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心理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个案的追踪、深入的分析和实际的例子,揭示出观察我们自身、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问题及我们的世界的某种新方法。它说明生活确实可以是美好、幸福和硕果累累的,说明我们人类的确是高贵的存在物。但愿我们能有这样的共识。

内容推荐

本书所阐明的精神心理学原理,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既阐明了现实存在着的人的生物层面,又揭示了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并且还分析了在一个不可分割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现出来的各个层面的基本关系。

《精神心理学》一书,通过个案的追踪、深入的分析和实际的例子,揭示出观察我们自身、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问题及我们的世界的某种新方法。它说明生活确实可以是美好、幸福和硕果累累的,说明我们人类的确是高贵的存在物。但愿我们能有这样的共识。

目录

作者为中文版和英文再版所写的前言

第一章 导言

一、基本问题

二、寻找生活的意义:卡罗尔的故事

三、关于精神心理学:

第二章 自我与灵魂

一、关于人的本质

二、关于“自我”的经验

三、灵魂和意识的本质

第三章 基本原理

一、存在与成为:道恩的个案

二、人的基本特征

三、人关心的基本问题

四、知识、爱、意志与关心自我的统一

五、知识、爱、意志与关心关系的统一

六、知识、爱、意志与关心时间的统一

第四章 当事不遂心的时候

广、关于生活目的与心理治疗过程

二、知识的失调

三、爱的失调

四、意志的失调

五、自由与人的意志

第五章 从青春期走向成熟

一、从青春期走向成年期

二、关于普遍的伦理法则

三、大脑、意识与精神

四、人的大脑与人的灵魂:精神进化的动态

第六章 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一、团结的挑战

二、生活的改变与“心理治疗”的局限性

三、精神转化:观念与实践

四、结束语: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后记

译后

附录

寻找人生的意义——读丹尼什博士的《精神心理学》

试读章节

40年前,我接受医学训练的头一天,就被指派到急诊室。我们医学院有6年的课程,包括医学预科和医学本科的训练。学生们都刚刚从高中毕业,许多人还相当幼稚。我当时只有16岁。

我刚到急诊室一会儿,就见一辆救护车送来一家5口人,其年龄从14岁到81岁,均为煤气中毒者。在急诊室的紧张气氛中,每个人都被分派一份职责。我负责输氧,还要嘴对嘴地给患者做人工呼吸,又要听候我身旁正在抢救另一位患者的医生吩咐我去做可能需要做的其他事情。3小时之后,经过一番看来是生命最后的紧急抢救,我们才停息下来。那5位患者无一生还。我当时完全懵了,不能也不愿去想这件事,去想我这第一次做医生的经历。不过,我的惊愕状态未能延续多久.另外几位患者接着被抬进来。我被指派去配合一位护士做清洗工作,去为一个因骑自行车出事故而严重受伤的青年人清洗那血迹斑斑的脸部,好让医生给他做检查。当我轻轻地、仔细地把他脸上的血污揩擦干净后,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他是我的一位朋友。恐惧与心疼擒住了我,但我还必须继续履行我的职责。当他开口出声表明他可能得救时,我才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那天下午的工作结束后,我们几个医学系的学生聚在一起交谈第一天的经历。我们的许多经历都是那样地富有戏剧性,或者至少在我们自己看来是如此。我的一位同学的经历尤其不平凡。他被指派去给几位病人做检查(量脉搏、呼吸及体温)。其中一位病人来自游牧部族,从未上过医院。我的朋友把一支体温表放在他嘴里后,离开了一会儿去护理另一位病人。当他回来时,发现体温表不见了,原来是那位游牧部族的病人将它吞下了肚里。护士和医生们立即开始处置这个病人以防汞中毒。他们给我这位惊惶失措的同学一个任务,让他把许多鸡蛋的蛋白分离出来,给那位吞了温度计的病人吃下去作为一种救疗措施。

当我回顾上述事件时,我觉出它们并不是纯粹的医疗事件。那几位死于煤气中毒的病人也是贫困与愚昧的受害者。他们的死亡所表明的生与死的现实就在我眼前。我意识到死亡是多么容易,而怎样又可能防止他们死亡。所有不公正的事和明明不该发生的死亡,都使我非常懊丧。然而,那位自行车事故的受害者的情况却引起我另一番感受,即害怕失去亲人的感受。我开始想我的亲人和那些可能轻易受伤、生病或死亡的人们。最后,那位游牧部族的患者的故事使我产生了某种难堪的感觉。这件小事足以表明,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多么巨大的鸿沟。这种鸿沟首先是出于人们在教育和主活经历方面的差异,它使我那位初来实习的朋友简直意识不到有必要与另一种人沟通;他还以为,那些对他说来是不言而喻的事,对每个人都是如此。如果我遇到那种情形,可能也会像我的朋友一样做出那种蠢事来。尽管我总是相信,我们大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仍是大不相同的。

