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文学之旅(插图珍藏本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西方的一些真诚的心灵探险家们,以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胆略和毅力,在宇宙浩瀚深邃的内心世界里摸索,顽地向着它的神秘底蕴掘进。他们是情感的受难者,几乎没有一种痛苦与欢欣不被他们品味过,表现过。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和变幻无定的精神生态构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醒来的人们,沿着这条心灵之河走一走吧!你会惊奇地从中发向你自己。

内容推荐

作家的激情与文采,学者的广博与严谨,西方文学史上的绚丽风景,在本书中有最佳体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北大,武大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学生中风靡流传十余年。此次出版的插图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阅读、收藏、欣赏、思想的完美的统一,构造了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自由和魔影/2

 一、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4

欧罗巴: 来自亚细亚的少女/5  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与人间的

英雄/11  酒神与爱神:欲望的喜剧和悲剧/21  阿喀琉斯:希

腊民族性格的丰富性和整体性/28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对希腊

精神的自我省察/32

 二、人的文学母题/36

斯芬克司之谜:人的觉醒/37 俄狄浦斯:人和命运/40 美狄

亚:女人和爱/43

 三、永久性魅力之谜/47

第二章 原罪及其诱惑/52

 一、希腊诸神与希伯来苦行僧之间/52

“神”取代“人”的社会心理背景/53  《圣经》与希腊文化的

对立和互补/60  参孙: 民族意识与个人情欲的二元对立/64

圣·奥古斯丁: 罪感的诗意和自我受虐的幸福/67 阿伯拉:罪

感与爱情的猛烈撞击/69

 二、骑士浪漫主义及其他/70

宗教阴影下的骑士浪漫主义/70  英雄史诗:寻找人间的上帝/

75 市井文学:狡黠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77

 三、但丁和《神曲》:融会两希文化的伟大尝试/78

天堂之路=人智+爱/81  地狱:化恐惧为崇高和崇高中的软

弱/89  炼狱:通往个人完美的痛苦道路/98  《神曲》与

《红楼梦》:入神互补与色空互补/104

第三章 文艺复兴:醒来的狂欢与忧郁/108

 一、背景:历史的变革与道德的转型/111

 二、个体觉醒的最初历程/119

近代爱情诗始祖彼特拉克及其奇喻/119  卜伽丘的优越意识和

泼皮精神/126 拉伯雷的巨人意识和庞大固埃主义/130  蒙

田:人类是低能的/135 塞万提斯:信仰主义的衰落/137

 三、莎士比亚:人的内心是一个宇宙/146

莎士比亚和大作家们的人生三乐章/146 近代伊甸园和爱情的

高峰体验/150 伊甸园的另一面:粗鄙与冷诮/64  《哈姆

莱特》与哈姆莱特命题/171  李尔王及其他疯狂形象的启示/

182  “莎士比亚化”:人物、情节和语言/191

 四、假如没有莎士比亚/196

第四章 “观念革命”: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200

 一、莫里哀:击中伪善这条毒蛇的人是伟大的/204

新古典主义:带着锁链跳舞的文学/204  悲剧《熙德》:限制

即否定/a09  莫里哀和他的“弃儿意识”/211  《可笑的女

才子》: 向社会矫情的第一次进攻/215  《伪君子》:对多头毒

蛇的有力一击/217  “伪善”的历史作用和扁平人物/219

《恨世者》:喜剧家的悲剧心理/225

 二、卢梭:把被囚禁的情感解放出来/226

启蒙思想的闪电射进了文学园地/226  狄德罗: 善良与诗意的

对立/228  两部《忏悔录》:人的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转折/233

卢梭的善感性和情感的诗化/237  卢梭:自由情感的悲剧性命

运/242

 三、浮士德难题:个体的无限追求与两难处境/245

《浮士德》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245 德国文化之谜:歌德与

康德/247 浮士德: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262 浮士

德的两难境地/274

第五章 浪漫丰义运动:个体自由与世纪病(上)/278

 一、向单一型文化模式的冲击/280

浪漫运动的早产儿:《狂飙突进》/280 英国:砍倒布瓦洛的破

旗/283 法国:浪漫派对古典派的决战/285

 二、远离尘世的神秘天地/289

德国:霍夫曼对异化的叩询和死亡诗人诺瓦利斯/291  自然神:

