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明的眼睛
内容
编辑推荐

冉隆中主编的《昆明的眼睛》作为展现“文化昆明”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名家写昆明、名篇咏昆明,让人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欣赏昆明之美,理解昆明之魅。这本书所选的很多作品,原本就是名篇佳作,又经过时光淘洗,能够留传下来,本身也证明了这些作品的价值。

书中,不同时期的作家,看到的昆明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他们表达了对昆明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和都市时尚之美的发现和赞叹,颂扬了昆明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内容推荐

《昆明的眼睛》是一个文学选本,选编了近百年来,海内外文学名家书写昆明的作品。作者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汪曾祺、杨朔、李广田等文坛巨匠,也包括当代本土的一些知名作家。这些名篇佳作,不仅当时影响大、流传广,而且历久弥新、魅力恒久。让人在饶有兴致的阅读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昆明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

《昆明的眼睛》由冉隆中主编。

目录

序/仇 和

岁月之忆

 从东南海滨到西北高原(节选)/茅 盾

 新中国剧社的苦斗与西南剧运(节选)/田 i3L

 滇行短记 舍

 云南文化的新阶段与对人的尊重和学术的宽容/楚图南

 龙虫并雕斋琐语(二题)/王 力

 关于《龙·虎·狗》/巴 金

 路南游踪·龙王会/施蛰存

联大之光

 八十忆双亲(节选)/钱 穆

 是喽嘛/朱自清

 昆明的文艺青年与民主运动/闻一多

 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

 怀昆明/沈从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 翠

 往事(节选)/吴大猷

 昆明杂记/李长之

 从滇池东岸看西山/费孝通

 闻一多的“手工业”/吴 晗

 引力·后记(节选)/李广田

 花潮/李广田

 追忆似水年华(节选)/许渊冲

 昆明的雨/汪曾祺

 翠湖心影/汪曾祺

 跑警报/汪曾祺

 泡茶馆/汪曾祺

军旅之痕

 阿诗玛之魂/刘白羽

 在阿诗玛的故乡/冯 救

 五百里滇池/洛 汀

 翠湖柳/公 浦

 塔与牌坊周良沛

 昆明,花的记忆/李钧龙

 聂耳始终之地/张昆华

 云南帮/高洪波

漱玉之音

 默庐试笔/冰心

 忆昆明/冰心

 致费慰梅林徽因

 昆明点滴/凤 子

小桥连接的街李 纳

 我和中央社/陈香梅

 三千里地九霄云/宗 璞

 近水楼台者的絮语冯永祺

 升庵祠/黄晓萍

 春城记雪/先燕云

 昆明百姓汪曾祺/汪叶菊

 新昆明前夜造城史记/海 男

 昆明这座城/李秀儿

彩云之恋

 又见翠湖/李 乔

 昆明偶忆/萧 乾

 石林颂/季羡林

 茶花赋/杨 朔

 昆明杂记/黄 裳

 出了象牙之塔(节选)/吴冠中

 翠堤春晓/李鉴尧

大地之思

 金马钟秀碧鸡呈祥/晓 雪

 昆明,京戏岁月/余 斌

 近日楼/淡 墨

 独行者/张 长

 早期恨与近期爱/丹 增

 昆明雪/张永权

 大地上的事情/汤世杰

 小水井的歌声/李霁宇

 登轿子雪山/黎 泉

 向火(外二篇)/黄 尧

 那只红嘴鸥/吴 然

 昆明雪与鸟/肖复兴

 三说云南/叶延滨

 雪里寻梅/原 因

 汪曾祺的昆明/孙 郁

 何谓日常生活/于 坚

 昆明是天高地远之诗/张庆国

 一所小学的似水年华(外一篇)/费 嘉

 路过昆明/雷平阳

 对一座城市的深情回望/冉隆中

后记/冉隆中

试读章节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我们登上了从香港开往海防的法国轮船“小广东”号。同行六人,我们一家四口,杜太太的弟弟侯立达以及杜重远创办的公司中的一位高级职员杨先生。他们两位是专门为杜太太押运行李的,杜太太有行李三四十件之多,不便空运。到码头上送行的有楼适夷、甘伯林、李南桌夫人,以及其他朋友。

“小广东”号是法国邮船公司的一艘专门航行香港——海防线的轮船,船不大,只二三千吨,但速度快,船上的设备在同类近海短程的船只中算是一等的。我们乘的是头等舱,这是杜重远嘱咐杨先生办的,因为我们是盛世才的贵宾。

