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艺术东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活跃在20世纪中国美术舞台上的粤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为中心,内容广泛涉及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美术观念、美术语言以及图像风格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将美术问题看成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美术研究的实证性和确切的历史感,是作者力图贯彻的学术思路和学术风格。所有论文,作者均依据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写成。

目录

总序一:东西东西/1

总序二:东来西去/3

前言/1

——最后的寓言:关于赵春翔(1919—1991)的思考

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1

——20世纪前半期广东绘画之一斑

从折衷派到岭南画派/46

黎雄才、高剑父艺术异同论/78

——兼论近代日本画对岭南画派的影响

一剑风尘自负奇/102

——重读何剑士(1877--1915)

高剑父及其新国画理论/I28

——《高剑父诗文初编》前言

文化策略与权力意志/148

一一《复兴中国画的十年计划》及高剑父教育

生涯中的若干问题

高剑父绘画中的日本风格及其相关问题/166

在介入与超脱之间/186

——陈树人简论

笔墨因缘:陈树人与日本美术的关系补正/214

黄少强(1901-1942)的艺文事业/236

——兼论20世纪前期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民间意识

理性与情绪的平衡/296

——林风眠研究札记

丁衍庸与广东早期美术馆事业/308

——丁衍庸研究之一

寻找“失踪者”的踪迹:谭华牧(1895一1976)及其绘画/320

——兼论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中的命运

王显诏及其画学/354

当代中国画中的岭南风骨/366

——黄志坚(1919—1994)及其花鸟画艺术

关山月山水画的语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380

——关山月研究之一

战时苦难和域外风情/396

——关山月民国时期的人物画

后 记/410

试读章节

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画变革运动中,如何吸纳西方的写实经验,使人物画这种曾在传统语义系统中扮演“成教化、助人伦”角色的绘画样式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发挥开启民智、普及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包括高剑父在内的许多有志于中国画变革的先驱者关注的课题之一。从清末民初广泛流布于沿海通商口岸城区的各种各样的新闻画报上,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努力的雏形,而真正形成比较成熟并且现在已经成为“经典”的素描加水墨的写实主义语言结构模式,则大概要迟至50年代才开始出现。

一般来说,活跃于清末民初的通俗新人物画家,主要是通过日本转输入口的西籍或译述西籍中的铜版画插图,学到了一些西画的皮毛——如焦点空间透视法,除了时装行头,其基本语汇和造型样式,实际上并没有离开明清说部绣像太远。这一时期粤中名家如郑侣泉、尹笛云、葛璞、冯润芝,其广泛见诸《时事画报》、《天声报》、《赏奇画报》上的人物画,大抵反映了当时粤中新人物画的水准。由于摄影和铜锌版印刷术的迅速传播和广泛流行,类似新闻纪实画逐渐被挤出了报章杂志的版面。发展现代人物画似乎是洋画家的本事,国画家的特长仍囿范于山水、花鸟;另一方面,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的“炭相传习所”一类的商业性教学机构,所造就的最高专才无非是绘画月份牌式的时装美人的画工。总之,在30年代黄少强(1901—1942)、方人定(1901—1975)出现于广东画坛以前,广东的现代中国画、人物画很难说在前述画家工作的基础上有什么新的发展。

黄少强早年师事高奇峰和高剑父,从二高那里获得艺术为人生的革命理念的熏陶。1920年至1924年,黄氏曾在留美归国的女画家刘博文女士创办的博文美术学校学习西画;有趣的是,在此期间,黄氏也在镜明炭相学校取得毕业资格,并在1925年以“绘学馆”的名义在佛山精武会设立义务传习炭相P23-24

序言

地球村时代是时空缩略的时代。它令人想到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两个缩略词:在时间上,我们用“春秋”约言“一年四季”,而不用“夏冬”;在空间上,我们用“东西”约言“四方万物”,而不用“南北”。这真是有趣得很。

“艺术这东西”,的确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原始”到“古典”到“当代”,它从“架下”到“架上”又到“架下”,从“变生活为艺术”到“变艺术为人生”再到“变人生为艺术”,伴着人类从“群体生存”到“个体生存”又到“类体生存”的螺旋式升华。研究不同艺术在这升华过程中的变异与趋同、“意义与阐释”更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

“东西”,又指东方与西方。近代“西风东渐”以来,视觉艺术形态的变化的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比起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研究来,我国对西方艺术长期停留在“编译”状态,对其有独特见解和个性的深入研究和比较研究一直是个较薄弱的环节,不过仍有一些以艺术为生命的学者默默地充满乐趣地于此耕耘着、播种着。

这套丛书,是定居西方、留学西方、访问西方、留守东方的几位学子,在新千年之始对东西艺术的研究笔记。比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两极对立的“东西风压倒论”,他们多了些“双赢多赢”的宽容和自信;比起80年代急切浮躁的“西学热”,他们多了些“静沐西风”的深刻和沉稳。还不敢说他们“学贯东西”,但他们起码不同程度地有着“东寻西找”、“东奔西跑”、“东张西望”、“东涂西抹”的经历。他们的艺术研究,超越了东西方“隔岸远眺”的距离,也超越了旅游者“走马观花”的匆忙,而是住下来、沉下去,从“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以“优选·提升·融创”构建全球文明。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说东道西”,告诉你“东西艺术”这“东西”曾经是怎样的“东西”,将成为怎样的“东西”,帮你理清艺术与时俱进的原委,助你提高艺术鉴别欣赏的能力。

“艺术东西丛书”就这样“东环西顾”,以全新的大视野,从东向西,从西向东,将“西风东来”和“东风西去”结合起来,将“本土世界化”和“世界本土化”互动起来。

在经济一体化、文明全球化的今天,这套丛书各有重点地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艺术东西”的新模式、新理念、新角度、新方法。

愿读者喜欢它。

主 编

2004年春·北京

后记

从过去发表的文章中挑出数篇编一个集子,说是容易,做起来并不尽然。重阅旧稿,总有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后悔少作的话,是说不得的,道理很简单,现在也没有什么进步;但总要改正一些笔误,和初刊误植、误排之处,删除重复,补充一些史料。弄得鸡零狗碎,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总题《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乃王端廷兄帮助拟定,好听,但未免有托大之嫌;更恰当的叫法一时没有找到,只好由它去了。好在学问并非神喻,错了,欢迎批评指正。

对我的学习和工作有过帮助的人很多、很多,不能一一提到,全部记在心里,这里只好说一声感谢了!

李伟铭

2004年5月25日拂晓于青崖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艺术东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伟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5151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20.9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