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文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世界文学文库”中的一本,收集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12篇,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所选小说十分明显地凸现了茨威格带有精神分析的印记,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更受到了格外重视和着意描绘。《热癫狂症患者》中的男主人公仅是由于瞬间冲动而不惜以生命殉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个十三岁少女对一个登徒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委身;《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一个出身名门的富有孀妇,竟为了一个年轻赌徒的一双手而神魂颠倒,以身相许;《情感的迷惘》中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为卑劣的同性恋情欲而不惜出没于肮脏的下流龌龊场所……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世界文学文库”中的一本。

本书收集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十二篇小说,小说抛弃了许多外在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隐蔽的内在激情的描写。读者注意到作者把一切在他看来可有可无之物悉数删去,无论马来狂人,还是陌生女人,全都无名无姓。只有能够反映人物内心激情的细节,衬托小说气氛的场景才得到着力渲染:骄阳下使人发疯的热带丛林,黑夜中鬼气森森的甲板一隅,干渴龟裂的大地,灯火昏暗的小巷,受虐狂狗样哀求的眼睛,怀春少女渴求雨露的嘴唇。这些小说中的描绘比现实更鲜明、更突出,读者心里留下的不是繁复的情节、瑰丽的画面,而是鲜活的人物,炽烈的激情,你会感到他们灵魂的颤抖,发自内心的呻吟。

目录

家庭教师

灼人的秘密

恐惧

热带癫狂症患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月光巷

情感的迷惘

一颗心的沦亡

看不见的收藏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巧识新艺

象棋的故事

附录

试读章节

只剩了两个小女孩在她们的卧房里。灯已经熄灭,到处都黑暗了,仅仅两床之间还有点微弱的光。她们俩呼吸得那么宁静,几乎使人以为是睡熟了。

“我说呀。”忽然从一张床上发出了轻微的试探的耳语声,是那个十二岁大的女孩子在说话。

“什么事?”那比她大一岁的姐姐问道。

“我真高兴你还醒着,我有点事情要告诉你。”

暂时没有答话,只在另一张床上起了一阵沙沙的声响。那个大一点的女孩子已经坐了起来,在等着听。她的眼睛在幽暗的灯光中闪耀着。

“靠近点,听我告诉你。不过,我先要问问你,你可注意到曼恩小姐最近有点奇怪吗?”

“嗯,”另外一个沉默了一下说,“确实有点,但是我说不出是什么地方。她不像过去那样严厉了。我已经两天没做功课,她也不责备我,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再也不关心我们了。她常独自坐在那里,也不像往常那样同我们一块做游戏了。”

“我想她是很不快活,并且竭力不显露出来。她现在连琴都不弹了。”

谈话中止了一下,那大一点的女孩便接着说:

“你说有点事情要告诉我的。”

“是的,但是你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要对妈妈或是你的好朋友绿蒂吐露一个字。”

“当然不会。”她仿佛受了侮辱似的回答着,“快说吧。”

“好吧。就是在我们上了床之后,我忽然想起还不曾对曼恩小姐道晚安,我便不嫌麻烦地又穿上鞋子,蹑手蹑脚地走到她房间里去。因为想使她吃惊一下,所以我开她的门开得很轻,有一会子我以为她不在屋里,灯还在亮着,但看不见她在那里。忽然间——使我大吃一惊——我听见有人在哭,并且看见她穿着衣服躺在床上把头埋在枕头里。她哭得那么伤心,使我觉得非常奇怪。她没有看见我,于是我便退出来轻轻地把门关上。我又在门外站了一会儿,因为我惊吓得简直走不动了。隔着门,我还听得见她的哭泣,于是我就回来了。”

有一阵子,彼此谁都没说话。后来那大一点的女孩叹了口气说:

“可怜的曼恩小姐!”又是一阵沉默。

“我真纳闷她哭什么,”那小一点的女孩又重新提起来说,“她最近又不曾有什么不痛快,妈妈已不像从前那样找她的错处,我敢说我们也没有麻烦她,有什么事会使她哭呢?”

“我猜得出。”那大一点的女孩说。

“好,你猜猜看!”

