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皇权悲剧(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宿命)
内容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中国的皇权社会不知经历过多少沧桑巨变,既有过“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也有过“暗五天日”的黑暗年代。为了争夺权力,有的人殚精竭虑于金殿之内,有的人奔走于草莽之间;有的人喋血宫门,有的人在疆场上浴血拼杀。时而祸起萧墙,时而乱起边陲。在“权力场”这个大舞台上,皇帝、宰相、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宦官,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无数个“悲剧”和“喜剧”:崇高的令人肃然起敬,悲壮的让人扼腕叹息;滑稽的让人捧腹大笑,丑恶的令人痛恨不已;有的让人既怜又恨,有的让人又喜又忧,真可谓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总之,皇权政治和权力场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既然皇权政治和权力场如此令人着迷,“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那么,对其奥秘进行全方位揭示,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内容推荐

两千多年来,中国皇权社会一直崇尚“人治”,缺乏“法治”。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历代王朝始终没有确立一套文明的政治“游戏规则”,所以在权力,特别是皇权的面前,大家无法“和平共处”。中国古人可以说是被权力这头“怪兽”弄得日夜不宁,哪怕哀鸿遍野,白骨遍地,仍对权力趋之若鹜。

在皇权社会里,那些异姓的“局外人”觊觎最高权力自不待言,就是在皇族内部也没有一天太平过:父亲杀儿子,儿子杀父亲;哥哥杀弟弟,弟弟杀哥哥;甚至连母亲也可以杀死亲生儿子。至于天下臣民,都是专制帝王的奴隶,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听任皇帝的践踏、宰割,除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最自由”之外,其他人的人格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这对今天的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录

第一篇 皇帝的宝座——耀眼而血腥的权力碑

引言:血光闪闪的龙椅

第一章 皇帝的宝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至高无上的天子御座

二、“真龙天子”有绝对威严

三、“君上”要独揽大权

四、“天下第一人”的无上享受

第二章 专制帝王如何实现“绝对领导”?

 一、帝王秘诀之一:集权力于一身

1.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2.朱元璋:乾纲独断,废除丞相

 二、帝王秘诀之二:愚民政策

1.焚书坑儒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科举考试

4.八股取士

 三、帝王秘诀之三:赏赐笼络

1.汉元帝:赐匈奴单于“公主”以和亲

2.苻坚:给王猛“加官进爵”

3.宋太宗:对杨业“示以恩宠”

 四、帝王秘诀之四:严刑酷法

1.周勃父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万历皇帝:“秋后算账”

 五、帝王秘诀之五:深藏不露

1.“痴呆”的皇太叔

2.崇祯帝:不动声色,铲除巨阉

第三章 被“挟持”的帝王们

 一、权臣当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1.诸葛亮:“千古第一权臣”

2.张居正:威权震主,骑虎难下

 二、垂帘听政:女人走近权力

1.吕雉:“中华第一女主”

2.胡太后:贪图享乐,毒杀亲儿

 三、宦官擅权:玩弄皇帝于股掌

1.“天子阿父”田令孜

2.“九千九百岁爷爷”魏忠贤

第四章 刀光剑影:无休止的宫廷政变

 一、抢班夺权的骨肉相残

1.胡亥:勾结赵高,篡改遗诏

2.李世民:杀兄灭弟,强抢龙椅

 二、“烛影斧声”里的阴谋

1.宋太宗:“烛影斧声”登帝位

2.雍正继位之谜

 三、皇帝也发动“自我政变”

1.汉桓帝:联合宦官,打倒“跋扈将军”

2.唐文宗:扳倒宦官,功亏一篑

 四、谁“敢把皇帝拉下马”?

1.伊尹:“放太甲于桐宫”

2.霍光:废一帝,立一帝

第五章 “顺天应人”:如何改朝换代?

 一、“禅让”是一出闹剧

1.燕王哙让国杀身

2.王莽:从“假皇帝”到“真皇帝”

 二、汤武革命:“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

1.商汤灭夏

2.武王伐纣

 三、“天子,兵马强壮者为之”

1.“变色龙”朱温篡唐自立

2.赵匡胤:“陈桥兵变”夺皇位

 四、“清君侧”也是幌子

1.刘濞:“清君侧”的发明人

2.朱棣:起兵“靖难”夺帝位

 五、引狼入室,江山易主

1.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2.宋徽宗:开门揖盗,国破家亡

第二篇 官场红人——皇权体制下的“众生相”

引言:皇权社会中官场是一个巨大的权力舞台

第一章 皇帝与宰相:难解的“矛盾体”

 一、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1.宰相的职权有多大?