英国浪漫派的三种类型/295 法国:蛮荒之美与神秘之美/309

 三、恶魔诗派的自由批判精神/314

拜伦:精神世界的拿破仑/315 讽刺史诗<唐璜》:人类情感的

历险/326

第五章 浪漫丰义运动:个体自由与世纪病(下)/346

 四、法国的恶魔派:司汤达与梅里美/346

乔治桑: 动摇了婚姻永久性的基础/348  司汤达:征服意识与

自卑情结/350 于连: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者/355 卡门:

为了一天的自由, 宁肯烧毀一座城市/564

 五、“世纪病”和波德莱尔/368

维特:渴望与厌弃之间的斗争/569  孤独的本体性:勒内、缪

塞和阿道尔夫/371  波德莱尔:在欲海中沉自身之船/374

第六章 金钱时代的心灵体系/390

 一、创作主体的矛盾心态和民族风格/393

 二、鲁滨孙:金钱是怎样高奏凯歌的/398

鲁滨孙:一种新的价值观念/598 物化:人性发展的必然阶段/

401  维多利亚:名利场和玫瑰梦/402  司汤达:啊,这就是美

丽的法兰西/407 在俄国:对“活尸” 的艺术解剖/410

 三、英雄性格应是冷酷和机敏,最无用的是温情/417

巴尔扎克: 贪欲是历史的大力神/417  历史以榨干情感为代价

换取进步/420 拉斯蒂涅:社会把天真青年改造成为英雄/423

欲望燃烧我们,又毀灭我们/427

 四、金钱与爱情:关于通奸故事的模式/428

 五、对尊严失落的强反应利弱反应/440

《简·爱》:女人的尊严与爱/441  狄更斯、杰克·伦敦、马克·

吐温,莫泊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452

 六、列夫·托尔斯泰:心灵的辩证法/462

内心系统的隐秘动因是情感/462 情感世界是一条无序的河流/

445  内心世界是多层次的立体系统/470

第七章 20世纪初:荒原和荒原狼/474

 一、“最后的骑业:”和他的沮丧/474

 二、从两极向理性精神告别/483

一切生命均从腐败开始: 叶芝和庞德/484  弗洛伊德:潜意识

与性革命/489 未来主义:破坏欲与恐怖感/499

 三、《荒原》:死亡的象征/505

 四、《荒原狼》:近代人的精神裂变/516

 五、语言反叛逻辑的艺术奇观/526

象征主义:把雄辩捉来施以绞刑/528  超现实主义:让语词在

直觉下重新组合/535  意识流:语言的线性结构和场结构/539

语言节奏: 短促和绵延的/542

第八章 人的异化与文学的反抗/544

 一、卡大卡:人怎杆变成虫546

卡夫卡:内向直觉型/546  人和命运:远古时代的主题重新奏

响/552 殉身者怎样沦落为无人理睬的戏子/556  《变形记》:

审美情感的移入与间离/558

 二、荒诞与选择/562

《恶心》:对于荒诞的感觉描绘/562  《局外人》:对于荒诞的写

实描绘/569  《间隔》:对于荒诞的哲理揭示/573

 三、海明威:当代的西西弗斯/577

海明威:现代荒原上的角斗士/578  少年时代: 邪恶的发现/

583  《太阳照常升起》:生命死了,爱情还活着/586 硬汉性

格:世界不是为弱者准备的/598

 四、战后十年:用笑声和痛苦保持距离/602

最可怕的是有思想/604 彻底垮掉而又充满信心的个们/606 荒

诞剧:再没有比不幸更可笑的了/609  “悲闹剧”:一种新的艺

术形式/612

 五、POST:后现代的心灵迷宫/613

人沦为“社会网络”的操作对象/615  “新小说派”:物象的精

细性和人的恍惚性/617 作为象征的海洛因和性/621  戈多:

