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不尽的张爱玲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进入了消费领域。她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本书是陈子善教授研究张爱玲文章最完整的结集。书中除了收入他这些年来查究张爱玲佚文逸事的一系列考证和解读,还附录了四十至五十年代初上海文学界对张爱玲话剧、电影和小说的一些评论。

目录

序/夏志清/l

自序-无心插柳柳成荫/7

l.天才的起步

——略谈张爱玲的处女作《不幸的她》/11

2.埋没五十载的张爱玲“少作”/17

3.雏凤新声

——新发现的张爱玲少作/46

4.在茫茫报海中搜寻

——张爱玲佚文钩沉记/61

5.张爱玲话剧《倾城之恋》二三事/70

6.苏青评张爱玲和张爱玲的二幅画/91

7.围绕张爱玲《太太万岁》的一场论争/98

8.张爱玲创作中篇小说《小艾》的背景/130

9.《亦报》载评论张爱玲文章辑录/137

10.《亦报》载有关张爱玲文章补遗/147

11.小议张爱玲五题/150

12.《十八春》与《半生缘》浅点火67

13.《同学少年都不贱》大陆版序171

14.从《小团圆》到《同学少年都不贱》/177

15.翻译英文作品的最初尝试

——新发现的张爱玲译作《谑而虐》浅说/182

16.张爱玲译《老人与海》1 190

17.《天才梦》获奖考/194.

18.张爱玲的画/202

19.惟一的,也是独特的

——图典本《流言》编后记/210

20.揭开尘封的张爱玲研究史/216

21.《私语张爱玲》前言/226

22.《作别张爱玲》编后记/228

23.《张爱玲的风气》弁言/232

24.遥远的思念

——关于张爱玲的两通家书/234

25.人去楼空谁有知

——张爱玲的上海故居/237

附录:张爱玲年表/244

试读章节

天才的起步

——略谈张爱玲的处女作《不幸的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内外“张学”界一直认为一九四零年发表的散文《天才梦》是张爱玲的处女作,张爱玲本人也曾如是说。笔者六年前发现张爱玲一九三六年在其就读的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半月刊发表~J/J,说《霸王别姬》和《牛》,已经推翻了这个论断。最近,笔者又发现张爱玲一九三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从而使张爱玲璀璨多姿的文学生涯又提前了整整四年,彻底解决了张爱玲何时开始其文学创作这个困惑“张学”界多年的难题。

如果计算篇幅, 《不幸的她》仅一千四百余字,按台湾文坛的习惯说法,只是“极短篇”,按大陆文坛的习惯说法,是“微型小说”或“小小说”。当然,文章~Jffr值不能以字数长短来衡量。现先把《不幸的她》迻录如下: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棹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袒着胸,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儿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

“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

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幕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得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

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雍的爱友的父亲死了,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绔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昏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爱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

几度通信后,雍姊明了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地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竞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这是雍姊的低语。

她心里突突的跳着,瞧见雍姊的丈夫和女儿的和蔼的招待,总觉怔怔忡忡的难过。

一星期过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着了个纸条给雍姊写着:

“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

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

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珠海,呆呆的出神。

波涛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得这样快!——只有我不幸!”

暮色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她耳边仿佛还缭绕着从前的歌声呢!

《不幸的她》刊于一九三二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署名张爱玲,编者特地说明作者还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张爱玲与《凤藻》的关系颇为密切,这从近年“张学”界包括笔者在内陆续发现她在《凤藻》上发表的散文《迟暮》、《秋雨》、《论卡通画之前途》、《牧羊者素描》、《心愿》等就可证明。但她在《凤藻》上发表的小说,《不幸的她》却是唯一的一篇,同时也是发表时间最早的一篇。也许《凤藻》总第十二期已成了海内孤本,以致这篇处女作埋没了达七十三年之久,现在终于被笔者挖掘出来,公之于世,可惜的是,张爱玲本人已不及亲见了!

