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私人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家,原本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成如今的‘两制三地之家’,那是随着时代而变,随着中国的进步而变,是我的小小的家庭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而变。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与时俱进’。我的家庭的演变史,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缩影。”

本书写作者家的巨大变化,也写作者在“三度空间”的种种见闻。作者是纪实文学作家,他的“特长”是用一双敏锐的目光观察五光十色的社会,以丰富的细节、形象的现场感和真实的笔调“铸”成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本书便是小处见大,以小家看国家、看社会、看世界。

内容推荐

作者用细腻的纪实笔触,记述了他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配有多幅首次公开发表的私人家庭照片。作者有一个特殊的“一家两制三地”的家庭:他的长子一家定居于台北,长媳是台湾人,孙女出生于台北也成了“小台胞”;他的次子一家,则定居于美国旧金山“高科技王国”——硅谷。

此书富有可读性。年轻的读者可以从作者的婚恋、艰难的生活道路中得到许多启示,年长的读者可以从作者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中得到有益启迪,准备出国的读者当然可以从中汲取经验,而一般读者则可以从中美见闻,对这“三度空间”有所比较,有所了解。

目录

序:我的两制三地之家/001

两人世界

我爱我的家/006

千里姻缘一线牵/011

第一次见到她/015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定情物/020

第一次带她见父母/023

订婚照被挂在照相馆的橱窗里/026

“执手相看泪眼”/029

她第一次到上海/032

无法逾越的难关/036

终于在上海安家/039

四口之家

长子来到人世/044

蒙受抄家之辱/048

从两人世界到四口之家/050

苦尽甘来迁新居/054

三次转轨与三次危机/058

对孩子的引导/062

我的第一读者/064

儿子的趣事成为我创作的素材/067

“太平洋警察”/072

家里的“总理”/076

“三脚猫”/081

大儿子曾经做过作家梦/085

小儿子成了“数学迷”/091

空巢家庭

国门开则家门开/094

长子第一个走出国门/097

在信纸上倾吐思乡之情/101

相思表/106

思念是双重的/109

次子也飞往美国留学/114

次子笔下的美国校园/116

空巢之家/120

两个儿子都戴上硕士帽/123

巴顿将军帮了长子的忙/125

次子成为一家公司的“开国元勋”/128

两个儿子相继出差中国/132

“一家两制”带来观念的差异/135

五赴美国

我的家“三足鼎立”/140

第五次亲历美国签证/142

签证申请表突出“反恐”内容/145

签证目击记/148

方便的无纸机票/153

浩浩荡荡出国潮/156

乘坐UA航班/159

又来旧金山/162

“阳光+海滩”的加州/165

头一回去美国看儿子/169

公寓生活见闻/173

三位朋友的住房/176

在硅谷看房子/180

中美“住房观”的差异/187

小儿子美国买房记/190

当儿子成为朋友/195

我变得“小气”/197

退货亲历记/201

美国市场上的中国货/204

在美国学开车/207

乱停车挨罚记/209

美国的税/212

雨中看病/216

在美国感受保险/221

形形色色的餐馆/224

美国的生食文化/227

吃着爆米花看电影/230

访问老人公寓/234

感恩节的聚会/238

平安夜:小孙女的到来/242

圣诞节:红与绿的节日/248

巧遇“蛋白质女孩”/252

蓝色的圣地亚哥/256

百年古董饭店/260

沙漠里的明珠/264

重游拉斯维加斯/267

台湾探亲记

我心目中的美丽岛/272

我的台湾儿媳/278

不得不绕道香港/281

飞抵台北/286

走马台北/291

快捷的捷运与“疯狂”的摩托/299

“国语学习运动”/304

透过电视看台湾/310

“八大菜系”之九的台菜/315

台湾人眼中的大陆人/319

在永和喝永和豆浆/323

日月潭畔/328

目击直航/332

相聚天涯

怀念椰风艳阳时/338

海口买房记/342

照着网络养孩子/347

在海南过春节/350

试读章节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定情物

如今,一进我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电脑之侧的墙上,挂着一帧少女的放大彩照。那少女,乌亮的一对大眼睛,一对粗黑的辫子,扎着两只红色的蝴蝶结。陌生的客人常以为那是我的女儿的照片。其实,我只有两个儿子,并无女儿。何况那照片看得出是黑白照片着色而成,显然是好多年前拍的。