一个微茫的希望/624  索尔·贝类:20世纪的“浮士德”/626

杜拉斯:西方女人的东方情人/629  上帝:人本主义的复归/633

结束语:走向“耶路撒冷”/636

史诗时代: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及其他/638

戏剧时代:拉伯雷的自由观及其历史命运/641

散文时代:“他人就是地狱”与“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645

后记/648

参考书目举例/650

试读章节

    宗教阴影下的骑士浪漫主义

罗素在上一段引文下面还接着说:“所有这一切(二元对立)都可以在教皇与皇帝的二元对立中表现出来。”(同上书,第377页)中世纪是封建社会。封建贵族阶级是在剑与火中,在民族、国家之间频仍的分裂、并吞、冲突和战争中创立自己的基业的。处于进取、开拓状态的政治势力不可避免地要同基督教处于二元对立状态:基督教主张“出世”,而封建贵族要“人世”;基督教讲“忍让”,而贵族们要斗争;基督教要禁欲,而贵族们却需要享乐。在中世纪初期(5世纪—11世纪),基督教与封建政权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贵族政权打击、迫害基督教徒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到了11世纪以后,各封建国家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内忧外患仍然不时发生),封建君主意识到基督教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稳定因素,它的忍让精神和禁欲主义都有助于消弭内部纷争、软化农民起义、巩固封建政权、平息人们在几百年杀戮中亢奋起来的神经,在对来世天国的梦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于是,基督教获得了全欧的统治地位。但是,掌握政权的封建贵族们在参拜罗马教皇的同时绝不愿意放弃政权为自己提供的果实,他们还有自己的政治需要、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他们需要“上帝之城”作为心灵的别墅、未来的栖息之所,也需要“魔鬼之城”来享受世俗的欢乐。连年的残酷战争,使得骑士们也感到难以忍受,于是在幻想中编织着甜蜜、热烈和无限温柔的境界,一种为刚强沉着的古人所不知道的爱情出现了,这就是极度夸张和神秘的骑士爱情。安分平静的夫妇之爱变做附属品,婚姻之外的狂乱与销魂的爱成为主体。他们认为“配偶之间不能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相爱的人彼此什么都不能拒绝”,女子不是和男子同样的肉身,而是仙体,男人能够崇拜她,服侍她,为她献身是最大的光荣。这种观念同尚武、行侠、忠君、护教的骑士精神相结合,于是,在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架下,反映新兴封建贵族审美情趣的文学——骑士文学发展起来。

骑土文学是同欧洲的骑士制度密切相关的。最早的骑士源于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后来大贵族的一些子弟也参加进来。他们为大封建主服役,建立功勋后可得到土地封赏甚至授予爵位,渐渐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11世纪末的十字军东征,大大提高了骑士阶层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并在同东方文化的接触中.逐步形成了“忠君、护教、尚武”的骑士信条以及对贵妇人的崇拜和爱慕并视其游侠冒险为骑士最高荣誉。反映这种骑士理想和精神的文学就是骑士文学。当时较为流行的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旰斯;骑十传奇则分为三个系统,即古代系统(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其中以不列颠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为最。

中国封建时代也有游侠传奇,即武侠小说。就传奇性而言,两者类似,都以冒险、离奇、神秘为特色,故事小充满了超群的武艺、诡秘的魔法和出其不意的转折。但也有不同:

中国武侠小说,大多保清官、反贪官、忠于皇帝,如《三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丁公案》……其中的包、施、彭、丁都是伸张正义、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对皇帝都是赤胆忠心的。欧洲的骑士文学也人都有“忠君”内容,但他们更重视个人的荣誉,忠君不过是个人荣誉的内容之一。亚瑟王的王室里有一个其大无比的圆桌,可坐一百五十人,每个骑士到来都要叙述自己的行侠事迹,然后大家判定其是否可以在圆桌旁占一席位。圆桌席位是骑士荣誉的标志,而判別的标准不在于忠君程度如何,而是“勇敢”、冒险精神。

             P70-P72

序言

我愿意向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包括中学生、大学生,还有他们的父母,推荐这本书——我真希望你们每个人的书架上都有这本书,甚至希望你们连出外旅行的时候都不忘记带上这本书,虽然往旅行包里塞的时候会显得重了点儿。我相信,你无论什么时候翻开这本书,它都不会让你失望。

  一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本不但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越读越高兴,越读越快乐的书,而且还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觉得自己有变化,内心更丰富了的一本书。这样的书今天可不多。

