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人的活法(插图增补本)/当代书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坎坷人生阅历的文坛老人反思历史人物悲欢离合、大起大落的命运,洞悉当今现实善恶美丑人生百态所得出的肺腑之言。继《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之后,名作家李国文又推出了这本集合他最新创作的39篇读史随笔的集子。他的语言犀利辛辣,传神练达,冷嘲怒骂,皆成文章。在本书中,他试图从生存方式上,对中国历史上这一部分有点特殊、有点各色,然而也并不十分特殊,并不十分各色的人群进行解读。

目录

“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代序) /1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

 ——李斯如此说,也不枉他白死这一回 /1

“打死国丈怎么得了?”

 ——从裘派一出好戏《铫期》谈起 /11

“何物老媪生宁馨儿?”

 ——文人染指权力,得好下场者不多 /20

雪夜访戴潇洒一把

 ——中国文人作秀,他算是领潮流之先者 /29

国王风雅弄臣凑趣

 ——由咏叹调《女人多变》想到的 /38

不似人君何见所畏?

 ——孟老夫子的遗憾和无奈 /46

老弟弑兄该当何罪

 ——文人笔下的“烛影摇红”疑案 /55

严嵩海瑞巨贪大廉

 ——还记得“文革”初期那场关于清官的讨论吗? /66

孔雀虽毒不掩文章

 ——严嵩著有诗集《钤山堂稿》,是个正经八百的诗人 /76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老天爷有时也会开一些残酷玩笑的 /84

疽发背而死的故事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或许有点道理 /96

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这位清代大贪,还是一位“大墙文学”作家呢! /108

草间偷活沉吟不断

 ——中国人,通常是不怎么自我忏悔的 /119

文学史之外的故事

 ——一位被彻底遗忘的解放区作家 /129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很赞成舍鱼而取熊掌的现实主义 /37

“满村听说蔡中郎”

——一位于学无所不逮的文化巨匠 /145

雅爱诗章魏武帝

 ——在中国帝王中真正称上为文人的,曹操得算一个 /156

“千首诗轻万户侯”

——晚唐诗人杜牧、张祜的一次“池州笔会” /163

“浮生只合尊前老”

——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小人咬住你,就只有等死了 /172

“城东不斗少年鸡”

——一辈子没完没了犯小人的文学大师 /183

文人美食好文章

——也许,美食和美文有些什么必然的联系? /190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国女性文人中最为熠熠发光的星 /199

“诗思出门何处无?”

 ——文学史,从来不相信作家的悲情,更相信实力 /208

“我亦平生伤偏迫”

 ——被元明清三朝册封为圣人的一次私生活曝光 /217

“天风吹我不能立”

 ——三十四岁就荣任《永乐大典》“总编辑”的才子解缙 /226

“闲来写就青山卖”

 ——什么时代,什么传统;什么作家,什么作品 /237

“濯缨随处有沧浪”

 ——明代严氏父子双贪的肮脏生活 /244

挺然为之张居正

 ——一位活着没有挨整死后遭到清算的改革家 /254

“自古才子多娇纵”

 ——中国惟一的死于情寄之疡的风流才子 /266

“升沉不过一秋风”

 ——我很赞赏这种超越时空的豁达精神 /275

“词笺燕子空衔却”

 ——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败类,及其卑鄙无耻的一生 /283

“两朝天子一朝臣”

 ——风骨二字,真是值得为文的中国人深思的 /293

三言两拍冯梦龙

 ——故事是什么?说到底,故事就是想像力 /300

街上流行人来疯

 ——这是一个清代人来疯的故事,挺有意思 /306

“并刀昨夜匣中鸣”

 ——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殉国者之一 /317

“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没有热炒《阿Q正传》的原因 /327

为虎作伥苦雨庵

 ——“为虎作伥”的汉奸历史,绝不会湮没,更不会被改写 /335

假如阿Q当作家

 ——一个后现代的文坛浪漫故事 /342

最难描画文人脸

 ——脸谱是角色的写照,绝不等于演员的全部真实 /350

增补篇:

诗人何以秦中吟

 ——盛世危言虽然不中听,但文人的良知却不得不说 /358

“曾经沧海难为水”

 ——作家有如月球,你很容易看到他的正面,而很不容易看到他的背面 /369

“锦瑟无端五十弦”

 ——堪称天籁的这首“天鹅之歌”,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费解的谜 /380

“南渡衣冠欠王导”

 ——很难想象诗人李清照,与那个遗臭万年的奸臣秦桧,竟是一门近亲呢! /389

“细雨骑驴入剑门”

 ——精神时代,出精神斗士,物质时代,出物质庸奴,这是时代赋予文化群体的总体特色 /398

“避席畏闻文字狱”

 ——关于纳兰性德和戴名世,一个太快活和太不快活的故事 /407

“东山猛虎不吃人”