2.宰相制度的演变

3.“帝相关系”的范式:刘邦与萧何

 二、宰相得人,利国利民

1.管仲:“中国第一宰相”

2.曹参:“萧规曹随”

 三、嫉贤妒能、残害忠良的宰相

1.李林甫:“一雕挟两兔”

2.“功高盖世”的贾似道

 四、得过且过,太平宰相

1.冯道:“政治不倒翁”

2.曹振镛:“多磕头,少说话”

第二章 文臣:帝王的“网中鱼”

 一、白发童生,寿星举人

1.漫漫科举路

2.可叹的科场黑幕

 二、“学而优则仕”

1.“东门犬”李斯

2.“华亭鹤”陆机

 三、文人的朋党之争

1.“君子”也结党

2.永不谢幕的党争

 四、宰相要用读书人.

1.赵匡胤:“本朝与士大夫共天下”

2.“风流宰相”严嵩

第三章 武将:“国危思良将”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辛弃疾“投笔从戎”

2.“大宋第一忠臣”文天祥

 二、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1.“少年将军”霍去病

2.岳飞:“敌未灭,何以为家?”

 三、煮酒论英雄

1.“悖论大师”项羽

2.“三姓家奴”吕布

 四、“有枪就是草头王”

1.尔朱荣:北魏帝国的“掘墓人”

2.“中兴名臣”曾国藩

第四章 后妃与外戚:国事即是家事

 一、后妃:和皇帝最接近的人

 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国母焉可不问天下事?”

1.“大唐国母”长孙皇后

2.大脚马皇后

 四、外戚专权的例子

1.“跋扈将军”梁冀

2.“太上宰相”韩□胄

 五、武则天的皇帝路

1.漫漫皇后路

2.中国惟一的女皇帝

3.巍巍无字碑

第五章 宦官:不可小看的奴才

 一、皇宫里的“小朝廷”

 二、宦官干政:为皇帝做“鹰犬”

1.李辅国:中国第一个“宦官宰相”

2.刘瑾:鲜为人知的“变法太监”

 三、阴阳将军:宦官典军的故事

1.“大唐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

2.“媪相”童贯

 四、厉害的“影子皇帝”

1.“指鹿为马”的赵高

2.“立皇帝”王振

第六章 官场红人凭什么“弄权”?

 一、“弄权”之一:事上之道

1.蔡京:“曲意逢迎”

2.和坤:“揣摩上意”

3.袁世凯:“毛遂自荐”

 二、“弄权”之二:同事相处之道

1.李斯:“挑拨离间”

2.曾布:“上纲上线”

 三、“弄权”之三:驭下之道

1.晏子:“设置陷阱”

2.袁世凯:巧使“美人计”

 四、“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

1.范蠡:“激流勇退”

2.袁世凯:“以退为进”

第三篇 权力悲歌——皇权社会中的人生宿命

引言:皇权政治下中国人独立人格的缺失

 二、“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1.李后主:“亡国又赔了夫人”

2.宋徽宗痛失江山

 三、“破天荒”的《训政细则》

第二章 宰相:战战兢兢的“二把手”

 一、皇帝的“替罪羊”

1.上官仪之死

2.“冤死鬼”宋申锡

 二、“你方唱罢我登场”

1.乱哄哄的“牛李党争”

2.“此伏彼起”的首辅争夺战

 三、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1.“刀下鬼”夏言

2.严嵩的倒台

第三章 文臣:权力主宰了理性

 一、士大夫的“工具化”

1.“儒狗”叔孙通

2.“两面派”韩愈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1.李德裕的垮台

2.“和砷跌倒,嘉庆吃饱”

 三、“贰臣”的悲哀

1.钱谦益失节降清

2.“草间偷活”的吴伟业

 四、“文字狱”的牺牲品

1.再说“焚书坑儒”

2.“文字狱大师”朱元璋

 五、退隐山林,以保全性命

1.顾宪成“金盆洗手”

2.“人来疯”尹嘉铨

第四章 武将:逃不脱的“血腥怪圈”

 一、“枪杆子”斗不过“笔杆子”

1.“大汉征西名将”陈汤的厄运

2.“北宋第一名将”狄青之死

 二、“功高震主”的幽灵

1.“汉初三杰”的不同命运

2.岳飞冤死风波亭

 三、“狡免死,走狗烹”

1.“君逼臣反,不反何为?”