这本书的名字有点儿平常:《西方文学之旅》。我甚至曾经一度想劝作者把书名改一改,改得更有色彩,更吸引入一些。但是后来想,这也好,书名中的一个“旅”字,把书的宗旨点得清清楚楚:读这本书,不同于读别的书,是一次旅行,只不过这个“旅行”要走几千年。从希腊神话开始,到贝克特、索尔·贝娄、杜拉斯这些已经成为经典的现代作家结束。另外,这个“旅”字里可能还含有作者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不打算让人读这书的时候觉得很累,觉得烦,觉得吃力,而是相反,把几千年的西方文学历史演绎为一道连绵不断的美丽的风景,其中有连天芳草,有习习谷风,有霜天鼓角,也有电闪雷鸣,读者在其中可以随意徜徉流连,不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修养,还可以享受在文学史中漫步的快乐。那么,作者的这个想法在书中实现了没有呢?我觉得是实现了。说起来,最近这些年有关文学史的书,或者是介绍文学知识的书,也出了不少,但是大多读起来不是过于严肃,板着脸说话,就是语言干瘪,既无颜色,也无音调.或如诵经,或如咒语。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在宁夏的沙漠里看到过一片旱死了的胡杨树林,由于河水干涸,大片的胡杨树都只剩下了枯枝死干,但是,这片森林所有的枝条,还都疯狂地一起伸向毒曰高悬的天空,狰狞可怕。这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以致后来,每逢遇到那些在说文学,可没有一点儿文学味道的书的时候,我眼前就总会出现死去的胡杨树林,并且感叹:要从这种景象里看到原来的苍苍郁色,得有什么样的想像力才行啊!于是我常常想,什么时候能有一本文学史,特别是给青少年、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们阅读的文学史、能够写得更文学一点儿呢?难道学习文学史就一定要到枯死的森林里去受罪吗?现在,这本《西方文学之旅》摆到了面前,我的喜悦真是难以形容,这是一本我期盼已久的书、一本“梦想成真”的书。

  二

读书,特别是读文学书,的确像是迷人的旅行。随便找一个爱书的人,他的书架都是一个人千世界,其中的每一道门都通向无数的门,其中的每一个故事又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有读书习惯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人没经验过这种旅行的快乐。这是一种特殊的快乐。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唱卡拉OK,当然都能给人快乐.但是,比起能够让你从时间和空间禁锢中解放出来,享受自由思想的读书旅行,“乐”的水平可太不一样了,依我看,简直没法比。可是在最近十几年,在青少年里,爱读书的人正在迅速减少,MTV、日本漫画、电脑游戏正在越来越多地占据他们的空余时间。有人说这是无可避免的“进步”,可是有更多的老师、家长、教授为此忧心忡忡。我曾经在美国的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幅漫画:在课堂上,老师问班上的学生:告诉我,什么是古典音乐?被问的一位美国孩子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就是电梯里放的音乐吧。这漫画轻松,幽默,只是一笑之下,让人得到的信息可一点儿不轻松。在美国,固然很多地方的电梯里都播放一些轻音乐(并不能算是古典音乐),可是在摇滚或是RAP之外,听其他音乐,包括古典音乐的机会并不是很少,问题是千万只耳朵拒绝这种机会,拒绝生活、世界、心灵的丰富性。其实,由于“全球化”的缘故,在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情况都差不多一样糟糕。青年人,特别是那些自小就迷“数理化”中学生、大学生,知识贫乏,视野狭窄,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怎么办?我想最简便的一个办法,就是发动更多的作家、学者为青年们多写一些好看的、能引起人阅读欲望的、起向导作用的文章和书籍。《西方文学之旅》就正是这样一本好书。希望这本书不仅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且还能引起批评界、学术界的注意,都来关心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并且写出本身就特别好读的帮助读书的入门书。

