳话、轶事、趣闻,或介绍艺术品鉴赏的要素和特征,或介绍艺术品收藏的背景和经过,或介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和心路历程,并注重语言叙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另外,随文插配60余幅中外著名艺术品的图片,图与文同时传递文化信息,使读者能够在愉悦的阅读当中丰富知识、增广见闻,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限于水平,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后记

一本书编写完了,总免不了有说上几句的冲动,就像自己的学生,终于迈出学校的大门,奔向各自的前程时,看着他们的背影,眼前总会浮现出每一个孩子刚刚踏进教室时的一瞬间,那一张张青涩可爱而又陌生的脸庞。而每每此时,在人去楼空的教室里,我总会重新翻开花名册,看着每一个名字,已经是如此的熟悉与亲切。当一幕幕地拉近了过去与未来,便回忆起与他们一起相处的日子,想到在自己的努力下帮助他们成长,心中总会有无比的欣慰。

本书所写的每一件艺术品,其规格、出处及现存下落等相关数据,所涉及的收藏经历、相关年份日期都经过反复查询与校对,同时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了解到每一件艺术收藏品背后所发生的曲折离奇的经历,笔者还注重了叙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但仍然是以其真实经历为依据的。

本书的编辑书写极为烦琐,看到这些零散的文字,终于变成一篇篇各具主题的文章,那一个个挑灯伏案的不眠之夜,竞不再那么漫长。

在编写的过程中,不断将书中的内容拿到我的课上,先去讲给我的学生们去听。记得在讲《清明上河图》时,学生们被这幅国宝级绘画作品背后的经历深深打动了,课后一个学生来到讲桌前说:“老师,我觉得真是太有趣了,就像在目睹一场传奇的电影,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一位在浙江的中学生朋友在来信中说:“读完了《<溪山行旅图>旅居台北》,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让两岸国宝早日团聚。”

另一位在北京做文物收藏工作的读者,在看了本书的书稿后,来信说:“挺有意思的,文物收藏工作本来就很有趣味,同时又非常有意义。”他还对书中一些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其实,作为编写者,这些读者热情的反馈和鼓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并使我们体会到感动与鞭策。为编写本书,我翻阅、参考了大量前人著述以及相关报刊网络资料,是在此基础上,本书才得以顺利付梓出版,在这里我向这些著述、报刊网络资料的作者及出版方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感谢正在读书的你们,感谢你们对此书的支持与关注。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品鉴赏收藏史话/插图本趣味艺术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5055698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