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运作/商学大师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中国经济与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企业案例的关注与分析就变得越发重要。郎先生的分析结论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力图对在本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群体地行客观中立观察的勇气和决定是值得推崇的。

本书提出了中国企业家最关心的三大课题为企业竞争战略、企业扩张战略和企业危机战略。针对每一课题,作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解剖。

内容推荐

在《运作》一书中,作者提出中国企业家最关心的三大课题为企业竞争战略、企业扩张战略和企业危机战略。针对每一课题,作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解剖。以企业竞争战略而言,作者选择了李嘉诚的3G、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康柏/惠普来说明企业家在面对三个阶段的竞争对所应采用的运作手法。以企业扩张战略而言,作者选择了青岛啤酒、Tom.com和思捷来说明如何选择正确的案例解释企业扩张战略所带来的股价反常波动和企业的误导。作者最后选择了三个案例包括长江实业下属公怀、粤海企业和泰国正大集团,讨论如何解决企业困境的操作手法。

目录

郎咸平其人不落俗套的介绍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企业竞争战略

第一章 李嘉诚3G对决沃达丰

◎沃达丰欲拖死和黄3G/24

◎和黄电讯业务,比重小,不足以自给自足/31

◎看好3G,完成2G后的产业链过渡/33

◎和黄3G的SWOT/35

◎和黄策略一:重点竞投牌照/37

◎和黄策略二:先发制人/37

◎和黄策略三:引入伙伴,共担风险/37

◎和黄策略四:将网络成本与风险降至最低/38

◎和黄策略五:取得内容独家播放权/39

◎和黄策略六:先行者优势/40

◎对和黄3G的总体评价/40

附文:和黄竞拍德国5G牌照,随即转手/41

第二章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战略比较

◎CDMA是联通错误的开始/44

◎香港股市对移动和联通的相同扩张策略反应截然相反/50

◎小灵通的冲击/56

第三章 小灵通是中国电信的错误投资

◎中国电信小灵通业务的分析/62

◎市场对小灵通反应负面/63

◎小灵通能否达到中国电信的目标/64

◎中国电信应全力发展宽带业务/65

第四章 惠普和康柏战略联盟的失误

◎惠普计算机公司/72

◎康柏计算机公司/73

◎惠普行政总裁与合并案的出台/74

◎康柏行政总裁——卡培拉斯(Michael capellas)/76

◎全球计算机市场不景气/78

◎合并消息公布后的股价变化/79

◎新公司整合不顺/80

◎核心业务深入解读——个人计算机/82

◎核心业务深入解读——打印及成像系统方面/85

◎渠道重组方面/87

◎合并后一个艰苦的磨合期/88

◎铲除异己/91

◎如意算盘未能敲响/91

◎吞并康柏/93

◎酬金或成诱因/93

◎合并后的出路与展望/94

◎IT服务产业分析/95

第二部分 企业扩张战略

第五章 青啤大收购为何A股上涨H股下跌?