2.朱元璋大杀功臣

3.“杯酒释兵权”——放条生路

第五章 后妃:贵为至尊,贱同奴婢

 一、专制帝王的泄欲工具

 二、残酷的生存竞争

1.吕后与“人彘之祸”

2.“辽国第一才女”萧观音之死

 三、“女祸”平议

1.“女祸”论

2.苏妲己千古背骂名

第六章 宦官:萧墙内的一曲悲歌

 一、可悲的人性裂变

 二、畸形的人格状态

1.孤独无聊的生活

2.八面玲珑

3.弄权乱政

三、悲惨的竖宦晚年

第四篇 “绝对权力”法则——中国皇权社会的生存密码

引言:中国古代皇权国家的形成

1.血缘宗法关系——君主专制的“生长点”

2.战争——君主专制的“催化剂”

3.皇权国家体制的建立

第一章 中国皇权国家的基础

 一、政治基础——地主阶级

 二、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三、理论基础——“外儒内法”

 四、社会基础——奴才

第二章 中国皇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皇权主宰一切

1.皇权至高无上

2.“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3.“以天下奉一人”

 二、“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三、“家长式”的专制统治

 四、对思想文化的全面专制

第三章 皇权社会权力三要素之一:军队

 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二、没有军队的权力是虚幻的

 三、专制帝王的“法宝”——攥紧“枪杆子”

第四章 皇权社会权力三要素之二:法律

 一、法律是国家权力的体现

 二、法律是约束权力的“利器”

 三、法治,还是人治?

第五章 皇权社会权力三要素之三:哲学

 一、哲学是权力的“灵魂”和“辩护人”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奴才化”趋势

 三、哲学与权力的“共生共灭”关系

第六章 皇权社会四定律之一:“权威第一”

 一、“战战兢兢”的臣子们

 二、“权威第一”法则的妙用

 三、“权威第一”法则的价值

第七章 皇权社会四定律之二:权力与金钱“联姻”

 一、权力吞噬金钱,金钱腐蚀权力

 二、政治腐败的标志——权钱交易

 三、贪污腐败的总根源——皇权国家体制

第八章 ‘皇权社会四定律之三:“变法效果递减”

 一、为什么“变法效果递减”?

 二、“变法大师”商鞅的惨剧

第九章 皇权社会四定律之四:历史周期律

 一、皇权国家带来社会灾难

1.无限的权力,无限的灾难

2.残酷的“皇权竞技场”

3.无法根除的吏治腐败

4.周期性的社会大动荡

 二、改朝换代的“自我更新”机能

1.社会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2.皇权国家的重建

 三、超稳定:世界之最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1.焚书坑儒

在秦朝统一全国之前,中国境内邦国林立(据说夏朝时有万邦,商代有3000方国,到武王伐纣时仍有800诸侯)。在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邦国的统治者互相争斗,时刻都右危机感,他们既要自保,又要夺取别国的领土、财富和人口。因此,各国统治者非常重视人才,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重士”、“养士”成风,思想界非常活跃,他们相互争论、诘难,相互吸收、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可是,好景不长,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权专制国家之后,消除内部的威胁已经成为历代帝王们的主要任务了。为了让万里江山流传万世,自诩“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时刻都在盘算着如何防止臣民们起来犯上作乱。

这时,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出场了。

李斯,这位来自楚国下蔡的士人、学术大师荀子的高徒,素来对时局和政治走向非常敏感。在全国统一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形势的变化和秦始皇的心理变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与博士淳于越辩论“分封问题”时,他竟然“史无前例”地提出: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听了李斯这番高论,秦始皇当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结果,嬴政一声令下,大秦帝国境内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秦朝以前的古典文献除了秦国史书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尽皆化为灰烬,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遭到了一次煎所未有的摧残,这就是著名的“焚书”事件。

