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日常之物的权威:西德工业设计文化史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日常之物的权威》是一本睿智且引人入胜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西德标志性工业设计的崛起历程及其深远影响。作者保罗·贝茨生动地论述了功能主义风格的包豪斯和德国制造同盟美学,在二战期间如何悄然融入家电、餐具和室内设计之中,经战后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设计师们复兴与形塑后,这一美学风格又如何成为重构德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帮助这个负罪且破碎的国家在世界面前恢复声誉。《日常之物的权威》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视角。保罗·贝茨的这本书中精彩地呈现了“设计”这一复兴包豪斯遗产、实现“德国救赎”的载体。这本著作让读者确信,设计不仅是“幸福生活”与“诗意栖居”的一部分,也是物质文化政治化的一个要素。这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颗明珠。作者所做的颇具原创性和洞察力的研究工作,将战后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融入了更广泛的社会史、文化史和政治史语境中。本书不仅阐明了德国的文化转向,还揭示了更广阔的20世纪社会史。 内容推荐 从制造同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与博朗公司;从家具到汽车,再到消费电器……德国与20世纪的西方工业设计史密切相关。 在本书开创性的文化史研究视野下,保罗·贝茨追溯了设计在构建先进工业文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阐释了西德独特设计文化的形成。本书的视角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揭示这些普通的商品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前20年中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为何包括社会活动家、行业组织、设计师、建筑师、消费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将工业设计视为西德经济复苏、社会改革甚至道德重塑的关键手段。本书指出,工业设计直接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家庭现代性的形态和意义,并参与了西德国家身份的构建。 目录 引言设计、冷战与西德文化 第一章商品的再赋魅:重审纳粹现代主义 “德国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应该是美丽的” “世俗的悲情” 第二章国家的良心:德国新制造同盟 “心灵秩序的见证者” “优良形式”与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第三章肾形桌的复仇:有机设计的希望与危险 “肾形桌时代” 平庸之恶 第四章设计及其不满:乌尔姆设计学院 反法西斯主义和“笛卡尔修道院” 超越包豪斯的遗产 第五章设计、自由主义与政府:德国设计委员会 设计、政府和国家身份 设计与市场 ……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日常之物的权威:西德工业设计文化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英]保罗·贝茨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412157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0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5-0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5-01-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机械工业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TB47-0.95.1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