回答迟延了一会儿,但终于来了:

“我相信她是在恋爱。”

“恋爱?”那小一点的女孩坐起身来说,“恋爱?同谁?”

“你没有注意到吗?”

“你不会是指奥徒吧?”

“当然是指他!他对她产生了爱情。他同我们住了三年,一直到两三个月之前,他从来不曾和我们散过步。后来呢,他却一天也不放过。在曼恩小姐未来之前,他很少理我们的,现在他总来同我们搭讪,每次我们出去总会遇到他,无论是去公园、花园或是别的曼恩小姐带我们去的地方,你一定也注意到了。”

“当然我注意到了,”那小的女孩回答道,“不过,我只是想……”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另外那个又说:

“啊,对这些我本来不在意的,不过,后来我断定了他是拿我们作借口。”  又来了一阵沉默,她们都在回想一些事情,又是那小的女孩重提起话题:

“如果是这样,她为什么要哭呢?他是很爱她的。我常常想恋爱是多么快乐的事。”

“我也常常这样想。”那大的女孩做梦似的说,“我真闹不明白了。”

她用一种瞌睡的声音又说了一遍:

“可怜的曼恩小姐!”

那天晚上,她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天早晨她们都不再提起这件事,但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心中是整个为这件事占据着。尽管她们并不互相会意地望着,但每逢遇见那家庭教师时,总不由得要交换一次眼色。在吃饭的时候,她们默默地观察着她们的表哥奥徒,好像他是个陌生人似的。她们都不同他谈话,只暗暗地注意着他,想发觉他同曼恩小姐是不是有暗号通消息。她们对于任何玩耍都无心去做,只在想着这件重大的奧秘。到了晚上的时候,她们之中的一个,用一种假装不在意的神气问另一个说:

“你今天又注意到什么事吗?”

“没有。”另外那个简洁地回答着。

实在说,她们有点怕讨论这个问题了。事情就这样地继续过了几天。那两个女孩在静静地抄写笔记,但心里都忐忑不安,觉得已经达到发现奥秘的边缘。

           P1-P2

序言

喜欢文学的人,特别是喜欢外国文学的人,斯·茨威格这个名字对他们绝不是陌生的,他的那些小说,如《灼人的秘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早为他们所熟知和喜爱了。这位奥地利作家的作品,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零星地介绍进中国了,但是只是在毁灭文化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他才在中国的文艺春天里露出峥嵘,在直到世纪结束的这二十几年里,他的大部分作品,才被介绍进来,且有了多种译本,至今其势头不衰其热度不减。粗略地统计,茨威格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中短篇均已全部译成中文,他的多部传记以及散文、游记和书信亦已有中文译本。据称,有的出版社正在着手出他的全集。茨威格曾在一九三六年的一份简历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正如我感到整个世界是我的家乡一样,我的书能在地球上所有语言中找到友谊和接受。”我们可以有充分理由说,他的这个夙愿在中国得到了实现。

斯·茨威格一八八一年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个犹太人,开办一家纺织工厂,母亲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家庭的殷实富有使茨威格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起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维也纳当时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奥匈帝国的首都,这个帝国成立于一八六七年,到世纪末国运式微,政治衰败,但这也是奥地利历史上文学艺术的一个生机勃然的时期,维也纳,如茨威格所说,“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马赫(1838—1911)的哲学,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学,马勒(1860一1911)、里·施特劳斯(1864—1949)、勋伯格(1874—1951)在音乐上赢得的世界性声誉、建筑和绘画艺术上分离派和印象派的成就已饮誉欧洲,而文学上则是“青年维也纳”的崛起。这个文学团体不久就成为奥地利和维也纳文学生活的中心,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的到来,迅即贏得了青年一代的敬仰和追随。茨威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学氛围中走上文坛的。

还在中学期间,一八九八年茨威格十七岁的时候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歌。一九○一年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他的第一个短篇发表于一九○二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出版于一九○四年;《泰尔西特斯》是他的第一部戏剧,创作于一九○七年;而作为传记作家的茨威格,他的第一部著作是写比利时诗人艾米尔·凡尔哈伦的《艾米尔·凡尔哈伦》,时为一九一○年。这就表明,三十岁的茨威格在文坛的各种领域都进行了尝试并贏得了一些名声。

