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作者:司汤达)为法国长篇小说,讲述了青年于连的爱情与事业的故事。现将其改编为少年儿童图文版,以便于少年儿童阅读使用,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可以启迪少年儿童的心智。全书通俗易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使用。
图书 | 红与黑(青少版名师点评) |
内容 | 编辑推荐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为法国长篇小说,讲述了青年于连的爱情与事业的故事。现将其改编为少年儿童图文版,以便于少年儿童阅读使用,可以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可以启迪少年儿童的心智。全书通俗易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使用。 内容推荐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红与黑》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展示了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目录 一、聘家庭教师 二、古堡之夜 三、一次出门 四、好景不长 五、匿名书信 六、初进首府 七、入神学院 八、初次提升 九、涉世之初 十、侯门生涯 十一、豪华舞会 十二、服丧之谜 十三、坠入情网 十四、一把古剑 十五、良宵一度 十六、日本花瓶 十七、惩罚高傲 十八、珠胎暗结 十九、教堂枪声 二十、被捕入狱 二十一、塔楼死囚 二十二、探监女人 二十三、真情表白 试读章节 一、聘家庭教师 维里埃尔称得上是弗朗什·孔泰的一座美丽的小城。当地居民靠从山上冲下来的水流带动木锯,从事简单的加工业。不过,使小城富起来的并非木锯,而是生产一种世称“米鲁兹”花布。当地居民们非常重视家乡的美丽,因为美丽的风光吸引来了外地人,而游客的钱富了旅店老板,于是就通过税收给城市带来收益。 一进城,就会被轰隆隆作响的机器声,搅得人头昏脑胀。这是小城制钉厂的机器。制钉厂是市长德·莱纳先生开的。 一个晴朗的秋日,市长先生挽着妻子胳膊,在忠诚大道上散步,他说话的神情很严肃,夫人一边听着,一边提心吊胆①地望着她三个孩子的动静。因为她的孩子常常走近胸墙,显出要爬上去的样子。夫人看上去有三十岁,依然很漂亮。她总是一边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一边心不在焉②地听着丈夫抱怨从巴黎来的可恶的阿佩尔先生。这位巴黎来的自由党人两天前不仅设法进入维里埃尔的监狱和贫民收容所,而且还进人了市长和当地那些最主要的产业主尽义务管理的医院。而市长先生担心的是他会在自由主义的报纸上发表一些自己不愿看到的文章。阿佩尔先生是由维里埃尔的本堂神父谢朗领着参观各处的。谢朗先生有权随时造访监狱、医院甚至贫民收容所。谢朗神父是个八十岁的老人,也是这个城里少有的正直勇敢的好人。 阿佩尔先生跟着这位可敬的神父参观了小城的监狱、医院和收容昕,提出了许多问题。虽然监狱看守收到一份省长派人连夜送来的不准阿佩尔先生进入监狱的指令,但谢朗神父依然坚持带着阿佩尔参观了监狱。这件事两天来搅的满城风雨,众说纷纭,并以种种方式加以夸大,在维里埃尔这座小城里搅动起各种充满仇恨的情绪。眼下,德。莱纳先生和他妻子之间发生的小小争论,正是为了这件事。而德‘莱纳夫人有着同谢朗神父一样的看法,她问丈夫:“巴黎来的这位先生能对囚犯有什么危害呢?”眼看他就要发脾气时,妻子惊叫了一声。原来她的第二个儿子爬上了挡土墙的胸墙,还在上面跑,而且这挡土墙高出墙外葡萄园有两丈呢。德.莱纳夫人害怕孩子受到惊吓,掉下去,不敢跟他说话。那孩子正为自己的壮举得意呢,最后终于看到了母亲,见她面色苍白,就跳到散步道上,朝她跑过去。他被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这个小小的意外改变了谈话的方向。 市长先生觉得他淘气的儿子该受教育了。于是他认为该给孩子请个家教,并相中了当教士的小索莱尔——锯木匠老索莱尔的儿子。 小索莱尔于连性格坚强、品行端正。他不但精通拉丁文,而且还研究神学达三年之久,并打算进神学院。面对丈夫突如其来的决定,德‘莱纳夫人沉思不语。 第二天早上六点,德·莱纳先生来到老索莱尔的锯木厂。老索来尔的水力锯木厂设在河边,只有一个棚架。当德·莱纳先生向索莱尔老爹提出与他儿子有关的那个建议时,他感到惊奇,更感到高兴。不过他听的时候仍然带着那种怏怏不乐①和不感兴趣的神情,听完他便提出了种种要求,工资、伙食、服装,德·莱纳先生一口答应了。可狡诈的老索莱尔想知道是什么使市长先生要把他的废物儿子搞到家里去。他以要征求儿子于连的意见为借口,没有立刻答应市长先生。 索莱尔老爹走进锯木厂场棚找于连。于连没有守在锯旁,却骑在五六尺高处的棚顶的一根梁上埋头读书。老索莱尔对此最为反感,他可以原谅于连身材瘦削,跟他的两个哥哥不一样,不适合干力气活儿,但他不能容忍于连的这种读书癖,因为他自己不识字。他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回应,上去便给了他两拳。其中一拳把年轻人的书打进了小溪里,那是他最心爱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 于连被打得晕头转向,鲜血直流,两眼含满泪水。他是个十八九岁的瘦小青年,看起来赢弱,面部的轮廓也不大周正,但还算清秀,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静时显露出沉思和热情的光芒,此刻却闪烁着最凶恶的憎恨眼神。深褐色的头发长得很低,盖住了大半个额头。他的身材修长而匀称,更多地显示出轻捷而非力量。自幼年起,他那富于沉思的神情和极为苍白的脸色,就使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或者将成为家庭的负担,家里人都看不起他。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他总是挨打。于连被当做弱者受到众人的轻蔑,然而他崇拜那位敢于和市长谈论悬铃木的老外科军医。这位外科医生有时付钱给索莱尔老爹,让他的儿子跟着他学习拉丁文和历史,换句话说,就是教他了解的那段历史:1796年的意大利战役。临终前他把他的荣誉军团十字勋章、半饷的欠款和三四十本书留给于连,其中最珍贵的是那一本刚刚被打落到小溪里的。 第二天,老索莱尔又同德·莱纳先生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觉得再也无油可榨,便回到家把于连骂了两句,就赶他立即去市长家。于连为他的书本和荣誉团勋章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都送到一个年轻的木材商那里,此人是他的朋友,名叫富凯,住在俯视维里埃尔的高山上。 之后,他便上路去市长家了。一路上他甚至幻想着会和这位市长夫人之间发生点什么。途中,他路过了教堂,在跪凳下,他发现了一张纸片,上面记录着一个人临刑的细节,这个人的姓的结尾和他的相同。“这张纸会是谁放的呢?”于连说了一句,接着叹了叹气,把纸片揉成一团,出去时,心里怀着恐惧,但最后,他对自己这种懦夫的行为感到羞愧。“拿起武器!”这句老军医的战争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话让于连有了勇气,随后他快步朝德·莱纳先生的府邸走去。P1-3 序言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展示了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 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我们针对目前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红与黑》在保持原著基本结构线索、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压缩,使之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力求达到青少年的无障碍阅读。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会给青少年提供一份很好的精神食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红与黑(青少版名师点评)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司汤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41208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2013010890 |
中图分类号 | I56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内蒙古 |
长 | 234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