  三

不过,我还愿意对读者说,这本书的好处,绝不只是因为它好读,文笔优美,能把一种对文学历史的介绍、描述、评价和分析本身也变成了文学;这本书还有个好处,也是对文学史写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言说文学的时候,特别强调文学的鉴赏,并且把鉴赏因素贯穿于此书写作的各个层面之中。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文学批评也好.文学史写作也好,难道可以离开文学的鉴赏吗?没有鉴赏,还有文学吗?说的是,从道理上说是这样。可是,如果多看看实际情况,难道我们不是可以反过来问,现在涉及文学的各种言说又有多少是注意了鉴赏的呢?在我们的中学和小学,教育等同于死记硬背,语文和文学课程几乎成了对孩子们的折磨;在大学里,学生们重视的是对谋职谋生有用的课程,电脑技术和商业管理成了他们的“最爱”,至于文学课,实际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本来,学校是培养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学鉴赏能力最重要的地方,可是,恰恰在这些地方,文学鉴赏就这样无形中从教育课程表里排除了,做得一点儿不动声色。那么,在学校之外情况又如何?依我看,也不妙。本来中国是有文学鉴赏的传统的,从“五四”以来,不必说专门的文学刊物,就是一般的报刊杂志,都有很多关于文学鉴赏的文章,形成人们日常阅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不仅如此,文学鉴赏的发达,还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宝贵的传统,就是通过文学鉴赏“育人”——文学和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更不是单纯的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而是让文学反客为主,让文学影响人的修养、情操和道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这个,几十年中许许多多的学者、作家、批评家都为通俗的报刊杂志写了大量有关文学鉴赏的文字,即使是一些相当专门的研究文章,也往往都带有一定的鉴赏性。年纪大些的人,大概还记得这些文章写得多么认真,多么精心,多么优雅,可惜现在轻易看不到了。至于近些年的情况,其实也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看得见,报刊上言说文学的文字,绝大多数都不涉及鉴赏,何况还有一部分是变相的广告,老王卖瓜,瞎吹瞎夸,不光是老王自己夸,还经常拉了关系花了钱,找人夸,雇人夸。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西方文学之旅》这样一本书的出版,叫人高兴。有心的读者,不妨拿这本书和我们当前所能看到的文学史著述比一比,但不是比高低,那不好比,不易说清,我的意思是比写的方法,这就比较容易看清这本书的优点:作者不是把文学史当做一堆死知识,然后板起脸来,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声音说,这是你应该知道的,那是你必须记住的,他不是这个态度。我们读这书,不但懂得了很多文学知识,还能感觉到作者的惊奇、喜悦、气愤、伤感等种种感情,甚至仿佛能听到他轻轻的叹息,看到他在扼腕难过。如果说作者是一个旅游向导,那么这位向导的态度也许有些人不赞成,认为感情色彩太浓,主观意图太强,有碍文学研究的学术性。但是我不赞成这意见,一来文学研究也好,文学史写作也好,方法、态度本来就不必一律,其次,针对目前文学鉴赏的缺席,这样的写作就更显得珍贵。它让我们在言说文学的时候想起我们还有另一个传统,可以用另一种态度、方式去对待文学,可以不必那么教条,不必那么刻板,不必那么枯燥;原来,我们说文学的时候,可以动感情,可以用抒情的语言,可以让语言燃烧,可以让每一句话都烙上言说者的个性和立场。

