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毕飞宇小说(学生版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美、励志、成长、成功等多个热点话题,并附有名师的精彩评析。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

内容推荐

当中国新时期的文坛逐渐走入低谷的时候,毕飞宇以他穿越古今的胸怀,体贴人性的心灵以及出神人化的语言,为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颜色,同时,毕飞宇的加盟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灵动的气质,富有哲理的语言充满了对历史强烈而深刻的反思;轻盈而凝重的叙事风格、对人物内心的细微剖析、丰富而博大的艺术内涵展示了令人咀嚼和回味的悲天悯人的大家风范。毕飞宇将历史与现实交织于一体,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审视和批判,让人们在一个又一个悲剧气氛之中学会感悟生命中隐喻的“痛”。

目录

祖泵

叙事

是谁在深夜说话

婶娘的弥留之际

哺乳期的女人

写字

白夜

怀念妹妹小青

青衣

蛐蛐蛐蛐

地球上的王家庄

玉米

试读章节

太祖母超越了生命意义静立在时间的远方。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落差流荡在她生命的正面和背面。太祖母终年沉默。在太祖母绵软的沉默世纪里,我爷爷这一辈早已湮没,只剩下她老人家站在家族的断层带上遥远地俯视她的孙辈与重孙辈。太祖母的眼中布满白内障,白内障使她的俯视突破了人类的局限,弥散出宇宙的浩淼苍茫,展示了与物质完全等值的亘古与深邃。太祖母至今绵延清朝末年的习惯与心态。太祖母不洗澡。太祖母的身上终年回荡着棺材与铁钉的混杂气味。太祖母不刷牙。太祖母不相信飞机。太祖母不看电视。太祖母听不懂家园方言以外的任何语种,乃至电波传送的普通话。

太祖母的每个清晨都用于梳洗。百年以来一日不变的清代发式是她每天的开始仪式。然后太祖母就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持续几个小时打量她第一眼所见的东西。她老人家的打量像哲学研究,却又视而不见、似是而非,历史结论一样有一种含混与空闹的笼罩。每年冬天太祖母总是盘在阳光下面,阳光似乎也弄不透她,就在她身体背后放了一块影子。——这是十多年前太祖母在我心中的木刻式构图。十年前我只身入京求学,离家的那个清晨我回眼看太祖母的小阁楼。太祖母早就起床,皱巴巴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口,岁月沧桑呈网状折皱盖在她的面颊上面。太祖母的静立姿态如一只古董瓷器,所有裂痕都昭示了考古意义。我知道她老人家看不见,却对她招招手。我猜想这一去或许便是永诀,心中便无限酸楚。十年之后太祖母依旧古董瓷器一样安放在窗口,这时候我已是我儿的父亲了,处处可见十年风蚀。太祖母静然不动,十年的意义只是古瓷表层的另一层灰土。

我是收到父亲的加急电报携妻儿返回家园的,我的家园安放在灰褐色小镇的幽长巷底。走进我家要在小巷拐五个弯口同时跨越十一道门槛。这里头包括一个昏暗幽湿的过道,过道的上面便是一间木质阁楼,里头住着我的太祖母。

阁楼的空间因太祖母成了另一个宇宙,在家园的一角冥冥迷迷。太祖母不许人进去,很小的时候就听太祖母说:“你们别想进去,除非我死了。”父亲这时总要说:“好端端的说什么死,我们不进去,谁也别想进。”

这一回返回家园我目睹了极大变化,家园的四周因拆迁而衰败杂乱。拐过第三个弯口我就看见和我家共一堵西墙的邻居业已搬迁,只在我家的西墙留下砖头和木条的历史痕迹,那些痕迹过于古老,反而成了现代意味很浓的平面构成。太祖母的阁楼孤立在一方,显得苍凉无助,使人联想起峭壁上的悬葬木棺。