那是妻花季时的倩影。这帧照片,就是在第一次见面时,她送给我的。为了纪念我们的第一次相见,我把这帧照片翻拍,放大,一直挂在书房里。

她送我照片,我送她什么呢?我想了一下,送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最合适。这样,在第二天晚上,我又一次来到她家时,就带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这一回,不必劳驾沈老师陪同,因为我们已经相识。

这一回,我们有了单独长谈的机会,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妻记述了我们第二次见面酌情形:

我们见面后的第二天傍晚,我刚吃好饭,还未来得及收拾盆碗,阿烈就拎着他写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来了。这是他与我相识后的第一次见面礼。

我手捧着这套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十万个为什么》,心里万分激动。我真很难想象他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还能写出这样的巨著。外表看上去学生气十足的他,肚子里却有那么多的学问,光是这一点就很让我佩服。

接过书我连连地祝贺他成功,为他高兴;我感谢他对我的信赖,毕竟我们才刚刚认识,他就把自己心爱的作品送给我;我也明白,这是他的期盼,他是用自己的成绩向心爱的人表示爱,也盼望着心爱的人能永远支持他的事业。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在家里略坐片刻,他提议我们是否可以出去走走,我答应了。妈妈也说,大热天的到公园去走走要比家里舒服多了。于是我们高高兴兴地离开家。

我们俩第一次去的公园就是松台山公园,因为它就设在我家附近,走过去只有七八分钟的路。公园在山上,我们拾级而上,山虽然不高,但夜风吹来令人身心愉悦。月夜树影下,我们边走边聊,跟他走在一起心里总是涌动着一股无名的热流,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他很健谈,谈学习,谈写作,谈爱好,似乎无话不谈,开始我只是静静听着。

当我问他怎么会写《十万个为什么》时,他显得很兴奋。他说他非常喜欢赤联作家伊林,是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给他很多启示。他又谈到他的编辑曹燕芳女士,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可是曹女士却如此信赖他,把写作《十万个为什么》的重担压在他肩上,使他很感激。

他又跟我说起《安徽日报》编辑佘锡朋,给予他的热情支持和信赖,他就专门为《安徽日报》开专栏。正是这些编辑的热心提携,才使他有今天的成绩,言谈中便知道他始终不忘编辑们的知遇之恩。

他说话很幽默,还常常说些小故事给我听,他说他第一次看见火车的时候,居然把行李丢在一边不管,跑去看火车了。他知道我在学校里当老师,问我在写黑板字时,有没有一手撑腰,一手在黑板上写字。我说没有呀,干吗要一手撑腰呢?他笑着说,他有一位老师,每次板书时,总是一手撑腰,一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给他取个外号叫“茶壶”,说着他做起了茶壶的姿势,笑得我前仰后合。可他却说,这可是一把神奇的茶壶,从壶嘴里流出的是源源不断的知识!听他说着,笑着,回忆着,就这样我们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

当我问他北京大学学习够忙的了,你怎么还会有时间写《十万个为什么》呢?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总会有的。”接着,他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他说他刚进北大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挺不错,父亲和哥哥的收入都比较高。可是过不了一学期,父亲和哥哥都被卷进反右运动,父亲和哥哥都被降职降薪,家里的经济条件一下跌入低谷。他说,暑假和寒假同学们差不多都回家探亲了,可是北京回温州路太远,没钱回家探亲。于是他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很多文章都是在这时写成的。

说起北大图书馆,他便眉飞色舞,那真是学者的天堂!他说进入北大图书馆真是如鱼得水。所以他每天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到图书馆抢位置。他还说他每天身上都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放着纸、笔和书籍,到了图书馆把书包一放,就有了位置,然后就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写作,中午到食堂领几个包子边啃边走,就算填饱肚皮了。下午也是在图书馆里,直至深夜才回到宿舍。