  四  说到这里,我还想就当前的文学批评说几句话。

近十年中国的文学批评发展很快,可也出了很大的偏差,这在目前的报刊上表现得最清楚。大致来说,文学批评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学院批评或者叫做学者批评,这种批评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写作的对象基本上是一定学科领域里的专家和学者;另一种批评的对象是普通读者,文章多半发表在普通报刊上,可以把它叫做随笔式的批评,或是印象式批评。这两种批评泾渭分明,同时并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历来如此,不但受到学界和一般读者的认可、而且多年的实践证明,的确对发展文学有很大好处。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的表现有点儿怪:许多报刊上发表的文学批评,多半都是应该刊载在专业杂志上的学院批评性质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根本不管是谁在读这些报刊,也不管报刊上的文章应该怎么写,晦涩的大词儿,抽象的分析,绕来绕去的推理,越来越玄的说法,此起彼伏,争奇斗艳,好像在比赛、看看究竟谁在这理论运动场上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可是,这比赛完全找错了观众,因为看热闹的人根本不明白他们比的是什么,只能莫名其妙,掉头他去。实际上,这样把两种不同的批评混淆了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报刊上的文学批评不受欢迎,读者曰少,威信日低,自己砸自己的牌子。最后,读者和批评家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冷淡,相互疏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是细细追查,原因当然很多,不过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我以为是对西方当代理论过于着迷所形成的理论泛滥。重视理论是个好事,可是变成时髦就成了坏事。如果不管是谁要做文学批评,不管批评是什么目的,也不管情愿不情愿,谁就一定要去“偷火”,扮演偷火的人,一定要偷来西方理论的火来煮中国文学的肉,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那能不坏事吗?当然,这股理论热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对促进学院派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跑到学院的大墙之外大侃理论,不但对普通读者大为不敬,还带来了文学批评的生态灾难。特别是最近,在这种炫技式的批评进入媒体并且取得支配地位以后,人们不但忘记了,中国自己本来有一个和汉语现代文学一起成长起来的的批评传统,而且还忘记了,在这个传统里,文学鉴赏,以及鉴赏式的批评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在这种批评里,一代人又一代人长大成人,不但终生喜爱文学,而且依照文学的指引,明是非,辨善恶,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确定自己到哪里去。一百多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投入了一场和历史命运进行的搏斗,演出过一场又一场悲壮的戏剧,最终证明,不管过程多么曲折,到底是人在创造生活和历史的意义,人可以成为历史的主体。在这过程中,文学批评对今天“中国”和“中国人”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可以设想,要是没有“五四”之后发展起来的新文学,要是没有和这新文学相伴相生的文学鉴赏批评,很可能就没有“中国”和“中国人”这回事。这样一段重要的历史,是绝不应该被忘记的。

可事实上,它正在被忘记。

  五

现在,《西方文学之旅》提了个醒,使我们不能不重新记起这段历史。这部书讲的,是从古到今西方文学发展的大故事,也是一个被人讲了很多遍的老故事,因此,这故事本身并不新鲜。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新鲜的是故事的讲法:把对文学史的讲述变成对文学的鉴赏。但是,我想再重复一遍的是,这种写作态度决不是只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中学生、大学生很重要,而且对一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写作也很重要。看到这本书,我以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也应该有所触动,也应当琢磨一下,我们今天对西方文学理论及其方法的着迷,是不是缺少了一点儿批评意识?是不是现在已经到了这么一个时候,我们该结合自己的批评历史和批评经验,对西方当代理论来一次清理和批判,以决定今后的取舍?这些年我们对国外新理论看好的一面已经够多了,可是它们有没有毛病?有没有问题?就说得很少。拿鉴赏来说,依我看,本来就是对文学进行批评和阐释的一个必需的、最基本的层面,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批评和阐释的基础。可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这里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诸多理论)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忽略鉴赏的重要性,把它无形中化解在自己的理论框架里,人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了然无迹。认真检阅国外那些涉及文学批评的当代学院著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这些著作里,批评对象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等待批评者去分析的“文本”,至于这个东西是不是一个感人的、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的作品,批评者可以漠不关心,不成问题。说实在的,我经常看到一些颇有影响的著作,分析呀,解释呀,头头是道,但仔细一揣摩,发现其实这位研究者对文学根本是个外行,对他来说,分析一篇文学作品,还是分析一份菜单,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这当然和研究者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文学修养,是否有感受艺术的天赋有关,但是,文学理论在近年的发展中越来越追求“科学性”,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

自十九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的冲突构成近代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究竟是否适合人文领域,这个折磨人的问题更是这场冲突的核心。尽管许许多多的人文领域的学者、理论家对这个问题做出断然否定的回答,但是随着现代科学视野日趋狭隘,科学主义势力不断扩张,人文知识固有的那种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重视态度、也遭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检阅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英美“新批评”和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登场的那段时间里,试图让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甩开并且禁绝主观性,从而获得某种可以和自然科学研究相比拟的“科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理论变革的最重要的冲动和动力。而后来的符号学、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等等发展,可以说也都是在这一冲动下被催生出来的,所以,尽管在不同程度上这些理论仍然非常坚持自己人文知识的身份、立场和方法,努力和自然科学划清界限,但是,这种努力必然和在它们内部的已经深深扎下根的“科学方法”形成紧张。这个内在于当代文学理论的矛盾,本来是需要研究者和批评家时时警惕和反省的,可惜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在批评实践里,很多人反而对“科学性”着迷,把文学当做和批评主体完全无关的客观对象来处理。文学作为批评对象,在他们那里不是一个能呼吸,能和人对话,有自己的品质和性格的活的生命,相反,是一个需要通过解剖来认识的东西,一个可以被人用科学理性的刀子,钳子,凿子,去任意切割、肢解、大卸八块的死尸。

