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阿弥陀经(念一句佛语清心解忧双色超值白金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自佛教东渐,净土宗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作为净土代表经典的《阿弥陀经》因其通篇优美流畅、琅琅上口而被广而传诵;经书中所推崇的持名念佛法门,因其简单便捷而影响深远,故民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美誉。本经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佛主管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令人生起向往之心。第二,佛陀劝导众人发愿,往生净土。第三,介绍了修往极乐净土的法门——一心念佛。

  曲世宇所著的《图解阿弥陀经》是国内第一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思想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状况的书,本书从净土宗的流变展开,详细介绍了《阿弥陀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配以生动有趣的图解说明,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一边领悟佛法的博大精妙,一边观照内心,获得清醒。

内容推荐

阿弥陀佛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佛,也是观音菩萨最尊敬的一位上师,他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东方人心中的天堂。阿弥陀佛所倡导的念佛法门,一反佛教其他法门的漫长艰难,而备受青睐,是中国人最信仰的佛教法门。这看似简便的一句佛号,其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佛法智慧。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给予的痛苦太多,快乐太少。这是因为各种欲望的纷扰把我们的内心撕碎,使我们难以专注心念,感受当下的美好。阿弥陀佛的法门通过念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清心的佛语,帮助我们阻断不停闯入心中的杂念,净化心绪,平和心中的焦虑、贪念和烦恼;同时,还能够给我们自己积聚福缘,在当下与未来获得福报。

曲世宇所著的《图解阿弥陀经》是国内第一本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净土法门的书,《图解阿弥陀经》详细讲解了净土中奇异殊胜的环境与生活,并通过100多幅寓意深刻的图解、严谨豁达的文字,帮助读者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净土。

目录

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坛城

无量寿佛

长寿三尊

西方极乐世界

编者序:阿弥陀佛是一声快乐的问候

本书内容导航

第壹章 认识《阿弥陀经》

 1.经典结集:保存佛陀正法

 2.三转法轮:解读佛经的钥匙

 3.三藏:佛陀留给世人的所有垂示

 4.十二部:经典并无优劣之分

 5.流行因素:修行的捷径

 6.经典划分:认识各个宗派的标志

 7.五经一论:净土宗的主要经典

 8.鸠摩罗什: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

 9.六道轮回:最难摆脱的噩梦

 10.横出三界:摆脱苦难最简便的方法

 11.经名略解:掌握佛经命名的规律

第贰章 净土宗与阿弥陀佛信仰

 1.四宗哲学:佛教哲学的基石

 2.佛教宗派:异彩纷呈的修持法门

 3.净土宗的翻译:架起思想沟通的桥梁

 4.净土宗的演变过程:万变不离其宗

 5.小乘净土观:远离秽土

 6.大乘净土观:净化心灵

 7.净土与净心:心净则国土净

 8.净业三福:心灵净化的三跨栏

 9.曼陀罗:净土的另一个名字

 10.阿弥陀佛在西藏:深入人心

 11.极乐净土流行的原因: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第叁章 《阿弥陀经》义理与极乐世界盛况

