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拙匠随笔/建筑师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梁思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不仅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50-60年代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见解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建筑科普作品。梁先生的科普作品深入浅出,文字隽永,辅以图解,易读易懂。这本书收入梁先生的八篇科普作品,另外还收入1950年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报告》。

内容推荐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梁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文笔优美,深入浅出,立论清新,言之有物。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

目录

代序·《拙匠随笔》的随和 吴良镛

建筑C(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U美术)

拙匠随笔(一)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拙匠随笔(二)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拙匠随笔(三)

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

拙匠随笔(四)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拙匠随笔(五)

社国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附:梁思成手绘图

试读章节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800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2年来,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画,就也“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却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却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今天先把问题提出,下次再看看我国古代匠师,在当时条件下,是怎样统一这矛盾而取得故宫、颐和园那样的艺术效果的。

(本文原戴1962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P016-P021

序言

    代序 《拙匠随笔》的随笔

         吴良镛

前些年,有位年迈的国外建筑学者对我说,他由于年龄关系,具体的业务少了,致力于为某报建筑论坛专栏写稿。他发现,这类文章读者多,社会影响大,超过一般学术论文,他对自己新“领域”的开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当时,我只一听而过,并未去多想。

尔后,在编纂《梁思成文集》时,看到梁先生晚年的文章,特别是重读《拙匠随笔》之后,仍深有启发。文章不长,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立论清新。这些文章在当时就受到社会注意,我记得梁先生告诉过我,某日在机场,会到周恩来总理,因为各有不同的客人,还是总理发现了他,从他身后走上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其实不止周总理看了很欣赏,其他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浅释统一变化规律,给予我们建筑教师的印象也是很深的,并常为人所引用。重读之余,我倒想起前面所说的那位国外建筑师的话来,我深感建筑是社会事业,它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也要求社会对建筑的广泛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建筑的介绍与评论,目的就很明显了。

梁先生当时列了一张单子,计划先写十篇,每篇有一个主题,从建筑是什么开篇,内容也少不了一些典故,题目甚至来一点噱头。例如《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一文,从宋代汴京的建设与金中都建设,将开封的一些宫殿建筑构件搬到北京来,说到装配式建筑与近代建筑施工等,以几件具体的事看建筑发展之线索。梁先生说“题目新颖,人家一见就要看下去”,实际效果也正是如此。

“随笔”所写,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写起来却一气。可成。他重视插图,都是亲自动手画,像颐和园长廊一幅,一再更改,画完颇为得意,可惜原稿遗失,《梁思成文集》所刊的是别人摹写(附带说一句,他还想自己专为青少年描画一本中国建筑发展的“小人书”,也是出于普及建筑文化的用意,但未能实现)。这建筑随笔的写出,是他以火炽的热情,阐述建筑科学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可惜像这样的学术小品后来也和《燕山夜话》的下场一样,中途停顿、窒息了。

这些年来,讨论建筑的随笔杂文之类的文章多了起来,老年专家如张开济、陈从周先生等就写了不少雅俗共赏的随笔,吸引不少晚报的读者。中青年专家也陆续涌出,这是建筑思想活跃的表现,对推动学术讨论,普及提高中国建筑科学与艺术水平作用很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乡的主人,我们应当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我们的服务对象——城乡的主人,对建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建设报》的编者有鉴于此,拟恢复“拙匠随笔”专栏,既是“拙匠”随笔,当然还是由“匠人”来写,只是从一家发展到百家,从一位老年的建筑工作者个人孜孜奋战,发展为老中青参加的建筑论坛与普及建筑科学园地,这是饶有意义的。编者要我开篇,爰将梁先生撰文经过,及我所想附记于上。我的文章一写就长,这是不足为训的。

          1987年7月25日

          于中东上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拙匠随笔/建筑师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思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0944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2
出版地 天津
233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