◎并购43家啤酒厂,青啤迅速扩张/105

◎内地A股股价攀升、香港H股股价下跌/106

◎投资者性质的不同导致青啤两地股价差异/110

第六章 从网络热潮到传媒帝国:Tom.com并购转型策略

◎Tom.com的诞生/116

◎推出Tom.com搭上网络热潮“班车”/117

◎网络股泡沫破灭,Tom.corn向传统媒体转型/120

◎平均每月一宗并购,Tom.corn树立媒体集团新形象/122

◎Tom.corn收购策略分析/125

◎并购后公司业绩表现/132

◎收购香港亚视,Tom.com转型受投资者高度认可/133

◎Tom.com的现金流压力/137

第七章 经得住分析的思捷

◎思捷与邢李隙/141

◎收购ESPRIT澳洲——走出亚洲/148

◎收购EFE——进军欧洲/151

◎收购Red Earth——进军化妆品业/156

◎收购ESPRIT商标统一全球ESPRIT品牌/161

◎思捷是否为小股东带来利益?/164

◎思捷与同行财务状况的比较/166

◎思捷:香港股市上的“沧海遗珠”/166

第八章 通用韦尔奇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

◎韦尔奇“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理念/171

◎韦尔奇神话的破灭/175

◎市场对通用投资金融业的反思/176

◎英穆尔特的烫手山芋/180

◎市场纠正了韦尔奇不能被复制的传奇/184

第九章 李泽楷盈动收购香港电讯

◎“数码港”项目开启了盈动的传奇/187

◎收购香港电讯的筹码/194

◎盈动股价崩盘之谜/199

◎盈动股价上涨之谜/209

第三部分 企业危机战略

第十章 长江实业债务重组手法

◎长江实业集团控制链之内的企业借贷/219

◎放任违约,长江实业将损失3,459万港元/219

◎物色合适的新公司担保/221

◎制定新的还款计划/222

◎新计划减少损失1,251万港元/225

第十一章 粤海投资:创意性的债务重组

◎东深供水项目是重组的基础/228

◎债务重组的四大阶段/229

◎粤海投资在债务重组之后的损失/233

附文:风光一时的红筹旗舰:粤海集团/236

第十二章 正大集团的重组脱困

◎泰国正大集团的金字塔结构/238

◎正大食品1998年的重组/239

◎重组后正大食品的收益提高/241

◎正大食品兼并美国正大/243

试读章节

IT服务产业分析

新惠普宣称他们会继续重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发展,然而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发展已趋饱和,我们认为,未来IT服务才是IT产业最有利润的领域,因此接下来将分析新惠普在IT服务业上的地位。

由于整个计算机产业的成熟,现在全球所有科技大厂,都纷纷由硬件的制造,转向软件与服务的提供。就全球最大的IT服务厂商IBM而言,2002年的服务事业已占整体营业收入的4成,很难再说它是一家硬件公司。惠普与康柏当然也不例外,这一点可以从他们过去采取的行动看出:1996年,康柏以95亿美元代价购并数码设备(Digital Eguipment),看上的就是该公司拥有上万名专业顾问;2000年,惠普有意买下普华永道的顾问服务部门,也是想发展服务事业。从这两点来看,无论是康柏还是惠普,未来主要的策略的确是往IT服务的方向前进,既然这是他们的主要策略,合并案对于往IT服务方面前进是否有助益呢?

在分析之前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IT服务的特性。IT服务的范围很广泛,区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不过大致可分为:

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是先把硬件卖给企业,再承包相关系统的规划和承建。这种服务难度不高,供货商间的替代性高,计算机公司多属这一型。更进一步的,则是将整套专业管理方法卖给企业,像IBM有自己的晶圆锌片厂,拥有厂房系统自动化知识,就可以搭配计算机设备,一起卖给半导体公司。要做这种生意,除了信息专业,还要有特定产业专业,进入障碍就相当高。

承接企业的信息系统外判

企业的信息系统外判包含主机、频宽和软件等。由于专业服务人员不易找,而且贵,再加上企业使用的信息科技日益复杂,不易管理,外判已成潮流。从单纯的系统管理开始(像EDS),到近几年蜂拥成立的“网络联机服务业者”(ISP,像太棋)、“网络资料中心”(IDC,像安棋),到软件采取租赁收费的“应用程序服务业者”(ASP,像宏基与组合国际共同投资的华峰网际)等,都是应信息服务外判而兴起的行业。

协助企业规划并完成E化项目

这类服务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顾客关系管理”(CRM)等。这类服务通常分为两部分:1.软件公司。先针对特定用途写成一套解决方案,并在市场上销售。2.专门的顾问公司。以这些解决方案为基础,帮企业规划并辅导上线。在这个部分,计算机公司的服务事业部,也来抢这块市场,而原本是会计事务所的几家极负盛名的公司,仗着对财务和企业营运的了解,也先后成立信息服务部门,争食这块大饼。

