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中学生之死(陈丹燕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重点中学的女孩,一个被母亲的理想、被沉重的功课死死的压抑了梦想,一个表面宁静但内心波涛汹涌的女孩。在竞争激烈硝烟弥漫的校园里,她的天马行空的梦想与现实的成绩分数格格不入;在寄人篱下的家里,她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与母亲的规矩标准格格不入;她的自卑,她的绝望,她的孤独,旁人看来,那似乎是种懒懒的倦怠,实际心理却演着激烈的故事!她温柔得触摸青春期最初的情感,却被现实的流言蜚语和师长的惊怪,不经意的伤害落下了惨痛的心情。她没有能力对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顽如磐石的阻隔,她也没有能力麻醉自己美丽优雅的白日梦的渴望,在进退维谷的冲突间,她感到梦想的撕裂,自己的撕裂,那是一种生命里无可言状的痛。面对迢遥的将来和沸腾的心,在一个黎明,在刚刚完工还没有住人的七层楼上,在新石灰墙上,她写下最后的遗言:以一时的痛苦换来永恒的自由。然后从七层楼上飘然而下。

这是一九八五年的故事,也是陈丹燕的代表作《女中学生之死》。

内容推荐

陈丹燕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之《女中学生之死》是陈丹燕《女中学生三部曲》中的一部。主要讲述了女中学生宁歌因不堪学校、家庭、社会等种种压力,最终跳楼而亡的故事。1998年,《女中学生之死》出版,当年获得上海电视台的中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金奖。此后这部作品被多次再版,始终不断,因为残酷的青春的故事能够穿越时代与国界,是永恒的话题。

目录

女中学生之死/001

附录

施骊·宁歌·我陈丹燕/149

陈丹燕:度过青春期的人只不过是偶然活了下来搜狐读书频道/155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陈丹燕刘绪源/163

陈丹燕创作表/185

试读章节

1986.3.21

宁歌这三面环屋的家里,只有天窗,井般的幽黑,在黄昏时分升腾着潮热陈旧的气味,还有宁歌母亲劣质香烟辛辣的臭气。记者浅绿的衣服像棵特别新鲜的草,静静不动声色地坐在脏得粘手的木凳上,面对许多书:陀斯妥耶夫斯基、克里斯蒂、安徒生、德莱塞、毛姆。《死屋手记》里夹着林彪当年的题字手迹图片:“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床上扔着参加葬礼的亲戚送的东西:大红被面。记者拿过宁歌的摘抄本,第一页抄着报纸上的小短文:莱辛说假如上帝把真理交给我,我将谢绝这份礼物,而宁愿自己费力去把它找到。记者仔细地抚摸这张纸,这是她写在报纸上的文章,后来曾被部主任严厉批评过。她心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不宁。几天前,她听说有个女学生自杀,是所有小学毕业生都梦想的龙门中学的学生,那时候她站在报社走廊上,能听到圆窗外面春天强劲的风在还光秃秃的树枝间席卷,她心里点点滴滴激动忧伤起来,心里有个声音不断告诉她这是个和青春连在一块的死亡的谜语,必将是一个女孩把摇篮与墓地连在一块的故事。

邻居来了,又走了,告诉她有人看见宁歌母亲在下班急匆匆的自行车流里慢慢地走,手里捏着宁歌火化前的照片,又有人说她在肮脏的小饭馆里一边喝酒一边哭,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回来。她对人说我再等一会儿。我要等她。

大理石骨灰盒在暮色里泛出一片白光,使她困惑。在解剖台上看到宁歌的裸体,像一朵落在土里的淡红的牵牛花,新鲜,透明,满目青春,怎么能突然装到这小小的骨灰盒里去?不因为衰老,也不因为病,不是战争,也不是车祸。

宁歌的照片挂在昏暗的墙角,只是因为青春,她脸上渗透了一种迷人,使人感慨也使人喜欢。只是那眼睛,像永远静静燃烧的煤块,释放着逼人的什么。

屋顶的瓦上有脚步声,轻而飘忽。

1985.6.21

听别人说,太阳没出前在地上画九个圈,一个套一个,站在当中第九个圈里,向天空说一个愿望,苦悔。欢乐,什么都可以,这时候天上的神听得见,而且肯帮助祈祷的人。

我天没亮就起来,丁丁正酣睡得死去活来。我到校园里早就看好了的坡地上,画好圈,站好,抬起头来,突然看到一片还没出太阳的夏日蓝天,很大、很深,像拥抱我似的扑来。那晴朗的天,当没阳光的时候,简直温柔得说不出。我心里突然鼓胀起许多软的和硬的东西,塞得紧紧的,很烫、很疼,像要炸开似的。我就愣在那儿了,听见晨风在耳边走过,感到脖子上有一根血管突突地跳。我真想对天上那温柔的神说,但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后来,我拼命大叫一声,我还从没这样叫过,声音从来没听到过,像浑浊的叹息又像尖利的口哨,我觉得它一直传到了没有一朵云的蓝天深处。我表示了什么?说不清,大概神会明白。它是从我心里发出来的。这学期突然变得这样多思又这样浑浊,这样愤怒又这样伤感,自己也不明白。有时我觉得,自己静静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很像一颗嘀嘀嗒嗒走着的,就要爆炸的大炸弹。