船在海上行驶了两昼夜。原来担心船太小,遇到风浪会颠簸,谁料整个航程都很平稳,大概是船的速度快又紧靠海岸行驶的缘故。

二十二日早晨八时到达海防。从船上望去,在碧水蓝天环抱的一片翠绿中,这里那里镶嵌着白色红顶的小洋楼,显得宁静而和平;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然而一登上岸,扑面而来的殖民地气息,就把那美好的印象彻底破坏了。首先等候我们的是“黑房子”——一座没有窗户像个货仓的大铁皮房,我们必须排成单行走进去,在黑洞中留下我们所有的行李,再到出口处受搜身检查。白种人是不进“黑房子”的,黄种的日本人也不进,他们只要亮一亮护照就能受到优待。得到这种待遇的只有中国人,安南人,还有印度人。我们是乘的头等舱,轮船上曾给我一张“头等舱客人有尽先验放行李的优先权”的证明,我就一直举在手中。可是也不灵,在施行“人身检查”时,一个安南籍的检查员劈手夺去了我手中的公文包,倒是站在旁边的一个法国检查员看见了我的证明,就把公文皮包交还给我,用英语说了句: “您是头等舱客人,抱歉。”总算免了我的搜身。至于“尽先验放行李”等等,就全是空话了。“人身检查”完毕,我们又二进“黑房子”,这次是命令我们打开自己行李的锁和捆扎的绳索,等候检查。我看见了检验是怎样进行的:打开了的行李一件一件在木板长桌上杂乱而下,安南人助手很熟练地把双手在箱笼中来一个左右包抄,于是“内容”跃然而出;法国人再用手翻一下,倘无问题,在箱面上划一白粉记号,就算“派司”过去。但箱盖已没法关上,就这样开着盖推出“黑房子”的大门,而在门外接应的旅客连忙过去认领,并在露天下重新整理、上锁和捆扎。我心里想:这个“科学”而又“合理”的检验方法,不知是谁发明的?人和行李分开,而一人的行李又被前后分开,要是单身客多带了几件行李,那就只好仰天叫苦了;而且遇到雨天,这些开了盖的箱笼不都要淋个透湿吗?我们的行李不多,包括手中提的也只有六七件,而且我们有四个人,很快便整理就绪。可是杜太太的行李有三四十件。侯立达带的钥匙就有两大串,幸而他们是两个人,一个在“黑房子”里照顾行李,一个就在外面整理,加上杨先生在这条线上跑过几趟,与海关上的法国人、安南人都有点交情,经过交涉,又送过去一些钱(这是公开的),总算允许“从简”检查;所以两小时之后,这小山般的行李堆居然已检验完毕。我们把大行李留在码头上,由杨先生和侯立达直接运往火车站,并购买去河内的火车票。杨先生又为我们找了一家华侨开的比较高级的旅馆,让我们先进城去休息。于是,中午十二时,我们已坐上了人力车,向市内飞奔而去。

海防市区的马路宽阔平展,路两旁是葱葱郁郁的棕榈树和草坪,一座座雅致的小洋房点缀其间。行人很少,间或看到几个白种人或时髦的安南男女比肩而行。周围谧静,空气清爽,与那“黑房子”里的气氛又迥然不同。

人力车继续向前,通过了两道街口又拐了几个弯,就进入了闹市区。这里又是一番风光: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小商店,夹着几栋三四层的楼房,人行道上是一簇簇的小摊贩,人声鼎沸。行人都是戴着巨大竹笠的安南人,看不见白种人。安南女人的服装很有特色——像二十年代我国时髦女郎的上衣,窄而长的袖子,紧而小的腰身,大襟长仅及膝,而开叉又那么高,几乎到了腋下;和这上衣(普遍是深色的)相配,下边却又是白色的大脚管裤子,垂到脚背,上面则是庞大的笠子,遮掩了半个面孔。