从普遍性看,第一种类型最高;从营业收入来看,第二种类型最好,收入每个月持续产生;从价值来看,第三种的获利率最高。当然,如果能够三块都涵盖,满足客户从头到尾各种信息服务,收入来源就更稳固。

大致可以看出,惠普与康柏在还未合并前,只在基本类型的IT服务占第二及第三名,但这类服务无论在营业收入还是获利率方面,都不及其余两类的服务。在整体营业收入方面,康柏只占第七位,可见两者在有价值的IT服务部分,并不具有竞争地位。这次合并原则上可以令新惠普在此领域的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增加,但管理层错误地把发展重心放在成熟的计算机产业,而忽视了IT服务这个高增长的行业。

由于惠普与康柏合并后所能够产生的各项综效还没有显现出来,而这两个不同组织文化以及人事的整合将是新惠普所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另外,保留旧有员工对并购也很重要,这亦是惠普现时面对的重大难题。据2002年11月《华尔街日报》报道,带领康柏同惠普合并的卡培拉斯,最近转投世界通讯。由于计算机产品的周期比汽车及化工产品短,极需旧人紧贴市场趋势,故卡培拉斯的离开,曾引起市场忧虑,惠普股价亦一度急跌,他的离任对新惠普有多大的影响仍是未知之数。

新惠普第四季度业绩的强劲表现,是源于大幅裁员及打印机业务的增长,而非合并后的个人计算机核心产业。我们可以从第四季的财政报表中看出,只有打印机业务有所增长。

高盛(收购合并)联席主席杰克·李维(Jack Levy)曾说:“把收购合并的东西整合,其实是一门科学与艺术。”他的一席话,揭露成功收购合并并不容易,收购前后所产生的问题都是非同小可。能准确预测企业合并后的前景和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首要课题。不少管理人员便因为在合并前,对业务增长、交叉销售和成本效益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测,结果令并购成为公司的长期负累。正如惠普通过合并,企图把其核心业务从打印机外推至个人计算机业务,但合并后的成绩也不外乎老本行——打印机的出色表现,而非来自合并后的新宠儿“个人计算机业务”。或许如惠利特家族当初所认为的,如果合并没有使惠普把核心事业从原来的打印机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今天的惠普可能更成功。再者,“纸上谈兵”总是美好的。在此次合并案上,惠普行政总裁菲奥莉纳展示的视野无疑很吸引人,但要做到又谈何容易。正如4年多前,康柏和数码设备合并后,财务上虽取得不俗成绩,内部现金流回报达29%,但康柏想通过收购而成为全方位计算机销售服务公司的目标却落空,其形象仍被定位为一家个人计算机公司。而合并后的新惠普给人的感觉,也仍是一家以打印机见长的公司。

因此,我们认为,惠普与康柏的合并最终的成败如何,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诚如2002年12月《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惠普虽然面对创办人的孙辈强烈反对,但惠普和康柏最终于今年5月通过合并,至今虽仅短短6个月,但成效似乎比预期好。在一片看淡声中,惠普上季业绩超标完成。不过,现时便判断这是一次成功的合并,实是言之尚早,惠普要打破30多年来计算机企业合并多数惨淡收场的宿命并非易事,行政总裁菲奥莉纳要证明合并成功,仍有很长的路。”

P95-97

序言

作为编辑,我们一直考虑如何不落俗套地介绍郎咸平其人。在大众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和在中国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我们先俗气地谈一下他的学术成就。

郎教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于1 986年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曾在美国顶级商学院执教,包括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郎咸平在金融学领域的造诣不但是中国人以及所有亚洲人的翘楚,而且绝对堪称是世界顶级学者。全世界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对Larry.H.P.Lang的大名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举例而言,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的作者就是郎咸平。另外,郎教授也因其学术论文的世界级影响力,而于2003年荣登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

