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见证与思考:湖北非遗项目市场化活态传承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视角提炼和展示优秀荆楚非遗的精神标识,是本书价值文化精髓之所在。本书有两大创新点,其一趣味性进行文化传播。作者背景兼研究学者与非遗企业高管双重身份,具有多年非遗文化企业经验,视角更考虑读者接受度。内容更具趣味与实用性。书中很多关于老师经历的有趣故事,作品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接受传统文化传播。而且对一些传承人在市场开发中有借鉴及启示作用;其二目前非遗领域鲜少的从市场传承与创新角度来研究非遗的书籍。非遗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过去研究领域更集中在非遗抢救保护与记录方面。反而对现有哪些适合市场发展的非遗项目,该如何传承与创新研究甚少。而且*后研究了传统手工艺八个典型案例,对湖北非遗未来发展有较大价值 内容推荐 ? 本书深入探索了湖北五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市场化活态传承之路。书中通过对武汉面塑、汉绣、武汉杂技、楚式漆器及马口窑陶器非遗项目的实地调研及对传承人深度访谈,展示了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书中不仅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及其坚守,还提出了多条市场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旨在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书中有丰富的案例与深刻的思考,希望能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目录 我与非遗的故事 / 1一、我与面塑的军运会情缘 / 3二、我与楚式漆器《九头鸟新说》的情缘 / 7武汉面塑篇 / 9一、非遗档案 / 11二、见证 / 14三、点评 / 22四、思考 :武汉面塑市场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 26汉绣篇 / 33一、非遗档案 / 35二、见证 / 38三、点评 / 52四、思考 :汉绣市场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 56武汉杂技篇 / 61一、非遗档案 / 63二、见证 / 68三、点评 / 85四、思考 :武汉杂技市场活态化传承创新路径 / 95楚式漆器篇 / 101一、非遗档案 / 103二、见证 / 107三、点评 / 128四、思考 :楚式漆器市场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 133马口窑陶器篇 / 141一、非遗档案 / 143二、见证 / 148三、点评 / 159四、思考 :马口窑的市场活态化传承创新路径 / 167“非”入寻常百姓家 / 175一、八个非遗项目市场化案例的启发 / 177二、非遗与产业携手的四维思考 / 200参考文献 / 206后记 / 208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见证与思考:湖北非遗项目市场化活态传承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静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721450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25-01-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127.6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