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惨剧震惊了整个世界:是否又要上演一场新的切尔诺贝利惨案?作者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乌斯季诺夫作为俄罗斯总检察长,在大量事实调查的基础上,揭开了“库尔斯克号”失事的诸多谜团,并阐述了作者个人的观点。本书用生动的语言首次披露了许多时至今日尚未人知的事实。
图书 | 库尔斯克号失事真相 |
内容 | 编辑推荐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惨剧震惊了整个世界:是否又要上演一场新的切尔诺贝利惨案?作者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乌斯季诺夫作为俄罗斯总检察长,在大量事实调查的基础上,揭开了“库尔斯克号”失事的诸多谜团,并阐述了作者个人的观点。本书用生动的语言首次披露了许多时至今日尚未人知的事实。 内容推荐 当10月寒冷的黎明刚刚笼罩巴伦支海上空时,我们的战舰就驶出了港湾。在几海里以外——铅黑色的海水深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了。我想,不仅仅是清晨的寒冷和这濛濛的细雨,更重要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念头让我和总检察院调查组的成员们精神百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打一场最复杂的调查战役,我们将要看到一幅惨烈的画面,但所有人都决心完成自己的职责,对此并不需要太多的话…… 本书将详细讲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最终原因及沉船的始末。作者将主要不是以检察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份,以一名亲身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痛苦和灾难的人的身份来讲述这一切。 目录 序 海洋深处的悲剧 最初的不安 搜救行动 悲剧的巨大反响 “美国佬没有错” 历史的断想 政治意志力 “库尔斯克号”的打捞与鉴定 真实想法 进入地狱 各种猜测的终结 “库尔斯克号”上鱼雷爆炸的原因结论 俄罗斯人民 代跋 附录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打捞结论(片段) 为了永久的纪念 试读章节 17点左右,一直没有收到“库尔斯克号”方面的例行报告。“彼得大帝号”巡洋舰笼罩在极度不安的气氛中。他们不止一次地尝试着和“库尔斯克号”取得联系,用尽了各种联系方法,其中也用了水下传声法,但“库尔斯克号”一直没有回音。北方舰队指挥部也没有收到“库尔斯克号”的任何消息。对于北方舰队的领导来说这是一个折磨人的谜……而且这个谜应该尽快揭开。总之,行驶在附近的潜水“观察者”们的神出鬼没,有可能引起意外的发生。搁浅或者是失去垂直稳定性…… 据悉,8月12日11点30分,“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上的声纳员捕捉到了啪啪的响声,并将该情况向作战情报中心、驾驶台和中心指挥部分别作了汇报。然而,这并没有引起演习领导们的重视,他们认为引起啪啪声的原因很多,因为在该区域内正进行军事演习。 “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和护航舰队穿越了“库尔斯克号”预定位置的区域,并于8月12日15点以前驶离。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库尔斯克号”没有按计划发射鱼雷呢?旗舰上开始极度不安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呼叫“库尔斯克号”,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区域内的各个声纳站。但始终没有回音。 第二天,“库尔斯克号”失事的消息被公之于众。一时间,人们大惑不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所以,也就是在那一时刻,必须维护俄罗斯政府的尊严。我个人也认为,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们选择了一条在类似的、哪怕是悲惨的情况下最正确的问题处理方法。毋需毫无根据的许诺,不发表空口无凭的声明,决心把“库尔斯克号”事故查个水落石出。这是一个勇敢的、英明的决定。只有当一切水落石出之后,真相才能大白于俄罗斯人民和全天下。 因为我们大家都看到,在以往发生灾难的那些岁月里,我们的社会经历了意识形态的突变,丢弃了以往的方向,还没有找到新的方向;此外,经历了并不成功的改革。表面上似乎拼命地在讲民主,但事事却像以往难忘的年代那样秘密地进行着。 自从当局的许多制度,以及类似“MMM公司股票风波”或者“弗拉斯基林内”事件那样的“金融金字塔”崩溃之后,自从发生那一连串奇怪的美元操纵风波,使许多个人和企业家在顷刻之间变得负债累累,而享受国家预算的公职人员们则变得一贫如洗之后,国家的威信今日从根本上受到了动摇。在住房得不到改善、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俄罗斯军官的称谓本身也不再引以为荣。匆忙从东德撤出的部队起初完全是驻扎在露天帐篷里。情况就是如此。我们这些不收贿赂的人对此很清楚。结果大部分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急剧下降。 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不允许自己发布一些草率的消息。不能发表任何未经证实的声明。一切都应该用调查来说话,但调查不是一蹴而就、一两个月就能结束的。 