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晚清70年,是一个色彩纷呈又令人困惑倍生的时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带给中国人的,又岂止是精神上的巨深刺痛……怎么办?理想与现实、主张与实践如乱麻般交汇,似乎注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失败……本书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对1840至1911年的中国思想进行了随笔式梳理,环人云亦云,力图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现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时期的文化人心态和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晚清70年的中国文化思想界色彩纷呈又令人困惑倍生。当古老的东方文明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当日本迅即做出调正、由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和魂洋财”的现代化之路时,相比之下,大清帝国却显得那般笨拙和躁动……社会内部动荡不已、外部环境又如此险恶……内忧外患下的种种救世主张和“自强”实践,均一一失败。“富民强国”,几近成为中国人的梦魇……

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对1840至1911年的中国思想进行了随笔式梳理,环人云亦云,力图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现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时期的文化人心态和人生轨迹……

目录

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

经世致用与文化启蒙

引言

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崛起与文化启蒙的先声

——鸦片战争之交的文化思想界

一事平生无犄龅,但开风气不为师

——开启晚清思想启蒙先河的代表人物

龚自珍(1792—1841)

风发云逝、半生郁闷的人生/13

日之将夕、悲风骤起的“衰世”挽歌/18

龚氏思想源流的学理上探讨/21

穷则思变、通经致用的思想启蒙/23

乱弹:龚自珍的人生/26

梦里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开启晚清思想启蒙先河的代表人物

魏源(1794一1857)

今文经学的“健者”:变法,便民、利民/31

幕僚和《皇朝经世文编》/35

鸦片战争与《圣武记》/37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9

对欧美社会的初步认识:“巴厘满衙门”和弥利坚/43

百年前的一桩学术公案/44

“事功”与魏源的人生/4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通经致用思潮的实践家

林则徐(1785—1850)

时代思潮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50

爱民勤政、廉洁自律的典范:“林公来。我生矣!”/53

林则徐和鸦片战争/57

结语:“君恩每饭总难忘”/61

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

中卷·洋务运动与体用之争

引言

“中兴之治”的背后

——甲午战争前的文化思想界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1811一1872)

“曾国藩热”的背后: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69

是“曾剃头”、“刽子手”,还是清代咸同“中兴第一名臣”?/69

汉奸、卖国贼,还是为国分忧的民族有识之士?/73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格致之学、官派留学生/75

曾氏思想的源流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79

“内圣外王”:立德、立行、立言/82

曾氏的人格魅力/84

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孤傲的“中兴名臣”

左宗棠(1812—1885)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87

“国士”、“楚材第一”、“绝世奇才”之誉/90

“左帅”与“曾帅”的恩怨/93

洋务运动的健将:致力于晚清海军建设/96

收复新疆的前前后后:《中俄伊犁条约》/98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101

“尽吾力、食吾功”的人生旅程/104

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晚清第一位使臣

郭嵩焘(1818—1891)

鲜明的性格特点/109

剿杀太平军的“幕后英雄”/111

亲历第二次鸦片战争:理性反思/112

苦差抑或肥缺:官场初次受挫/116

宦海再度浮沉:身败名裂的先兆/118

学者之本色:不成功的讲学/121

晚清第一次使洋风波:一片诟骂声中的远行/122

身败名裂:“断除仕宦,以求苟全”/126

抑郁的晚景:身世苍茫成感喟,盛衰反复与谁论?/130

郭氏的思想遗产/132

结语:郭氏的悲剧人生/136

千秋献策贾生推。要思竹帛有殊荣

——是是非非的洋务运动主将

李鸿章(1823—1901)