他说在北大读书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我问他在北京读书生活上是否习惯。他说刚开始那几年还好,就是在自然灾害时比较苦,那时天天都吃窝窝头。那时的窝窝头又硬又难咽,每当放假时也很想家,温州到底是鱼米之乡啊!可是路实在太远,还是留在学校里多读点书吧。他说生活上苦一点他不管了,只要图书馆里有他的座位比什么都重要,在图书馆里他整天都很充实,暑假、寒假也转眼就过去。

他说得很轻松,我听起来却很沉重,因为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听他娓娓道来,眼前不断闪现勤奋、刻苦的他,真的,就在那晚,我打心眼里喜欢上他了。

走着,谈着,累了,我们就在山顶的石凳上坐下来,俯瞰山下的夜景,憧憬着我们的未来。夜风阵阵吹过,夜深了,我们俩似乎都不愿离开……这第一次在山上的长谈,就奠定了我们爱情的基础,那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为了纪念这块地方,我们还特地在白天再度来到这里拍照留念。

从第二天起这套书成了我和妈妈轮流看的书。我们都非常珍爱这套书。我们决定先看第二册化学分册和第四册植物分册,因为这两册是烈主笔的,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然后再继续看有他参予写作的分册。而且把先看的那一册用封皮包起来,以免在看的过程中把书弄脏。

有趣的是,妈妈不仅看了,还特别认真地照书里写的办。就说烧菜吧,平时妈妈喜欢做菠菜烧豆腐,我也很爱吃,因为不仅好吃,色彩也好看,那白玉似的豆腐,配上绿色的菠菜和红色的菠菜根,看上就叫人喜欢。可自从看了《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后,妈妈不再烧这菜了。见到同一灶间的邻居们在烧这道菜,她还提醒别人,说不能把菠菜跟豆腐一起烧,因为这样烧会生成草酸钙对人体不利。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妈妈读着《十万个为什么》,越读越欢喜,也就对这位未来的女婿不断地称赞,说他知识广博,称赞他的才华横溢。不言而喻,书对我们的爱情是起了促进作用。

看了《十万个为什么》后,从此,我们俩出去散步时就有了更多的话题。我们的谈话不光是停留在一般的谈情说爱,而更多是关于他的写作。

         P020-P021

序言

    序:我的两制三地之家

我和妻又要飞往美国,又要去过圣诞节了。屈指算来,这是我和妻在美国度过的第五个圣诞节。

我并非基督教徒。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洋节”,总要一次次远涉重洋,到太平洋彼岸去过圣诞节?

团聚,是人生的幸事,家庭的节日。我一家七口,以“二、二、三”的“比例”,分住在上海、旧金山、台北这“三度空间”:我和妻在祖国大陆,次子和次媳在大洋彼岸——美国,长子、长媳和孙女在海峡彼岸——台湾。

我的家是“两制三地之家”,难得一聚。圣诞节是美国的“春节”。孩子们在圣诞节放长假,因此圣诞节也就成了全家最佳的团聚之日。正因为这样,我总是选择在圣诞节前夕飞往美国。

在祖国大陆,由于子女出国,出现许多“一家两制”家庭,而像我家这样的包括海峡彼岸在内的“两制三地之家’,并不多见。

我的家,原本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成如今的“两制三地之家”,那是随着时代而变,随着中国的进步而变,是我的小小的家庭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而变。套用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与时俱进”。

我的家庭的演变史,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缩影:

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那一年我结婚了,小家庭就安在上海。

1967年,长子在上海出生。

三年之后,次子在上海出生。从此,我的小家庭成了四口之家。

我的小家庭在艰难中度过了十年“文革”。在”文革”初期,我家也曾分为三地:我在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五·七’干校”,妻带着长子在上海,而次子则暂时寄住温州老家。后来,次子回到上海,生活在妻身边,而我则带长子在“五·七”干校。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家庭的命运。我从“臭老九”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而我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从上海的重点中学进入大学。