为了消除文人对自己的非议,秦始皇又实施了残忍的“坑儒”政策。其实,在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一度对知识分子实施“拉拢政策”:“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结果,这个政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作用:一些文人不识时务,居然“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更要命的是,一些文人本性难改,竟然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表面上,是知识分子的不驯服导致了秦始皇政策的转变。其实,在“焚书”之后,“坑儒”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坑儒”还不止一次,前一次是在咸阳公开坑杀的,后一次是在骊山陵谷中用欺骗的手段秘密坑杀的。所以,“坑儒”完全是秦始皇有预谋的一个政治事件。

在秦始皇的高压统治下,一切学术书籍几乎都被焚毁,一切思想流派都被禁绝,“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不过,这并不能改变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因为起来造反的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推翻了秦朝。看来,秦始皇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成效并不明显,只是一个笨办法,属于“下下之策”。

其实,“焚书坑儒”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从秦始皇开始在后宫推行宦官制度,而全国性的思想禁锢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是对中国人的第一次思想阉割,它揭开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愚民政策”的大幕。

          P18-P19

序言

    皇权统治下的中国古人一、漫无边际的中国皇权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7世纪初的英国。当时,英国处于国王詹姆斯一世的统治下。1608年的一天,詹姆斯一世忽然心血来潮,想去皇家法院亲自审理几件案子。

一进皇家法院,正好碰上首席大法官柯克爵士。等詹姆斯一世说明来意。柯克却略带遗憾地说:“对不起,陛下!我很理解您的意图,但是您没有审理案件的权力!”国王听后大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便厉声质问柯克法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英国都在朕的统治下,区区几桩案件,朕竟然无权亲自审理,这是哪门子道理?”

柯克法官毕恭毕敬地听完后,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请您暂息雷霆之怒,容臣禀告!陛下,您是国家元首,总揽国家的内政、外交大权。但是,您要亲自审理案件,却是万万不可!”

“哈哈,国王不能亲自审理案子,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大法官阁下,我国的法律历来是以理性为依归,你不让朕审理案子,是否认为朕智商低下,不如你和你的同僚有理性?”

在国王的步步紧逼下,柯克并不退让,反而说出了下面一番话:

“不错,陛下您确实是知识丰富,而且天资聪颖。但是,陛下对英国的法律并不精通,而法官要处理的案件动辄涉及臣民的生命、财产,只靠自然理性是不够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门艺术,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没有达到精通以前,任何人都不能审理案件。陛下,不知您意下如和?”

“这……”听完柯克的话,国王的口气顿时软了下来,“爱卿,你说得不错,句句在理,于我心有戚戚焉,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国王一面打着哈哈,一面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然后就打道回宫了。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

1866年10月,在一大群文武百官簇拥下,威廉一世来到波茨坦行宫。此公向来刚愎自用,早就因为血腥镇压1848年革命而得了一个绰号——“炮弹亲王”。现在,这位“炮弹亲王”已经贵为普鲁士国王,在两个月前他又被推举为北德意志联邦主席,更是威风得不可一世。

这一天,威廉一世兴致勃勃地登高远望,忽然发现宫墙外面不远处耸立着一座旧磨房,挡住了自己的视线,真是扫兴!于是,他就派一个大臣去和磨房主交涉,准备把磨房买下来,然后拆毁。

不料,磨房主却不识抬举:“这磨房是我们家祖传的产业,是无价之宝,我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威廉一世也不气馁,又开出很高的价钱来。可是,这位磨房主就是“死心眼”,偏偏不肯买他的账。威廉一世勃然大怒,便大手一挥,派人强行拆掉了磨房。

没想到,第二天,磨房主就将威廉一世告到最高法院。结果,几位法官一碰头,作出判决:国王违反了法律,必须重建磨房,并赔偿磨房主的损失。威廉一世知道后,苦笑着说:“唉,我这个国王有时也会头脑发热,做下一些错事。幸亏我国还有这么好的法官,能够刚正不阿地办案,实乃国家之幸!”于是,威廉一世命人重新建造了一座磨房。

读了这两个故事,我实在是大惑不解:都是专制君主,为什么冬家的“国王”没有我们的“皇帝”威风?看上去,詹姆斯一世和威廉一世都还挺遵守法律的。在封建社会里,法律不是君主统治老百姓的工具吗?