 1.祗树给孤独园:极乐净土的发源地

 2.极乐世界的盛况:一切以快乐为根本

 3.极乐世界的佛法教育:成佛的中转站

 4.极乐世界的利益:不可思议的物质享受

 5.极乐世界的佛法利益:丰盛的精神大餐

 6.三界:苦海苍茫

 7.横出与竖出:化茧成蝶的两种方法

第肆章 阿弥陀佛与四十八愿

 1.阿弥陀佛的前生今世:从比丘到教主

 2.四十八愿:伟大的誓言

 3.四十八愿人文关怀之一:生命平等

 4.四十八愿人文关怀之二:快乐人生

 5.四十八愿人文关怀之三:美化环境

 6.四十八愿的核心:成佛

 7.自我体验:四十八愿的哲学象征

第伍章 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

 1.往生的基础:皈依三宝

 2.往生净土的资粮条件:信愿行

 3.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极低的往生门槛

 4.消业的方法:忏悔

 5.发菩提心:非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

 6.一心不乱:修持的标准

 7.九住心和八断行:成就一心不乱

 8.集中闭关念佛:快速成就一心不乱

 9.”定往生”与“实不去”:绝对与相对的交锋

 10.念十念者:临终一搏

 11.《往生论》:人人皆可往生

第陆章 念佛法门的修持方法

 1.六念法门:驱除恐惧感

 2.观修所缘:搭建到达禅定的桥梁

 3.实相念佛:修习空观的法门

 4.实相念佛的资粮:通达缘起性空

 5.缘起性空:佛教最高哲学思想

 6.实相念佛的修持方法:四关键

 7.观想念佛法门:将心专注于佛

 8.十六观法:对净土的观想

 9.观像念佛法门:并非偶像崇拜

 10.假名缘起:最深邃的佛教哲学思想

 11.持名念佛:最流行的念佛法门

 12.抛瓦法:抢修往生的捷径

第柒章 净土品位与死亡解析

 1.十方无量净土:多样选择

 2.三辈九品:往生品位之高低

 3.边地疑城:寂寞的孤独地带

 4.死亡解析:为新的旅程做足准备

附录 《佛说无量寿经》

试读章节

曼陀罗 净土的另一个名字

佛陀在密续中诠释的曼陀罗,很多人误解是密宗独有,其实却与净土紧密相连。

曼陀罗:净土的象征

梵语“曼陀罗”,藏语“金科儿”,汉译为“中围”,即中心与外围环境之意。在汉传佛教中,一般用“依正”来表述,所谓“依”,是指外围环境,所谓“正”,即主体生命。当然,在密续中,也直接用到“坛城”这个词。其实,曼陀罗就是佛土、净土的象征。

佛陀有无量,净土也有无量。虽然佛佛道同,破悟境界并无差别,但在愿力、肤色、事业等方面,却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密续中的曼陀罗也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但无论哪种曼陀罗,都是一个净土和佛国的象征,都代表着完整的世界和复杂的哲学象征。

从表现形式而言,曼陀罗分为四种,即彩砂曼陀罗、绘画曼陀罗、禅定曼陀罗及身体曼陀罗。在这些曼陀罗中,彩砂曼陀罗是极为重要的,准备的工序也最为复杂,包括加持地基、洒净以及跳金刚舞等。在格鲁派中,一些重要本尊的大型灌顶,必须在彩砂曼陀罗中才可以举行,比如著名的无上密续本尊时轮金刚,在普通的绘画唐卡曼陀罗中,是不予传授的。

从曼陀罗的结构来说,有平面和立体两种。最常见的曼陀罗是平面的形式,以一个平面图的方式呈现,像一个设计蓝图一样来展现本尊佛的立体宫殿,包括建筑设计和许多的装饰细节。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象征,彩砂及绘画曼陀罗都属于平面式。立体坛城,则是由木头、金属或其他的固体物质制作而成。

前面提到的这些曼陀罗,虽然具有深刻的哲学象征,是抽象事物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但仍然属于外在的佛国模型。在具体修持中,必须按照这些外在的展现,在心中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曼陀罗,这才是曼陀罗在具体心灵净化中的主要作用。通过这种在内心观想曼陀罗的修持,密续哲学认为,可以大大缩短成佛的历程,这也是密续教法优胜于波罗蜜多显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密续中这种观想曼陀罗的修持方式,并非完全脱离显教思想的独创,即使在显教,特别是净土宗的典籍中,我们也是可以发现端倪的。

净土信仰与密续修持

或许很多人会以为,作为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净土信仰与修持,在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也没有开创宗派。这是极大的误解,显然也是孤陋寡闻者的臆测之言。在藏传佛教特别是密续中,净土信仰是核心信仰,每部密续都有不同的本尊佛以及他们的净土——本尊曼陀罗。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藏传佛教的净土诠释,都要胜于汉传佛教。如上世纪初叶留学拉萨的法尊法师曾说:“西藏人最流行之念佛法门,较汉地高等社会人的念佛法门,尤为完善。其仪轨之完善,尤为汉地所不及。”

上文我们说过,在大乘佛教理论中,一位初发菩提心的资粮道菩萨,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中修持六度四摄,方能成就佛身、净土、眷属及事业四项成佛果德。但在密续修持中,直接观修这四种果德,所以金刚乘也被称为“果教”。而这四种果德的观修,密续都融合在曼陀罗中进行修持。曼陀罗的中心本尊佛就是佛身的修法,曼陀罗所代表的世界国土就是净土的修法,曼陀罗中的其他本尊眷属及空行属于成熟众生修法,放光度众则属于事业修法。密续之所以可以用短短数10年的修为即可代替显教三大阿僧祗劫的努力,曼陀罗的观修是主要原因。

密续曼陀罗的修持,超越了汉传佛教净土宗以凡夫身份求生净土的概念,因为在曼陀罗的观修中,要求将自己直接观修为本尊佛,将所处的世界观修为净土,视一切众生都是净土圣众。这也是佛教中最上层的净化心灵之法。密续的这种观修方式,亦源于显教的基础理论,而且在显教的典籍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修持方式。  如《观无量寿佛经》中佛说十六观,其中第一日想观至第七莲花台座观,属于密续中佛国曼陀罗观。第八佛像观至第十一大势至观,属于密续中的佛身观。十二普观和十三杂想观属于密法中的果位资具观等。然后佛陀又说这种观修的利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目前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由于不了解密续真正的含义,仅从世俗考证及密续外观断定密续并非佛说,而是源自印度教的假佛法。对此,恩师多识仁波切从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一是佛经。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广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声。后者如佛陀给乌杖焉国王恩扎菩提讲的《密集主续》和给香巴拉国王月贤等讲的《时轮主续》等《四续部》佛经。