开放的国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出国潮在中国澎湃。1990年,长子第一个迈出国门。那是他在上海念完大学之后,通过GRE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2年,次子也通过GRE考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研究生。他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美国工作。

1993年圣诞节前,我和妻来到美国,先是住在洛杉矶内兄家,然后飞往美国东部,和两个尚在求学的儿子在特拉华大学团聚。那天,正好是圣诞节。

两个儿子先后被美国公司所聘用:长子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任职,而次子则成为美国“AT&T公司的白领。

那时候,我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我的家一半在美国》。确实,一家四口,我和妻在中国,两个儿子在美国,怎么不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

两个儿子在美国相继跳槽。从1996年起,他们先后被美国新公司派回中国工作。这样,我们全家总是在春节的时候,团聚在上海。

两个儿子在中国工作了几年,在1999年又先后被美国公司调回美国本部工作。两个儿子相继结婚,从此,我的家从一家四口增加到一家六口。

小儿子在美国硅谷工作,定居在旧金山东湾。他先是在那里租公寓,后来在那里买了房子。  长子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州高科技公司工作。不久,他被美国公司派往台北,在那里他筹建了台湾分公司,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

我的长媳与我的长子相识于美国。长媳出生于台北,上小学时随母亲到了美国,从此在旧金山长大,后来毕业于旧金山的柏克利大学。她原本在美国工作多年。长子调往台北,她也一起回到台北。如今,长子在台湾已经工作六年,在台北买了房子,从此定居在台北。

于是,“我的家一半在美国”,变成了“两制三地之家”。

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和妻三度在圣诞节的时候前往美国,全家在那里聚会。即便是2001年美国爆发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我仍坚持去美国,还特地赶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现场采访,写出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

2003年,我和妻前往台北看望长子、长媳,也就没有去美国。

2004年的圣诞节又要到来,全家约定在美国团聚。

这一回的团聚,我的家增添了一个小成员——2004年7月,小孙女品郁在台北降生,成为一位“小台胞”。由于长媳是美国籍,按照美国的规定,我的小孙女也是美国籍,出生之后不久就拿到了美国护照。护照上贴着小孙女出生两周时的照片。这本美国护照的有效期是九年。到了她九岁的时候,再拍新的照片,换用新的美国护照。

长子和长媳带着女儿到美国过圣诞节。这样,我和妻在美国第一次见到小孙女,见到我们家的第三代。一家七口,在美国大团圆。

长媳的母亲、哥哥也在旧金山。这样,我们与亲家又一次团聚。

我和妻在2005年1月返回上海。

平常,只有我和妻在上海,是一个“空巢家庭”。我们企盼着热热闹闹、充满亲情的大团圆之日……

2006年的春节,我和妻改在海南岛度过。长子一家从台北飞到海口,与我们团圆。

我在“三度空间”中生活,拓宽了我的视野,活跃了我的思维。在旅途中,我不时把我的所见所闻“敲”进我的手提电脑。我曾经出版过关于美国、关于台湾的长篇行走文学以及摄影选集,但是并没有专门写过我这个特殊的“两制三地之家”。在时代文艺出版社的鼓励下,我终于完成这本新著“三度空间”——《我的私人生活》。

顺便提一句,妻也拥有一台电脑,在闲暇时,常喜欢把各种各样的回忆也“敲”进电脑。她的所思所忆,大都是关于婚姻与家庭,正是《我的私人生活》的内容。于是,我在写作《我的私人生活》时,引用了她的一些回忆。

《我的私人生活》写我的家的巨大变化,也写我在“三度空间”的种种见闻。我是纪实文学作家。我的“特长”是用一双敏锐的目光观察五光十色的社会,以丰富的细节、形象的现场感和真实的笔调“铸”成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本《我的私人生活》,便是小处见大,以小家看国家、看社会、看世界。

哦,容我细细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私人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永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164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