我以为现在该是对这样的批评作些反省的时候了,反省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学鉴赏传统,特别是“五四”之后形成的鉴赏式文学批评的传统。这种批评有没有长处?有没有合理性?有没有办法恢复?需要什么改进?怎么才能适合今天的读者?这都需要思考,不但思考,还须要去做,须要去尝试。

在我看来,《西方文学之旅》这部著作就是一个尝试,当然,这尝试是不是很成功,有没有什么问题,那都要靠读者去检验了。

  六

我认识本书的作者徐葆耕先生很晚,大约是两三年前。

在初识的几次见面里,有一次给我印象很深。那段时间我正在清华小住.每天去教工食堂吃饭,“水木清华”是必经之地。沿着荷塘走,窄窄的石径并不长,几分钟就到头,再往前就是一条车来车往的大路。但是这短短几分钟的小径闲步,每天都给我带来喜悦,尖尖小荷,丝丝垂柳,白云的倒影,参差的堆石,每样东西都看不够,看了就不由自主地高兴。一天清晨,从食堂吃了早饭回来,又过“水木清华”,由于时间还早,园旦寂寥无人,只有清风吹皱一池碧水,正以为自己可以独占这幽静,不料湖边长椅上还有一人。这人年纪不小了,两鬓花白,正在埋头读书。走近一看,原来是徐葆耕先生。当时还跟他不熟,寒暄了几句就分手了。走出不远,我回头看了一下,只见他头埋得更低了,而湖对面的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却抬着头,仿佛在凝视读书人。当时我很感动,两位一先一后,都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相隔几十年,却在这里隔水而坐,两相不厌。

后来和徐葆耕先生熟了起来,常有机会一起聊天,内容当然还是以文学为主。聊得多了,我发现他不仅对国内外文学史有很深的研究,而且对当代文学批评十分关心,并且有很多洞见,只是述而不作,不轻易动笔。我觉得这太可惜了,就常劝他多写一些,但他更关心的还是清华中文系的发展和建设,经常为此殚精竭虑,发愁着急,至于个人的文章学术,总不大放在心上,似乎是可做可不做的小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我能理解,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市侩主义肆虐横行的时代,还有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文学,我更为尊敬。不过我还是暗自惋惜,不由得想,这世界就是这么荒唐,该少写一点儿的人写得那么多,而该多写一点儿的人写得那么少!

现在徐葆耕先生这本《西方文学之旅》出版了,我为他高兴,还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喜欢他这本书,大家一起高兴。

           李陀

           2003年5月

后记

本书原题为《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于199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我在后记中写道:“本书是近十年我在清华讲授和研究西方文学的鄙陋所得。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描述整个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远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但执拗的冲动往往把人逼入险境。十年含辛,所得区区,行将面世,不觉汗颜。敢于将拙著面世的勇气实来自我那些充满热情的学生。他们是我生存意义之重要所在。”

从初版到现在,十二年过去了。其间再版两次,1997年北京的“风入松”书店曾将此书列入畅销书排行榜。作为一本学术书籍,能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令我感慨。我收到过三十余封来信,写信人大都是大学里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本书的热情对我是很大的激励,使我相信此书尚有存在的价值。

我曾想借此次出版对本书作较大的修改,但我克制了这种冲动。今天,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比十二年前更成熟,但却未必更有启示性。人文学者的学问不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尤其是在年迈以后。这是许多人文学者难以避免的悲剧。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过许多同志的关怀和教诲。此次出版图文本是李陀先生的建议,他的支持和鼓励对本书的出版起了重要作用。刘辉同志是一位精明能干很有水平的编辑,她对本书的修订与扩充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本书的书名也是出自她的建议。我的研究生司若付出大量时间对全书做了仔细的校订,黄振萍老师、何玲等同学精心搜罗、遴选有关图片,使全书大为增色。一切为此书付出过心血的朋友都令我难以忘怀,愿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我的谢忱。

           2002年3月于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文学之旅(插图珍藏本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葆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50462
开本 16开
页数 6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0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9
丛书名
印张 41.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0
152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