 ——龚自珍好赌常输,虽输犹赌,结果在爱情的轮盘赌上送掉了命 /417

“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他脑袋被砍掉时,京城市民的无动于衷了 /428

试读章节

鲁迅先生曾经在《病后杂谈》中,骇异中国古代刽子手,对于人体解剖学的精通,不知杀了多少人,才有这一份“庖丁解牛”般的娴熟手艺。李斯应该明白,正是他给了刽子手以杀人无算的机会,才使他们练出这一份又割又剐,又杀又砍,又凌迟又腰斩而并行不悖的职业本领。于是,李斯只好领教他自己厘定的酷刑,在自己培养出来的刽子手的刀下,俯首就刑。这刑罚,是一个无限延长的死亡,让你复杂地死,而不让你简单地死,让你看着自己一点一滴地死,而不让你痛痛快快地死。此时此刻的李斯,该多么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出上蔡东门,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成群狡兔的无忧岁月啊!

后来的文人墨客,就把李斯这句死前名句,缩成“东门犬”三字,既表示恨不如初,也表示对自己追逐一生的权力基因的彻底决绝,在人鬼交替,阴阳分界的这一刻,作出来俺错了的悔愆。孔夫子日:“朝闻道夕死可也”,对李斯来讲,也就够了。

但很多搅进权力场中的知识分子,至死也不会有这种醒悟的。哪怕进入回光返照的生命倒计时,还在意讣闻怎么写,谥法怎么订,官衔怎么挂,花篮怎么放,哀乐怎么奏,丧葬费怎么报销等等情事而不肯瞑目。余生也晚,没赶上前清或民国文人,如何安排后事,但倒多次碰上离死不远,危在旦夕,还念念不忘级别、名次、职位、头衔的当代文人,其中不少还是相识者。最后到八宝山瞻仰其遗体时,那脸容上的权力欲念,好像很难通过化妆术遮掩住。呜呼,活为权累,死还为权累,真是惨不忍睹。P4

龚自珍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三件事,赌命运,赌爱情,赌文学。然而,上帝从来不会给人百分之百的,结果,文学上获得极大成功,命运上遭遇完全败北,爱情上更是交待出去他的生命。

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比他更为“各色”的文人。

他的喜赌常输,虽输犹赌的恶习,很像沙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诗歌领域的开创意义,不亚于英国的拜伦、雪莱;他与贵妇人的风流韵事,他与风尘女子的狭邪冶游,法国的大仲马、巴尔扎克之辈,根本望尘莫及。至于他那些披肝沥胆,唤醒国士的警世之作,与雨果作品对于法国,与马雅可夫斯基对于俄国,在革命中所起到的作用堪相媲美。甚至他最后一盏鸩酒,暴毙而终,与普希金、莱蒙托夫决斗饮弹,不治身亡,虽同属别开生面之死,但他死得更为蹊跷。

1839年至1841年(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一年),是他创作的高产期,生命之烛燃点到最后,爆发出璀璨的光华,他以几乎日写一首七绝的进度,写成的这部《己亥杂诗》,达到他一生成就的最高峰。然而,他的人生赌博的命途,终于也到了终点。P426

序言

 “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

这是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里说过的话,真精彩。

他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历史的全部理由。这部《中国文人的活法》,试图从生存方式上,对中国历史上这一部分有点特殊,有点各色,然而也并不十分特殊,并不十分各色的人群进行解读。

中国文人,一方面创造着历史,一方面也在记录着历史。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拥有五千年记史传统而不间断的惟一民族。近三千年来,几乎每天都有载籍的文字记录,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尽管从事记史的中国文人,活得并不开心,这其中,如司马迁,刑余之徒,羞辱到极点,苦楚到极点,也没放下手中的笔,矢志不移地记史。正是一代一代,前仆后继的文人,薪火相传着这个光荣传统,竭尽绵薄,恪守厥职,才有一份如此包罗万象,如此巨细悉备,如此绵长久远,如此丰富多彩的史籍遗产。

鲁迅先生在这篇《华盖集·忽然想到(四)》的杂文里,对这些文人笔下的历史,也表达了他的遗憾:

一是“涂饰太厚”;

一是“废话太多”;

“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他的结论,很形象,也很贴切。“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影。”

鲁迅先生所指的“底细”,说得白一点,也就是历史的最彻底、最详细的真实。于是,我们也明白古代文人下笔时的苦心孤诣了。

说起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虽然雄踞“士农工商”之首,似乎处于领衔位置,显得高山景行的样子;其实,并非如此,在统治者心目中的排行榜,“九儒十丐”,其地位与排在最末的叫化子相差无几。因为农人种植谷物,工人制作器具,商人从事贸易,其买卖、经营、服务、交易的对象,与“学成文武才,售于帝王家”的文人不同,前者是卖方市场,后者是买方市场。这就决定了中国文人的活法,和农人、工人、商人不同,更多的要看统治者的脸色行事。