郎教授挟其世界级学者的显赫地位,早早的在1994年就回到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讲座教授,郎教授清楚地指出,他回香港的主要目的就是觊觎中国市场。郎教授回到香港后,不但在世界上首创亚洲“公司金融学”的学术研究,并且首创完全不同于哈佛案例的中国式案例教学。但是这些研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这也是为何2001年以后,郎成平才进入中国内地而迅速蹿升的主因。李嘉诚决心在中国筹办长江商学院推广商学教育就力邀郎咸平加盟,国内几个主流媒体曾经捕风捉影地猜测郎教授的薪水,在我们追问下,他仍然只是一笑置之,坚持不透露具体数字。

根据长江商学院上过郎教授课的EMBA学员反映,郎教授应该是目前中国最犀利和最博学的大师级教授之一。郎教授讲课观点独特,切入角度与众不同,经常给予学员反思维的刺激,因此听完课下来感觉非常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学员普遍认为这就是大师级的功力,而以听过郎教授的课为荣。郎教授涉猎极广,学识渊博,学员们最喜欢听他上课大谈历史、政治、法律和共产党党史等课题,而不仅仅只是金融学,学员们说,听郎教授谈历史和共产党党史是最过瘾的。学员亲身感受到,郎教授的博学来自于其多年的苦读和积累。根据报道,有学员曾对媒体极为感叹地指出,他最佩服郎教授的一点就是,当他周末打电话给郎教授时,郎教授总是在研究室做研究。

但是我们了解到在这些绚丽的外表下,童年的郎咸平竟然是位比我们邻居那位平凡小孩还要平凡的小孩。郎咸平从小就不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于1956年出生于台湾农村桃园,小学四年级由于成绩太差被老师分配到不升学班,准备小学毕业后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童年的郎大教授小学六年级的算术模拟才考了7分,但总分是100分而不是10分,这种水平最适合当技工。但是幸运的他在小学毕业那年,台湾教育部门决定从当年开始免考试而直升初中,郎咸平才顺利地升到了初中。但是不幸的是,初二那年又是因为同样原因被老师分配到了不升学班(台湾人称“放牛班”)。每一位“放牛班”的同学都要学习一门手艺,郎咸平选择了木工,准备初中毕业后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

郎咸平初二和初三一直努力地学习木工。到高中高考前3个月举行模拟考(“放牛班”学生按台湾教育部门的规定也要参加),郎咸平在1,000多名考生中考了800多名,他可能是”放牛班”的榜首。根据郎咸平的说法,他潜意识里还是想升学的,但是念课本肯定来不及,他就只好念“考前30分”。什么叫“考前30分”?比如说整个六大册的历史课本就浓缩成那么一小本“考前30分”,大概50页左右(A4纸的1/3大小),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复习用的。别人考历史得读六大本,而郎成平只看~小本。反正考六科嘛,郎咸平就随便买了六小本来念。结果竟然意外地考上了高中。郎咸平说:当时那么多种版本的“考前30分”,就只有我买的这种抓题抓得准极了。我也不晓得为何我会选到这一种“考前30分”,这真是造化弄人。我想如果当时买别的版本的“考前30分”,那真的只有当木工了。

台湾的高中到高二分社会、自然两组。自然组主要就是搞理工医农,社会组就是学文法商,通常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社会组。郎咸平高~的英文、数学和生物都不及格,很担心被留级。由于老师通常不会为难转到社会组的学生,所以到了第一年结束前就决定转到社会组去了。郎咸平在社会组很用功,但是似乎智力不太足,因此很勉强地挂了车尾考上了台中市东海大学经济系,那是一个比较差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郎咸平顺利地考上了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而后当了两年义务兵。等到分发部队抽签之时。幸运之神再度眷顾了他,让他抽到了“签王”——在荒凉的马祖小岛守岛两年。