贵为“一国之尊”,詹姆斯一世想去法院(而且还是皇家法院)亲自审理案子,这件事无论是对法院,还是对法官,都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对于英国今后的司法工作也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柯克法官真应该列队欢迎国王。可是,詹姆斯一世却在这里吃了一个“闭门羹”。这位柯克先生是不是有两个脑袋,竟敢对国王说“不”?他胆大包天,就不怕詹姆斯一世一怒之下会将他“就地免职”,甚至推出去开刀问斩吗?在君主专制时代,这可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威廉一世贵为“万乘之尊”,想拆掉一座又老又旧的磨房,还要和磨房主反复商量,这已经让人不可思议了,而且他还肯出重金,不是白拆。对此,我都快被感动得流出眼泪来了:这位威廉一世还像是一个国王吗?看上去,他似乎连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太爷”还不如呢。过去,一位县太爷想拆老百姓的房子,简直比拆一个鸡棚、狗窝还容易!可是,威廉一世要拆一个磨房都这么困难,那他还如何“大展宏图”,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呢?这位磨房主的胆量也真够大的,竟然敢控告国王,他哪来的胆量?普鲁士的最高法院怎么敢受理这么“棘手”的案子?那几位大法官怎么敢判国王败诉呢?他们是吃错药了,还是得了神经病,就不怕威廉一世在背后给他们“小鞋”穿?……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如果出现这样的事情,那么确实是令人不可思议!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来就不相信法律,只敬畏执掌法令的人——大大小小的官吏(特别是专制帝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是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是一个典型的“皇权社会”。在皇权国家体制下,强大的国家机器对人民实行长期而又残酷的统治,特别是皇帝高高在上,凌驾于一切法律和社会力量之上,主宰一切,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就像天罗地网一样覆盖、笼罩着中华大地。所以,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位专制帝王的重量要远远超过另一端的亿万子民。

在这块土地上.皇权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的意志、权威可以主宰一切:在政治上。是绝对的君主集权;在经济上,实行国家垄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控制人们的思想,等等。在这种皇权国家体制下,全国臣民都像奴仆一样诚惶诚恐,等待着那深不可测的“天威”或“天恩”的突然降临。而且,中国的专制帝王拥有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机构和力量可以制衡他,足以令其他国家的帝王“相形见绌”,“自愧不如”。例如,威风凛凛的罗马皇帝要受到元老院的制约,不能一意孤行;埃及的法老、印度的国王,对于强大的宗教势力也不能任意干涉。所以,在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崇拜的是权力(特别是皇权),而不是法律。

在政治学上,权力、财富和荣誉,并称为人类的三大“价值维度”。关于权力的分量,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权力有那么一点“崇拜心理”。但是,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人对权力这么痴狂,这么深入骨髓!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去投机钻营,买官卖官?还不是只要当了官,就有权、有势、有钱!这也难怪,在皇权社会里,权力实在是太重要了:权力既是地位,又是利益和荣誉;与权力相伴。既有无上的荣耀,也有无比的风险。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多姿多彩,对许多人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和诱惑!二、皇帝:天使与恶魔的混合体

……三、皇权国家体制的悲剧

读了这么多故事,有人就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从“天使”变成“恶魔”?

有人说,权力之所以让那么多的天使中“毒”变质,甚至变成面目狰狞的恶魔,是因为这些“天使”的体内潜藏着一种邪恶之气——“权势欲”,这些人平日也许像“天使”,一旦大权在握,权力就会与肌体内的权势欲迅速结合,从而发生质变。

不过,这种看法仍然是停留在表面,失之肤浅,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天使”般的人物,他们主动放弃最高权力,结局却是“出人意料”——引发了一场杀戮,以对权力的残酷争夺而告终。下面,让我们来读一则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吴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说它特别就在于,它曾具有数百年让国、让权的历史,虽然这一点没有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多大影响,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遗产,我们还是有责任将它发掘出来,传之后世。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很敬佩和崇拜英雄。其实,中国人真正应该为之“奏黄钟歌大吕”的,并非杀人如麻的专制帝王,而是那些主动“让国让权”的英雄。可惜的是,中国人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淹没在对专制帝王的崇拜里。君不见这些年各色各类的“帝王戏”、帝王小说,一直在国内红红火火、长盛不衰?