二是贯穿整个密法的佛教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理论体系是在彻底否定婆罗门等印度诸教派教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学的四圣谛、四法印等观点,都是针对印度教的常见、断见思想和世间法提出来的。在《时轮续》、《密集续》中明确指出,婆罗门等印度教的观点属于邪见。《胜乐法》明确宣称,此法是佛陀为了镇压湿婆(印度教主神)邪魔,化为胜乐62尊愤怒相传给圣弟子的。

三是表现在密宗文化中明显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征。除密部诸佛的形象和坛城、法器、装饰之类的象征意义完全反映佛教教义外,反印度教的明显特征如:九首大威德金刚脚下踩着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湿婆、太阳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时轮金刚脚下踩着湿婆和爱欲魔,胜乐金刚和瑜伽母都在脚下踩着湿婆和时间女神,大威德和胜乐金刚在手中还提着血淋淋的大梵天的头颅。此类文化特征,不只一例。如果说佛密是从印度教中产生的,那么对这类现象又该怎么解释?

种种证据表明,密续是源自佛陀亲口宣说的纯正佛法。

P94-98

序言

阿弥陀佛是一声快乐的问候

“南无阿弥陀佛”无疑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佛教心咒。从电视电影到小谠故事,这句话几乎成为佛教的醒目标签。事实上,在生活中,这句话也是僧人们见面打招呼最常用的一句,就像我们见面时会说“你好”一样。那么,佛教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作为日常问候语呢?

阿弥陀佛是佛教五佛之一,为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教主。基督教说天堂、佛教说净土,虽然两者的区别很大,但是在普通人眼中却是大同小异,都是那种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地方,虽然现在大多数人并不相信它们真的存在。但对于修持佛法的人来说,净土是他们最渴望去的地方,而阿弥陀佛法门是佛教诸法门中最简便有效的一种往生方法——只要口诵“阿弥陀佛”佛号即可往生净土。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流变,佛教净土在现代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它不再是那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无关的仙家禁地,而是存在于我们现实中的当下。

佛陀的原意是“觉醒者”,说明他是因为参透了人生苦难迷茫而成佛的,而不是因为他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法力。了解这点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这告诉我们,痛苦、烦恼并不是靠无尽的金钱、寿命、法力去解决,而是靠我们当下的心念所决定。

我们的一生通常被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生命已成定局,我们无力改变,未来的前途还未发生,我们只能影响:而只有现在是正在发生,你感觉快乐、空虚、痛苦、抑郁、烦躁等都是于当下所感受,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当下才是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任何生命的改变也必然从当下开始。

这个世界上形容幸福的词语很少:快乐、愉悦、欢乐,因为幸福都是一样的;而表示痛苦的词语却很多:焦虑、空虚、烦恼、抑郁、压抑、暴躁……因为痛苦各有不同。也许你会看很多心灵励志书,分别告诉你如何一一对付这些痛苦,而本书要介绍给你的阿弥陀佛法门,能够将痛苦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且方法十分简单,就是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笑,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搞定一切?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那时候的自己总是非常快乐,一块好吃的蛋糕、一次游戏中的获胜、一集精彩的动画片、一句家长简单的称赞,都会让我们浸入欢乐中。不要觉得很幼稚,这不是因为小孩子们心智未开、没见过什么世面,所以才会随时觉得快乐,真正的原因是小孩子们比我们更容易专注。当你全情投入某种活动中时,比如工作、做饭、清洁,也许事后会感到疲惫,但内心却十分充实,这种充实不就是我们期待的快乐么?

净土法门要人们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三十万遍,真实的含义是要人们在反复念诵的帮助下集中心念、专注当下。生活在纷乱复杂的现代都市,我们每日都要接受大量庞杂的信息、知识,再加上无法斩断的欲望,每时每刻我们心中都会不断地兴起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将我们的心念割裂、分散开,因此“专注“一词虽然理解容易,但却难求。阿弥陀佛的法门就是靠反复念诵这句枯燥的佛语,强行阻断不停闯入心中的各种杂念;让心绪静止、让时间停止,真实的当下才会显现,让自己看清内心真正所需。因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仅是对他人的问候,也是我们对自己心灵的问候。

《图解阿弥陀经》撰写者曲世宇以豁达的出世态度和严谨的人世视角,对净土宗的流变及《阿弥陀经》中的主要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详细论述的这部经典的来历、传承、发展及其中的智慧精华,同时还相应介绍了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内容,是国内第一本以图解方式细致讲解《阿弥陀经》智慧的书,希望读者能够在本书的引导下,走进和了解佛教的净土世界,借用佛法的智慧找到内心的一片纯净。

编者谨识

2010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阿弥陀经(念一句佛语清心解忧双色超值白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曲世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79465
开本 其他
页数 31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7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8-64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84
19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