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语言是否不可通约?倘若如此,我们如何在不同的词语及其意义间建立并保持假设的等值关系?在人们认可的等值关系的基础上,将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书跨语际实践的视角,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以期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图书 |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不同的语言是否不可通约?倘若如此,我们如何在不同的词语及其意义间建立并保持假设的等值关系?在人们认可的等值关系的基础上,将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书跨语际实践的视角,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以期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跨文化研究的语言问题 等值关系的喻说,东方与西方5 翻译差异——一个矛盾形容法?14 旅行理论与后殖民批判27 主方语言与客方语言35 变化论,新词与话语史38 Ⅰ 民族国家与个人之间 第二章 国民性理论质疑 国民性神话76 鲁迅与阿瑟·斯密思79 翻译国民性88 跨际写作的主体性:《阿Q正传》的叙述者97 第三章 个人主义话语 作为意义之源的主方语言110 民国初年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辩123 Ⅱ 跨语际表述模式 第四章 “经济人”与小说现实主义问题 《骆驼祥子》147 第五章 欲望的叙事:现实与梦想的争辩 重新勾画真实与虚幻的界限184 梦幻的心理化188 现实的万花筒202 第六章 第一人称写作的指示功能 屈折语形态中人称的指示功能216 男性欲望和阶级叙事的指示功能221 忏悔之音234 说我是女人244 Ⅲ 民族建设与文化建设 第七章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266 性别与批评279 女性身体与民族主义话语:《生死场》285 第八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制作 30年代的出版业与激进文学309 赵家璧与良友图书公司316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319 经典、理论与合法化323 第九章 反思文化与国粹 《国粹学报》345 《学衡》351 附录 A.源自传教士汉语文本的新词及其流传途径374 B.现代汉语的中一日一欧外来词388 c.现代汉语的中一日外来词402 D.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源自古汉语的日本“汉字”词语404 E.源自现代日语的后缀前缀复合词采样431 F.源自英语、法语、德语的汉语音译词440 G.源自俄语的汉语音译词461 文献目录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禾著//宋伟杰等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162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4 |
出版时间 | 2002-06-01 |
首版时间 | 2002-06-01 |
印刷时间 | 200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