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间,在我作为一个医生和心理治疗者的实践中,我处理过一些我们大家都很关心的棘手问题,其中不乏上述提到的那类事件。在我处理的问题中,最根本的乃是生与死的问题,其次便是关于幸福、爱情、接纳问题,对痛苦、疾病、失败和被抛弃的担忧,还有对生活目的的追寻,对人际关系本质的关注以及对痛苦是怎么回事感到神秘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由此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活着,忧虑是非常多的,而且是无穷无尽的。

P1-2

序言

此书是为那些提出若干困难问题的人们写的。什么是人存在的本质?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什么是爱?什么是存在?我们有自由意志吗?幸福的奥秘何在?真的有“超越”这回事吗?我们行善不过是为了抑制我们邪恶本性的一厢情愿之举吗?我们祈求上帝仅仅是出于我们孩童般的恐惧心理和需要一个权威吗?——总是有人提出这些和其他许多同样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仍旧到处在被人们冥思苦索地探寻着。

本书所阐明的精神心理学原理,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既阐明了现实存在着的人的生物层面,又揭示了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并且还分析了在一个不可分割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现出来的各个层面的基本关系。

《精神心理学》一书,通过个案的追踪、深入的分析和实际的例子,揭示出观察我们自身、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问题及我们的世界的某种新方法。它说明生活确实可以是美好、幸福和硕果累累的,说明我们人类的确是高贵的存在物。但愿我们能有这样的共识。

H.B.丹尼什

1993年10月于加拿大维多利亚省

后记

我有幸在4年前即1992年末认识了H.B.丹尼什博士。当时他还是加拿大多伦多婚姻治疗中心主任。他的一次关于家庭婚姻与心理健康的讲演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数百位听众,引起了我对自己刚开始不久的婚姻咨询工作的许多思考。

第二年,丹尼什博士再度访问北京,我欣然同意担任他的翻译和陪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探讨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和国内外的心理咨询实践。他的理论建树、专业水平,尤其是他关于人的生物、心理、精神层面和谐统一的独特见解,使我耳目一新,感奋不已。于是我开始尝试阅读和翻译他的著作。最初的两篇译文即《健康家庭的特征与动态》、《权威型家庭及其青春期子女》,分别发表在国内两家学术刊物上,引起了学界同仁的极大兴趣。

1994年,我到温哥华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丹尼什博士偕妻率子从维多利亚赶来看我,并带来了刚刚出版的他那本《精神心理学》。我在会议之余一口气读完了它,实觉受益匪浅。我立即打电话同丹尼什博士商议了在中国出版此书的想法。他慷慨许诺了赠与此书的中文版权。不久,丹尼什博士被聘为瑞士兰德学院院长。他邀我到该院访问并商讨合作开展家庭研究及健康教育的计划。《精神心理学》一书的翻译工作,就是我在那次访问期间在丹尼什博士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的。对此,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作为此书的译者,我感到非常幸运但又觉力不胜任。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英语水平上,我都可能给此书的译文留下甚多缺憾。我期待中国的专家学者们给我指正。但无论怎样,我都把翻译此书作为一次极好的学习、进步的机会,并尽了最大努力去做好这件事。

丹尼什在书中的观点,既来自他几十年作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又来自他对人生目的意义的努力求索和对人类精神与灵性世界的虔诚信仰。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知识、爱和意志,是人类的特殊禀赋与力量;团结、真理、服务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伟大目标。它们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差异之所在。

丹尼什博士对那些因缺少生活目的而陷入苦闷和病态的男男女女“心理疾患”的透彻解释和积极治疗,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与专业水平。他对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求索,使他在西方众多心理治疗学派中独树一帜。他称《精神心理学》为心理学的“革命”之作,无疑是有道理的。他对物质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揭露,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使我们不能不严肃地思考人类今天面临的种种挑战,思考心理学在帮助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中究竟应当具有何种价值。

丹尼什关于人类集体地处于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门坎这一解释,力图说明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冲突和无序现象不过是“过渡期”的特征,协商将取代对抗,合作将取代竞争,和平将取代暴力。丹尼什博士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乐观主义与热情期待,这也是非常独特的。他着力谈论成长与健康,而不是仅仅谈诊治疾病,这使每一个阅读他的著作的人都受到鼓舞和满怀希望,从而对生活的改变和精神的升华产生信心。

最后,我还要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王静女士。是她在耐心细致的工作中发现和改正了译文中的许多疏漏,并对文字的处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陈一筠

一九九六年四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心理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H·B·丹尼什著//陈一筠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508080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1996-08-01
首版时间 1996-08-01
印刷时间 199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