P25-26 序言 检察长——见证人 当10月寒冷的黎明刚刚笼罩巴伦支海上空时,我们的战舰就驶出了港湾。在几海里以外——铅黑色的海水深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了。我想,不仅仅是清晨的寒冷和这濛濛的细雨,更重要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念头让我和总检察院调查组的成员们精神百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打一场最复杂的调查战役,我们将要看到一幅惨烈的画面,但所有人都决心完成自己的职责,对此并不需要太多的话。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沉默着,有的人在吸着烟,想以此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有的人依靠“内心的力量”保持着镇定。 汹涌的波涛将船体剧烈地摇晃着,周围的天空灰暗、凝重。巴伦支海是寒冷的,因而也散发不出黑海或者里海上空那种海的清香——实际上完全没有海的气息。这里的大自然是冷酷的,完全没有必要检验它是否对人心存善意。它是那样的变幻莫测,那样的缺乏温柔,极地海的这种自然特征要求人不能走错一步。我牢记着这样一条法则:“人没有权利犯错误。”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不,即将展现在您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由于人的因素酿成的悲剧。 这时,东南方向灿烂壮丽的太阳微微露出了头,播撒下了第一缕阳光。阳光驱散着晨雾,并且在连绵起伏的浪尖上铺设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金光大道,仿佛就是这个太阳带给了我们揭开真相的希望。 本书将详细讲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最终原因及沉船的始末。我将主要不是以检察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份,以一名亲身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痛苦和灾难的人的身份来讲述这一切。 找出事实真相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这次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起特殊的事件。在巴伦支海深处,在北方舰队演习过程中,核潜艇遭遇了可怕的灾难,沉没了,并带走了118名俄罗斯水兵一潜艇艇员的生命。那时,整个国家震惊了,绝望了,人人都明白,一场不可思议的、无法挽救的灾难发生了。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时间众说纷纭,各种说法从最荒诞的到狡黠的无所不有。需要对所有问题进行最终解答的是我——总检察长,因为俄罗斯最高领导委任我详细调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灾难发生的原因和始末。 我很清楚,我应该竭尽全力揭开这场灾难的全部真相,并用严谨的刑事案件的模式和简单明了的、适合于新闻报道的语言陈述出来。开展类似大规模调查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是很难控制住的。即使是我,一个意志坚强、一生中经历过无数重大事件的人也一样。况且,这一次的事件又是那么的特殊。我的神经完全崩溃了。 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场灾难所引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像。我们正迈向一个新的世纪。发生在我们国家的这场如此可怕的灾难是第一次正式地,而且是如此细致地由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来着手调查。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还不曾有过一次将同类案件如此公开地、在诉讼程序上无可挑剔地交由国家最高检察机关来调查。这也就意味着,在新的危险的世界环境下,当人类不断地遭受无数的军事、技术、恐怖灾难时,正是俄罗斯向调查的透明化、公开化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情况。以前对一些具体事故所做的调查都是由政府委员会在不受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秘密进行的。而且,委员会的成员通常是由设计该船舶、飞机以及使用该设备的机构的代表组成,也就是说,这是一些关心调查结果的人。因此,向公民公布的只是一些干巴巴的结论,既不对原因作清楚的论述,也没有详细的结果,调查过程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很少有人知道它。最主要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对结论提出异议,因为整个调查过程都是秘密进行的。 然而,现在检察院需要对巨型核潜艇的沉没始末进行全方位的、完整的、客观的调查。调查过程中需要独立作出技术鉴定,同时应当提前警告全体鉴定人员:做虚假鉴定将负刑事责任。调查人员有权接触潜艇的秘密材料,亲自讯问参与备战和演习的官员。 虽然在任何类似的案件当中无一例外地都会涉及到国家机密,但我们仍然决定坚持自己的立场。当然,军事机密我们不能泄露,但总检察院和我国公民有权、也应当了解灾难的全部真相,总统也应该了解。