当兵退伍以后郎咸平并不想出国,他只想待在台湾过个小日子。他在台湾大学研究所的老师认为他的学术水平有限,特别劝告郎咸平学术研究是很辛苦的一条路,而认为他最好考虑去银行做事,比较稳定而且又配有职工宿舍。

不知是否又是幸运之神的眷顾,郎咸平的银行求职以失败告终,没有一家银行要他,也没有一家公司要他,连续几个月的失业压力下,他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经过他最大的努力,郎咸平的托福考只考了550分,而GRE也只考了1640分。郎咸平当时向好几所学校要申请表格,芝加哥大学寄来了一页黄色的表格,要求他填写由幼儿园一直到研究所的成绩,而后他们再考虑要不要寄申请表格给他;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要求他先证明他有实力申请该校,否则他们不想浪费申请表格。最后郎咸平只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但郎咸平的运气不好——只有一所学校回应,一家他没有听过名字的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商业经济系收了他。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消息比较闭塞,很少人知道沃顿商学院。

“沃顿”——烂校——去还是不去7还有2万美金的学费要自己缴。郎咸平回忆起当年的犹豫彷徨。可是他的母亲就像其他的母亲一样对儿子的能力有着“莫名其妙的信心”。1983年的台湾和现在的内地经济水平相仿,当时郎妈妈把房子卖了2万美金,准备给郎咸平出国交学费用的。可是郎爸爸还想拿去做生意,他跟郎妈妈讲,你放心我下个月就还你,我发誓还你。还好郎妈妈长了心眼没借给郎爸爸,如果借他的话,到现在郎咸平还在等着那笔钱出国呢。

至于郎咸平为何会转念金融系,那又是一个巧合了。当时商业经济系的系主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考微积分资格考试,郎咸平立刻就慌了手脚,因为他早就忘记了微积分。百般无奈之下,郎咸平只有在各系打听,看看哪一个系不要考微积分。最后找到了金融系。因为该系要求太严格,有一半的学生在第一个星期就自动退学,有很多的空缺,所以就收了郎咸平。郎咸平转系成功后,他问系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金融系是学什么东西的?

根据郎教授的现身说法,他从小到大,从来不觉得自己聪明。一直到了沃顿商学院以后,才觉得自己聪明极了。这一连串不可想像的巧合造就了今天的郎咸平,因此当你责骂你的子女不用功,成绩差的时候,不妨想想郎咸平的童年,相信你的心情会立刻转好。

本书编辑部

2004年4月2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目前最出色的华人经济学者之一,郎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企业的研究,呼吁市场规则的完善,并不时敲打企业的良心。这三本书是他这种努力的延续,它们将是中国企业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也将是一个高地。

——北京控股主席 衣锡群

我所认识的郎咸平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预言家。郎咸平先生是最早预见北控即将发生变化的专业人士,预言演变为现实或许就是指日可待的,我正以最大的兴趣期待这一结果的出现。

——上海实业控股CEO 吕明方

你可以忽略他的存在,也可以不认同他的某些“偏激”,但是,你千万不能轻视他孜孜不倦的学术积淀而产生的深厚扎实的学术思想,那才是我认识了12年之久的真实的郎成平先生。他的中国企业案例与众不同,正如他的人与众不同。不同,正是他的独有的价值。我们过去有太多的“同”,今天能够多一些“不同”,这正是最大的进步。郎成平先生的案例,一定会帮助我们找出差异,寻求思考。值得。

——搜狐CEO 张朝阳

郎教授独立鲜明的学术观点是本书系的特色,这也非常符合搜狐新锐、人本、思变的理念。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随着中国经济与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企业案例的关注与分析就变得越发重要。郎先生的分析结论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力图对在本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群体进行客观中立观察的勇气和决心是值得推崇的。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

世界级的CEO是稀缺资源,而能教导世界级CEO的教授更是稀缺资源,郎咸平先生则是其中之翘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运作/商学大师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郎咸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18869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38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