千秋功罪,谁人评说?/139

乃师曾氏之评:“少荃拼命做官”/139

乱世中的雄起:文人李鸿章的蜕变/142

以淮军登上晚清政治舞台/144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149

金(县)旅(顺)之战、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163

战争结局/165

有关甲午战争的若干争论/167

争论之一:翁同伦对海军经费不足负有多大

责任?/167

争论之二:慈禧将海军军费挪作修建颐和园究竟是多

少?/168

争论之三:李鸿章对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态度

如何?/169

争论之四:甲午战争中方是否必败?/169

争论之五:李鸿章对战败负有多大责任?/170

争论之六:清廷以李鸿章为代表对诸如越南、朝鲜等

“附属国”的态度是否正确?/170

背负骂名的替罪羊:投置闲散?/171

“结强援”与《中俄密约》的签订/173

李鸿章的环球考察/174

“李鸿章杂碎”/176

“华尔遗产风波”/177

非要过一把“国父”瘾/178

不忘孝敬西太后/178

执意索要“格兰特手杖”/178

晚年李鸿章与《辛丑条约》/181

盖棺论难定:说不尽的李鸿章/185

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

——洋务运动后期的健将

张之洞(1837—1909、)

少年才子:慈禧太后的“帘眷”/189,

廉洁勤政的教育官员和《书目答问》著作权之争/191

清流一党与“尸谏”风波/193

抚晋:思想开始转变,热心洋务/196

总督两广与中法战争/198

督鄂十八年的洋务事业/199

戊戌变法与《劝学篇》的问世/204

“东南互保”与镇压自立军起事/206

滑稽的“经济特科”与“梁头康尾”的背后/208

“丁未政潮”与搭救袁世凯/211

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

下卷·戊戌变法“不中不西”

引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魅力

——戊戌变法之际的文化思想界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戊戌变法的领袖

康有为(1858~1927)

南海康氏的家世与“圣人为”的由来/225

康氏师承与礼山草堂/228

张氏棒喝与倾心西学/231

西学+礼学=维新思维/233

康氏“道术”:《康子内外篇》的真谛/236

政治声誉鹊起:第一次上书/237

转向今文经学与万木草堂/241

近代最大的学术公案:《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42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序曲/245

持续不断的上书/247

学会与报纸:百日维新的思想动员/248

迷雾重重的百日维新/250

翁同伦是否举荐过康有为?/251

是维新变法的主帅,还是暴得大名?/251

“围园杀后”密谋的真相/254

由保皇会领袖到回天乏术/255

日本:以帝师自居/255

加拿大:“保皇会”与“起兵勤王”/256

从“国民宪政会”到“帝国宪政会”/257

辛亥以后:“虚君共和”与“十不忍”/259

回天乏术:复辟与“天人之学”/260

“提督楼”内的死亡之谜/263

康氏人品:介于君子小人之间/268

康氏私生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269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晚清思想启蒙巨匠

梁启超(1873—1929)

童年:严格的家教与逼人的才气/273

家乡外的世界:转向西学、投身万木草堂/277

追随乃师。致力于思想启蒙/278

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281

流亡海外,思想上与乃师分道扬镳/282

革命还是改良:与革命党人的大论战/285

“流质善变”与真实的梁启超/288

霜严露冷犹常事,劫火烧残草不肥

——近代第一位侠义志士

谭嗣同(1865—1898)

家庭:谭大善人与“严母慈父”/293

环境:在“宣南”过早触摸死亡……/295

一场瘟疫,无法抚平的终生伤痛……/298

仲兄嗣襄带给幼弟的影响/299

剑与刀:侠士性格的养成与神州游/302

谭氏的师友们/305

《仁学》与谭氏思想的特色/307

关于谭氏临终前的三则补白/309

余语:侠义志士的另一面/312

严复(1854—1921)

近代文化思想界的巨人/315

中日甲午战争与严氏的《辟韩》/318

戊戌变法和严氏的译述《天演论》/320

走向另一视阈的严氏/322

思想巨人的矛盾人生/323

争议之一:如何看待严复后期的历史污点?/323

争议之二:如何看待“信、雅、达”的翻译原则与严复

的译作?/325

争议之三:严复是新权威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中国的

最早代表人物?/326

结语:思想巨人的遗憾/327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炳麟(1869—1936)