莺声初啼,虽不免稚嫩,不免带着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却同样清脆可爱。《不幸的她》,写年轻、孤傲而爱自由的“她”为追寻独立自主的生活四处飘泊,而“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友情的依恋,更是写得如泣如诉,忧郁缠绵的笔调中透露出少女张爱玲的早慧和敏感。张爱玲的小说素以关注女性心理和命运见长,《不幸的她》又提供了一个最新的佐证,值得海内外“张学”界注意。张爱玲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月亮意象,在《不幸的她》中也已有所显示,同样耐人寻味。天才正是从《不幸的她》开始起步的。

附  记

今天中午接到《联合报》副刊主编陈义芝先生的长途电话,告知张爱玲已在美国洛杉矶她自己的寓所谢世。这个噩耗太突然了,笔者简直不敢相信,在电话中再三追问消息是否可靠。由于张爱玲的令人眩目的文学成就,由于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也由于她的传奇般的身世和神秘的隐居生活,张爱玲的逝世必将在海内外华文文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笔者与张爱玲并无直接接触,但自一九八七年至今,笔者一直致力于张爱玲佚文的挖掘、考证和整理。今年春节前夕,笔者意外地接到台北皇冠出版社寄来的张爱玲新著《对照记》一册,信封上注明“受爱玲女士吩咐,皇冠方丽婉代寄”,换言之,这是张爱玲的馈赠。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新年礼物啊,顿使我感到亲切和温暖。原来以为,将来会有机会向张爱玲女士致谢,没想到这个心愿成了永久的遗憾!

现遵《联副》之嘱,公布笔者最近发现的张爱玲的真正的处女作《不幸的她》,作为对这位旷世奇才的一个纪念。

九月九日傍晚五时急就于上海

(原栽1995年9月10日台北《联合报》副刊)P11-13

序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中国大陆学界逐渐开放。到了一九八七年.在专治现代中国文学的大陆人之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先生已是最为我重视的一位了。那年香港《明报月刊》正月特大号的封面上载有一条《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重现眼前》的绿色大标题。除了二十八页《小艾》正文之外,该期还载有陈子善《张爱玲创作中篇小说(小艾)的背景》这篇文章。它不仅详叙张爱玲写此小说时的生活背景,也交代了陈子善自己怎会去发现这部连作者出国后也并未提起过的作品的。凭我早在《明报月刊》上看到的几篇文章,陈子善不是专研二三十年代的作家的吗?怎么一下子他又变成了一个道地的张爱玲专家了呢?那几年大家都想看到几篇张爱玲的佚文,但谁又有陈子善的本领和福气,能找到一篇从未出过单行本的中篇小说呢?

陈子善发现《小艾》之后,接着几年,他又发现了好几种张爱玲的少作、佚文,以及有关话剧《倾城之恋》、电影《太太万岁》的种种评论和争议。陈子善寻找资料如此有把握,主要因为他学识丰富,不辞艰苦,幸运的帮助实在是极有限的。他读书的计划比较宏大,不是单看作家的文集就算了。他往往坐在图书馆里,从容不迫地翻看二、三、四十年代整套的旧报、旧杂志。他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参加了《鲁迅全集》书信部分的注释工作,才走上“研究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归路”(《文人事》跋,页四五二)的,因之,左右派的作家他都看。但凭其个性和兴趣,他显然对自由派或信奉自由主义的作家更为喜爱,研究他们的作品和生平也更成绩斐然。他当然敬爱鲁迅、茅盾,但真正花时间去研究的则为周作人、张爱玲等当年在中国大陆未受重视的作家。

一九八七年七月号《明报月刊》刊登了陈子善《(知堂集外文编) (一九四九——一九六四)琐谈》,我知道他为周作人所编的那本佚文集已经出版了,很为高兴。更让我高兴的是陈子善有勇气给了周作人最高的评价: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至整个现代文化史上,无论就声望还是成就讲,周作人都是曾与鲁迅相颉颃的第一流大作家,其影响之大,是谁都无法否认的。”翌年,我在《联合文学》五月号上写了篇赞扬胡适、周氏兄弟的小文《“五四”三巨人》,就引用了陈子善上面那句话,表示我同他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时也让台湾读者知道,进入八十年代下半期后,大陆的文学研究者,态度上要比过去开放得多了。

一九九五年陈子善编了一册《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集了他自己同台、港、沪各地已发表的有关她的文章。可惜书尚未出版,张爱玲已于九月间离开了人世。陈子善接着又编了一本悼文集《作别张爱玲》(文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因为书里有我的那篇悼文《超人才华,绝世凄凉》,他也航寄了我一册.并附函谓“我还记得先生曾在一篇谈‘五四’新文学的文章中对我整理周作人佚文表示肯定,对此我深感荣幸”。从此我们二人书信不断,有时还要隔洋通电话。去年十月下旬,我为老友刘绍铭教授所邀,飞香港参与了一个“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场上与不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重聚,当然高兴,但同子善初次会面,因为二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更感到一种特别的快慰。

