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瑾全集笺注
内容
编辑推荐

秋瑾,我国著名女诗人,本书主要讲述了她的一生轰轰烈烈的经历及对她的一些诗作的注释。阐述了秋瑾战斗的精神永在;秋瑾的诗的战斗精神永在!在近代的历史上,在近代的现实中,在今天读者的心上!

目录

 诗·上卷

七绝

赤壁怀古/3

《芝龛记》题后八章/4

咏燕/9

去常德舟中感赋/10

残菊/11

春寒/11

杂兴二章/12

分韵赋/14

黄金台怀古/19

踏青记事四章/20

登宜月楼/22

春日偶占/22

读书口号/23

季芝姊以诗相慰次韵答之二章/24

重阳志感/25

月夜怀故人/26

杞人忧/27

杂咏二章/28

秋日感别二章/29

春暮/31

望乡/32

风雨口号/33

喜雨漫赋/33

题松鹤图/34

菊/37

剪春罗/38

惜鸾/39

上陈先生梅生索书室联/40

寄季芝三章/41

七律

独坐/43

梅十章/44

春寒看花/49

白梅/50

寄埕妹/52

秋雨/53

送别/54

见月/55

月/57

咏白梅/58

题潇湘馆集二章/59

重过女伴芷香居时芷香已作古人矣/62

送别/63

旧游重过不胜今昔之感口号/64

梧叶/65

寄埕妹/66

九日感赋/67

清明怀友/69

独对次《清明》韵/70

乍别忆家/72

秋菊/73

秋雁/74

春柳四章/76

题郭?白宗熙《湘上题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二章/81

秋日独坐/84

红莲/85

白莲/87

旧游重过有不胜今昔之感/88

赠盟姊吴芝瑛字紫瑛/89

申江题壁/91

重上京华申江题壁/92

自题小照男装/94

寄友书题后/95

五绝

春草/96

咏琴/97

谢道韫/98

秋声/99

春暮口号/100

五律

水仙花/100

送别/101

咏琴志感/103

思亲兼柬大兄丙申作二章/104

轮船记事二章/106

寄家书/108

感事/109

五古

吊屈原/111

七古

偶有所感/112

挽故人陈阕生女士/117

日本服部夫人属作日本海军凯歌/121

日本铃木文学士宝刀歌/127

剑歌/13l

诗·中卷

七古

二月篇/137

红毛刀歌/142

五律

书怀/145

七律

秋来/146

惆怅词/148

初寄/151

再寄/153

述怀示吴夫人/154

忏愁/157

效山谷体/158

重九前三日书怀/160

重九风雨沓至耳棘心芒枯坐无聊孤吟写愁/162

书《汉高帝纪》后/164

大雅一篇贻某君/165

漫兴/167

集杜句/169

题《江山万里图》应日人之索/171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173

感愤/174

感时/176

黄海舟中感怀/178

甲辰南归,适见南海乐天词丈有《春郊试马图》之咏,一时 和作如林,无美不备;自忘谫陋,谨和二律。兴之所至, 未能步原韵也。/181

柬志群三章/185

答寄尘和见赠原韵/188

答小淑用见赠韵/192

病起谢寄尘小淑姊妹/194

迟春与寄尘联句/195

叠前韵戏寄尘/197

再叠韵赠小淑/199

三叠韵赠郑夫人松筠/200

有感四叠前韵二章/202

丁未二月四日,偕寄尘泛舟西湖,复登凤凰山绝顶望江。相传 此山南宋嫔妃葬地也,口占志感/204

五绝

长崎晓发口占/206

七绝

古意/208

感事/209

探骊歌/210

题徐寄尘小淑姊妹诗稿/211

将赴沪别寄尘/212

别小淑/214

寄友/216

五月十四夜别寄尘/217

诗·下卷

七绝

赠曾筱石夫妇并呈?师/221

对酒/224

阙题/225

七律

赠琴文伯母/227

赠京师卫生女学医院廖太夫人/228

有怀/230

七古

吊烈士吴樾/232

偶录旧作拙句数首,即请鹿珊先生词坛指正/237

秋风曲/242

宝刀歌/246

宝剑行/252

乐府

泛东海歌/257

五古

柬徐寄尘/260

五言乐府

宝剑篇/264

五律

《精卫石》中诗/267

断句

绝笔词/268

柬志群/269

观瀑布/269

失题/270

别徐小淑女弟/270

附:

失题(自别西湖后)/270

寄徐伯荪/271

失题/272

失题/272

登吴山/272

柬蒋淑敏父四章/273

感怀二首/275

失题(大好时光一刹过)/275

满江红/279

临江仙·题李艺垣《慕莱堂集》/280

翠楼怨·题王泽寰亡姬吴氏遗像。因庚子兵燹,此像失之6 后其友朱望清见于市上,赎回归之。/282

子夜歌·寒食/284

清平乐·花朝,是日风雨大作/286

临江仙·中元/287

罗敷媚·春/288

减字木兰花·夏/289

玉交枝·秋/290

更漏子·冬/290

浪淘沙·秋夜/29l

相见欢/292

菩萨蛮·寄女伴/293

踏莎行/295

金缕曲·送季芝女兄赴粤/296

七娘子/299

满江红·鹃/300

齐天乐·雪/302

丑奴儿·望家书未至/304

唐多令·秋雨/305

贺新凉·戏贺佩妹合卺/306

念奴娇·寄埕妹/309

意难忘/310

满江红·题郑叔进名沅《孤帆细雨下潇湘图》/312

东风第一枝·雪珠/314

喝火令·题魏春皆《看剑图》小照/316

满江红·中秋夕无月,屈指三年。今年喜见之,不可无词以

记,赋成此解。/317

深院月·中秋初月皎洁,喜成前调。俄为云掩,戏填此解。/319

南浦月·前题/320

忆萝月·前题/320

临江仙·题《秋灯课诗图》/321

踏莎行·陶荻/323

满江红/324

昭君怨/326

临江仙/327

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回国/329

如此江山/331

鹧鸪天/333

沁园春·《和鸾集》题词/334

 歌

读《警钟》感赋/339

勉女权歌/341

同胞苦/343

支那逐魔歌/346

叹中国/347

我羡欧美人民啊/349

 联语

挽母联/353

题动石夫人庙/354

兰谱/357

演说的好处/359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362

警告我同胞/365

《实践女学校附属清国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略章》启事/368

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370

《中国女报》发刊辞/372

敬告姊妹们/377

致《神州日报》编者函/381

某宫人传/386

失题/391

普告同胞檄稿/393

光复军起义檄稿/397

光复军军制稿/401

徐锡麟就义挽词/403

书信

致琴文伯母/409

致吕碧城(一)/414

致吕碧城(二)/415

致秋闺理(残)/415

致陈撷芬(残)/416

致湖南第一女学堂/417

致秋壬林/418

致王时泽(残)/419

致秋誉章(其一一其十一)/421

致徐自华(残)/441

致刘光汉(残)/442

致徐小淑/443

致陈志群(其一一其十二)/444

弹词小说

精卫石/457

译著

看护学教程/525

附:秋瑾诗文系年/542

后记/553

试读章节

季芝姊以诗相慰次韵答之二童云笺一纸忽还飞①,相慰空劳尖笔挥②;已拼此身填恨海③,愁城何日破重围④?连床夜雨思当日⑤,回首谁怜异昔时⑥?炼石空劳天不补⑦,江南红豆子离离⑧。

【题解】 这首诗作于北京时期,约当1903年初。季芝,疑即吴芝瑛,又作紫瑛,安徽桐城人,又称桐城女士。户部郎中廉泉之妻,时居北京。

【注释】①云笺:笺有十色,其第十种为浅云笺,一般通信之用。忽还飞:这里指很快地回信。②相慰:回信中有安慰的话。空劳:费了心思。尖笔挥:细笔写的字,挥:挥动笔写。③恨海:恨之深,之广。古代常将人的思绪、心情以海作比,比喻其深、广,如愁海、苦海、福海、智慧海、烦恼海,等等,这句说不惜用自己身体填平恨海,即承受巨大的苦痛。④愁城:忧愁之心境,大如城池。陆游《山园》:“狂吟烂醉君莫笑,愁城十丈要解围”,破重围:解除层层忧愁。⑤连床夜雨:朋友相处,感情之深。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思当日:回想起当初结交时的情景。⑥回首:回过头来想。异昔时:和昔日不同之时,亦即今日有谁能怜惜呢!⑦炼石:用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典故。空劳:白费去了时光和精力,没有成效。⑧红豆:即相思豆,色红形圆,产于江南,多用作相思纪念物。王维《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子离离:果实累累的样子,表示很多,一个接一个,说明未加采撷,空惹相思之情。P24-25