原来,吴国的始祖是太伯、仲雍兄弟,他们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当时,周太王想把君位传给第三子季历(周文王的父亲)。于是,两个哥哥——太伯、仲雍主动出走,将太子之位让给季历。在南方,他们建立了一个名叫“句吴”的国家,所以吴国本身就是“让国让权”的产物。

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死。临终前,他想把王位传给第四子季札。可是,季札坚决不肯接受,寿梦只好把王位传给长子诸樊,并留下遗言:自诸樊开始吴国的王位先不传子,而传弟,意在最终把王位传给季札。

就这样,王位传到了老三余昧手里。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余昧病死,遗命季札继位。但是,季札宁可离家出走,也不愿意当这个国王。“国不可一日无君”,最后,大臣们一商议,决定改变“兄终弟及”的定例,另立余昧的儿子王僚为吴王。

于是,在“权力合法性”的问题上,王僚与公子光发生了严重分歧。这位公子光是诸樊的儿子,他坚持“兄终弟及”的原则(实际上是他想当国王),认为自己才是吴国的“合法继承人”。

“一山不容二虎”,这个问题总得解决。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要想结束让国、让权,就必须采用暴力手段,付出生命的代价。最后,公子光抢先发难了。

当时,通过伍子胥的介绍,公子光待勇士专诸如上宾,把“宝”全都押在他的身上。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四月,公子光请王僚赴宴。“宴无好宴”,王僚也很谨慎,身穿重甲,身旁又有许多士兵保护。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假装送菜,突然抽出匕首,一剑刺穿王僚,王僚当场毙命。事后,公子光如愿以偿,做上了吴王,是为“阖闾”。吴国“让国让权”的悲剧,也就此收场(阖闾死后,是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读完这则故事,真是让人心酸!面对王位和最高权力,上一代人(诸樊、余昧、季札)是谦和、仁爱的“让”,到了下一代人(王僚、公子光),就变成了残酷无情的“争”,正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阴差阳错,这些“让国让权”的先辈们做梦都不曾想到:温文尔雅的“让国让权”非但没有达到消灭互相杀戮的目的,反而酿成了一场悲剧,而这场悲剧竟然要以鲜血来结束。所以,后人从中吸取了一个“宝贵”教训: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绝对不能有“妇人之仁”,只能“先下手为强”,否则就要遭殃!这不,公子光就是一个聪明人,他下了狠心,而且下手比王僚快,结果笑到最后,还挤进了“春秋五霸”的行列,名垂青史,成为后人仰慕不已的英雄。

遗憾的是,在尧、舜、禹之后,让国让权在皇权社会就几成绝响,仅此一例,剩下的全都是尔虞我诈的杀伐。  所以,吴太伯、季札等人反而成为中国历史的“反面教材”,为后人所不齿。其实,在皇权社会的“权力场”上,根本没有让可言,“让”的结果只会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事无成。在皇权国家体制下,即使你肯主动让权,又如何自保,善始善终?

看来,还是大思想家韩非子说得好:“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大搞专制、独裁,他们的资本就在于掌握了最高权力,而最高权力不争何来?在这里,“专诸刺王僚”的血腥一幕,是让国让权的必然结果,也是“让权=乌托邦”这条政治铁律的最好佐证。

皇权时代,中国实行的一直是“人治”,而非“法治”。在这种政治框架下,让国让权缺乏制度的支撑,只能是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乌托邦”。古代,“让”最多只是一种品德(也许该称为“美德”),虽然可歌可颂,但并不具有普遍性。一个社会要想正常发展,品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确立一套能够“持之以恒”的运作机制,靠机制来约束人。

在皇权社会的政治斗争中,“争”才具有普遍性。问题不在一个“争”字,而在于如何“争”。是否一定要依靠暴力,要以杀戮为代价?看来,我们的先人最多只考虑过“让”,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政治运行机制,进行公平、合理的“争”。