文学上成功的起步使茨威格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但他并未因自己取得的一些成就感到昏昏然,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如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写到的:“虽然我很早就(几乎有点不大合适)发表作品,但我的心中有数,直到二十六岁,我还没有创作出真正的作品。”标志他形成了自己创作风格并贏得荣誉的是他一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它有一个副标题:儿童王国里的四篇故事(内收有《夜色朦胧》、《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作家和评论家弗里顿塔尔称,这个集子的小说才使茨威格成为一个小说家(novelist)。这部作品不仅独具特色,而且表达了他艺术上的追求,即探索和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本主题;从中也可以明显感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他的影响。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剧烈的政治“地震”把他抛到一种与过去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去。在艺术上敏感而在政治上显得迟钝的茨威格在战争前一年,处于动荡中心的维也纳还觉得世界“美丽而又合乎情理”。当时整个奥地利被一种民族狂热所左右,整个欧洲陷入一种民族之间的仇杀之中。这时他才开始更多地关注时代。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这一天继几天前的德国对俄宣战,德国对法宣战,英国对德宣战,茨威格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整个生活中最可怕的一天。”生性酷爱和平的茨威格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无法摆脱民族主义的影响,他写了几篇颂扬所谓“爱国主义”的文章,并自愿服役入伍,在战争档案处和战争新闻本部工作。但战争的残酷性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一九一四年九月他在报上发表了那封语调感伤的和平主义的文章:《致外国友人的信》。然而直到一九一六年初,如他在《昨天的世界》中所表明的,他才成了一个反战主义者。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内容。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间杀戮,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必然用笔来进行抗争。一九一六年,他创作了戏剧《耶利米》,他自己称,他是怀着对那个时代最强烈的对抗情绪写这部剧本的。这是取材《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而创作的一部戏剧。这位犹太民族的先知预言巨大灾难即将降临,但在狂热的年代无人相信他,被看作是傻瓜和叛徒。“用我的肉体去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去维护和平”。在这位先知身上,我们看到了茨威格本人的身影。此外,他还写了一些和平主义的文章,并在此后写出了以反对战争、控诉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如《曰内瓦湖畔的插曲》、《桎梏》、《看不见的收藏》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失败而告结束。茨威格在这场民族间杀戮的战争中失去了很多,可他获得的更多,一九二六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做了这样一份总结:“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失去的是:从前的悠闲自在,活泼愉快,创作的轻松惬意……以及一些身外的东西,如金钱和物质上的无忧无虑。留下来的是一些珍贵的友谊,对世界的更好认识,那种对知识的炽烈的爱,还有一种新的坚强的勇气和充分的责任感在逝去多年时光之后,突然成长起来。是的,人们能以此重新开始了。”

茨威格对时代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因此,战后到一九三三年这段时间成为他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由九位大作家散论组成的《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心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茨威格以多彩的文笔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这些作家的生平,而且展示出这些大师栩栩如生的独特性格和复杂幽暗的内心世界。这部《世界建筑师》使茨威格成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传记作家,他具有心灵建筑师的眼光和构建出一幢形式上的宏伟建筑的天赋。

除了这部共由三个集子组成的《世界建筑师》,茨威格在这段时间写了另外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如《约瑟夫·福煦》(1929)、《德博尔德—瓦尔摩尔》(1931)、《玛丽·安东内特》(1932)以及稍后的《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哀》(1934)等。在这些作品以及此后的传记作品里,茨威格遵循自己确定的写作原则:“精炼、浓缩和准确”,更重要的是,他关注和追求的不是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探索规律性的东西;激起他浓烈兴趣的是一连串隐藏有心灵秘密的事件,他要展示的是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肖像。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在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记里,受历史人物本身和历史事件的左右,茨威格还不能充分发挥他灵魂猎者的本事;但在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小说里,特别是在小说集《热带癫狂症》和小说集《情感的迷惘》(1927)中就淋漓尽致地施展了这种才能。与小说集《初次的经历》一起,这三部小说集被作者称之为“链条小说”。《初次的经历》主要写的是儿童期,《热带癫狂症》(内收有《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人的成年期,《情感的迷惘》(内收有《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则写的是人的老年期,它们构成人的一生的链条。《初次经历》写的是激情—情欲,但不是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被激情—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他们尚不理解的“灼人的秘密”。在《热带癫狂症》中作者展示的是在激情一情欲的驱使下,成年男女不由自主地犯下的“激情之罪”。在《热带癫狂症》一书里,它的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作者极其细腻地描绘了他们在激情一情欲的左右下或遭遇意外事件打击时的心态和意识的流动。茨威格用自己的话表明了他创作这些作品的意图,他说,他是来展现与“激情的黑暗世界中的幽明”相联系的经历,是带有精神分析的印记的。并称“他的固有成分一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学上的好奇”。

