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与《美的历程》构成中国美学史的内外篇,均系李泽厚先生讨论中华传统美学的专著。本书从哲学高度论述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从内部描述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今配以精美插图,与《美的历程》相互补充,结为一体。
图书 | 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华夏美学》与《美的历程》构成中国美学史的内外篇,均系李泽厚先生讨论中华传统美学的专著。本书从哲学高度论述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从内部描述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今配以精美插图,与《美的历程》相互补充,结为一体。 内容推荐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上学。 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的非酒神型特征,与《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礼乐传统 一、“羊大则美”:社会与自然 二、“乐从和”:情感与形式 三、“诗言志”:政治与艺术 第二章 孔门仁学 一、“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性的自觉 二、“游于艺”、“成于乐”:人格的完成 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的领悟 四、“我善恶吾浩然之气”:道德与生命 五、“日新之谓盛德”:天人同构 第三章 儒道互补 一、“逍遥游”:审美的人生态度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审美对象的扩展 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关于意识 第四章 美在深情 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生死再反思 二、“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本体的探询与感受 三、“立象以尽意”:想象的真实 第五章 形上追求 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恒与妙悟 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韵味与冲淡 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回到儒道 第六章 走向近代 一、“师心不师道”:从情欲到性灵 二、“以美育代宗教”:西方美学的传入 三、载体与范畴 结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泽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63934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01-11-01 |
首版时间 | 2001-11-01 |
印刷时间 | 200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07 |
宽 | 139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