序言

1902年的夏天,秋瑾随同丈夫到北京去供职。他们乘坐的轮船驶离了上海,在大海中行进。秋瑾不禁诗兴大发,她信口吟道:“望远胸襟畅,凭窗眼界宽……”当轮船驶抵大沽口时,她余兴仍未减:“咫尺皇州近,休歌行路难!”不料,这时真的遇上了一难:

岸上,由外国人把持的海关,要对上岸人员进行病疫检查,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脱光全身。这可难坏了秋瑾。不仅如此,那个外国狗东西竟然走上前来对秋瑾动手动脚,气得秋瑾大哭起来。幸好有一位中国官员,从中打了圆场,一场羞辱总算是避免了,但是,全船却是一片哭声。就这样,在秋瑾的心中深深的打上了烙印:“国破方知人种贱”、“亡国悲歌泪涕多”……

这一次打击是沉重的,秋瑾的思想深处又起了一次深刻的变化。原来她只以为,世界上最可恨的便是她的丈夫家,那个封建大家庭,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可是,自己毕竟还有一些人身自由!现在,这些外国狗强盗,竟是这么歹毒,这么坏,那些女同胞却眼睁睁的褪去了衣服,天下还有比这更离奇的事么?人间还有比这更受摧残的事么?

奇耻大辱埋入了心底,当然是要生根,要发芽的。秋瑾由此悟出一番大道理,当然能写诗词的秋瑾,诗词的内容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少女时代的秋瑾,在母亲的指导下,除了女孩儿家的女红之外,特爱学习,尤其爱读书,作诗。一本《列女传》对她影响很大,那鲁国的漆室女,那晋朝的宣文君,等等。从中,她知道了许多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女性。但是,她更爱读诗。启蒙用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她都读得烂熟了,再也不能满足她的要求了,她开始读杜甫的诗,李白的诗,陆游的诗。尤其是杜甫,她真的喜欢极了,不但背会了许多名篇,而且连一些较为生疏的篇章也曾涉猎。她懂得了诗的格律,她学会了平仄,对仗,押韵。她开始试着写一些小诗,“偶成小诗,清丽可诵”(《六六私乘》)。母亲的严格督教,“辛勤慈母兼师”,父亲的勤加指点,“公余退食,亦尝命姊侍侧,亲为指点讲解。偶成小诗,即呈堂上润饰,以是进境甚速”(《六六私乘补遗》)。可惜,这些在台湾的初年之作,因秋瑾随手散弃,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

1890年以后,秋瑾随父母离开台湾,在绍兴小住之后,来到湖南。先在长沙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往返于常德,湘乡,湘潭等地。在湖南的这几年,是秋瑾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她写的诗词的数量,几乎占了现有诗词的一半以上。

她初到三湘楚水之间,风光秀丽的山山水水给了她充分的大自然的美丽享受,却也赋予她丰富的美感,诱发了她的创作的激情。她用笔描绘着美好的景物,那艳丽的春光,那丝丝的春柳,那潺潺的小溪,那活泼的呢喃的双燕,都被她一一摄人了自己的诗行画面之中。调子是欢快的,情绪是乐观的,诗情画意溶进了她的心灵。她在咏花木美好品格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如她咏秋菊,咏残菊,咏红莲,咏白莲,咏水仙花,特别是咏梅诗十首,更是她自己价值人生的体现。还有,她和同伴们的欢聚,作诗啊!游戏啊!踏青啊!郊游啊,多么有意义的生活,多么快乐的人生!