十分明显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弗洛伊德的影响在茨威格的作品更为凸现了,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更受到了格外重视和着意描绘。《热癫狂症患者》中的男主人公仅是由于瞬间冲动而不惜以生命殉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个十三岁少女对一个登徒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委身;《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一个出身名门的富有孀妇,竟为了一个年轻赌徒的一双手而神魂颠倒,以身相许;《情感的迷惘》中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为卑劣的同性恋情欲而不惜出没于肮脏的下流龌龊场所。由于茨威格创作中明显可见的弗洛伊德的影响,当时有的批评家曾讥讽茨威格的小说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庸俗化。这种见解失之于偏颇。茨威格不是精神分析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性欲中心观点的一个盲目的信奉者。他是在用一种新的目光去窥视、去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去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具有艺术魅力的栩栩如生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明证。但不必讳言,情欲主题的偏爱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弱点,一方面不厌其烦的内心描写使作品显得臃肿,拖沓,另一方面这类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时代感,而当他把视野转向现实生活时,他创作的作品便有了强烈的批判力量和尖锐的现实意义,如《看不见的收藏》、《桎梏》、《旧书商门德尔》等。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攫取政权中断了茨威格创作上的高峰期,他陷入一种新的政治“地震”之中;随着一九三八年他的祖国奥地利的被吞并,茨威格被抛进另一种生活之中,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亡者。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的种族正遭受灭绝的杀戮,作为一个奧地利的德意志人,他已成为亡国之人。在流亡期间,他虽没有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但他尽自己所能,无私慷慨地去帮助那些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流亡者,去减轻他们所受的痛苦。他在从纽约发出的一封信里这样表达了他的心迹:“我的一半时间都用来为大洋彼岸办理宣誓书,许可证和筹措旅行费用,我怕您想像不出这有多么困难,多么费力。我们这些逃脱了彼岸秘密警察的人把这当作是首要的义务,其他一切相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流亡生活颠沛流离,精神上遭受苦痛折磨,茨威格在此期间仍勤奋地完成了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其中有《玛丽亚。斯图亚特》、《卡斯台里奧反对加尔文》、《麦哲伦》以及他生前惟一完成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茨威格陷入一种空前的悲观和痛苦之中,他把这称作是地狱和炼狱的时代。一九四一年他经美国在巴西的圣保罗附近定居下来。然而他仅在这里生活了不到半年,完成了他的自传《昨天的世界》和他的最后一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尽管身居巴西,可欧洲的血雨腥风却笼罩着他的心灵,战争的阴影使他窒息。他是一个焦急的人,他知道曙光的到来,但却无法忍受黎明前的黑暗。于是这位“欢乐的悲观主义者”,“渴望死亡的乐观主义者”,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与妻一道弃世而去,留下了那封悲怆感人的绝命书。用自己的生命对战争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茨威格一生共写了十二部传记、九部散文集、七部戏剧、三部长篇、三部诗集以及一部自传。这些作品使他在德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托马斯·曼一九五二年在茨威格逝世十周年的讲话中对茨威格的文学功绩做了这样的表述:“他(指茨威格)的文学荣誉直到达到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角落……也许自埃拉斯谟(他写了一部关于这个人的光辉著作)以来没有一个作家像斯。茨威格这样著名。”  这部集子里共选有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十二篇,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由于篇幅所限有些不能不割爱,至于选择是否得当,那得由读者来评说了。

                高中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文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5422
开本 32开
页数 31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