过去,国家某一级别的某些领导对真实的材料置之不理,而只是根据亲信主观臆断的、与事实完全矛盾的汇报行事的做法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如今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 我想,今天,我们的人民对真相已经如饥似渴。这种渴望是那么的强烈,强烈得足以使政府明显地感觉到。所以,我们的时代非常重要的特殊性就是:今天,政府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寻求真相。 在这一点上,我看到了统一的公民社会思想战胜以前盛行的沉默、空洞的谎言的迹象。这是真正的民族思想对渺小的投机伎俩的胜利,是新的理性对过去一味歌功颂德的胜利。 在此,我提前作如下说明:也许我有些急于求成,提前揭开了秘密的帷幕,但我认为,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此,我把这段说明放在我整本书的开头。不应该认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总统没有被告知所发生灾难的细节。而且,在事故发生后最初几天召开的会议上,所有必要的字母上面都立刻被打上了着重号,一些最重要的词语上面都标明了重音。因此,实际上从开始就已经做出了惟一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决定——一定要打捞“库尔斯克号”。目的就是揭开真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并且“库尔斯克号”一定能够被打捞上来。这是总统果断的决定。 虽然当时还有其他的论据,这些论据也不乏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考虑到所发生灾难的全球影响。 在总统召开的那次气氛凝重的会议上,我也在场。一些军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不是技术操作的问题。遇难者反正已经无法复生。他们是被“大海带走的”。潜艇已经沉没了,有什么办法呢?灾难是可怕的。但海上发生潜艇失踪的情况并不是头一遭。就权当我们的艇上没有紧急救援系统。所以,他们认为最好不要去动“库尔斯克号”。他们还说,也许,它会自行消亡的。艇上不是装有核反应堆吗? 政府代表也小心谨慎地表示反对。用他们的话来说,代价太大了。当然,这是一个有力的论据。预算本来已经相当紧张,一些计划外的开支需要另行寻找资金。而打捞“库尔斯克号”需要耗费上千万美元。 当然,那时对灾难的真实情景了解得还远远不够。所以,会议讨论的也只局限于面临的任务,而不是解决任务的方法。 但当时总统不是从小团体的道德观出发,而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真正的道德和具体的因果关系,看到了我们工作的更深远的意义和目的。会上还向与会人员阐明了事故的原因应该调查清楚、罹难艇员的尸体应该与潜艇一同打捞上来的观点。支持该观点的不仅有“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员的家属,还有成百上千万的期待从权威消息人士那里、从国家的领导层那里了解“库尔斯克号”失事真相的公民。而揭开真相的任务则应该由总检察院来完成。 因此,我认为,调查事故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完成法律的要求,也就是进行客观的调查,查明事故的原委。但我的职业和为人的立场要求我给自己制定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自己来确定真理标准。以往我们的真理是可以有不同标准的,但这次的标准(有一次,我在巴黎的度量衡局见到过:一块不大的钢制的公斤立方体……)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从上将至准尉,从工程师到引航员——一切行动的尺度。 当然,调查如此复杂的案件,达到上述标准困难重重…… 后记 这是2004年的夏天。一切都已变得平淡无奇被渐渐地遗忘了,但“库尔斯克号”的罹难者却未被他们的亲人忘却。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些蒙难圣徒。 距“库尔斯克号”悲剧的发生已有四年了。在库尔斯克、彼得堡、北莫尔斯克及其他许多城市里都为罹难者竖起了纪念碑。有的地方只是一块墓碑,有的地方是不大的、普普通通的纪念碑。但它们表达了人民的心灵伤痛。人民经历了很多痛苦,但终于获得了了解真相的权利。 接受真相并不容易,而且根本不必为此喝下一大杯苦酒。接受真相就要接受其本来面目。哪怕是可怕的,哪怕不是让所有人都舒服的,但这是真相。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库尔斯克号失事真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俄)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乌斯季诺夫 |
译者 | 徐东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1123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5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首版时间 | 2006-07-01 |
印刷时间 | 200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U674.7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05-2944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