可是,好景不常,她逃不脱的命运已经悄悄向她袭来,父母为她订了婚。婚后,秋瑾的感情世界陡然起了很大变化,她深深的感觉到这个大家庭,在物质上虽然富有,但是在精神上,却是贫乏得很。睡在她身边的那个男人,对诗词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是一无所知;热情那么奔放,想象力那么丰富的秋瑾,一下子陷入苦闷之中,“敲棋徒自谱,得句索谁和?”“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她的诗风从此一变,多为低沉,悲苦之音。本来就常有的思乡,思亲的心理,又加上了孤寂,愁苦的内容,使得她的诗所描述的范围更加狭窄起来,她写无法挣脱,她写无可奈何,低低的沉吟,冷冷的感叹,感情的寄托,激情的挥洒,都失去了以前那种欢快,那种轻松。她也写自然风光,不过写的多是秋景:秋风秋雨,秋树秋叶,秋山秋水,秋夜秋月,悲苦的情调,衰飒的感情,为时不过一年,竟然有天壤之别。幸好,她不久就移居湘潭。在那里,她可以自由一些,她可以出门去拜访城中的学者,名士,和朝廷中的退官废吏,有机会向他们请教,也有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有一些赠答诗,便是在此时写成的。……

后记

当我们把这一捆书稿放在编辑的书桌上的时候,我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肩上的担子,总算卸下来了。四十年,这是四十年来放在心上的一桩大事,现在总算可以告慰于读者了。

在《秋瑾事迹研究》一书的《后记》里,我们曾经说过,当年,我们是为了自己阅读秋瑾的诗才去注释秋瑾的诗。时过四十年,这本稍有成就的书,却奉献到了读者的面前,使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四十年来,为了查证秋瑾的资料,我们曾经跑过江南的几家大图书馆,查阅报纸,翻检期刊,抄写卡片,排比资料。如今奉献到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时光,是劳动,是汗水,也是心血。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华发盈鬓的皤然老翁了。不过,虽然付出了很多,而我们的心里却还是充满了愉快的,这不仅仅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得以问世,还在于它将给读者带来方便,并将给研究中国近代文史两界的专家和学者带来方便。

注释一位诗人的诗集,这并不难。难的是得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的切入点。这里愿意把我们的编辑设想说一下。

当初,我们是按照通行本即上海本《秋瑾集》的编排次序去做的。做了一首又一首,写了一篇又一篇。到快做完了全书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是在为别人做补苴罅漏的工作。整个一本书,杂乱的很。尤其是诗的部分,既没有按过去传统的编法即按诗体来编排,也没有按现代常用的以写作时间的先后来编排的方法,而是采取的堆积式方法,把后出现的诗都堆在后边。体例不同,写作时间也没有次序,乱七八糟地放在一起。就是注出来,也是乱糟糟的一团。于是,我们试着用第二种方式来注,就是编年。这就需要把秋瑾的诗全都打乱,然后,按能分得清的写作年代的诗,按写作时间先后为顺序重新排列了一下。还好,大体上是排出来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前期的诗词,写作时间多不明确。能分得清写作时间的是太少了,仅占全数的1/3。读者使用起来仍感不便。因此,我们最后选用了第三种方式,全部采用按体编排。而且是以分卷的方式,大体上保留各阶段、各时期出现的诗作。就是目前这个本子的内容:芷馥本,徐自华辑本、补辑本,这样一来既保持了三卷的相对独立性,也充分体现了三者之间的连续性,读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这是惟一的一种编法,学术问题应当见仁见智,有些问题总是在不断的探讨中才能解决的。

本书的写作前后时作时辍,断断续续绵亘了将近四十个春秋,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断断续续的时间里,我们也是断断续续的做着这一项研究工作和注释工作。由于秋瑾研究新资料的不断出现,使我们有条件有可能对本书的内容加以修改、充实。但是,也有些地方,因为缺乏材料,只好存疑,留待将来有了新的发现,再行补充。

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许多同志关怀、帮助。或者提供资料,或者指示线索,或者热情支持,或者多方鼓励,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在此一并感谢。尤其使我们应当特别感谢的是金菊贞女士,她在本书的构思写作,查找资料、分析内容,核对事实,抄写校对,统编数码诸方面所作的参与和全力的支持,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没有她的帮助,这本书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她的心血和汗水也同样渗透在这本书的每一页,每一行之中。

感谢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同志们,尤其是徐潜同志,在当前学术著作极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全力支持本书的出版,没有大智大勇的精神,当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同志和专家们,感谢他们在资金上给予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错误之处一定很多,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谢之至!

作者2003年7月

秋瑾就义96周年纪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瑾全集笺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长海辑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0004
开本 32开
页数 5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3-11-01
首版时间 2003-11-01
印刷时间 200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5
丛书名
印张 1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4
14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7: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