“涂饰太厚”也罢,“废话太多”也罢,归根结底,是由这个“真实”而来。虽然,笔是握在文人手里的,但怎么写和写什么,倒常常不是能由文人自己作主的。他要看请他写的,让他写的,命令他写的,强迫他写的,给高价收买他写的那个人的意思和想法,然后再动笔的。这样,面对着这个“真实”,也就面临着一个写不写,写多少,如何写,是“秉笔直书”,还是“奉旨填词”的两难问题。

这是文人活得不能开心的根本。

如今所能见到的,曾经用文言文表述,曾经以线装书形式出现的,我们中国这部大历史,堪称浩如烟海,无边无垠。一个人哪怕穷毕生之力,也休想通读,甚至连粗粗浏览一过,也未必记得住门牌号码。但概括起来,倒也简单,无非就是一部封建社会史,一部王朝更迭史。如果再哕唆一些,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交替互换的历史。也是昨天的统治者,今天的被统治者,明天的压迫者,后天的被压迫者的走马灯转个不停的历史。

这就是说,历史很像一块硬币,正面和背面,翻来又翻去,但每面的叙述方式,是大不相同的。胜利者写胜利者,胜利者写失败者,失败者写胜利者,失败者写失败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当朝当代的文人笔下,会有不尽相同的写法,而在隔朝隔代的文人笔下,则更可能有截然相反的写法。

对统治者和压迫者而言,有些“底细”,是写不得的,更不能传之后世的。借助于政权的强势地位,要文人加以“涂饰”,加以“废话”,予以掩盖。实在掩盖不住,就让文人索性伪造历史,挖改历史。同样的道理,对被统治者和被压迫者而言,有些“真实”,又是不能不写,不能不让后人知道的。于是,更需加倍的“涂饰”和“废话”来伪装,来混淆,来蒙混,来遮掩,才能留一点真实的信息于后世。

所以,中国文人的活法,之艰难,之坎坷,之不自在,之不痛快,很大程度上出自这个“底细”的如何涂饰、如何废话上。由此推想,在有皇帝年代里的中国文人,无论其奉行的执笔宗旨,是听命于统治者和压迫者,无论其坚持的写作使命,是心系于被统治者和被压迫者,这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命运,决定了端谁的碗,服谁的管,吃谁的饭,照谁的意识形态办,这种游戏规则,是基本不变的,是大致恒定的。

有一写一,有二写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是中国文人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境界。一写成二,二写成一,不值得奇怪。既非一,也非二,而是零,而是三,也用不着匪夷所思。反正,想写的,未必能写,不想写的,又不敢不写,那历史便是像“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也就只剩下“点点的碎影”了。

在历史上,文人统称为“士”,是与“学而优则仕”的“仕”,有着因果相依的密切关系。“士”的终极目标为“仕”,“仕”的奋斗方向为“名士”、为“高士”、为“国士”。所以,矗立庙堂之上,满身朱紫者,深藏山林之中,鹑衣百结者,那种对于权力的攀附,对于权贵的趋迎,对于权势的亲和,对于权位的竞逐,不论在朝在野,不论官方民间,不论得志失意,不论快活烦恼,这一辈子的总追求,总期待,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这也是那些在文学史上的中国文人,总不安生,总不安心,总不安稳,总不能安于斯地写他的文章、做他的人的原因。于是,我们便看到这个花里胡哨的人生舞台上,一个个台上台下,连滚带爬,施展本领,充分表演;一个个嬉笑歌哭,力竭声嘶,浑身上下,无不是戏。古人已矣,今人犹是,就不禁觉得可乐了……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看到,中国文人的脐带,终究是连结着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上的。他们的责任,他们的担承,他们的不胜唏嘘、慷慨当歌的抒怀,他们的壮志未酬、英雄扼腕的悲情,他们的国是日非、江河直下的哀惜,也在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同时,他们的呐喊,他们的呼吁,正直的人想做成一件事之难,而小人想搞坏一件事之易,中国文人在爱之迷茫、生之艰难、居之不易、行之趑趄的途程中,智者被愚者统治,弱者被强者草菅,焚坑的恶焰不息,文字的罗网密织……也是令我们不胜唏嘘的。

也许文人写文人,要比文人写历史,来得放松些,自由些,真率些,坦诚些,便有了比鲁迅先生不满足的“点点的碎影”,要多得多的很“容易察出”的“底细”。因此之故,这个文学史的大舞台上,有了新的剧目,新的篇章,新的看点,新的精彩。于是,写完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以后,便有了大家读到的《中国文人的活法》这部姐妹篇。

现在,这部书要增订再版,承蒙吴冠中先生对此书的封面,作了创意,承蒙方成先生为此书的逐篇文章,作了插图,在此,一并致谢。同时,还期盼有识者对这种不揣冒昧地解读,不吝指教,以作为今后写作时的宝贵鉴识,有所裨益。

  2005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人的活法(插图增补本)/当代书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44641
开本 16开
页数 43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4-03-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