晚上太祖母被保姆搀下来吃饭,我走上去喊道,太奶奶。太祖母的眼睛杳远地盯住我,好半天说,下午我听到你的脚步了。我让妻子给太祖母请安,妻抱着儿紧张地甚至说恐怖地站立在太祖母面前。我一时想不起我儿子该怎么称我的太祖母,我只好替我不会说话的儿喊一声“老祖宗”。太祖母在我儿的面前站立良久,两只手在我儿的尿布里哆嗦抚摸。后来太祖母笑了,她笑时脸上如旱地一般开了不规则罅隙,我知道太祖母一定摸到了我儿的小东西。太祖母缩回手,在指头上蘸了些唾沫,摁在了我儿的眉心。我儿惊哭了一声,太祖母对我儿文不对题地喊:老祖宗。我以为这是个错误,但我无法破译这里的宇宙玄机。

太祖母说:“他们到底还是走喽。”我知道她是说旧时的隔壁邻居。“祖上爷告诉我,我们做邻居有日子喽。”太祖母说,太祖母说话时一口完整无缺的牙发出古化石一样的光泽。“砌这房子时,崇祯皇帝还没有登基呢。”太祖母说完了就长叹一口气,这个晚上再也没有说一句话。她的长叹在我耳朵里穿越了太祖母的沉默,彗星的灵光一样一直倒曳到远古的明代。

P1-2

序言

中国新时期的文坛,无论在创作数量还是作家人数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从伤痕、反思、改革到后来的寻根文学,从现代派到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从新写实到后来的晚生代等等。各家流派层出不穷、前仆后继,可谓“各领风骚十几年”。但是这一时期真正能够深人人心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当各家在纷争中逐渐走入低谷的时候,毕飞宇以他穿越古今的胸怀,体贴人性的心灵以及出神人化的语言,为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颜色,同时,毕飞宇的加盟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毕飞宇的创作源于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主流文学“先锋小说’的影响。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我们可以发现“先锋”的影子,如荒诞诡异的叙事语言,但是毕飞宇并不是完全的复制“先锋小说”的叙事风格,而是在借鉴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毕飞宇将历史的神秘感和对其强烈的好奇心加入到创作之中,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拷问和反思。例如《叙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将人生、历史、宇宙、现实等多个话题穿插于一体,在对历史真相的寻找以及对性的追溯中是痛苦与矛盾的挣扎。他在现实与虚实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极力地寻找着艺术的和谐,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质疑,也揭开了历史神秘的面纱。在《祖宗》中弥漫了恐怖、阴森、凄冷的色彩,太祖母百年沉静的画面仿佛是在等待死亡,在生与死的交叉中我们看到了人性自身恐惧时散发的邪恶。“儿孙们”对太祖母的“谋杀”暗指着人们对历史的篡改和试图掩埋真相的虚伪。毕飞宇的历史叙事风格是个人化的历史,带有形而上的主观推断。在若隐若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毕飞宇创作的神秘色彩和古典主义气息。到了《是谁在深夜里说话》,毕飞宇将他的这一创作风格推向了顶峰,这部作品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作品虽然依旧围绕历史与现实的矛盾而展开,但是这里毕飞宇对现实的关注远远超越了他以前对历史的探究,而更多的是对历史不确定性的思考,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现代人对历史深邃的思考以及复杂的内心情感。

在毕飞宇逐渐成熟的创作中,小说所注目的焦点从对历史的缅怀逐渐转移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早期激愤的情绪、呐喊式的倾诉在日趋减少,更多地以质朴、简单的话语从生活的细节中来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沉思。毕飞宇在这期间创作的小说人物部是孤独的生命个体,这些人物具有普遍的共性,在生活中或是因为社会的原因或是因为政治的原因或是命运的捉弄,总之他们是痛苦的、压抑的,甚至是扭曲的,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边缘人。毕飞宇多选择女性和儿童为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们本就属于生命的弱者,是美丽灵魂和纯真生命的象征。如《婶娘的弥留之际》中“婶娘’’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但是这种爱是不被人所理解和关注的,最终“婶娘”的“爱”连同她的生命如凋零的花瓣在寒冷中孤单、寂寞、凄凉地死去。《哺乳期的女人》中“惠嫂”最后歇斯底里的呼喊不仅是对“旺旺”出于母性的庇护,也是对人们盲目追求金钱时人伦丧失的声讨。毕飞宇以儿童的视角打量着现实,贴近儿童心理,借孩子之口表述自己对生活的感触。《写字》通过对一个七岁孩子纯净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将成人世界的丑陋世俗嘴脸展现得一览无余。告诫人们强权的威慑是对孩子天性的伤害,真正的爱应该是对孩子心灵世界的关注。毕飞宇以他悲天悯人的胸怀关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性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对金钱高度崇拜、人性淡化的时代,私欲的无限膨胀已经异化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爱的缺失中变得冷酷和麻木,这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毕飞宇借助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敲响了人们关注精神世界、关注心灵成长的警钟。

