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电影
内容
编辑推荐

呈现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历史的历程,寻找不同言说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电影文化发展的卓越活力所在。本书透视中国当代电影,对当代电影的宏观背景进行了描述,评述电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与革命历史的关系,先锋电影的回归趋向,体制改革的艰难步履,外来电影的文化影响以及明星现象的文化批判。

目录

引言 批判精神的丧失与电影批评的缺席 001

1 当代电影的宏观背景  007

008  1—1数字时代的中国电影

023  1—2网络时代的中国电影

030  1—3后电影时代的中国电影

2 经典主题的银幕呈现  037

038  2—1英雄与平民

049  2—2历史与传奇

054  2—3青春与成长

060  2—4爱情与梦幻

076  2—5革命与爱情

086  2—6功夫与侠义

3 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  101

102  3—1视觉和文化的隐喻

105  3—2神秘而诱人的传奇

110  3—3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115  3—4文化对文化的误读

4 革命历史的影像记忆  119

124  4—1“红色经典”的旧梦重温

128  4—2“创世神话”的现代表达

134  4—3“娱乐革命”的大胆想象

5 先锋电影的回归趋向  143

144  5—1陈凯歌:和你在一起

151  5—2张艺谋:一个都不少

158  5—3田壮壮:重拍的文本

167  5—4夏钢:都市的童话

175  5—5第六代:后撤的姿态

6 明星现象的文化批判  167

189  6—1明星策略

201  6—2明星效应

207  6—3性别错位

212  6—4明星批判

7 体制改革的艰难步履  221

222  7—1成功运作的个案

228  7—2票房排行的启示

232  7—3儿童不宜的诱惑

8 外来电影的文化影响  243

246  8—1西风东渐的态势

252  8—2进口大片的登陆

269  8—3盗版市场的盛行

9 电影研究的现实境遇  277

278  9—1众说纷纭的争论

284  9—2西方理论的引进

297  9—3茫然失措的困顿

304  9—4传统文化的回响

附录当代电视文化散论  311

结语批评,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达  361

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67

试读章节

在电影诞生之前,还没有哪一种艺术与技术有着如此紧密的姻缘关系,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舞蹈,抑或绘画、雕塑、建筑,乃至戏剧。虽说这些传统艺术中或多或少会包含一些技术因素,但这些技术因素并不能改变艺术的根本特性。

作为一门肇始于技术的曾被视为杂耍的艺术,电影的每一次革命和革新、进步和发展,几乎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宿命般的关系。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环绕立体声,无不如此。如果说,声音和色彩进入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革命性变化的话,那么,数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则正在使电影发生着另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变化,从创作,到发行、放映,到理论、批评,变化涉及电影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在数字时代,对于电影本性的经典认识遭到质疑。

对于电影本性的探讨一直是世界电影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指出:“照相术既完成了巴罗克艺术的夙愿,也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因为绘画曾经竭力为我们制造几可乱真的幻像,这种幻像对艺术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毕竟似真非真;而照相术与电影这两大发明从本质上最终解决了纠缠不清的写实主义问题。一位画家不论有多巧,他的作品总要被打上不可避免的主观印记。既然由人执笔作画,对画像的怀疑态度便不会消除。所以,从巴罗克风格的绘画过渡到照相术,这里最本质的现象并不是单纯器材的完善(摄影在模仿色彩方面还远不及绘画),而是心理因素:它完全满足了我们把人排除在外、单靠机械的复制来制造幻像的欲望。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生成方式(不过,似乎也有必要研究一下类似死者的面模那类小巧的造型艺术的心理学。死者的面模也是由某种自动方式复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照相看作铸模,看作是借助光线得到的实物印记)。”

P8-9

序言

批判精神的丧失与电影批评的缺席

尽管我们对于“五四”精神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时代的发展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但在我看来,批判精神始终是“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一个真正的电影批评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种批判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在一个愈来愈商业化世俗化的消费社会里,批判精神正受到各色各样“文化快餐”的挑战和蚕食而变得孱弱不堪,“对新奇的无休止的迷恋”取代了应该有的文化思考。真正的电影批评终于缺席。充斥于各类报刊杂志及其他文化媒体的,通常是那些与“开机宴”、“关机宴”以及红包相关的应景文章。笔者也曾经不止一次地被拽入此类名人云集高朋满座的场合,常惴惴然不知怎么开口不知如何说话。不愿说话又不能不说话,不愿说假话又不能说真话,于是常常如坐针毡,于是绞尽脑汁寻找一些既不“伤害”创作者(通常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又不违背自己良心的词汇。记得参加过一族电影推上绝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的复兴,伊朗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崛起,对我们的电影界应该是不无启发的。

创作界与批评界的龃龉由来已久。在我看来,电影批评的任务并不仅仅在于阐释已有的电影作品和既成的电影现象,真正的批评应该是批评家与创作者之间的“对话”,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解释。在一次关于国内一位著名导演的研讨会上,“对话”的困难不仅产生在不同年龄的批评家之间,而且更多地产生在批评家与导演之间。在导演看来,批评家所做的工作只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的自说自话。这种长期以来就存在的矛盾始终没有获得真正的解决,因此,批评家与创作者之间貌似激烈的交锋事实上常常出现严重的错位,双方面红耳赤之后往往发现他们争论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当大家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的时候,“真理”却被遮蔽起来了。