深厚的家学渊源与师承名儒/329

与康有为的异同:改良与革命/331

《旭书》与“章氏学”/332

剪除辫发与《谢本师》的近代影响/334

“苏报案”与吴稚晖的笔墨官司/337

国粹思潮与刘师培夫妇的恩怨/341

辛亥革命前与孙中山的纷争/344

童氏的文化品格/347

参考资料总目/349

后记/354

试读章节

“曾国藩热"的背后: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

自1992年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卷本)问世以来,“曾国藩热”由学术视阈波及到大众领域,曾氏无可置疑地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走进了千家万户。截止到2001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创下了重版二十三次、销售七十多万套的图书出版界的神话;如果加上盗版,最保守估计该书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余万套。“曾国藩热”进入大众视域,实由这部小说开启,这样说并不为过。

此后,图书界由来已久的恶习——“跟风”,更使曾氏热一路飙升:有关曾氏本人的著作,以及后人和当代人各式各样的解读文本,遍及图书市场,其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着实让“做书人”发了一笔大财。无形的市场之手,再一次造就了曾氏百余年后的辉煌。这恐怕是曾氏本人生前所未料到的。

在梳理晚清文化思想脉络时,曾氏固然是言说晚清文化绕不开的一个超重量级人物,但是在当代何以会如此高温,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即我们向曾国藩学什么?本文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是“曾剃头"、“刽子手”,还是清代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对曾氏决绝而残酷镇压太平军的历史评价,毁誉各持己见:“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有辛亥革命宣传家、思想家之誉或文化怪杰的章炳麟语)。

肯定或高度赞许的意见:曾氏被推许为孔子、朱熹后建功立业、转移运世、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和伟人,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清王朝又得以延续半个世纪)。

否定或极端厌恶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前,一部分辛亥革命党人指斥其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是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元凶、民族罪人;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写于1943年延安时期的雄文《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成为改革开放前评价曾氏的定调文章:该文承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和高度赞许,借古讽今,急功近利,影射和批判对内独裁、对外暧昧的蒋介石,并将文章的结论写进了中小学课本。于是,曾国藩成为千古罪人。

孰是孰非?

评价曾国藩,必然涉及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如果太平天国运动不值得肯定,对曾氏的这一指责也就烟消云散,否则就是历史罪人。

而太平天国运动呢,又如何?

这实在是一个大课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意见,更多趋向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有其自身合理性;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定意见,更多趋向于没有提出任何本质性变化的新主张,即没有建设性,充其量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是对社会进步的反动。

这又必然涉及到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局部或区域性研究,或许能十分说明问题,但是如果把当时的全国作充分的局部或区域性研究,以此再作出总结或判断,对中国社会性质可能认识得更加充分,免去了历史偶然性或必然性的歧见、争论与偏见。

这需要时间,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来,以昭示后人。

笔者不敏,对此又无研究,不敢胡说。P69-70

后记

以人物作为时代经纬网上的点,通过对一个个点的描述和分析,试图勾勒出自1840年前后至1911年前七十余年的晚清文化思想界的概貌,以此透视和还原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轨迹,是笔者多年来的一个愿望。

既然与“文化地图”沾边,似乎就应该做到事无巨细、一览无遗,充分发挥地图的功用,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又难以做到这一点,这是笔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比如,在上卷中,与龚自珍、魏源同时代的贺长龄、黄爵滋、包世臣、徐继畲、张际亮、夏燮等人思想,有的有所介绍,有的虽纳入视野但没有涉及,原因在于如此扩展则本书又变成了厚厚的砖头。所以,在写作时只能忍痛割爱,拣主要的说。同样的理由,中卷也没有收入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刘坤一等人,下卷没有收入孙诒让、廖平、皮锡瑞、黄遵宪、胡礼垣、陈虬、陈炽、宋恕、何祈、汤寿潜、蒋敦复、马建中、唐才常诸先贤。这是必须向读者朋友交代的。既保持学术性,又照顾到大众阅读,这是笔者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做得怎样,也只能由读者朋友评判了。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近人和今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识于200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文化地图(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军龙//李柏田//竹天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0653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8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2.03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6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