毕飞宇在创伤中逐渐淡化了对历史抽象的讲述和描摹,以历史为背景演绎了一幕幕鲜活的故事。毕飞宇出生于1964年,可能是受童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的小说多以“文革”期间为背景,在这些小说中他没有描写宏大的场面,而是以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为线索,对“非常常态”时期人性给予了深刻的剖析,有着借古讽今的现实意义。如《白夜》,对食物过度的追求使孩子丧失了童真和善良,变得疯狂而又狠毒。足以说明当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性中的恶就会如同一种易于挥发的膨胀剂,使人越发的邪恶恐怖,所以说文革是个可以将人变成鬼的时代。《怀念妹妹小青》追溯了“小青”短暂而又痛苦的一生。毕飞宇将一个时代的悲剧浓缩在一个无辜而又天真的孩子身上,是对生命的惋惜,也是对时代的一种控诉。在这部小说里,毕飞宇再现了“文革”期间荒诞的举动和异化的人性。再比如《蛐蛐蛐蛐》借用亡灵转世的假说,以蛐蛐之间的争斗暗指人与人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更集中地批判了时代对人性的压抑、扭曲的丑态。《地球上的王家庄》中,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更倾向于对“文革”时期文化的反思。在这个黑白颠倒、本末倒置的时代,孩子的天性以及知识分子的人性都处于一种被压抑和被扼杀的状态。毕飞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独特地释放着自己的“文革情结”,同时承载着历史、社会、伦理、政治等多方面的暗示。作为万物的主宰,我们看到“文革”期间无辜的生灵惨遭涂炭。过去的历史不能再现,但是我们应该在历史的教训中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从对历史的反思到对人与社会问题的关注,社会/历史,人生/哲学,外现/内隐,在无数个矛盾中,毕飞宇穿梭在各色人物繁乱复杂的情感生活之中,毕飞宇对人的关注一直是他创作的坚实基础。他以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过程,从而反映人所存在的现实社会环境,这种对人性的探究深人人心。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非《青衣》、《玉米》莫属。在这两部作品中毕飞宇对两位主人公的心理作了细微、耐心的解剖和展示,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一出戏有一出戏的命”。《青衣》中作者将人生与戏融合为一体,客观地描摹了一代青衣——“筱燕秋”惨淡的艺术之路和人生之路。筱燕秋将理想与现实混淆,使得她对艺术的追求产生了强烈的错觉,现实生活的残酷使得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让悲剧更悲惨,最后,当“筱燕秋”一个人边走边唱地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的时候,留给大家的是辛酸的感叹和惋惜。毕飞宇所给予“筱燕秋”的艺术内涵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的代表,而是一种狂热的人生态度的分化,是欲望与自我定位的一个严重偏差。《玉米》继承着毕飞宇小说中人物压抑、执着、疯狂的心理。“玉米”面对家庭权力的崩溃、“美丽爱情”的支离破碎,在孤独与绝望中痛苦地挣扎,最终以青春为代价选择了对“权力”的屈从。玉米对‘‘官本位”的认识使她期待这“凤凰涅槃”般的新生,但是“玉米”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自己的又一重伤害,对青春与自由的丢失和放弃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色彩。在毕飞宇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悲剧的气质、悲剧的生存环境、悲剧的遭遇。追根溯源是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无论她们怎样地试图努力都注定为这张网所困死,注定悲剧的归宿。

纵观毕飞宇的整个创作过程,他的小说始终洋溢着灵动的气质,富有哲理的语言充满了对历史强烈而深刻的反思;轻盈而凝重的叙事风格、对人物内心的细微剖析、丰富而博大的艺术内涵展示了令人咀嚼和回味的悲天悯人的大家风范。毕飞宇将历史与现实交织于一体,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审视和批判,让人们在一个又一个悲剧气氛之中学会感悟生命中隐喻的“痛”。

                 2006年4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毕飞宇小说(学生版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晓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4088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7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8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