几千年的皇权社会,正因为迟迟没有确立一套文明的“游戏规则”,所以,在权力(特别是皇权)面前,大家无法“和平共处”。那时的中国人可以说是被权力这头“怪兽”弄得日夜不宁,哪怕哀鸿遍野、白骨遍地,也没有人过问。

在皇权国家体制下,那些异姓的“局外人”觊觎最高权力自不待言,就是在皇族内部也没有一天太平过:父亲杀儿子,儿子杀父亲,哥哥杀弟弟,弟弟杀哥哥,甚至连母亲也可以杀死亲生儿子。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权”字。“权”,这个字眼,让多少人为之朝思暮想、魂牵梦绕、黑白不分,甚至六亲不认,干出一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千百年来.这种皇族内部的杀戮早就是“家常便饭”了,中国人已经见怪不怪!唉,反正皇帝的大小老婆多,既然可以多生几个龙子龙孙,那么为权力的殿堂多供奉一些“祭品”也是应该的,这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至于天下臣民,都是专制帝王的奴隶,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听任他们的践踏、宰割。在皇权国家体制下,专制帝王“受命于天”,是天下的主人,依次而下构成臣属关系,形成了一个一人为主,其他人均为臣仆的局面:除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最自由”之外,其他人的人格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没有一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

更有甚者。历代帝王大力推行“愚民政策”,致使中国人愚不可及,成了一盘散沙——这就是中国古代皇权国家留给我们的最大“治绩”——即使已经“治”到了这般已经“不成其为人”(马克思语)的略高于畜生、甚至不如畜生的境界,还要山呼万岁,对专制帝王顶礼膜拜,感谢“皇恩浩荡”!

总之,在皇权社会里,只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没有“民权”,也就扼杀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生机,这真是中国历史上皇权国家体制的罪恶与悲剧!

几千年来,中国的皇权社会不知经历过多少沧桑巨变,既有过“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也有过“暗五天日”的黑暗年代。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皇权主宰下的“权力场”却一直存在着,如同一座永不谢幕的大舞台。

为了争夺权力,有的人殚精竭虑于金殿之内,有的人奔走于草莽之间;有的人喋血宫门,有的人在疆场上浴血拼杀。时而祸起萧墙,时而乱起边陲。在“权力场”这个大舞台上,皇帝、宰相、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宦官,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无数个“悲剧”和“喜剧”:崇高的令人肃然起敬,悲壮的让人扼腕叹息;滑稽的让人捧腹大笑,丑恶的令人痛恨不已;有的让人既怜又恨,有的让人又喜又忧,真可谓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不过,要想在“权力场”上取得立足之地,并飞黄腾达,又谈伺容易?可悲的是,长期生活在皇权国家体制下的中国人,只知道对权力(特别是皇权)顶礼膜拜,把皇权和权力场看得无比神圣,甚至陷入权力场而不可自拔。纵观古今,真正看透专制皇权和权力场,达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意境的,又有几人?

总之,皇权政治和权力场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既然皇权政治和权力场如此令人着迷,“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那么,对其奥秘进行全方位揭示,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后记

坦率地说,作者我沉溺于故纸堆,沉迷于中国历史,已经十年有余了,经常和历史上的昏君奸臣、仁人志士、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之类为伍。所以,对于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力场”,对于皇权国家、皇权社会,我是深有体会,感慨良多:

感慨之一,是大家争来争去,无非是为了争夺“一人之天下”。

为了争夺一个皇位,历代封建国家统治者不惜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天下臣民也甘心(不甘心也没办法)为统治者东拼西杀。等最高统治者一人荣登“九五之尊”,出力的文臣、武将则是烹的烹、剐的剐,或者是像狗一样苟活着,绝不可能活得舒心。