下午下课以后,大家纷纷去体育锻炼。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孤独,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初二的一群女生在林荫道上唱歌,一支快乐得要命的歌,老是啦啦啦啦,啦啦啦啦,被她们唱得又羡慕又心烦。我独自玩起翘翘板的游戏来。慢慢,我觉得心里有一种力量,被压抑的力量,在内心深处挣扎,我真想叫,想绕操场跑它十圈,想找人拼命,想跳那种看起来过痛极了的DIS -C0,可惜我不会。但抑制它的力量努力把我按在椅子上,而且不让我和别人说话,像把我锁在抽屉里一样。旁人看来,那似乎是种懒懒的倦怠,但谁知我心里的抗争何等痛苦!我到底怎么了?好像突然间变得不明白自己了!其实,又何止不明白自己,也不明白面对的这个社会。我就像《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一样,分不清哪是好人,哪是坏人,就像分不清海跟天一样。有时我觉得整个世界只是块透明的琉璃,其中精妙都看得一清二楚,但有时又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黑蒙蒙很可怕。记得在哪本画册上看过一幅画,一个少女惊恐地看着画面外,在她前面,有一个巨大的无以名状的阴影。看了那幅画,我真怕,真伤心,阴影也许就是社会。那天图书馆空荡荡的,我一个人坐一长条凳子,像夜空里一颗孤独的星。或许我前面的道路到处都有盖着美丽鲜花的陷井和深渊,或许世界像森林,长满了信任、尊敬、友谊的大树,生活在那儿就像生活在自由芬芳中,谁知道呢!小时候从来没想到还有这么心烦的事。

真盼望能出现奇迹!出现一双大手保护我,我能像书中女主人公一样躲到一个宽大的肩膀后面,但我又希望在外人眼里,我永远是天真纯洁,无忧无虑的孩子。我也不想让母亲知道我苦闷、彷徨。怕她为我难过,更怕她认真,最怕老师接踵而来的一本正经的教导,教导得愚蠢专制。我希望大家永远用看孩子的眼光来看我,为我感到快乐。但其实这种心理也是一条代沟。人们都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他们反以为白色最单纯。岂知,白色才是最复杂的色!我苦闷、愤怒,正艰难地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漩涡抗争。

P1-7

序言

我多么想和你谈心,可以吗?

回想起我还是一个女孩子的时候,过着十分有规律、十分寂静的生活,仿佛那时有许多时间做青春的玄思。深夜的时候。听到遥远地方隐约传来的火车过站的汽笛声,心里会因为它的悠远、呼唤般的声音,以及它内在的流浪般的蕴含而轻轻一动。寂静的、没有皱纹的心一旦被轻轻地一动,就会有很久的回响。 那时候多么地渴望生活,多么地渴望知道被遮在生活帷幕之内的那一部分。敏感的女孩子,已经从父母亲一瞬间不自然的表情,或者父母的朋友不经意的闲谈,或者教师办公室门口听到的一些教师问的谈话,或者别人家阳台上迎风飘扬的洗净的衣物床单。总之许多许多地方感到有很大的一部分生活,真正能解释在心里盘桓不去的疑问的那一部分生活,被真正的大人用帷幕掩盖着。

有时路过父母的房间,看到母亲靠在屋角暮色苍茫中的大椅里,脸上流动着平时不见的沉寂和辽远,多么想知道在母亲的心底里,生活到底是什么。

那时像猜谜一样拼命地猜着生活的模样。

那时实际上也很怕生活。

那时对生活的玄思,实际上是对书本上对孩子说的美好生活产生了怀疑,但又拒绝承认生活的残酷和平淡。

记得那时我多么想和一个大人谈心,想和一个女人谈她的心情、她的生活,和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过去与未来。我多少次地想象过我和那个想象中的女人的谈话。我的膝盖碰到了她的膝盖,我能闻到她身体散发出的成年女人的淡淡的成熟的、有性感的芬芳。我对自己将要行走的女人的道路怀着惊异和探究的心情。我找啊找啊找啊,有人问我生活的格言,有人问我少女时代的回忆,有人微笑地看着我并不说话,然后说:“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没有找到那个女人,虽然从少女时代到现在,我走过了长长的一个青春,我始终对智慧温文的年长女人抱着偶像般的崇拜,但终于有一天,当一个小孩对我称阿姨而不是姐姐的时候,我才猛醒:原来我早已经长大了。我自己已经到了幻想中的那个智慧的女人的年龄。

我成为了一个作家,写了许多我自己和别人的故事。我的生活仍旧很平淡,看着日子在我指缝里沙般地沉下去,在惊异和探究的心情里面叉增加了一些切身的感触。对于生活,我总是有些恍惚的,总是惊奇于原来它不是一个梦,只有在绿格子的稿纸上,才能细细将它梳理出一种头绪来。

然后有女孩写信给我,问:我多么想和你谈心,可以吗?

那是许多年以前我所热切而害羞地问别人的话。

此后再写作,有了一种新的目的,这就是想做那一个肯平等地将心境与处境说给女孩子听的人。

我想这对于她们中的一部分,一定有安慰。  如果真是这样,我会很高兴。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个孩子都会很本能地发现爱与不爱,他们会从字里行间直觉地感受出与自己心灵的相同之处,而这,也就是陈丹燕作品受少年读者们欢迎,尤其是那些感情细腻的女孩子们欢迎的原因。

——儿童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

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之死》是我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学时一个朋友送给我的,当时拿到书,翻看后觉得震撼得不得了,心想青春还能这样写,文字还可以这样美!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我看过百遍,有的时候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每次都能体会到新的东西。我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并且深深受到它的影响。

——青春文学作家 饶雪漫

《女中学生之死》之所以能震撼年轻时候的我们,因为那不仅仅是用陈丹燕的一支笔写成的青春故事,它实际上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女孩,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青春故事,她为我们赴了死去的路,留下滔着的我们,感受她曾感受到的心痛!

——20年前的一位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中学生之死(陈丹燕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893956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201313904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83
12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56:54