我们的旅馆就在一栋半新的四层楼房内,从外表看当然比不上离开码头后见到的那些白色的小洋楼,但与周围的平房相比,也算鹤立鸡群了。我们定好房间,早已饥肠辘辘,可是旅馆不供饭食,经茶房介绍,我们来到附近一家华侨开的中国饭店。饭店老板是广东人,来安南已有十多年了,会说几句普通话,见了我们很热情。谈话中,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坐人力车首先经过的是海防的高等住宅区,那里只住法国人和少数“高等”安南人,而后来进入的闹市才是真正安南人的海防。吃过饭,我们顺便在附近街上走走,发现行人(当然是安南人)的嘴里都在嚼着什么,嘴角上还溢出鲜红的液汁,显然这不是嚼口香糖。这时亚男发表意见道:他们在嚼槟榔。我才恍悟,南洋人爱嚼槟榔我是早就知道的,但没有感性知识,所以虽然亲眼见到了,却仍茫然。亚男则是从聂耳谱写的《梅娘曲》中领悟来的,曲中有一句是:“嚼着那鲜红的槟榔”。我们很快又发现,槟榔就来自街旁小贩的篮子里。这些卖槟榔的小贩——女人或小孩,蹲在地上,身边是一只小小的篾篮,剖开的鲜槟榔一瓤一瓤的摆在绿叶上,槟榔的外皮碧绿,内部却是灰白色。篾篮里还有一只小小的马口铁罐头,内盛浓厚的白物,像是石灰浆,小贩用一根篾片搅白浆少许裹在一张槟榔叶里,像豆荚。嚼槟榔时就连同这东西一同嚼。在海防安南人聚居的区域,街道上到处可见朱红色的干迹,一朵一朵的,你会错认是苏木水,其实这些就是嚼槟榔的人们吐出来的唾液。安南人的牙齿因为咀嚼槟榔而变得黑亮黑亮的,他们认为愈黑愈美。然而“高等”安南人的牙齿却是洁白的,——他们不嚼槟榔。

我们回到旅馆,杨先生在等我们,正等得十分焦急,原来他买到了当天下午四时去河内的车票,侯立达在车站等候,我们必须马上去车站。于是我们急急忙忙退了房间,坐上人力车,直奔火车站。

我们在河内休息了半天,当天下午到达永安。因为滇越路从河内到永安是宽轨,再往西北就是窄轨,必须在永安换车。这一切都由杨先生全权办理,我们只是服从指挥,坐享其成。二十四日我们在永安上火车时,发现杨先生给我们买了卧铺票,他自己和侯立达却是普通票。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解释道:滇越路的客车没有行李车,旅客的行李必须“自理”,而卧铺车厢只能带少量行李,只有普通车厢可以不限数量。我说:你们的行李多人手少,何不我们都乘普通车厢,也好有个照应?他无论如何不肯,说:沈先生没有走过这条路,不知它的底细,我走过几趟,尝过其中滋味,路上要走三天三夜,要钻山洞一百五十多个,即使是乘卧铺也十分辛苦,更何况沈小姐大病初愈。我问:那么你们怎样休息呢?侯立达说:我们年轻,在长凳上躺一躺就行了。我的儿子忽然插话道:我也去看行李。杨先生仍旧不同意,说他年纪太小,万一路上累出病来就麻烦了。最后这样决定:德浊在卧铺车厢负责照料亚男;阿桑和我白天可以到普通车厢去“值班”,替换侯立达和杨先生,让他们去睡觉。他们勉强同意了。

P3-6

序言

多少事,从来急

仇和

不知不觉间,来昆明工作已有三年零九个月时间。

记得在我青少年时期,学习作文,文章开头特别喜欢用两个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当然是用来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变化日新月异。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去看,那个时代,用那样两个词去形容,实在是夸张了些。如果跟今天的速度和变化相比,那时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只能叫“慢生活”。小时候,在乡下老家,我是从杨柳枝头打苞吐绿,知道春天来临的消息;肚子能吃饱了,我知道是夏收了、秋收了。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按时序更替、季节轮换,过着自然而“诗意”的生活。但是,“诗意”却未能改变现实的严酷。对我来说,最严酷的事实是,当夏收和秋收那紧张忙碌的几天过了,肚子就经常饿得咕咕叫了。不能吃饱饭,哪里还有什么“诗意”可言呢?

我已经不能准确地说出,从什么时候起告别了“慢生活”。但是每个工作和生活在当下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如今节奏明显加快了。很多人出行选择了飞机,高速公路蛛网密布,铁路也进入“高铁”时代。无处不在的通讯工具和互联网,更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面对这样的改变,现在反而没人使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的词了。这大约是因为,节奏的加快,已经可以很轻易地从工作和生活中感知到。

就我个人而言,平时说话语速、走路步速、工作节奏,可能会快一些。有的同志看我精力过人,跟我打趣,问我嘴里是不是随时含着人参?我也以玩笑的口吻回答,可以把“人参”二字改为“人民”。心中有百姓、胸中有事业、肩头有责任。每天多干几小时,多做几件事,不正是在延展人生的长度和深度吗?