因为他偏爱文艺界自由主义这个传统,我想即是在未同我通信之前,我们兄弟的中英文著作只要能在上海图书馆找到的,陈子善都已看过了。但大陆一般读者看不到这些书,因之,他在信上不断提到要为我们出书的事,且自告奋勇同出版社接洽,不计麻烦地为我们校阅书样。到了今天,已出版的有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夏济安日记》、 《人的文学》,上海三联书店的《鸡窗集》。即将出版的还有《夏济安选集》和我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陈子善对先兄早年发表的文章也有兴趣去搜集,不久前他在香港《纯文学》复刊第三十二期(2000年12月号)上刊出了一篇《夏济安的佚文》,倒要感谢他费心去找到了先兄大学时期所写的两篇书评。

《说不尽的张爱玲》里的部分文章曾收入《文人事》(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不妨先在序里把该书推介一下。 《文人事》长达四百五十多页。乃陈子善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二十年的光辉成果。所集文章六十多篇,篇篇言之有物,内行读者看了,只有点头称善的份,不得不同意作者自己对其整个成就之明确了解: “聊可自慰的是,我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对现代文学史料的挖掘整理上,一直放在对现代文人生平行谊、著译佚作的考证辨析上,在这些方面,我多少有些新的发现,对一些长期有争议或真相不明的文学史悬案多少有所澄清,对若干被忽略和被歧视的重要作家的研究也多少有所推动” (《文人事》跋)。

除了张爱玲外,《文人事》里占篇幅最多的文人乃是郁达夫和徐志摩、梁实秋等“新月派”作家。在中国大陆,郁达夫可能不算是一位“被忽略和被歧视的”作家,他同郭沫若、鲁迅的友谊多少保障了他的地位。但他有“颓废”的倾向,旧文人的气质也很重。陈子善同我一样,对他也特别有好感。此外,《沉沦》出版后大受攻击,周作人受郁达夫之托,仗义发言,这个文坛佳话.陈子善特别重写于《研究(沉沦)的珍贵资料》一文里,良有以焉。陈子善写现代文人交往的故事,多少有意为散文家吴鲁芹所谓“文人相重”的传统作证。现代文人相轻、相骂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关于叶公超, 《文人事》只载有一篇《一笔重要的文学遗产——(叶公超佚文专辑)前言》,比同书谈论其他新月派大将的文章少得多了。但写这篇《前言》,陈子善先得去发掘很多资料,才能在《联合文学》第一O六期(-hh-年八月)上刊出这个专辑,所花的时间与精力实在是很可观的。叶公超病故于台北,而《联合文学》特委一个上海学者去主编此专辑,这表示陈子善在台湾的身价也非常高了。

陈子善终于在一九九八年编出了一部《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所集文字要比秦贤次所编的《叶公超散文集》多得多了。我原先只以艾略特派诗学专家目之,看了《批评文集》才知道叶公超读书极多,对二三十年代的英美前卫作家和主流文学都非常熟悉,不说半句外行话。陈子善把他同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并称为“评论大家”,很有见地。但此四人一个也称不上是现代英美文学专家的。梁实秋留学哈佛,受了白璧德教授的影响,看不起英美现代文学,终生吃了大亏。

《文人事》所谈论的作家,以郁达夫、梁实秋、张爱玲三人的篇数最多。《说不尽的张爱玲》则是陈子善研究张爱玲文章最完整的结集。书中除了收入他这些年来查究张爱玲佚文逸事的一系列考证和解读,还附录了四十至五十年代初上海文学界对张爱玲话剧、电影和小说的一些评论,都是我当年未及注意的,很有意思。陈子善在香港张爱玲研讨会上宣读的那篇有趣的关于张爱玲的《(天才梦)获奖考证》,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已收入在这部论文集里了。

我很高兴看到张爱玲已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她的文学成就确实是说不尽的。因此,尽管我患有心脏病,笔力已不如前,我还是乐意为子善花了很多心血才完成的这部书作序,向张爱玲作品爱好者和研究者郑重推荐。

2001年3月于美国纽约

2004年4月改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不尽的张爱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子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1934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4-06-01
首版时间 2004-06-01
印刷时间 200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4
15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