从社会文化语境来看,电影批评的缺席又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只需感受不需思考的消费时代,批评似乎过于奢侈。《新周刊》先后推出的《弱智的中国电视》和《砸烂电视》据说让不少电视从业人员震惊不已并且无法容忍。能够批评尤其是能够批评媒体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批评的声音总是如此贫弱,充斥着各类报刊的,更多是拍摄花絮、明星轶事之类的花边新闻,理由很简单:好卖。不是批评在引导观众,批评的功能远远不及导演和演员的秘闻更来得有效。《有话好好说》的票房当然主要来自影片自身所达到的水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张艺谋在巩俐之后启用名模瞿颖为这部影片的宣传和发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河谷》上映之前,宁静与美国男友之间“海拔最高的爱情”早已让不少观众兴奋不已地睁开了期待的眼睛。同样的理由可以解释电影理论及批评著作的滞销和明星传记的畅销。对于今天的观众(读者)来说,明星生活的“一地鸡毛”无疑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也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据说现在中文系的许多学生已经不读文学名著了,他们感兴趣的,除了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之外,还有——“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

数年前花80元钱买了美国教授路易斯·贾内梯写的《认识电影》。这是一本理论书,但它却是1996年全美畅销书。

我惊诧不已。

后记

在我已经出版的几本书的"后记"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大学时代,提到我读书和最初工作的大学里那种良好的电影氛围。在自己成长的岁月中能够与电影相伴,能够亲历中国新电影的发展,是我今生最大的幸事。但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从那所大学陆续传来许多令人伤感的消息。先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支撑着"师大电影"的刘经建老师调离电影队,去主管体育场馆:后来又听说那个陪伴了师大人20余年的电影院也将被拆去。在感伤之余,我应约为一个与"师大电影"和"情人坡"有关的网站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对"情人坡"的最早记忆,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跟几个一块毕业的朋友在那个后来被师大人称为"情人坡"的山坡上看月亮吃月饼。那个时候的"情人坡"没有狮身人面像,没有琴声,情人也不算多,倒是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牛粪。当然,在这所后来因了"情人坡"和电影节而闻名遐迩的"牛进大学",虽然白天会有农民牵着牛从教学楼穿过,晚上却是看不见牛的。

那时候师大的电影院落成不久。坐在现在看起来稍嫌寒碜的木椅子上看电影而不必受到天气的干扰,是师大人的梦想。我记不清从那时开始到离开师大的十年间到底在里面看了多少场电影,但我清晰地记得,我的一位朋友,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在闷热的放映间里,录下了整部的《孩子王》。怀着对中国新电影的敬意和期待,那位朋友在回忆"师大电影"时说:"这都是我的"私人电影",它永远留存在我的"片库"里,我将不时地用我的深情去"放映"它,重新体验着其中的悲与喜,品味着那段时间在我生命中一次次流过时的兴奋与感叹。它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位同样有着"师大电影"情结的朋友说:"坐在师大黑暗的电影院里的一个座位上,看到动人处,我会在审美的互动中审视自己,就像恋爱艰难时独自坐在情人坡上的那种审视一样。"我不知道,本来没有什么关联的"情人坡"与电影院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被并置,成为许多师大人共同的记忆。

每一所大学都有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经常会物化为一种可见的形态,就像未名湖之于北大。在中国几千所大学里,有这种"风景"的学校并不多。师大人曾经有幸拥有,拥有一处全国大学里独一无二的"风景"。"情人坡"上的狮身人面像,也许只是刹那间灵光闪现的结果,却在许多年之后演化为一个个浪漫的传奇。当"情人坡"终于离我们远去的时候,传奇却还在延续着。

"师大电影"在最初的动议者那里也许只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却同样为师大创造了传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师大电影"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渐次淡出师大,将传奇般的一群背影留给了后来者。如今,最忠诚的留守者也离去了。"师大电影"也许真的不会再有后继者。听说,那个见证了"师大电影"辉煌的电影院也将从建筑物越来越新的校园里消失,与"师大电影"有关的最后一个印记终于被抹去。

"情人坡"和"师大电影"曾经见证了我们的青春、理想和激情,也因此会让我们永远铭记。

我与刘老师曾在2002年的师大第17届大学生电影节上相约,相约做完第20届大学生电影节(2005年)就"退休"。期待中的那一年正好是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不过,那也许是一个永难兑现的相约了。

谨以本书献给"师大电影",献给所有从那块"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梦想者。

也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第一次公共选修课"影视艺术"也接近了尾声。最后一堂课,来自全校20多个专业的138位同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热烈掌声,甚至拿出书本让我签名,并且通过网络、短信给我留下了大量真诚的文字:

电影一直是我的至爱,喜欢一个人沉浸在剧情之中随着其中人物或喜或悲,像个小疯子。尤其喜欢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那时,一切都不存在了,包括我自己。  与电影的缘份,该是注定的吧。珍惜这种缘。正像人生充满了一次次邂逅,而不仅仅是分别,对吗?(注:我在最后一堂课上说,人生其实是由一次次的离别来构成的。)

也许匆匆的表达并不能表达我心中的那份感动,但真的从这门课上,我从电影中看到了很多,不仅是对电影的感动,更是对生活的许多感动,也不再后悔当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是的,在这个经济化的浪潮中,在这个世俗功利的社会中,会有很多东西让我沮丧和绝望。可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对人性的思考远比金钱地位和那些所谓的教授职称要高尚得多。

在职称、学位和"世界一流"的梦想迷乱了许多人眼请和心灵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保留了最可贵的真诚。为了这一份真诚,我愿意舍弃一切世俗的诱惑,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讲台。

"我是为你盛开的夕阳/越过遥远的千山万水/来到你寂寞的阳台/温暖你疼痛的心。"

有时生活比电影更充满戏剧性更像电影。

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泪流满面。

感谢电影。感谢生活。

2004年初夏于杭州·西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电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晓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38980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