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空港浮生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的奇特之处首先在于主人公麦哈兰奇特的人生经历。流浪飘泊近30年,滞留巴黎戴高乐机场15年,再加上一个无法解开的身世之谜,这种经历在当今的确称得上绝无仅有。

这是一本写实的书,书中主人公的人生仍然是悲剧。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把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片断的记述和追忆联缀起来,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交流倒错。这种笔法只要再虚一点,也就成了西方现代小说中常用的“意识流”。

内容推荐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选中了他?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无家可归者电影《幸福终点站》主人公原型的真实人生……

阿尔弗雷德爵士已经在巴黎戴高乐机场的出发层生活了17年。他睡在一张红色长凳上,每天任机场洗手间洗漱,在麦当劳餐厅用餐。

阿尔弗雷德于1988年8月8日抵达夏尔·戴高乐机场,打算由此转乘飞往伦敦的航班——令人闲惑的是,17年之后,他仍然在此等候他的航班。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文件,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官僚主义“第22条军规”的噩梦之中。由于担心走出机场后会被当作非法移民而逮捕,10多年来他始终在机场候机楼里等待着他的身份证明,而律师和政府官员们已经为他的案例讨论了多年。

阿尔弗雷德的奇特遭遇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众多报纸、杂志、电视报导了他的故事,有三部记录片详细描述了他的困境,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受他经历的启发拍摄了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幸福终点站》。阿尔弗雷德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尢家可归者。

政治难民、凶犯、流亡者、反叛分子、绅士、世界公民、焦点人物、误机者……任《空港浮生记》中阿尔弗雷德爵士用他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人生经历。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酸飘零事,藏在深深旧梦中(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坐在一条红色长凳上,等着离开。这条红色长凳是我从戴高乐机场中央的Bye-bye酒吧得来的。

我在等着一张绿卡,有了它就可以去美国;我在等着一本英国护照,有了它就可以去英格兰;我在等着我的证件,有了证件就可以去任何地方。

在我的这张从Bye-bye酒吧得来的红色长凳上,我已经坐了15年,等着离开。

戴高乐机场在巴黎城北30公里处。我的红色长凳就搁在一号候机楼的底层,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混凝土地板,形似面包圈。P3

后记

在长沙郊外一处幽静的山庄,笔者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当译稿杀青的时候,掷笔徘徊,茫然四顾,犹如刚品过一杯浓浓的苦丁茶,苦涩过后只留下一丝清冽。主人公麦哈兰的人生悲剧,恰似一阵轻烟,在眼前慢慢散去,始终挥之不去的是戴高乐机场里那条红色的长凳。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的奇特之处首先在于主人公麦哈兰奇特的人生经历。流浪飘泊近30年,滞留巴黎戴高乐机场15年,再加上一个无法解开的身世之谜,这种经历在当今的确称得上绝无仅有。

如此奇特的人生,使主人公麦哈兰成为各种传媒报道的对象,甚至引起了世界电影之都好莱坞的兴趣。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和著名影星汉克斯,就以麦哈兰的经历为题材,联手演绎出一部大片《幸福终点站》。在剧中,主人公变成了来自东欧某国家的维克多,在飞往美国的途中,他的祖国陷入一场突发的政变,维克多带着一本失效的护照滞留在美国肯尼迪国际机场,既不能进入美国,又不能返回祖国。但是困在机场的这段日子里,维克多却交上了朋友,找到了工作,还与一位美丽的空姐坠入了爱河。到底是好莱坞的梦工厂,经过一番加工,苦涩的人生悲剧转眼成了皆大欢喜的轻松喜剧。

这本书是写实的,书中主人公的人生仍然是悲剧。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把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片断的记述和追忆联缀起来,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交流倒错。这种笔法只要再虚一点,也就成了西方现代小说中常用的“意识流”。

麦哈兰出生在伊朗的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是一家大石油公司的医生。他早年的记忆全是关于父亲的,父亲叫他上街搞卫生,父亲带他去邻边小镇,父亲带他游历霍尔莫兹岛,父亲送他上大学。一直到他父亲去世,麦哈兰的人生都是正常的。但是当他30岁的时候,父亲的去世使他的人生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

原来麦哈兰并不是父亲跟他当时的母亲所生,他是父亲跟一个英国女护士的私生子。在伊朗,通奸是不能容许的,犯通奸罪的人会被处死,而通奸所生的子女也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他父亲的这段私情被隐瞒下来,怀孕的英国女护士也被隐藏起来。麦哈兰生下来五岁之后才被公开,而公开的母亲则是父亲的妻子、他实际上的养母。这一切都被隐瞒了下来。因此,他父亲去世之后才一个星期,当家人对他宣布身边的母亲并非他真正的母亲,这个家也不属于他的时候,这对他不啻是晴空霹雳。

这只是麦哈兰人生悲剧的第一幕。转瞬之间,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了“什么都不是的人”,相处25年的母子突然之间彼此成了陌路人。麦哈兰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家”。这真是:

二十五载相处日,

到头情薄一张纸。

要弄明白主人公接下来的故事,就必须了解一点点伊朗当代的政治变迁。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伊朗实行的是君主政体。当时的国王亲美,因为是美国人策划了一场政变把他扶上了王位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帮助国王建立伊朗秘密警察机构,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萨瓦克”,以各种酷刑对付反对者,用恐怖手段维护国王的统治。而国王也投桃报李,把石油卖给美国,卖石油的钱再用来购买美国的军火和先进的电子监视设备。不仅如此,国王还批准了一项特别的法律,那就是美国人在伊朗不管做了什么,都不受伊朗法律的制裁。这就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所说的,国王“把伊朗人降到了不如美国的一条狗”,意即美国人在其国内撞死一条狗会受到法律制裁,而在伊朗撞死,一个人却可以逍遥法外。这种野蛮统治终于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国王仓皇逃奔美国,激进的伊朗革命卫队围攻美国大使馆,扣压了几十名美国人质。从此,美国跟伊朗交恶,转而支持伊拉克强人萨达姆,在萨达姆发动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中,美国和西方都支持伊拉克。直到今天,伊朗政权尽管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但由于“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一直是美国耿耿于怀所要变更的政权之一。王人公麦哈兰就是因为在英国大学里参加了反对国王统治的游行,才被“萨瓦克”盯上,学费、生活费也被扣住。他不得已返回伊朗的时候,被“萨瓦克”逮捕。受尽了电击等酷刑。最后还是其伊朗的亲属花钱把他赎出来,送出国外,而条件是从此以后永不踏上伊朗国土。麦哈兰实际上是遭到了政治放逐,这是他人生悲剧的第二幕。

人生倏忽风飘絮,

世事微茫雨打萍。

麦哈兰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飘泊人生。他离开伊朗之后,经法国去往英格兰,途中护照被窃,因没有合法证件被英国拒绝入境。他于是辗转欧洲大陆,先后向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市斯拉夫等国申请避难,均遭拒绝,最后被比利时接受为难民。当他持比利时发给的难民证登上英国轮船的时候,喜极而悲,铸成大错。他以为上了英国轮船就已经入境英伦,再无需比利时发给的难民证,就把它寄还比利时。结果可想而知,英国拒绝其入境,把他放上轮船遣返比利时,比利时也因同样理由把他遣返英国,就这样麦哈兰在苍茫的海峡往返横渡五次,望英伦而终不得入。最后被送往法国,在法国以非法入境罪被逮捕收监。出监后,麦哈兰来到巴黎戴高乐机场,再一次乘飞机去英格兰,又被拒绝入境,遣回戴高乐机场。从那时起,16年中麦哈兰就滞留在这个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国际机场里,坐在他那条标志性的红色长凳上,成了全世界关注的“homeless man”(无家可归的人),他与人合作的这部自传体作品也成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现代版。

细心一点的作者一定会注意,麦哈兰的飘泊旅程始终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去英格兰。他去英格兰是要寻找自己的生母,哪怕连生母的名字也说不清楚。经过如此许多的磨难,茫茫人世,他也有这么一点牵挂了,所以才如此执着。他要寻觅自己的身世,寻觅能够维系自己情感、慰藉自己心灵的家园。

这个简单的心愿,对他来说已是遥不可及。当他在律师和社会舆论帮助下,最后获得可以自由旅行的证件的时候,他却意外地选择回到机场。对此,他的律师大惑不解,就连最了解他的巴根医生也不能理解。

实际上,经过10多年的居留,麦哈兰对这个流动而喧闹的机场已经熟悉,对这条红色长凳以及周围的小天地已经产生了眷恋,他离不开这里了。小说的结尾告诉读者:

或许你此时正在火车上阅读这本书?或许你正坐在公园里读这本书?或许正在图书馆里读这本书?我不知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处在什么地方。不过,无论你在哪里,此刻你可知道,当你的眼睛在书页上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当你读到这一处,或者读到那一处——你可知道我正坐在那条红色长凳上,我的那条从Bye_hye酒吧得来的红色长凳,在戴高乐机场的中央,等着离开。

笔者也无法知道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反正笔者译到这里已是满心说不出的苦涩。直到眼下,麦哈兰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

不久前,杨绛女士的《我们仨》感动了中国的读书界,笔者读该书的时候深为作者对“家,,的感悟而震撼。在作品中,失去朝夕相处的女儿和伴侣之后,“我’’已是心神恍惚,迷失了家: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家”并不是房子,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日常居所,它是稳系情感之舟的岸柳,是牵挂灵魂风筝的长线。读到此,笔者不禁深为感叹,惊异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竟有如此深厚之感受,如此透彻之笔力。

说不完的“家”。

说到这里,读者也无须为麦哈兰的不幸而感叹。君不见,如今世上,迷失了家、找不到家的人,可不在少数啊。

尹飞舟

书评(媒体评论)

我或许出名了,但我的生活丝毫没有改变。

——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先生的故事启发了电影的开篇,但这部电影不是他的人生故事。

——梦工厂关于影片《幸福终点站》的声明

机场是一个介乎天堂和人间之间的地方,他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家。

——戴高乐机场发言人

我想,他大概会永远留在机场,直到死去。

——法国著名人权律师 布尔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空港浮生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尔弗雷德·麦哈兰
译者 尹飞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6610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99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9-2005-182
版权提供者 Ullstein Buchverlage GmbH
定价
印数 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