昆明的历史和气候,让昆明人性格中多了些“温吞”的特征。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年,也感到这里四季如春,确实“好在”。但是如果“好在”只是带来了“温吞”的个性和“慢半拍”的节奏,恐怕就会慢慢变为“不好在”。因为你在“好在”中悄然入眠,别人却在勤奋工作中不断进步,就可能由“好在”变为落后。所以,我主张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而精彩,这样就等于延长生命、创造价值。

工作的节奏加快了,效率提高了,当然是好事。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我听说,与我共事的一些女同志,在开现场会时,不敢穿高跟鞋,一些人甚至说要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才能跟上会议进程。当然,我知道,女同志穿高跟鞋可以增加美感,多喝水有利身体健康。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慢生活”,究其本意也是不错的。如果有时间,品一杯香茗,读一本闲书,赏庭前花开花落,看天空云卷云舒。这样的日子,未必只是古代的士大夫才会喜欢和有资格消受。但是我只能欣赏,却没有心情体验。因为,我时常会想起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哪还有闲暇和心情去过所谓的“慢生活”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匆匆赶路,是环境使然、责任所系、别无选择。

尽管如此,但每个人都还是有慢下来的时候。比如,夜澜人静时,我就习惯静静地读一些书。读书可以说是投入少、产出高、收获丰。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慢生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撇开它过于功利的说教,其实意思还是不错的。所谓“开卷有益”,在读书中,既能增长见识、汲取经验,也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由于工作原因,我阅读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著作较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喜欢阅读一些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等方面书籍。总之,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感悟和体味“慢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

这本《昆明的眼睛》,是一个文学选本,选编了近百年来,海内外文学名家书写昆明的作品。作者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汪曾祺、杨朔、李广田等文坛巨匠,也包括当代本土的一些知名作家。其中一部分作品,我在上学时就读过,比如杨朔的《茶花赋》、李广田的《花潮》等。这些名篇佳作,不仅当时影响大、流传广,而且历久弥新、魅力恒久。让人在饶有兴致的阅读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昆明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

本书作为展现“文化昆明”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名家写昆明、名篇咏昆明,让人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欣赏昆明之美,理解昆明之魅。这本书所选的很多作品,原本就是名篇佳作,又经过时光淘洗,能够留传下来,本身也证明了这些作品的价值。据我‘所知,虽然名家写昆明的作品不少,却从来没有一个严谨的选本,即便专业工作者,也难以完整地找到这些作品,更何况普通读者。所以,选编这样一本书,让人一册在手,就可以欣赏到近现代以来抒写昆明的许多名篇佳作,实在是一桩值得去做的好事。在我看来,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了这个时代,并向人们传递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思考、理解和判断。《昆明的眼睛》里,不同时期的作家,看到的昆明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他们表达了对昆明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和都市时尚之美的发现和赞叹,颂扬了昆明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人创文化,文化化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标、以人为方向、以人为目的,发展人、改造人、提高人、提升人,把公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提高公民在市场和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加快把人口变入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保民生,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进步,人们的信念、理念、观念,思想、思维、思路不断与时俱进。

当前,我们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两大历史性机遇,致力于把昆明打造成为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世界休闲宜居之都和国际著名的“春城夏都、避暑胜地”。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更要注重提高昆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创新力。近年来,昆明在厘清文化脉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既注重保护文物古迹等有形文化景观,更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社会心理、习惯模式等无形人文因素。收集、整理和汇编描写昆明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昆明的眼睛》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希望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通过阅读本书,对昆明的历史变迁有更深的了解,对幸福生活有更新的期待,对未来前景有更强的信心。

2011年8月28日,于昆明

后记

我居昆明久矣!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正在推进的新昆明建设,其中,“文化昆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想,要走进一座城市的岁月深处,要认识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名篇中读城,借助名家眼光来读城。不同时期的文学名家,对昆明的城市个性和文化特征,都有哪些诠释和解读、刻画和抒写?每一个在昆明工作的同志、每一个关心和热爱昆明的朋友,每一个到过昆明和云南的旅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那就编一本这样的书吧——

这个想法,首先得到了时任昆明市分管文化工作的李茜副市长的支持。她对本书的选取范围、分类方式甚至一些入选篇目,都提出了很准确的意见;昆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谢新松部长也为本书编选和出版给予了很好指导,并出任编委会主任;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昆明市文联主席汪叶菊女士,昆明市文联党组书记蔡杰先生,对本书的编选进程也时时关心;云南人民出版社刘大伟社长,为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了很大支持;特别要提到的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同志,于百忙中浏览本书后,给予了好评并写下了洋溢着肺腑之言的序言,为本书增色不少。

晓雪、余斌先生以及黄毅等人与我,从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中采英集萃,编成了这本散文集。责任编辑赵石定先生很早介入,为本书提供了很专业的编辑意见。可以说,这本选集,凝结着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

书编好了,书名叫什么呢?突然就想起汪曾祺在《翠湖心影》里,写了这样一句话:“翠湖就好比昆明的眼睛”。那就叫《昆明的眼睛》吧,多好!

冉隆中

2011年8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明的眼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冉隆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83936
开本 16开
页数 4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1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0
16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