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古船弧光:非接触整体打捞创新技术及应用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而上海的长江口,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位置。发现于2015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优选、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为保证“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项目的顺利实施,上海博物馆会同上海打捞局专门设计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方案,本书稿即为对该方案的系统阐释。弧形梁打捞技术结合了弧形梁打捞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等,真正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水下考古的有机结合,优选地保证了古船的原生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为水下打捞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支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船弧光:非接触整体打捞创新技术及应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上海博物馆等编;朱小东, 周东荣, 褚晓波, 翟杨 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732134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75.3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