如果把天下比作一锅肉,那些出力的功臣们往往连一杯羹也分不到,这在西汉初年表现得最明显。例如,韩信、彭越、英布都曾为刘邦效死力,最后却死于非命:“第一功臣”萧何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功高盖世,但也是险象环生,如果不是及时采纳了门客的建议,摆出一副喜欢占小便宜、胸无大志的“贪官”姿态,不是牢狱之灾,就是灭族之祸;身为大汉功臣,周勃父子双双被无缘无故地下狱,甚至惨死狱中。至于其他功臣,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张良称病隐居,学习“导引”、“辟谷”之术,忽真忽假,才打消了刘邦的猜忌:凭着超凡的智谋,陈平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坐稳江山,刘邦就开始耍弄众功臣,让你圆就圆,让你方就方,比他和项羽争夺天下更加“游刃有余”。在打天下时,刘邦只是汉王,与大家亲如兄弟;可是,等江山到手,坐上了龙椅,刘邦就立即开始执行另一套游戏规则:万里江山归他一人所有,要一人呼而天下人应,一人支配天下人的命运。在刘邦之后,这种“一人天下”之争一直在掩续着,形成了一个无法更改的宿命。

感慨之二,是内斗不休,无日无之。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曾大发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此话一点不假!几千年来,在皇权国家体制下,中国人擅长的是争斗,不善于共存(特别是与政敌共存)。一涉及“共存”,许多人就会捉襟见肘,不知所措!

在皇权社会里,历代统治者往往只知道“以孝治天下,以忠昭天下,以节励天下”,大搞独裁、专制统治,残酷压迫人民。一旦社会矛盾激化,民怨四起,他们就会手忙脚乱,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协调、化解矛盾,而是采取一种“下下之策”:对内,大搞窝里斗,不惜采用暴力,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局面;对外,则是“闭关锁国”,国家被禁锢得比罐头还要严密。殊不知,由于矛盾长期积压,得不到化解,最后,矛盾总爆发时比原子弹爆炸还要厉害,整个社会同归于尽,多少代人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更让人痛心的是,这种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就这样,我们的古人一直排斥彼此共存,忙于“窝里斗”,杀红了眼,根本顾不上什么“建设”和“发展”!结果,西方人很快就超越了我们,我们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听任他们的羞辱和欺凌。

感慨之三,是中国历史上刀光剑影,寒气袭人,到处充斥着一个“杀”字。

古人云,“春秋无义战”!自古以来,中国人不光是为了霸权和江山才厮杀,许多厮杀只是为了品尝一种“杀人游戏”的快感,或者是为了取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为了一座城池、一件珍宝、一个美女、一个天象,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杀人,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白骨遍地、哀鸿遍野,也在所不惜!

特别是在战争(不管是内战,还是外战)期间,每每出现坑杀俘虏、滥杀无辜的场面。这不,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白起一次就坑杀赵国降兵40万,让人毛骨悚然,足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皇权社会里,为了权力(特别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国人整天争来争去、斗来斗去、杀来杀去,根本不曾想到建立一种长远的机制,来限制“权力”这头怪兽,将它关人铁笼之中,不让它有机会滥施淫威。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去建立近代的民主制度。可是,他们忘了,早在古希腊时代,民主政治就开始萌芽,建立了不少民主的共和国。这说明: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产生出民主政治来。在这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所以有差异,自有夙因,绝非“历史局限性”这几个字就可以搪塞。

英国政治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千古不朽”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既然政客们的本性是恶的,对权势有贪欲心理,有独裁的欲望——在这个前提下,是把精力浪费在恶中择优,还是考虑建立一套制度,来约束他们的权力?几千年来,中国古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包括许多进步的思想家都是如此,根本不曾想到要建立一套制度.甚至连这方面的念头都不曾动一下!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所以,在皇权社会里,中国人只能寄希望于出现一位“好皇帝”。可是,在皇权国家体制下.专制帝王昏庸无能是常态,偶尔才能出现几个好皇帝。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明君”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其实,真正有效的政治体制并不惧怕昏君,因为有一套制度约束他,使他欲作恶而不能,可以逼迫他就范。只要有了这套良好的制度,我们的古人就不必再苦苦等待“天降明君”了——这样的政治体制才是最有效的,可以让“德政”持之以恒地延续下去,中国古人也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读史有智慧”!上面这些话,谈不上什么“智慧”。顶多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我把这些感受写出来,以飨亲爱的读者——这才是我写作的初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谈永华、杨才林、王宏伟、刘建民、吕华侨、罗强等人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艾绍东老师的精心指导,以及刘伦、刘彩云在关键时刻给予的理解和激励!隆情高义,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并致谢!

                   黄进华

                 2006年3月18日子夜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皇权悲剧(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宿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进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999857
开本 16开
页数 4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1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7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2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3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